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開屏 劉靜 高秀蘭 武國棟 齊艷玲 田建軍
在內蒙古自治區(qū),“糧倉”“肉庫”“奶罐”
“絨都”是四張亮眼名片,其中前三項涉及食品專業(yè)。隨著內蒙古自治區(qū)產業(yè)結構的調整升級,迫切需要素質優(yōu)秀、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食品類技術技能人才,為內蒙古食品產業(yè)的提質增效貢獻力量,這就給食品類高校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0年9月,教育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工業(yè)和信息化部等九個部門聯合印發(fā)了《職業(yè)教育提質培優(yōu)行動計劃(2020-2023)》,明確提出“實施職業(yè)教育‘三教改革攻堅行動,推動職業(yè)學?!n堂革命?!闭n堂是“三教”改革的突破口和聚焦點,本文以食品分析與檢測技術課程為實踐對象,在做好課程思政系統設計的同時,從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等方面構建了“提質培優(yōu)”背景下的職業(yè)教育“多彩課堂”,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及合作探究能力,提升教學質量。
一、以學以致用為原則重構教學內容
食品分析與檢測技術課程是內蒙古商貿職業(yè)學院食品檢驗檢測技術、食品質量與安全、食品智能加工技術三個專業(yè)的專業(yè)核心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包括生產實際和工作崗位需要的專業(yè)基礎性的理論知識、關鍵性的原理知識、操作性的實踐知識、靈活性的經驗知識以及發(fā)展性的德育知識等。
在對食品分析與檢測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重構時,不僅要考慮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操作技能,還要考慮如何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和職業(yè)素養(yǎng)。重構后的食品分析與檢測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及課程思政元素詳見表1、表2。
二、以突出學生主體為原則優(yōu)化教學設計
在“多彩課堂”的實施過程中,本課程開展了“課前學習認知——課中內化應用——課后拓展提升”的教學活動,優(yōu)化后的教學設計線路如圖1所示。
1.課前學習認知。課前,教師針對本節(jié)課程講授的重難點編制簡單易記的習題,如判斷題、填空題、選擇題,習題的排序按講課順序編排,并且連同答案預存于智慧商貿平臺。在每節(jié)課前的5分鐘,教師發(fā)放習題,并且要求學生閱讀習題,帶著習題的內容進行當堂課知識點的學習。下課前的10分鐘,學生答題,教師當場出成績,對于出錯率比較高的知識點再次講解,并做好標記,在后期重點復習回顧。
課前學習認知的好處主要有五方面:一是經過教師課前準備習題和答案,省了課上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二是課前學生閱讀習題,能夠讓學生帶著問題和任務上課,養(yǎng)成主動尋找答案的好習慣,有利于提高聽課效率。三是教師能當堂了解學生對重難點的掌握情況,對錯誤率高的知識點再次講解,可以讓學生加深印象。四是把課堂上的測試成績計入學生的最終成績,能激勵學生更加注重學習過程,提高日常學習的積極性。五是習題被編入題庫,可以作為學生期末重點的復習內容。
2.課中內化應用。在課中,教師要把課堂交給學生,自己起主導作用,以案例為載體去授課,想盡辦法將知識點嵌入到學生感興趣的案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綜合思考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食品分析與檢測技術課程開課之前,課程組教師會集體備課,針對課程內容的知識點每個模塊編制1個案例。案例內容要是學生感興趣、與課堂內容緊密相關的,且要蘊含一定的思政元素。如在分析與檢測的基本知識與技能中編制“實驗室爆炸”案例,樣品的預處理中編制“土坑酸菜”案例,蛋白質測定中編制“大頭娃娃”案例,添加劑測定中編制“三聚氰胺”“蘇丹紅”案例,脂類測定中編制“反式脂肪酸”案例等。教師在案例的講解中嵌入知識點,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就會掌握所學內容。此外,課程組教師還針對每個知識點對應的技能點,錄制顆粒化的視頻微課,上傳到智慧商貿平臺,學生在實驗操作時可以反復觀看。
3.課后拓展提升。在實驗操作部分,教師會結合崗位需求選取典型產品的常見理化項目,讓學生進行實驗。如講解食品中水分含量的測定時,首先選擇一類常見的固體食品(如面粉),課前下達任務,讓學生了解面粉中水分含量測定的方法;課上教師進行實驗,學生在多次練習后掌握該操作技能;課后教師再啟發(fā)學生思考半固體食品(蜂蜜、煉乳)、液態(tài)食品(牛乳)以及含香精、香料等揮發(fā)性成分的食品中水分測定方法,進而引導學生掌握減壓干燥法、蒸餾法等水分測定方法的操作技能。
對食品分析與檢測技術課程進行改革后,98%的學生取得了資格證書,近幾年學生在食品營養(yǎng)與安全檢測方面的技能大賽(區(qū)賽、行賽)上都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
三、選擇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
根據食品分析與檢測技術課程的特點,形成“技能培養(yǎng)為主導,真實檢驗任務為驅動,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并針對不同的教學模塊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比如,在綜合實訓過程中會用情景教學法,讓學生置于食品行業(yè)的真實工作情境中,實訓全過程嚴格按企業(yè)檢驗流程進行。學生接到檢驗任務后,嚴格按要求進行成分分析,認真、及時填寫食品檢驗原始記錄表并進行數據處理,然后根據產品相關衛(wèi)生或質量標準做出合格或不合格判定,最后形成完整的產品檢驗報告。
除了情景教學法,授課過程中也經常采用“課堂——實訓室一體”的現場教學方法。比如,講解液體食品折射率的測定時,即使在課堂上花費大量時間進行講解,學生還不一定理解,既浪費時間,又影響教學效果。于是改為在實訓室一邊講解一邊演示,學生一邊觀察一邊操作練習,這樣有利于學生對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對相關操作技能的掌握,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此外,還會采用任務教學法。在實驗技能部分,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并下發(fā)食品檢測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各小組成員會分工合作,有的錄制操作視頻,有的輔助參與實驗,小組間相互糾錯、共同進步。實驗結束后,小組全體成員會一起討論、研究,反復斟酌、潤色,完成自己組的實驗視頻作品。這種教學方法既調動了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讓學生對實驗內容的掌握越來越扎實,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也鍛煉了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為教師積累了豐富的顆?;膶嶒炓曨l資料。
四、以促進學生
全面發(fā)展為原則進行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既是檢測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教學效果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重要依據。教師通過教學反思,可以總結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組織方面的不足與成功,進而為下一步的教學活動指引方向。
改革后的食品分析與檢測技術課程的教學評價分為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總分100分,其中過程評價60分,包括課前預習30分、課中學習50分、課后復習20分;結果評價即期末考試成績,占40分,包括理論機考50分、技能實操50分。具體分值分配詳見表3。
這種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不僅打破了傳統教學“一考定終身”的弊端,更注重過程性評價,使考核更加公平,還能促進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深度學習和綜合能力的提升。
綜上,“多彩課堂”是一種指向全要素深度融合的新型教學模式,堅持以促進發(fā)展為導向,關注教師專業(yè)能力、教學能力以及課堂教學系統的發(fā)展性?!岸嗖收n堂”的構建,對職業(yè)院校的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zhàn),在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評價上都需要教師進行創(chuàng)新改革。將“多彩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食品分析與檢測技術課堂教學中,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教學質量的提升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