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熙星,趙 杰,陳 云,羅珺鈺,李明明,溫偉波,△,崔換天
(1.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2.云南省中醫(yī)醫(yī)院/云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云南 昆明 650021;3.滄源縣中醫(yī)佤醫(yī)醫(yī)院,云南 滄源 677499;4.云南中醫(yī)藥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5.山東大學,山東 青島 266237)
佤族是我國云南省獨有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于瀾滄江、薩爾溫江之間。該地區(qū)氣候炎熱潮濕,加之當地人民飲食偏于酸辣,且酷愛飲酒[1],這種獨特的氣候特點及飲食習慣使得胃痛、痢疾、泄瀉等脾胃系疾病高發(fā)[2-3]。千百年來,佤族人民利用當地特有的自然資源,在治療脾胃系疾病中積累了豐富的用藥經驗。然而,因該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佤族醫(yī)藥的傳承多以口授心傳等形式進行,在傳承過程中缺失文獻記載導致佤族醫(yī)藥常常以零散、殘缺不全的形式存在。佤族的醫(yī)學理論、診斷方法、用藥規(guī)律等研究目前尚屬空缺,部分口授身傳的口碑醫(yī)藥已消失或正在面臨失傳的危險。
為進一步挖掘和整理這份民族瑰寶,筆者通過整合當地文獻,同時走訪國內兩個佤族自治縣(西盟、瀾滄),拜訪當地佤醫(yī),整理出佤族醫(yī)藥治療脾胃系疾病單驗方218 首。并分析其用藥規(guī)律,對用藥頻次高且在云南地區(qū)特有藥物的功效、在脾胃系疾病中的應用特色與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進行了論述。
1.1 數據來源與篩選 研究參考《中國佤族醫(yī)藥(第1-4 冊)》《佤族民間常用植物藥》《云南佤族醫(yī)藥》等多個文獻資料,統(tǒng)計有關佤族醫(yī)藥治療脾胃系疾病單驗方,并剔除重復內容。為進一步確保錄入數據的準確性與實用性,研究同時拜訪臨滄地區(qū)佤族醫(yī)生彭建新、田華昌等人,對未記錄在文獻中的當地常用方進行補充,最終篩選出單驗方218 首。
1.2 分析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 軟件、IBM SPSS Modeler Modeler Subscription 1.0 軟件。對進行規(guī)范化處理后的數據,采用二分量形式(出現(xiàn)=1,未出現(xiàn)= 0)錄入Excel 2019 軟件,建立佤族醫(yī)藥電子數據庫,并對所涉及的單驗方用藥進行頻次統(tǒng)計,得出脾胃系疾病中佤族醫(yī)藥的使用頻次;對使用頻次較高的藥物,將數據導入IBM SPSS Modeler Modeler Subscription 1.0 軟件中,應用Apriori 算法,進行關聯(lián)規(guī)則分析,提取出其中與脾胃系統(tǒng)疾病相關藥物的關聯(lián)規(guī)則,稱為核心對藥。
2.1 佤族醫(yī)藥治療胃痛單驗方用藥規(guī)律 通過對單驗方中治療胃痛的方劑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頻次前五名的藥物包括山茨菇(23 次)、重樓(23 次)、草果(15次)、考土下(12 次)、木香(12 次),其中,山茨菇、重樓為主要分布于我國云南西北部至中部等地的藥物。
2.1.1 山茨菇及重樓的應用特點 山茨菇在佤藥中稱日不吉黨,為馬兜鈴科細辛屬植物土細辛Asarum sagittarioides C.F.Liang 的干燥帶根全草(圖1),具有祛風散寒、行氣止痛、活血解毒之功效[4]。重樓在佤族醫(yī)藥中稱為傘草,是百合科植物云南重樓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chinenisi(Franch)Hara.的干燥根莖(圖2),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涼肝定驚之功效[5]。研究發(fā)現(xiàn),在云南地區(qū)其他民族如彝族、瑤族醫(yī)藥中,都將重樓用于脾胃疾病的治療[6-7]。
圖1 山茨菇植物及藥物樣本
圖2 重樓植物及藥物樣本
使用Apriori 算法對佤藥單驗方中治療胃病藥物進行關聯(lián)規(guī)則分析結果顯示,其中置信度最高的“藥對”為:山茨菇-重樓?!兜は姆āば钠⑼础氛J為:“大凡心膈之痛,須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氣,口吃冷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時,當與溫散或溫利之藥,若病之稍久則成郁,久郁則蒸熱,熱久必生火……”詳細論述了胃痛可由外感寒邪、飲食內傷等因素引起,繼而阻遏氣機,氣郁日久而化火,耗傷津液而致胃燥津虧的病理過程。《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則提出:“木郁之發(fā)……民病胃脘當心而痛”,《素問·至真要大論篇》也提到:“厥陰司天,風淫所勝,民病胃脘當心而痛?!标U釋了肝在胃痛發(fā)生中的重要作用。情志失??芍赂螝庥艚Y,橫逆而犯胃,使肝胃失和,“胃脘當心”處出現(xiàn)疼痛。加之佤族聚居地,地處亞熱帶季風地區(qū),基于該地長期炎熱,當地佤民將水酒、苦茶等寒涼飲料視為生活必需品,如《醫(yī)學正傳·胃脘痛》所言:“致病之由,多由縱恣口腹……復餐寒涼生冷,朝傷暮損,日積月深……故胃脘疼痛?!标U述寒食傷中,寒凝氣滯,胃氣中阻,不通則痛。山茨菇散寒行氣,使胃寒得散,肝胃之氣機通暢,重樓性微寒,可清肝中之火,防止郁熱傷胃。二藥相配,寒熱并用,可用于治療寒邪客胃,肝胃郁熱所致寒熱錯雜型胃痛。見表1。
表1 “山茨菇-重樓”對藥治療胃痛的驗方列舉
2.1.2 “山茨菇-重樓”與經典寒熱并用配伍(“干姜-黃連”“吳茱萸-黃連”)在治療胃痛中的對比 眾所周知,半夏瀉心湯、左金丸為寒熱并用以治療胃痛的典型方劑。我們將體現(xiàn)寒熱并用的經典藥物配伍“干姜-黃連”“吳茱萸-黃連”在配伍特點、胃痛中的應用方面與“山茨菇-重樓”進行了對比。見表2。
表2 “山茨菇-重樓”對藥與中醫(yī)經典配伍對比
2.1.3 山茨菇及重樓在胃痛方面的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 山茨菇作為佤族醫(yī)藥治療胃痛疾病的經典用藥,其主要成分包括芳樟醇、β-金合歡烯、橙花叔醇等[8]。研究發(fā)現(xiàn),芳樟醇可能通過抑制PI3K-AKT 信號通路發(fā)揮重要作用[9]。PI3K-AKT 信號通路的激活受到多種因素影響,活化的PI3K 可激活其下游的AKT,激活的AKT 通過磷酸化可促進其下游的抗凋亡基因Bcl-2 的表達,抑制Caspase-3、Bax 的表達,從而發(fā)揮抗凋亡的作用[10]。由此表明,山茨菇可能通過抑制PI3KAKT 信號通路,影響Caspase-3、Bax 的表達從而促進細胞增殖,誘導其凋亡,緩解胃病的發(fā)生發(fā)展[11]。
重樓中主要成分為皂苷類,臨床中多用于胃痛治療,但是其具體作用機制尚不明確。研究發(fā)現(xiàn)[12],重樓皂苷VII 可以通過調節(jié)NF-κB 與MAPKs 通路,進而抑制巨噬細胞活化發(fā)揮抗炎作用。這可能是重樓治療胃痛的機制之一。
2.2 佤族醫(yī)藥治療痢疾單驗方用藥規(guī)律 在218 首單驗方中篩選出治療痢疾的相關方組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頻次前五名的藥物包括草血竭(6 次)、翻白葉(6次)、十大功勞(6 次)、槍枝葛根(4 次)、大紅藤(2次),其中,草血竭、翻白葉為主要分布于我國云南、四川等地的特色藥物。
2.2.1 草血竭及翻白葉的應用特點 草血竭佤藥名稱公克,蓼科植物草血竭Bistorta paleacea(Wall.ex Hook.f.)的干燥根莖入藥[13](圖3),主要分布于云南、貴州、四川等地。具有散血止血、下氣止痛、收斂止瀉之功效[14]。翻白葉佤族藥名公塞不背,薔薇科植物翻白葉Pterospermum heterophyllum Hance 的干燥根莖入藥(圖4),主要分布于我國云南、四川、西藏多地。具有行氣消食,收斂止血,清熱活血之功效。常用于治療痢疾,食積胃痛等。
圖3 草血竭植物及藥物樣本
圖4 翻白葉植物及藥物樣本
本文使用對治療痢疾的相關驗方,進行關聯(lián)分析結果顯示,置信度最高的“藥對”為:草血竭-翻白葉,《黃帝內經》稱本病為“腸澼”,《素問·太陰陽明論》云:“食飲不節(jié)……久為腸澼。”朱丹溪《丹溪心法·痢病》進一步闡明痢疾的病因以“濕熱為本”。綜上所述,痢疾的發(fā)生多由外感濕熱之邪,內傷飲食,損及脾胃與腸,邪氣客于大腸,與氣血搏結,腸道脂膜血絡受傷,傳導失司,而致下痢。鑒于佤族聚居地氣候特殊,長年氣候濕熱,以致暑濕穢濁、疫毒易于滋生。同時,當地飲食文化頗為豐富,如存在飲食不潔或暴飲暴食,濕熱毒邪,直趨中道,蘊結腸之脂膜,邪毒繁衍與氣血搏結,腐敗化為膿血,則成濕熱痢。在治療方面,劉河間在《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提出:“調氣則后重自除,行血則便膿自愈。”闡述了調氣和血之法在痢疾病中的應用,方中草血竭氣血并調,下氣止血,收斂止痛,使下痢得解,翻白葉性苦、澀,清腸中濕熱,積食內熱得以消散。兩藥相伍,清熱止痛,調氣和血,適用于感受外邪、內傷飲食導致的濕熱痢疾。見表3。
表3 “草血竭-翻白葉”對藥治療痢疾的驗方列舉
2.2.2 “草血竭-翻白葉”與行氣和血經典配伍(“芍藥-當歸”“黃連-木香”)在治療痢疾中的對比 芍藥湯、香連丸是以養(yǎng)血和血,行氣止痛法治療濕熱痢疾的中醫(yī)典型方劑,本文將體現(xiàn)該方法的經典藥物配伍“芍藥-當歸”“黃連-木香”在配伍特點痢疾中的應用方面與“草血竭-翻白葉”進行對比。見表4。
表4 “草血竭-翻白葉”對藥與中醫(yī)經典配伍對比
2.2.3 草血竭及翻白葉在痢疾方面的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 草血竭及翻白葉是佤族醫(yī)藥中治療痢疾的常見用藥,應用歷史悠久,療效明確,但具體作用機制不明。草血竭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及收斂止瀉等功效。實驗表明,其具有廣泛的生物學活性和臨床藥效,用于治療痢疾等脾胃系統(tǒng)疾病。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草血竭的乙醇提取物包括:(-)-表兒茶素、原兒茶酸、山柰酚等,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15]。研究發(fā)現(xiàn),(-)-表兒茶素參與MAPK 和NF-KB 通路相關炎性反應信號,其中TMEM35A 介導了(-)-表兒茶素的跨膜轉運,并通過與TMPO 結合,共同抑制NF-KB 信號通路[16]。山柰酚(kaempferol,Kae)是一種抗炎類黃酮。研究發(fā)現(xiàn),在動物模型中,通過Kae 干預增加了ZO-1、occludin 和claudin-1 水平,有效防止了腸屏障破壞。此外,Kae 同時降低了IL-1β、IL-6 和TNF-α 的水平,并下調相關炎癥信號分子的轉錄,增加IL-10 mRNA表達,發(fā)揮了抗炎作用。最后通過觀察腸道菌群活性,發(fā)現(xiàn)Kae 可以提高厚壁菌門與擬桿菌門的比例來重塑腸道微生物群,增加腸道中有益菌數量,對腸道發(fā)揮保護作用。由此表明,草血竭可能通過抑制NF-KB 信號通路,調節(jié)腸道菌群活性,發(fā)揮抗炎和保護作用,這可能是草血竭治療痢疾的潛在治療機制之一,也為未來在抗炎與預防炎癥性疾病研究方面提供了方向[17]。
翻白葉是佤族醫(yī)藥治療痢疾病的常見用藥,其主要成分包含翻白葉苷A、委陵菜酸、野薔薇苷等[18]。研究發(fā)現(xiàn),委陵菜酸主要通過抑制IL-1β 誘導的NFκB 信號通路活化,調節(jié)基質金屬蛋白酶(MMP-3、MMP-13)的表達,進而抑制IL-1β 誘導的炎癥反應,進而發(fā)揮其抗炎作用[19]。野薔薇苷是一種活性單體成分,研究發(fā)現(xiàn)其具有抗炎鎮(zhèn)痛作用[20],然而相關機制尚未明確。未來還可著眼于抗炎、鎮(zhèn)痛方面的研究。
2.3 佤族醫(yī)藥治療泄瀉單驗方用藥規(guī)律 通過對單驗方中治療胃痛的方劑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頻次前五名的藥物包括金花果(4 次)、土茯苓(3 次)、紅糖(3次)、龍膽草(2 次)、炮仗根(2 次),其中,金花果主要分布于我國西南部多地。
2.3.1 金花果及土茯苓的應用特點 金花果佤藥名又稱山羊頭,為薯蕷科薯蕷屬植物薯莨Dioscorea cirrhosa Lour.的塊莖入藥(圖5),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收斂之功效。
圖5 金花果植物及藥物樣(圖片來源于網絡)
圖6 土茯苓植物及藥物樣本(圖片來源于網絡)
對佤藥單驗方中治療泄瀉的藥物進行關聯(lián)分析得出,置信度最高的“藥對”為:金花果-土茯苓,《素問》云:“濕盛則濡泄”“暴注下迫,皆屬于熱?!敝赋鰸?、熱皆可致瀉。加之前文中所述,該地區(qū)氣候飲食文化特殊,易于濕熱之邪滋生。驗方中金花果清腸中熱邪,斂腸中水濕,土茯苓清熱解毒、利濕、開胃,方中可利腸中濕熱,消胃中積滯,二藥合用清熱燥濕,消食止瀉,可應用于濕熱中阻,食滯腸胃所致的泄瀉。見表5。
表5 “金花果-土茯苓”對藥治療泄瀉的驗方列舉
2.3.2 “金花果-土茯苓”與經典清熱利濕配伍(“葛根-黃連”“滑石-甘草”)在治療泄瀉中的對比 葛根芩連湯、六一散是以清熱利濕法治療濕熱泄瀉的中醫(yī)典型方劑,本文將體現(xiàn)清熱利濕的經典藥物配伍“葛根-黃連”“滑石-甘草”在配伍特點、治療泄瀉應用方面與“金花果-土茯苓”進行對比。見表6。
表6 “金花果-土茯苓”對藥與中醫(yī)經典配伍對比
2.3.3 金花果及土茯苓在泄瀉方面的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 金花果具有收斂、止痛等功效,其主要化學成分為單寧[21]。相關研究表明,在結腸炎癥中,單寧可以通過改變微生物群和免疫反應緩解炎癥反應改善癥狀。體外研究發(fā)現(xiàn),單寧可通過直接下調巨噬細胞中炎癥基因的表達,進而發(fā)揮抗炎作用[22]。此外,金花果塊莖中還含有的酚類成分,可對大腸桿菌、鼠傷寒沙門氏菌、腸炎沙門氏菌多種泄瀉致病菌根據其濃度的不同均具有抗菌活性[23]。由此表明,金花果可能通過抗炎、調節(jié)腸道菌群等機制發(fā)揮治療泄瀉的作用。
土茯苓具有清熱、除濕的功效,臨床常用于泄瀉的治療。其主要化學成分包含黃酮類、多糖類等。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24-25],其在抗菌、免疫調節(jié)等方面均有明顯療效。研究發(fā)現(xiàn),土茯苓可以通過調節(jié)腸道菌群、促進腸道sIgA 的分泌以改善腸道屏障功能,降低致病菌及條件致病菌對腸黏膜結構的破壞,達到治療泄瀉作用[26]。由此可知,土茯苓可能通過調節(jié)腸道菌群,改善腸道屏障進而緩解泄瀉的發(fā)生發(fā)展[27]。
本文通過分析佤族醫(yī)藥治療脾胃系疾病的218 首單驗方,通過分析其特色藥規(guī)律,對該地區(qū)應用的高頻次藥物的功效及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進行了論述。佤族醫(yī)藥作為我國民族醫(y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單驗方是該民族在長期醫(yī)療實踐中所流傳下來的寶貴經驗,在藥物使用、組方原則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獨到之處,值得多民族借鑒。但是現(xiàn)今佤族醫(yī)藥正面臨“文獻缺失,名醫(yī)消失,名方流失,醫(yī)術喪失”的嚴峻局面,開展佤族醫(yī)藥搶救性挖掘工作,對于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價值。因此,闡釋佤族醫(yī)藥現(xiàn)代藥理學機制迫在眉睫,進而可以為佤藥藥物制劑的研發(fā)提供基礎,有助于推動佤藥現(xiàn)代化應用和民族醫(yī)學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