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娟
馬伯庸出門時,習慣帶著電腦,不論是在咖啡館還是候機廳,他都可以“奮筆疾書”。他的眼睛一刻也不能閑著,等地鐵等紅燈或者乘坐電梯的時候也必須看點什么。
正是在這種長期的高速運轉中,馬伯庸成了一位高產的作家——幾乎一年一本小說,且本本暢銷。2022年,他連續(xù)出版兩部小說《大醫(yī)》和《長安的荔枝》?!捌鋵崳恳徊课叶枷M麑懸粋€以前沒碰過的題材。如果一定要找共同點的話,它們都是一種‘歷史可能性寫作’,在真實歷史的夾縫中去尋找空間,在不改變歷史的前提下,以一個全新的現代視角去詮釋?!瘪R伯庸對記者說。
《大醫(yī)》的寫作,緣起于2017年。當時,馬伯庸受邀到前身為中國紅十字會總醫(yī)院的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參加一個講座。參觀院史館時,他邊看邊拍照,發(fā)現幾乎每一件展品都能勾連到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大事件、大人物,最終串聯成一條隱線,與波瀾壯闊的大時代如影隨形。
“我有一種直覺,這絕對是一個上好的題材。從一家醫(yī)院或一個醫(yī)生的視角,去審視那個時代,想想都興奮?!敝v座結束,馬伯庸創(chuàng)作的念頭卻冷卻了下來:一是醫(yī)療很專業(yè),是他不曾碰觸過的領域;二是如果寫作,不光要熟知近現代史,還要熟知上海城市發(fā)展史,以及附著其上的文化、科技、思想、政治……思前想后,他將所有照片存檔,留待日后再說。
“但我一向喜新厭舊,好不容易碰到一個新鮮的、陌生的題材,心里還是有一種創(chuàng)作的沖動,一直揮之不去?!钡搅?018年,馬伯庸決心要寫下這個故事。他四處查找資料,走訪一些老醫(yī)生和老專家,甚至考慮過找個醫(yī)科大學報一門基礎課。2019年底,他敲下“華山醫(yī)院,第一章”幾個字。整整兩年后,馬伯庸完成80萬字的《大醫(yī)》。
如今再回憶整個寫作過程,馬伯庸覺得最難的是細節(jié)?!拔医o自己設定一個原則:一個故事只能發(fā)生在一個時代,也就是說這個故事必須是遵循著特定的時代背景、特定的邏輯才發(fā)生,換個時代就不成立。”在各種細節(jié)中,最麻煩的要數醫(yī)療細節(jié)。一開始,馬伯庸請了幾個醫(yī)生朋友做學術顧問,后來發(fā)現這樣行不通。他們是接受了現代醫(yī)學培訓的精英,熟知正確的治療方式,而他需要的是符合當時的、可能是“錯誤的治療方式或理念”。
“比如被視為‘抗感染神藥’的青霉素,1928年才被發(fā)現,真正出現在實驗室是1938年,最后投入量產,市場上能夠買到差不多要到1945年。如果我寫一個人在一九二幾年就接受了抗生素的治療,信息就不對了?!瘪R伯庸說。最終,他通過查找資料,發(fā)現當時的人們用的主要是磺胺。
遵循“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馬伯庸寫下那段百年前被遺忘的醫(yī)療史。“我寫《大醫(yī)》,就是想讓大家記住那批最早的醫(yī)務工作者——他們在艱苦卓絕的環(huán)境下,能夠不計私利,忘我地、奮不顧身地去為中國四萬萬同胞尋找、提供健康支持,我覺得有必要為他們樹碑立傳?!瘪R伯庸說。
無論是《大醫(yī)》,還是《長安的荔枝》,都延續(xù)了馬伯庸之前的寫作特點。他最為人所知和稱道的歷史小說,大都是“在歷史縫隙中尋找其他可能性”:在《長安十二時辰》里,他寫沒能在史書上留下痕跡的死囚張小敬,化解突厥狼衛(wèi)企圖摧毀長安的危機;到了《長安的荔枝》,他又寫一個不起眼的長安小吏……在真實歷史背景下加入懸疑、推理等元素,講述史書背后一個個“小人物”的故事。
“我喜歡去追逐小人物身上那一瞬間的光輝。這光輝很短暫,但足夠耀眼,那一瞬間他就是時代風云的源頭,能夠讓歷史進程微微改變一下方向?!瘪R伯庸說,其實年少時讀書,他也喜歡帝王將相的故事。但慢慢地,他開始看到“更多的人”。
他還記得,2021年去看了一個三國志特展,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兩塊磚:一塊磚上寫著“倉天乃死”,大約寫于黃巾起義的前14年,是一個砌墻修墓工人寫的,大意是“你們快把我逼死了,我現在就等著‘倉天乃死’的那一天和你們算總賬”;還有一塊磚,造于晉滅吳的那一年,上寫“晉平吳天下太平”,是一位已至耄耋之年的老人寫的——也就是說,這個老人從出生開始,等了80多年才等來一次和平。
“這兩塊磚正好代表了三國亂世的開始和結束。從兩塊磚就能看出,是小人物的心聲匯聚到一塊,才形成了歷史的潮流?!瘪R伯庸說,正是這些小人物決定了歷史的走向,真正創(chuàng)造歷史的是人民。
在馬伯庸的很多故事里,主人公都有一種相似的氣質——充滿理想主義的固執(zhí):《風起隴西》里的荀詡、《長安十二時辰》里的張小敬……但現實中的馬伯庸,并不固執(zhí)。“我不軸,我的座右銘就四個字:隨遇而安?!瘪R伯庸說。這與他的童年時期不斷搬家的經歷有關,父母從事機場建設工作,他從小到大一共轉了13次學。
馬伯庸走上寫作之路,也是順其自然。那是1999年,他在上海讀大學,混跡在一個名叫“黃金獅子旗”的文學論壇。當時為了省錢,他常常拿著軟盤到網吧上網,先把論壇上的文章拷貝下來,再拿到學校的機房看。有一次,軟盤壞了,打開后里面有一半文件是亂碼。他不小心碰到鍵盤,眼看著屏幕上打出兩三個字,“于是我就試著往下寫了幾句,發(fā)現還挺通順的,就開始了我的寫作生涯”。
2003年,他到新西蘭留學,學習之余,依然混跡在各大貼吧。當時,他模仿古龍筆調,寫下一個頗具諷刺意味的故事《留學生七種武器之泡面》;他還以中國古典白話小說的風格,講述《歐羅巴英雄傳》。他自稱那是一段“嘻笑怒罵的寫作時期”。
回國之后,馬伯庸在外企當白領,閑暇時間寫作。2005年,他寫《風起隴西》,將現代諜戰(zhàn)情節(jié)嫁接到三國背景下,演繹出一段精彩的三國諜戰(zhàn)傳奇;2010年,他考證曹植、曹丕、甄宓之間的八卦關系,寫成散文《風雨〈洛神賦〉》,獲得人民文學獎。頒獎詞中寫道:“馬伯庸抽絲剝繭,咄咄逼人,對歷史可能性的探究具有一種童言無忌的機敏和快樂”。也是從那時起,他開始有意識地往歷史小說上靠,在歷史的縫隙中恣意狂想。
2012年《古董局中局》的出版,是馬伯庸真正邁向暢銷書作家的轉折點:第一部上市,一下子就賣了50多萬冊。2015年,全系列4部完成,銷量過百萬。在之后影視市場的IP熱潮中,《古董局中局》和《三國機密》又成了馬伯庸最先被改編的作品。
也是這一年,馬伯庸算了筆賬,發(fā)現寫作的收入已遠超過工資,于是遞交了辭呈。他筆耕不輟,不少作品被影視公司看中,改編成影視劇。最火的莫過于《長安十二時辰》,2019年播出時,熱搜不斷,連劇中張小敬吃的水盆羊肉也賣斷了貨。
面對不斷攀升的作品銷量和紛至沓來的影視資本,馬伯庸保持冷靜。他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創(chuàng)作,以避免“被熱度沖昏頭腦或者被流行裹挾”。同時,他也坦然接受商業(yè)成功和市場擁抱:“寫作就是一個暴露的過程,暴露給更多的人是好事?!?/p>
對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和身份,馬伯庸有著明確的自我定位——一個有趣的歷史小說作家。“我不考慮太多,只要寫得過癮就行。寫作,對我來說僅是對舒適感的一種追求,既不是多么神圣的使命,也沒有想一定要寫出鴻篇巨著。歸根到底,就是一種率性而為,若算計太多就失去意義了?!瘪R伯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