王宇鑫(天津市胸科醫(yī)院,天津 300222)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指持續(xù)存在的心力衰竭狀態(tài),主要是由于心排血量無法維持機體需求而導致的綜合征,也是臨床中心血管疾病演變的最終結(jié)局。既往一項調(diào)查研究表明,CHF的患病率呈增加趨勢[1],其中患病群體以老年人為主。有調(diào)查顯示,超過50%的新發(fā)CHF患者年齡≥75歲[2]。目前臨床中針對CHF的治療方案以藥物治療、細胞治療、心臟再同步治療等方案為主。此外,有學者研究表明,運動干預同樣可顯著改善CHF患者心臟功能,減輕患者臨床癥狀,且相比藥物治療,運動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生存狀態(tài)[3]。然而CHF患者受到個體差異等因素影響,常規(guī)運動訓練方案無法更好地滿足其需求。因此,探究更有效的運動訓練方案具有重要意義。階段性運動訓練方案主要是指通過結(jié)合患者個體情況,控制運動強度,分階段地制定運動訓練方案[4]。此外,既往有學者研究顯示,階段性運動訓練方案對于患者運動耐力和心臟功能均具備積極影響[5]。然而目前國內(nèi)仍較少見到階段性運動訓練方案應用于CHF患者的相關報道?;诖?,本研究旨在探討階段性運動訓練方案在CHF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干預組(n=30)與對照組(n=30),納入標準:①符合臨床中對于CHF相關診斷標準[6];②病情穩(wěn)定;③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有認知障礙,無法正常溝通、交流;②合并惡性腫瘤;③有殘疾或肢體運動障礙。干預組年齡45-75歲,平均年齡(60.12±2.34)歲;男16例,女14例;心功能分級(NYHA分級):Ⅱ級6例,Ⅲ級23例,Ⅳ級1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9例,初中16例,高中及以上5例。對照組年齡44-73歲,平均年齡(59.63±2.58)歲;男15例,女15例;心功能分級(NYHA分級):Ⅱ級8例,Ⅲ級20例,Ⅳ級2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0例,初中17例,高中及以上3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心功能分級等一般人口學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方法 所有患者干預時間均為3個月。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運動訓練方案,具體包括:囑咐患者保證睡眠充足、避免勞累,運動宣教,飲食指導及活動指導等,患者根據(jù)身體狀況進行適當運動,無明確的運動強度、時間、頻率等規(guī)定。干預組給予階段性運動訓練方案,具體包括:①組建運動干預小組,小組成員包括指導教師、醫(yī)師、護士等,并對小組成員進行針對性的培訓,包括疾病相關知識、階段性運動訓練方案的制定等內(nèi)容;②對患者心肺功能等基本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并根據(jù)評估結(jié)果制定階段性運動訓練方案,包括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運動強度、運動時間等內(nèi)容則根據(jù)自認勞累分級量表(RPE)評分[7]進行調(diào)整,其中RPE總分為6-20分,分值越高則表示自認為勞累程度越高;③第一階段:吸氣肌訓練,經(jīng)鼻快速深呼吸并維持3s,吸氣時間控制在1s左右,再緩慢呼氣,且呼氣時間控制在3-4s,頻率為6次/min,每次訓練持續(xù)10min,3次/d,運動強度控制在RPE評分≤10分;④第二階段:主動訓練,患者進行有氧運動訓練,例如超過500m的室外步行并攀爬樓梯至少1層,2次/d,運動強度及運動時間控制在RPE評分11-12分;⑤第三階段:抗阻運動訓練,運用彈力帶輔助向各方向進行拉伸運動,20-40組/次,3-4次/日,2-3日/周,其中上肢運動量控制在最大負荷量的30%-40%,下肢運動量為最大負荷量的50%-60%,整體運動強度等控制在RPE評分小于等于16分。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臨床效果差異,療效評價標準見表1,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病例數(shù)×100%;對比兩組干預前后心功能指標[左心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LVEDD)、左心室收縮末期內(nèi)徑(LVESD)、血清心型脂肪酸結(jié)合蛋白(H-FABP)]變化,其中LVEDD、LVESD等指標通過超聲心動圖測定,H-FABP通過雙向側(cè)流免疫法測定;比較兩組干預前后運動耐量[6分鐘步行距離(6WMD)]變化。
表1 臨床療效評價標準[8]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連續(xù)性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非連續(xù)性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卡方檢驗,等級資料行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比較 干預組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心功能指標比較 干預后,兩組LVEDD、LVESD、H-FABP均比同組干預前降低,且干預組比對照組更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干預前比較,aP<0.05。
?
2.3 運動耐量比較 干預后,兩組6WMD均比同組干預前增加,且干預組比對照組更遠(P<0.05)。見表4。
表4 兩組運動耐量比較(±s,m)
表4 兩組運動耐量比較(±s,m)
?
CHF是各類心血管疾病發(fā)展至終末階段出現(xiàn)的心臟功能損傷,且死亡率高,預后結(jié)局差。有研究表明,國內(nèi)CHF患者病死率約為4%[9]。CHF患者多數(shù)是由于心臟循環(huán)障礙、心室充盈,進而導致心功能受損,且外周循環(huán)受到影響,骨骼肌血供減少,運動功能下降[10]。目前,對于CHF患者的治療,臨床中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然而藥物治療往往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不良反應,存在一定局限性[11]。因此探究更有效的治療或干預方案對于改善CHF患者心功能、提高運動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LVEDD、LVESD是評估心功能狀態(tài)的常用指標,H-FABP是反映心功能的敏感指標[12]。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干預組總有效率比對照組更高,且干預后,兩組LVEDD、LVESD、H-FABP均比同組干預前降低,且干預組比對照組更低,兩組6WMD均比同組干預前增加,且干預組比對照組更遠,這說明常規(guī)運動訓練方案與階段性運動訓練方案均可有效改善心臟功能,提高運動耐力,發(fā)揮良好療效,且相比常規(guī)運動訓練方案,階段性運動訓練方案改善效果更顯著,分析原因為,常規(guī)運動訓練方案未能充分考慮到患者的個體差異制定循序漸進的訓練計劃,缺乏科學性。相比之下,階段性運動訓練方案結(jié)合CHF臨床特征及恢復進度等,劃分三個階段,循序漸進;利用RPE評分控制運動強度,相較常規(guī)運動訓練方案更為科學;循序漸進的訓練方案更易引導患者直觀感受到自身功能的恢復進度變化,有助于幫助患者樹立自信心[13]。此外,CHF患者運動耐量下降與其內(nèi)皮功能障礙引起的血管舒張受損、骨骼肌血供減少、代謝改變等因素有關[14],而運動干預通過調(diào)節(jié)其骨骼肌血管舒張功能,改善骨骼肌血供,從而促進運動耐量恢復。
本研究尚存在一定局限性。大多數(shù)患者接受藥物治療,包括ACE抑制劑或ARB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地高辛等,研究結(jié)果受到諸多變量影響,這可能導致相關指標測量結(jié)果出現(xiàn)一定偏差。此外,本次研究中,研究對象偏少,觀察期短,這同樣可對研究結(jié)果造成一定影響。
綜上所述,階段性運動訓練方案應用于CHF患者可有效改善其心臟功能和運動耐量,為CHF的臨床決策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