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西北,津城之東,漢沽總是擁抱九河下梢的第一縷晨光。就是這名不見經(jīng)傳的海濱小城,產(chǎn)膏滿肉肥的蟹、鮮甜彈牙的蝦,還有銀錢一般潔亮的長蘆海鹽。粗糲純潔的鹽粒打磨出漢沽人民樸實豪放的性格,創(chuàng)造出獨一無二的海岸文化。其中,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漢沽飛镲正是這片鹽灘土地上最響亮的金鼓樂,漢沽人民以飛镲唱和海浪,禮贊海洋,又以飛镲期盼豐收,寄托希望。
镲又稱“鈸”,《北齊書·神武紀(jì)》中記載:“洛下以兩拔(鈸)相擊?!憋锸且环N碰奏體鳴樂器,一片圓形銅片的中心鼓成半球形狀,外側(cè)正中有孔,可拴彩綢,成雙成對,根據(jù)中部的半球形大小的不同產(chǎn)生不同的音色,具有極強的穿透性。漢沽飛镲的镲聲總離不開鼓樂,鼓聲起,就當(dāng)一鼓作氣,表演者必須有相應(yīng)的武術(shù)基礎(chǔ),才能真正做到“飛”起來。老樹盤根、雙龍搶珠、鷂子翻身……單聽招式,不看表演,便可知這是項“武運昌隆”的藝術(shù),與吳儂軟語不同。
說到漢沽飛镲的“前世”,飛镲產(chǎn)生于明初,源自制鹽工人,史稱“灶丁舞镲”。明朝永樂十四年,長蘆巡鹽御史奏疏,言明鹽場附近盜賊猖狂,且偷盜、販賣私鹽情況嚴(yán)重。永樂皇帝朱棣下令,派遣巡察御史嚴(yán)查。為了迎接欽差,本地官員便讓沿途灶丁休假,準(zhǔn)備迎接巡查的欽差大人。灶丁一聽放假,高興得手舞足蹈,抄起制鹽工具乃至“干飯”用的鍋碗瓢盆敲擊拍打,猶如擊鼓飛镲。官員見這場景有趣,隨后就“置錢以樂之”。從此以后,每逢佳節(jié),人們便都以此形式慶祝,祈福鹽業(yè)豐收。
再看漢沽飛镲的“今生”,自清朝光緒年初,勤勞且富有智慧的漢沽漁民就發(fā)現(xiàn),“怕得魚驚”那一套只適用于沒見過世面的“池中魚”,而這汪洋中的“海中鮮”更喜歡熱鬧,于是在漁船上,漁民便常用一些樂器制造聲響,以吸引魚群。但海上風(fēng)大浪急,一般的樂器聲音難以劈波斬浪,只有這好琿金鑄造出的鈸镲,再配上渾厚有力的鼓聲,敲打出來的聲音才能乘風(fēng)破浪。且單船難出遠洋,漁獵總是以群體為單位,而镲聲作為團隊交流信號,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等到漁船歸來時,翹首以盼的親朋好友就在碼頭岸邊載歌載舞,擊鼓舞镲,人們稱之為“打喜”,慶祝豐收滿載,平安喜樂。久而久之,飛镲便成為漁家人對出海平安歸來的寄托,對漁獲滿載的向往。
最威風(fēng)的镲,金盤一般明晃晃,聲似龍吟。耀眼的黃銅镲綁上二尺紅緞彩綢,聲音激烈時,在表演者手中、腰側(cè)、頭上、腿下如游龍戲鳳。金鼓聲里,打镲人翻滾、虎撲、魚躍,恍如天神,大開大合,八面威風(fēng),看得人熱血沸騰乃至口干舌燥。等到聲音緩和細膩時,就只聽得金鈸特有的清鳴,再看彩綢輕柔翻飛,似蝴蝶慢舞,紅緞悠揚,聞?wù)l家紅裝。如此,漢沽飛镲就有金鼓震撼之奇,得靜躁變化之妙。從中可見,舞镲人雄烈威武的身姿,再賞五色彩緞的嬌俏。
現(xiàn)有《飛镲賦》曰:“斯銅器,雙合擊,乘古韻,攜武技,飛百年,成非遺?!睗h沽飛镲表現(xiàn)了天津地區(qū)漁民對海的深情與對平安豐收的美好向往,具有海洋文化、民俗文化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希望這威風(fēng)的镲聲能永遠響徹海濱,吹起金風(fēng)陣陣,保護勤勞勇敢的漁民平安歸航,揚起帶來富饒的壯闊海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