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鶴萍
患者胡某近期單位工作比較忙,連續(xù)加班通宵,有些疲憊。雖然感覺肩背部稍微有些牽扯疼痛,但沒在太在意。結果一天夜突發(fā)胸痛,持續(xù)絞痛不適,大汗淋漓,被“120”緊急送醫(yī)院搶救。醫(yī)生告訴家屬,胡某是急性心肌梗死發(fā)作。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見、致死率最高的一種疾病,由供應心肌的冠狀動脈出現急劇堵塞,造成心肌細胞缺血、缺氧所致。即便患者沒有因急性心梗死亡,但日后出現心衰及心律失常等并發(fā)癥的可能性也很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對可能出現的急性心梗等癥狀加以重視,早期識別,盡早就醫(yī),提高急性心梗的治愈率,改善生活質量。
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表現
50%~80%的患者在發(fā)病前數天有乏力,胸部不適,活動時心悸、氣急、煩躁、心絞痛等前驅癥狀。以新發(fā)生心絞痛或原有心絞痛加重最為突出。一旦發(fā)作,常表現為突然、劇烈的胸骨后或心前區(qū)壓榨性疼痛,少數患者可出現咽喉部緊縮感,下頜部、牙齒疼痛,左上肢或劍突下疼痛。持續(xù)半小時以上,甚至可達數小時或數天,且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緩解,常伴有煩躁不安、出汗、恐懼或瀕死感。但也有些患者僅表現出輕微的胸悶、上腹部堵悶不適、惡心、憋氣等癥狀。糖尿病、閉塞性腦血管病或心衰的老年患者易出現無痛性心梗,容易漏診。
臨床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必須至少具備下列三條標準中的兩條;
(1)缺血性胸痛的臨床病史;(2)心電圖的動態(tài)演變;(3)血清心肌壞死標志物濃度的動態(tài)改變。此外,還需識別急性心肌梗死和心絞痛的不同。
胸痛特點不同
心絞痛多為胸骨后壓榨性或窒息性疼痛,常出現在勞力、情緒激動、受寒等誘因下,疼痛時間短,多在15 min以內,口服急救藥物可有效緩解疼痛。急性心肌梗死的疼痛除可發(fā)生在胸骨,也可出現在上腹部,且疼痛更加劇烈,多無明顯誘因,疼痛時間長,可達數小時或1~2 d,口服急救藥物療效較差或無效。
伴隨癥狀不同
急性心肌梗死可出現呼吸困難、肺水腫等表現,動脈血壓常降低,甚至可發(fā)生休克,而心絞痛通常無此癥狀。
實驗室及心電圖檢查結果不同
急性心肌梗死會出現心肌壞死標志物增加,心電圖特征性變化,而心絞痛通常無此變化。
急性心肌梗死的應對方法
心肌梗死患者及家屬要掌握“120”急救法,即出現胸痛撥打“120”,心梗救治爭取黃金120 min。由于心肌梗死往往發(fā)病突然,應做到早發(fā)現、早治療。
入院前處理
(1)如果既往有冠心病、心絞痛病史,此次發(fā)作時間大于15~20min,或無冠心病史,但經急救人員做心電圖證實為急性心肌梗死,則立即嚼服300 mg阿司匹林。
(2)坐位將硝酸甘油含于舌下,也可將藥物嚼碎后含于舌下一片。如不見效,隔5 min再含服1片,可以連續(xù)應用3次。若仍無效,立即就醫(yī)。 硝酸甘油能使腦壓和眼壓升高,青光眼腦出血患者應謹慎使用。
入院后處理
再灌注治療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最主要的治療措施。在發(fā)病12 h內開通閉塞冠狀動脈,恢復血流,可縮小心肌梗死面積,減少死亡率。越早使冠狀動脈再通,患者獲益越大。在有急診PCI條件的醫(yī)院,在患者到達醫(yī)院90 min內能完成第一次球囊擴張的情況下,對所有發(fā)病12 h以內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均應進行直接PCI治療,球囊擴張使冠狀動脈再通,必要時置入支架。因此,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應盡可能到有PCI條件的醫(yī)院就診。如無急診PCI治療條件,或不能在90 min內完成第一次球囊擴張,且患者無溶栓治療禁忌證,應進行溶栓治療。常用溶栓劑有尿激酶、鏈激酶和重組人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rt-PA)等,靜脈注射給藥。溶栓治療的主要并發(fā)癥是出血,最嚴重的是腦出血。溶栓治療后,仍應轉至有PCI條件的醫(yī)院進一步治療。
急性心肌梗死的預防
根據預防措施的不同,急性心肌梗死分為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
一級預防是指已經發(fā)生過心肌梗死的患者,要預防復發(fā),或者已經確診的冠心病患者,預防發(fā)展到心肌梗死的程度。首先,要提升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例如了解心肌梗死的危害及病因,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在生活中,戒煙限酒為最基礎的要求;在飲食結構上,要減少紅肉等油膩食物的攝入;在日常生活方面,避免熬夜及寒冷刺激。保持每日適當的運動量,心態(tài)放平衡,避免情緒出現大幅度波動。其次,控制高危險因素。臨床研究證實,能夠誘發(fā)急性心肌梗死的因素諸多,如活動量少、吸煙飲酒、肥胖、便秘、糖尿病、高血脂及高血壓等。
二級預防是指針對會造成冠心病的疾病進行治療,避免發(fā)展成冠心病。遵醫(yī)囑應用相對應的藥物,如抗血小板藥物、β受體阻滯劑、他汀類降脂藥物、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使得血壓、血糖、血脂達標。
心肌梗死恢復期的治療
心肌梗死發(fā)生后,大多數患者會選擇介入治療,效果比較好。需強調的是,恢復期出院后,仍然要按醫(yī)囑按時服藥,包括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降脂藥物,如他汀類;β阻滯劑,如倍他樂克,及ACE-I類藥物等。有許多患者口服一段時間藥物后,擔心各種副作用而自行停藥,可能會再次出現心梗,加重病情。其實,治療急性心梗長期的藥物副作用發(fā)生率不高,大多數患者可以放心服用,只要按醫(yī)囑定期復查,基本可以避免。另外,需指導患者改善生活方式:
(1)低鹽、低脂飲食,多食蔬菜水果,避免暴飲暴食;(2)戒煙限酒。
(3)緩解心理壓力,保持樂觀平和心情。
(4)制定個性化的運動處方,以行走、慢跑、游泳等有氧運動為主,強調循序漸進,每周3~5次。
(5)有不適隨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