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約撰稿人 許家樹 圖/許家樹提供
陳寔畫像
位于河南許昌的陳寔塑像
陳寔(s hí),字仲躬,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長葛市)人,出生于漢和帝永元十六年(公元104 年)。陳寔出身寒微,從小就能干,即使是玩耍,也被小伙伴們擁戴為頭。年輕時陳寔做縣吏,干些仆役一類雜事,他卻隨時帶著書籍,見縫插針學(xué)習(xí)??h令見他好學(xué),便幫助他去京師太學(xué)進(jìn)修。
陳寔氣量大,為人寬厚。他曾被懷疑是殺人兇手,被同縣楊吏嚴(yán)刑拷打,因查無實據(jù)釋放。后來陳寔當(dāng)了郡府的督郵,私下托縣令禮請楊吏,遠(yuǎn)近士人都嘆服陳寔大度。陳寔任潁川郡功曹時,中常侍侯覽要太守高倫安排個人,高倫不敢不從,打算安排那人為文學(xué)掾吏。陳寔認(rèn)為此人不合適,但宦官又得罪不起,建議讓自己來推薦而擔(dān)責(zé)。那人到任后果然引起非議,大家都怪他,陳寔卻一聲不吭。倒是高倫離任時說明真相,眾人莫不嘆息他的德義。
陳寔任太丘縣長,以教化輔助治理,為政清明,百姓生活安寧,口碑非常好,連鄰縣的百姓也都想遷居過來。鄉(xiāng)民有爭訟,他會曉諭厲害,力求公正,雙方多無怨言。甚至有人說,寧可受罰也不愿被陳君指責(zé)。后來他的上司沛國相橫征暴斂,違法亂紀(jì),陳寔忍無可忍,掛印而去,屬下和百姓都萬分惋惜。陳寔有如此賢名,連朝廷三公也知道了,多次征召,可他始終不肯應(yīng)召,寧做一介平民,閉門懸車,安度晚年。
人們常把小偷喚作“梁上君子”,這也出典于陳寔。某夜一賊躲入陳家的房梁上,陳寔佯裝不知,整頓衣冠后叫來子孫說:“人不能自甘墮落,不善之人未必原來就是惡人,是不良習(xí)慣逐漸累積而成,就像梁上君子!”小偷大驚,從梁上跳下認(rèn)罪。陳寔對他說:“我看你相貌也不像惡人,大概因窮所致吧,請君自省,努力向善?!边€拿出兩匹絹相贈。這事傳開后,當(dāng)?shù)乇I案降低了不少。中平四年,陳寔在家中去世,享年八十四歲。海內(nèi)有三萬余人前來吊唁,披麻戴孝執(zhí)子孫禮的竟有上千人,真是萬人敬仰。由于他擔(dān)任過太丘縣長,后人尊稱他為陳太丘。
東漢中后期,宦官外戚掌權(quán),驕橫恣肆。士人往往以隱居不仕、潔身自好為榮。這也被人敬重,成為社會風(fēng)氣。陳寔堅守節(jié)操,以德為先,以仁義為本,率身垂范,保持清純,自然會被社會所肯定。人們還敬重陳寔家教有方。他生有六個兒子,個個都不錯,尤其是老大陳紀(jì)(字元方),老四陳諶(字季方),與父親一起被人稱為“陳氏三君”。《世說新語》中記有不少趣事。
陳寔約友人外出,時間定在中午,過了中午朋友沒來,陳寔就走了。朋友姍姍來遲,他從門外玩耍的元方口中知道陳寔走了,很生氣,那人說:“約定同行自己卻先走了,真不是個東西!”元方說:“你約定中午自己不來,是不講信用;當(dāng)著人家兒子面罵人家父親,是沒禮貌!”說完頭也不回進(jìn)家門。當(dāng)時他只有七歲。
有客人來,父親吩咐元方、季方做飯招待。主客談?wù)搶W(xué)問十分精彩,兩人扔下灶火去偷聽,忘記放上竹箄,使飯都落到鍋中。陳寔質(zhì)問時,兩人說我們偷聽太入神,才使飯成粥。陳寔問兒子聽得懂嗎?兩人回答并相互補充,竟然一點不漏。做父親的滿意地說吃粥也不錯嘛!
陳寔任太丘令時,很貧窮,用不起仆役。外出拜訪往往就由兒子元方拉車,季方拿手杖跟在后面,自己抱著孫子坐在車中。多年后元方和季方的兒子都各自夸耀自己的父親,彼此爭執(zhí),各有道理,無法決斷,便去問祖父。陳寔說了句很有名的話:“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币馑际莾扇伺判虚L幼雖有別,但功德上難分高下。這也是成語“難兄難弟”的出典。到了后來,這個成語逐漸演變成一對境遇很差的人,“難”字讀音也從平聲變成去聲。
陳寔的兒孫也很規(guī)矩方正。元方后任大鴻臚,季方后任司空掾,那個抱著的孫子陳群成了三公之一的司空。陳寔的曾孫、玄孫們也都成才,陳家代代青史留名,這與他良好的家風(fēng)家教是分不開的。
陳寔寬宏大量,以德服人,說明他對自身的修煉達(dá)到了很高的境界,這種心態(tài)當(dāng)然也有助于自己的健康。生命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普通的細(xì)胞運動,一種是心靈的感受。當(dāng)一個人對他人有幫助,對社會有貢獻(xiàn),認(rèn)為自己人生有價值時,會感到滿滿的幸福。這種滿足的心態(tài)又會使人有自信,會有助于自身的健康。
有人買到價廉物美的物品,很快樂;有人吃了頓美味佳肴,也很快樂;有人外出旅行放飛心情,更快樂。不過這些只是一時的快樂,而真正的快樂,并非依附在外在的事物上,而是源源不斷地從內(nèi)在思想和情感中溢出的,如同山中池塘里的甘泉,由內(nèi)向外溢出。陳寔道德一生,并一以貫之,就是山中甘泉。當(dāng)然作為普通人,未必能像他這樣造福于社會,成為道德典范,但我們可從身邊小事做起,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同樣也可體會真正的快樂。
當(dāng)年我參加小團(tuán)去南美旅游,有位女士上中巴從不爭座位,坐在最后。每天行程結(jié)束后,她都會將各人的垃圾收入塑料袋中帶走,將近一個月的行程,不管到哪國天天如此。后來我去加拿大、西非、中美洲等地,她也是同行者,好習(xí)慣依然,而她只是上海一位普通退休職工。同行中還有一位級別很高的外省退休領(lǐng)導(dǎo),用餐習(xí)慣坐主位不說,每上一道菜都要用自己的筷子把菜肴先兜底翻一下,再招呼大家吃,令人皺眉。我想這兩位的快樂有天壤之別,前者所溢出的善,深深影響到我。我們未必能達(dá)到像陳寔那樣的道德高度,但只要心中有善,在健康上必有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