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桑
【摘要】傳統(tǒng)畫學中“氣韻”是評定畫作優(yōu)劣的關鍵,畫家們?yōu)楂@得氣韻構造了各種理論,以傳統(tǒng)哲學的心性修養(yǎng)論為基礎,逐漸發(fā)展出一套培養(yǎng)畫家的修養(yǎng)系統(tǒng),并使畫學成為心性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中國美學;畫學;心性之學
【中圖分類號】J90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22-007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2.024
一、繪畫中的氣韻本體
“氣韻生動”是南齊謝赫提出的繪畫六法之一,“氣韻”提出后便成了文人畫美學的重要命題,謝赫原文如下:“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jīng)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盵1]“氣韻生動”是指畫家在畫作中表現(xiàn)出形象的精神特質(zhì),謝赫把“氣韻生動”放在“六法”之首,可見其重要。
北宋的郭若虛詮釋繪畫六法,突出了“氣韻”的本體性質(zhì):“謝赫云,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jīng)營位置,六曰傳模移寫。六法精論,萬古不移。然而骨法用筆以下五者可學。如其氣韻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復不可以歲月到。默契神會,不知然而然也?!盵2]“六法”中的后“五法”作為特定技巧,是形而下的、可學的,而“氣韻”在于“生知”即天生所得,是形而上的、不可學的,“氣韻”非特定技巧,而是人自然流露的特殊天賦。而后,他借用《莊子》中輪扁的典故,說明氣韻的境界是無法傳達的,因為即使能從這里習得技術,氣韻也是無法學習的:“輪扁不能傳其子。系乎得自天機,出于靈府也。且如世之相押字之術,謂之心印,本自心源,想成形跡,跡與心和,是之謂印?!盵3]
而且,作為畫境的“本體”,畫者是否具有“氣韻”是評定畫作等級的關鍵:“嘗試論之,窺觀自古奇跡,多是軒冕才賢,巖穴上士,依仁游藝,探賾鉤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畫。人品既已高竭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畫畫豈逃乎氣韻高卑。”[4]氣韻不僅關乎畫作的高低,而且也反映出人品的高低,也就是說,“氣韻”不僅是繪畫的本體,同時也是主體高尚道德的表現(xiàn)。
二、“氣韻”不可學但可養(yǎng)
德國古典哲學家謝林認為:“詩和藝術絕不可能通過教學被掌握?!盵5]基于藝術活動中本體無限性呈現(xiàn)的前反思狀態(tài),詩歌與藝術中的核心不可能被反思性的語言徹底澄清,故藝術教育應該是啟發(fā)式進行的。這與畫學中的“氣韻”類似,“氣韻”不可教不可學,同時又是決定繪畫成敗的關鍵,所以“氣韻”雖是天生,畫者們卻不得不追求“氣韻生動”的境界,而在理論發(fā)展中,人們逐漸認識到“氣韻”雖是天生不可學的,但作為本體層面心性的高級境界,通過本心修養(yǎng)工夫的涵養(yǎng),氣韻仍有機會達到。
南宋趙孟溁解釋“六法”中的先天與后天:“畫謂之無聲詩,乃賢哲寄與,有神品,有能品。神者才識清高,揮毫自逸,生而知之者也。能者源流傳授,下筆有法,學而知之者也?!盵6]“生知”與“學知”出自《論語》季氏篇,是指因人天生稟賦的不同,在學問上的不同表現(xiàn),繪畫中郭若虛所說的“骨法用筆以下五者可學”對應著趙孟堅的“學知”,“氣韻”屬于“生知”是“神者”才有,趙氏并未解決氣韻如何習得的問題,但他將關于人格修養(yǎng)的“生知”“學知”概念引入,使問題出現(xiàn)轉機,氣韻不能作為技術被直接習得,但作為主體的精神境界,可通過主體人格的擴充間接達到,這是之后理論家的主要解決思路。
“氣韻”不可教,非形下的藝術技巧,且“氣韻”對應著儒學中的“生知”,這是關于氣韻的基本觀點。到明代,山水畫家董其昌評價自己的畫學:“余病其欠淡。淡乃天骨帶來、非學可及。內(nèi)典所謂無師智、畫家謂之氣韻也。”[7]他追求山水畫中的“淡”,因為“淡”是“天骨”,即不可學的“氣韻”,同時董其昌以“無師智”解“氣韻”,哲學中“無師智”是指眾生都具有的智慧,不過因后天原因被障蔽,“無師智”如字面指無法在教學中傳授的東西,無師智作為眾生所具有的完滿本性,無法通過外界的學習獲得,而應該通過刻苦的修行,從自身呈現(xiàn)出來。董其昌以“無師智”解釋“氣韻”,符合郭若虛對“氣韻不可學”的觀點,且解開了“氣韻”理論的困境,氣韻不是從外界得到的東西,而是通過各種修養(yǎng)工夫而從人自身引出的能力,是人人所具有的潛能。董其昌通過對這“氣韻”的詮釋,使“氣韻”的學說大大發(fā)展,不可“學”的氣韻,現(xiàn)在反而要把“學”當作獲得氣韻的重要間接手段。
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詳細論述了如何獲得“氣韻”:“畫家六法,一氣韻生動,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脫去胸中塵濁,自然丘壑內(nèi)營,立成鄞鄂,隨手寫出,皆為山水傳神?!盵8]董其昌解開理論困境的方法十分巧妙,他首先承認氣韻之不可學,是生而知之的,但同時他將“生知”二重化,先驗的生知是人人所具有的,那些沒有“生知”,無法表現(xiàn)出“氣韻”的人是因為在后天的經(jīng)驗層面收到障蔽,所以“學”雖然無法直接獲得生知,但可以通過“學”去除后天的障蔽,使被遮蔽的“氣韻”顯現(xiàn),這樣氣韻也“亦有學得處”了。董其昌的理論大部分來自郭若虛,但同時也對“氣韻”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轉化,氣韻變成了人人都有,可以通過后天努力顯現(xiàn)的,并為氣韻的“習得”提出一系列可行的實踐方法,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等等,不過這些實際方式都與繪畫本身無關。
“氣韻”既是繪畫領域特殊理念,但同時“氣韻”也植根于世界之本體,是世界之本體在繪畫方面的殊象,正如真善美三者分屬不同領域,但又同一于哲學理念之中,這樣“氣韻”作為本體的殊象以非繪畫的修養(yǎng)方式同樣可以得到擴充,結合當時宋明儒學的發(fā)展,我們可以明確發(fā)現(xiàn)董其昌的理論與當時儒學心性之學如出一轍:“圣人可學而至與。曰、然……性之者生而知之者也、反之者學而知之者也、又曰、孔子則生而知之也。孟子則學而知之也。后人不達、以謂圣本生知、非學可至、而為學之道遂失?!盵9]“氣韻”在這里實際上就等于儒家的“本心”“本性”,“本性”的復歸就是“氣韻”的顯現(xiàn),而獲得“氣韻”的手段反而是與繪畫無關的道德實踐也就說得通了。
三、 氣韻可學的展開
通過董其昌對“氣韻不可學”僵局的打破,“氣韻”如何習得成為畫學的重要問題,以后的許多理論家對其展開論述。
清代的方熏言:“昔人謂氣韻生動是天分。然思有利鈍,覺有后先,未可概論之也。委心古人,學之而無外慕,久必有悟。悟后與生知殊途同歸?!盵10]方熏說雖然古人說氣韻生動是人天生具有的,但這并不能一言以蔽之,雖不能“生知”,但靠近古人的心,長期學習是可以體悟的,更進一步說,不管是先天所有還是后天所獲,結果都是一樣的。同時他也區(qū)分了繪畫中可學的與不可學的:“畫法可學而得之。畫意非學而有之者,唯多讀書卷以發(fā)之,廣聞見以擴之?!盵11]方熏把繪畫分為了兩面,一個是畫法,另一個是畫意,畫法可以學得,畫意卻不可直接習得,進一步說,畫意是通過多讀書、廣見聞間接地到達發(fā)生的,這里雖然沒有直接地提出氣韻一詞,不過畫意和氣韻一樣是通過畫者的表現(xiàn)而映射于作品中的,畫意和氣韻都是畫者精神境界這一點是貫通的。在繪畫可學與不可學的區(qū)分中,董其昌假設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是到達氣韻的手段,而方熏將其擴充,最開始論述畫意是不可學的,同時后半又論述廣見聞多讀書可以得到畫意,要點在于畫意與氣韻不可通過繪畫直接學得,而要通過繪畫活動以外的修養(yǎng)追求,這樣追求氣韻的活動范圍就變得非常廣泛了。
清代的鄒一桂對繪畫中先天與后天的不同有所論述:“筆之雅俗,本于性生,亦由于學習。生而俗者不可醫(yī),習而俗者尤可救?!盵12]雖然沒有使用氣韻一詞,但把繪畫中的雅俗當作作者自身氣質(zhì)的顯現(xiàn),與氣韻一詞是相通的,鄒氏持有的論述,雖然與董其昌有若干不同之處,整體來看與郭若虛的發(fā)言相比,仍為后天發(fā)展的可能留有余地。
對于氣韻的生知與學知問題,清代王昱言:“吾夫子自幼明敏。初落筆便有書卷氣。蓋生而知之,直接董巨倪黃衣缽。常人由學而知,必須讀書以明理,游覽以廣識,苦心探索,循習有年,亦可到神明地位?!盵13]王昱說自己的老師王原祁在幼年時繪畫就能表現(xiàn)書卷氣,也就是一開始的繪畫作品就能很好地表現(xiàn)氣韻,王原祁是異于常人“生而知之”的人。他基本沿襲董其昌的論說,但是取向性有很大的不同,早期論述中氣韻是“生知”的,繪畫的技法是“學知”,但在這里“生知”與“學知”都是指“氣韻”,也就是說早期存粹“生知”,通過“學”而間接獲得的“氣韻”,變成直接“學知”的了,這可以看作關于晚期畫學關于“氣韻”修養(yǎng)工夫高度發(fā)展的結果。
四、從繪畫修養(yǎng)到人性修養(yǎng)
從前段董其昌對氣韻問題的探討開始,已經(jīng)揭示出了多種修養(yǎng)之法,這些修養(yǎng)之法不是與繪畫直接相關的實踐,而是為人之心性的完滿而提出的,這樣的修養(yǎng)工夫同時也是傳統(tǒng)圣人之學的一部分。之后繪畫修養(yǎng)之法繼續(xù)發(fā)展,龔賢提出了對繪畫修養(yǎng)更為系統(tǒng)的看法:“書于眾技中最末……士生天地間,學道為上,養(yǎng)氣讀書次之。即遊名山川,出交賢豪長者皆不可少。余力則攻詞賦書畫棋琴?!盵14]他所說的“學道”很明顯有受宗炳“唯當澄懷觀道,臥以游之”[15]的影響,從“學道”到“養(yǎng)氣”“讀書”到“游歷”“社交”的等級序列,明顯是傳統(tǒng)士大夫作為儒者知與行是合一的理想。龔賢把學道作為根本,養(yǎng)氣讀書次之,接著游歷山水、與賢者等交友,有余力再學習詞、賦、書、畫、棋、琴,在這個修養(yǎng)系統(tǒng)里,也有繪畫活動,但直接關心的并不是繪畫本身。原本為在繪畫中獲得氣韻而設計的修養(yǎng)方法,已經(jīng)與繪畫分離,繪畫反過來成了一門特殊的修養(yǎng)工夫,不過基于這些修養(yǎng)工夫在同一系統(tǒng)中互相補充的特性,在專門的繪畫情景下,學道、養(yǎng)氣、讀書、游歷也是專門培養(yǎng)畫家的修養(yǎng)工夫。龔賢在這段理論中,將早期零散的繪畫修養(yǎng)納入宋明儒學以來的修養(yǎng)工夫,畫家以求道為第一,畫學自然成為道學的一部分,早期畫論追求氣韻的理想轉變?yōu)榍蟮赖睦硐耄楫媽W理想的追求提出一系列翔實可行的修養(yǎng)方法。
從目前繪畫修養(yǎng)理論的整體模型來看,求道是傳統(tǒng)文人的終極理想,人自身“氣韻”的養(yǎng)成以道德領域的自我變革為起點,繪畫是這個道德領域的延伸,繪畫的修養(yǎng)工夫和以儒學中自我上升的理論有著一樣的內(nèi)容,畫者境界的提高不單是技法的精進,更關鍵的是畫者自身心性的革新,通過養(yǎng)氣、讀書、游歷等等各種手段剔除畫者心中的俗氣,解除畫者后天的種種障蔽,以澄明的境界顯現(xiàn)出人本有的氣韻。
這樣的修養(yǎng)工夫,其哲學基礎是宋代儒學開始的本性學說,以宋儒張載的理論舉例:“性而后有氣質(zhì)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故氣質(zhì)之性,君子有弗性焉。人之剛柔緩急,有才與不才,氣之偏也。天本參和不偏。養(yǎng)其氣,反之本而不偏,則盡性而天矣?!盵16]“性”分先天的“天地之性”與后天的“氣質(zhì)之性”,“天地之性”是完滿的,“氣質(zhì)之性”是因人本性因“氣化”而呈現(xiàn)的不完滿狀態(tài),人通過各種修養(yǎng)工夫,如“養(yǎng)氣”“讀書”不斷純化自身的“氣質(zhì)”,使“氣質(zhì)之性”返回“天地之性”, 從儒學心性工夫的角度看,人本性的革新是個體自身的行為,人之氣質(zhì)不能一個人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但以“學”來觸動主體,引發(fā)主體的上升之路,這對于所以人都是可行的方案,主體內(nèi)部的超越并不與外部“學”的行為相排斥。將這種理路嫁接到“氣韻”問題上,與圣人之道同理,即使天生資質(zhì)不足,只要主體有向上的意志,通過“學知”等修養(yǎng)工夫,仍然有到達“氣韻”境界的可能,這在理路上是非常有說服力的。
龔賢的理論結構“學道—養(yǎng)氣—讀書—游歷—藝術”中前幾項“學道—養(yǎng)氣—讀書”其實就是儒家的心性工夫,特殊之處在于他在這個系統(tǒng)外添上了繪畫等藝術形式,肯定了藝術作為人之本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藝術成為人性修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仡^看從氣韻“生知”“不可學”到氣韻“可學”的發(fā)展,以儒家普遍的人性修養(yǎng)論為中介的理論創(chuàng)新,解決了“氣韻不可學”的僵局,并以此發(fā)展出一套完備的繪畫修養(yǎng)論,并使繪畫成為人性修養(yǎng)的特殊環(huán)節(jié)。
五、作為身心性命之學的畫學
正如前幾節(jié)所說的,繪畫理論中的修養(yǎng)法,是以氣質(zhì)變化、自我變革論為根底的,繪畫中的修養(yǎng)法不單單是為繪畫而行,在這之后的理論進一步進展,沈宗騫的在《芥舟學畫編》中說:“筆墨之道本乎性情。凡所以涵養(yǎng)性情者則存之,所以殘賊性情者則去之,自然俗日離而雅可日幾也……畫直一藝耳。乃同于身心性命之學,不緊難哉?!盵17]像這樣,繪畫不再單單是一門特殊的藝術,更被明確定為身心性命之學。這個發(fā)言,可以說是繪畫修養(yǎng)論中最重要的規(guī)定和總括。
至此為止論述的這樣,哲學中心性修養(yǎng)的理論持續(xù)反映于繪畫理論中,繪畫理論上從“氣韻生知”“氣韻不可學”到“氣韻可學”的進展,被提高到身心性命之學的高度。原本繪畫的修養(yǎng)工夫從一開始就是以哲學中的心性工夫為基礎的,二者的理論模型基本一致,只是表面上表現(xiàn)出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二者的關系越來越明確,而這個過程中,沈宗騫的理論標志著繪畫修養(yǎng)理論發(fā)展的巔峰。
六、總結
繪畫理論中關于“氣韻”如何獲得的各種修養(yǎng)論,經(jīng)過董其昌的理論解釋,不再是外在特殊的稟賦,而是普遍潛在的能力,可以說以董其昌的理論為契機,這個修養(yǎng)論變得普遍化了。理論家、畫家們,繼承郭若虛的理論的同時,巧妙地改造它。以董其昌為開端的理論家、文人畫家們,用具有普遍性的“性”“無師智”等等改造“氣韻”,變成本來內(nèi)在具足之物,不可從外在授予,接著使氣韻能通過心性的修養(yǎng)論表現(xiàn)出來。此外,把郭若虛的“不可學”從“不是繪畫技法的那種可學”方面推進,用學道、養(yǎng)氣、讀書等的手段改變?yōu)榫裥摒B(yǎng)的方向,巧妙地轉變?yōu)椤皩W”中的對象問題,氣韻不可從繪畫技術學得,可以從精神修養(yǎng)的方法學得。一旦把氣韻關聯(lián)于心性修養(yǎng)的理論模型,氣韻向上的可能就是必然的。
哲學上的“生知”“學知”問題介入,繪畫理論上的“氣韻生知”問題經(jīng)過長時間發(fā)展完成了轉變。以此為基礎的氣韻成為“可學”的,于此相伴繪畫中“養(yǎng)氣”“讀書”“廣闊見聞”等等的修養(yǎng)法得到發(fā)展。理論上,他們最終關心的東西并不止步繪畫,而是精神向上或者志于道、圣人。雖然乍看非繪畫領域,實際上于繪畫有深切的聯(lián)系,這樣的理論構造與文人畫者的精神需求息息相關。
參考文獻:
[1][2][3][4][6][13][15]俞劍華編.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上)[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10.
[5](德)謝林(F.W.J.V.Schelling).藝術哲學[M].魏慶征譯.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
[7][8][10][11][14][17]俞劍華編.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下)[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9]程顥,程頤.二程集[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8.
[12](清)鄒一桂.小山畫譜[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
[16](宋)張載著,章錫琛點校.張載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