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歐
藥物是我們對抗骨質疏松的主要手段,其中包括:
鈣和維生素D 是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癥的基礎。鈣劑每日推薦攝入量為1000~1200mg(50~70歲男性每天1000mg;≥51歲女性以及≥71歲男性每天1200mg),如果可能盡量通過飲食來實現(xiàn),必要時可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鈣補充劑。老年人消化功能下降,宜用有機鈣(如檸檬酸鈣、醋酸鈣等),不宜空腹,應與食物同服。
維生素D成人每日推薦攝入量為600~1000IU,考慮到60歲及以上老年人因缺乏日照以及攝入和吸收障礙常有維生素D缺乏的特點,老年人群及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建議每日維生素D3攝入量為800~1200IU。老年人群皮膚合成維生素D能力下降、腎1α羥化酶活性及消化道吸收功能減弱,而活性維生素D及其類似物不需要腎臟1α羥化酶羥化就有活性,更適用于老年人、腎功能減退以及1α羥化酶缺乏或減少的患者。目前國內上市用于治療骨質疏松癥的活性維生素D及其類似物有α-骨化醇和骨化三醇兩種。不過,活性維生素D類似物引起高鈣血癥、高尿鈣的風險更高,不推薦健康絕經后女性運用活性維生素D用于維生素D的補充。
雙膦酸鹽 是目前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的抗骨質疏松藥物,通過抑制破骨細胞功能,從而抑制骨吸收,主要包括阿侖膦酸鈉、唑來膦酸、利塞膦酸鈉、伊班膦酸鈉等??诜乙缽男暂^好的患者,給予阿侖膦酸鈉、利塞膦酸鈉可以有效改善腰椎、股骨頸和全髖骨密度,并降低椎體骨折發(fā)生風險。不能口服或依從性差的患者,可以選擇唑來膦酸,其可顯著降低絕經后骨質疏松患者的骨折風險并增加骨密度,可作為沒有禁忌癥的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的首選藥物。但長時間使用雙膦酸鹽類藥物會增加非典型性股骨骨折風險,所以口服雙膦酸鹽5年,或者靜脈唑來膦酸鈉用藥3年后,要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不建議長期使用。另外注意,口服雙膦酸鹽2小時內,應避免服用鈣劑或含鋁、鎂等的抗酸藥;靜脈輸注雙膦酸鹽可能有一過性發(fā)熱、骨痛、肌痛等不良反應,通常3天后緩解;對鈣或維生素D膳食攝入不足者應予以補充。
雷洛昔芬 是一種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jié)劑類,可在骨骼與雌激素受體結合,發(fā)揮類雌激素的作用,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降低椎體骨折發(fā)生的風險。雷洛昔芬與深靜脈血栓和肺栓塞的風險升高相關,用藥前應嚴格評估患者個體血栓形成風險。
甲狀旁腺素類似物(PTHa)是促骨形成的代表性藥物,間斷使用小劑量PTHa(20μg/次,皮下注射,每日1次)能刺激成骨細胞活性,促進骨形成,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質量,降低椎體和非椎體骨折的發(fā)生風險。但因其上市前動物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使用甲狀旁腺素類似物2年后有形成骨肉瘤的風險,目前該藥物使用說明書明確規(guī)定治療時間不超過2年。
降鈣素 是一種鈣調節(jié)激素,能抑制破骨細胞的生物活性、減少破骨細胞數(shù)量,減少骨量丟失并增加骨量。降鈣素類藥物還能明顯緩解骨痛,可減少骨折后急性骨丟失,建議在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制動患者中短時間(3個月)使用。降鈣素能使靶細胞產生抵抗作用,應間隙給藥:即治療1~3月,停藥2~6月。單用降鈣素,可引起低血鈣及低血鈣所致繼發(fā)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增加骨吸收和骨丟失,因此使用降鈣素期間應注意補充鈣和維生素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