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媛
學生為什么害怕中文?作為從事一線教師的我,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做了一次心理調查。調查的結果是:“覺得沒有材料寫的”居多,占調查總數的百分之五十二,“感到有材料寫不出來的”占百分之四十一,這說明“言之無物”“有物不能言”是造成學生害怕作文的主要心理障礙。要解決覺的問題,我認為必須從抓觀察生活和閱讀積累兩個方面入手。
一..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入手,幫助學生解決“言之無物”的問題。
葉圣陶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因此教師要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調動學生觀察生活中的人、事、物、景,幫助學生學會捕捉生活的浪花,采擷寫作的素材,做到說真話,表達真情實感。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具體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小材料。教師要引導學生隨時隨地生活觀察,不必受任何事物的制約。如在街道上,讓他們看看、說說路邊的樹(從樹干、樹枝到樹葉);在公園里,讓他們看看、說說晨練的人們(從老人、中年人到青少年);在新村,讓他們看看、說說周圍的環(huán)境(從民居樓到小花園)。公園里,車廂內,街道旁……都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好場所,周圍整個世界都應作為學習語言的課堂。2.觀察要有目的性,杜絕盲目性。觀察目的是否明確,將直接影響觀察的效果,因此觀察之前,教師要精心考慮,周密設計。事先布置觀察任務,讓學生帶著問題觀察。學生明確了目的,有利于將注意力集中到觀察對象上,不至于無從下手。如:觀察植物,就要讓學生清楚需要觀察植物的干、莖、葉花等各部分的特點;觀察活動,就要注意活動的過程;觀察人物,就要注意人物的外貌、動作、表情、神態(tài)等。3.要引導學生按一定順序觀察。學生在觀察生活時容易犯次序混亂的毛病,觀察順序雜亂無章,觀察點任意跳躍。這樣觀察寫出的文章,當然也是沒有章法,次序混亂,邏輯不清。在觀察時,一定要根據不同的觀察對象,采用一定的觀察順序。如:寫景可以采用定點觀察法,一時間為順序觀察,或以路線順序觀察;寫靜物可有整體到部分,再有部分到整體觀察;寫動物,可先按從頭到身子的順序觀察外形,然后再觀察其生活習性。4.觀察時抓住重點。事物都是紛繁復雜的,觀察時不突出重點,就會胡子眉毛一把抓,分不清主次,結果什么也沒觀察具體,對什么也沒深刻印象寫出來必定流于空乏,了無生氣。5.要引導學生將平時觀察到的生活素材,定期進行歸類整理,將“源”建“庫”,是零碎的變?yōu)橄到y(tǒng)的,分散的變?yōu)榧械?,陌生的變?yōu)槭煜さ?。通過集中歸類整理,使這些素材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有序的網絡化的認知機構,以便學生在需要時能夠“信手拈來”。6.要引導學生定期進行交流,相互啟發(fā),取長補短,進而強化學生對生活原型的在認識。
二.引導學生從廣泛閱讀入手,幫助學生解決“有物不會言”的問題。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而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我們要有目的的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從閱讀中獲取知識,從閱讀中尋找樂趣,從閱讀中感受語言。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呢?
1.要給學生制造一個圖書角落。教師要要求學生到書店、圖書館、書展去,讓他們去接觸書本,去感受書本。學校也要把源源不斷的新書充實到教室、閱覽室、圖書館,讓學校散發(fā)出濃濃的書香,形成學校讀書的氛圍。2.要經常向學生推薦不同類別讀物。如適合學生閱讀的文學作品,以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幫助學生提高寫作技巧的優(yōu)秀作文,讓學生在寫作上受到啟迪;比較實用的科普讀物、工具書之類,為學生的習作做準備材料。3.教師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收集各種各樣的文字材料——報紙、雜志、廣告紙、說明書等的習慣,可以是學生在生活中隨時閱讀隨時積累。4.要學生制作閱讀卡。教師要求學生對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妙詞佳句,成語格言,及時摘抄,分類整理,并寫上簡要的批注或思想。
總之,學生有了語言的積累,有了上生活的積累,作文的意識得到了充分發(fā)展,那么作文那也就不再是一件傷腦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