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洛緣
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一大難點。而文言文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閱讀教學中的重中之重。不管是中考還是高考,其中對文言文閱讀的考查力度都是比較大的。根據(jù)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占比的調整和難度的同步增加,文言文閱讀教學必須引起廣大師生的高度重視及關注。為了不斷提高文言文的教學水平,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本文就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措施進行了探究。
目前,因為對文言文的考查要求學生大量地背誦記憶,所以最常見的文言文教學還是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先由教師誦讀課文,通過講解字句了解文章整體的大意,積累重難點的字詞,最后要求學生熟讀并背誦。有的時候甚至要求學生在講解課文前背誦全文,這給文言文閱讀教學帶來許多的問題。首先,文言文的語言和內容本身都距離學生的生活較遠,讓學生在不理解文章的情況下去背誦,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記憶負擔。即使經(jīng)過教師的講解,學生受社會環(huán)境和年齡的限制,在情感和思想內容上還是存在死記硬背無法完全理解和掌握文章本身的問題。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教師的引導。文言文雖然和現(xiàn)代文有一定的距離,但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其中的內核是相通的。中華文化中許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德、高尚的民族氣節(jié)、珍貴的前人思想在這些名人名篇中都有所體現(xiàn)。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和學生成長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或者現(xiàn)代社會中的熱點結合起來,以此減少學生對文言文的距離感,提升學生對文言文閱讀的興趣。
比如在設計《魚我所欲也》這一課的教學預案時,筆者認為除了學習作者的論辯風格,分析文章中的觀點之外,還應該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表達自己的觀點。筆者結合八年級的課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學習,先對比其中思想和論辯方法的相同之處,串聯(lián)文章,使知識更加系統(tǒng)化。筆者設計了一道討論題:先說說自己對于舍生取義的理解和看法,讓學生舉出現(xiàn)實生活中有關舍生取義的例子;再設置正方反方,進行一場辯論。整個教學設計鍛煉了學生的思辨能力、邏輯能力和表達能力,對寫作議論文時提煉論點、論述證明也有著很大的幫助。
要想實施有效的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最終還是要落腳在文本上。也就是說,除了對文章的作者、大意、思想內容、藝術特色有所了解之外,還要把這篇文章放到單元中,看看這個單元的文章組合主要是為了學習什么內容,培養(yǎng)什么能力。比如八年級下冊的第六單元有《〈莊子〉二則》《〈禮記〉二則》《馬說》《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賣炭翁》。編者這樣組合就是為了讓學生憧憬美好的社會生活,反思現(xiàn)實的生存狀態(tài)。并且在學習過這一單元的文章后,“要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培養(yǎng)文言語感;注意積累常用文言文詞語和句式,欣賞課文中精彩的語句;還要學習古人論事說理的技巧,體會他們的人生感悟,從中得到思想啟迪和情感陶冶”。
經(jīng)典之所以被稱為經(jīng)典,就是在大浪淘沙之后,還能留在岸邊的珍珠。入選的初中教材,自然也是經(jīng)過編者的精心挑選,其中藝術性的審美與古人的智慧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這些文言文對于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審美情趣等多個方面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也正因如此,文言文閱讀教學才有助于學生多方面的成長。比如,在學習《北冥有魚》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可要求學生閱讀《逍遙游》全篇,展開自己的想象力去描述一個場景或者運用比喻說明一個道理,在加深學生對文章思想內容理解的同時,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和想象能力。
僅僅靠學習課本中的文章是遠遠不足以支撐初中文言文閱讀的成長要求的。教師要適當?shù)匾龑W生積極拓展,增加文言文閱讀量,培養(yǎng)對于文言文的語感。也可以利用寒暑假進行文本細讀。例如《史記》《聊齋志異》《古文觀止》等故事性和可讀性較強的經(jīng)典名著,可以讓學生借助工具書理順文言文大意,在增長學生知識、開拓學生眼界的同時,還能為寫作積累素材。
除了閱讀,學生還應該配以摘抄和思考作為輔助,像《論語》《老子》等觀點性較強的經(jīng)典名著,可以選取其中一些句子進行分類摘抄和記憶,例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等都可以作為作文中輔助論述的素材。
培養(yǎng)閱讀和思考習慣的根本目的還是將課外的閱讀和教材中的課文教學聯(lián)系起來,從而學會知識的遷移。也可以以教材中的文章為中心來拓展,比如酈道元的《三峽》中描寫水是按時間順序的,先寫了夏天,又寫了春冬,最后寫了秋天;還描寫了水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并且先寫了山,后寫了水,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這樣寫。文章中說“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可以說是山成就了水,所以先寫山后寫水。類似于這樣寫山水的文章還有《與朱元思書》,而這篇文章是先水后山,可以讓學生立足山水的描寫順序,將兩篇文章進行對比分析。
這是一個由內向外,再由外向內的過程,文言文作為古代的書面語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在平時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將文章中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還有一些常見的特殊句式,比如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等都整理出來,在積累的過程中夯實基礎,提升文言文閱讀的水平。
在統(tǒng)編版的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言文可以通過某種共同點組合在一起,這樣化零為整,開展專題教學,有助于學生學習和鞏固某一類型文章的閱讀方法。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詩句學生耳熟能詳,可能在小學的時候就接觸甚至背誦過,但是初中生要有初中生的眼界和成長,對課文中內容、情感、審美的了解也要更加豐富和多元。
比如,教師可以整合一次邊塞詩的讀寫。初中生充滿朝氣,滿腔熱血,一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足以燃起他們對邊塞詩了解的渴望。首先給出這些邊塞詩的大背景,更容易讓學生設身處地地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和文章大意,有助于學生的記誦。接著選取幾篇經(jīng)典的邊塞詩,王維的《使至塞上》、李賀的《雁門太守行》、楊炯的《從軍行》、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以及王翰的《涼州詞二首》作為本次邊塞詩群文閱讀的范例。先從總體了解每首詩都寫了什么事件,然后目光聚焦到那些細節(jié)的意象上,可以把這些意象分為幾個類別,最后由學生總結它們的特點。自然方面有大漠、孤煙、長河、落日、霜、雪、風、云,給人以壯闊遼遠的感覺;樂器方面有琵琶、羌笛等,起著渲染氛圍的作用;戰(zhàn)場上的器物有角聲、金甲、戰(zhàn)鼓、劍、紅旗等,給人一種蒼涼、肅殺的感覺。
總之,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之中,教師既要立足于文言文本身的內容和思想感情,也要充分利用時間,設置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走進文本,架起古今橋梁;回歸課本,挖掘文本價值;培養(yǎng)習慣,提升閱讀水平;化零為整,開展專題教學。以此,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文言文、體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和藝術魅力的能力,用創(chuàng)新激發(fā)文言文教學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