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燕 葉小如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新生兒科,廈門,361000)
新生兒腹瀉是兒科常見病[1]。新生兒腹瀉是由多種病原體、多種因素引起的大便次數和大便性狀改變,是我國嬰幼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2]。新生兒腹瀉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嘔吐、腹瀉、低熱以及脫水、體質量下降等,部分新生兒在發(fā)病過程中出現水糞分離的情況,嚴重影響水電解質系統(tǒng)和功能穩(wěn)定[3]。臨床給予腹瀉患兒治療多采用藥物干預,但患兒由于臨床癥狀影響,還造成睡眠質量降低,出現入睡難、易驚醒等睡眠問題[4]。因此在給予腹瀉患兒臨床護理時,既需要促進病情及臨床癥狀的早期改善,也需要提高患兒睡眠質量,保持患兒充足睡眠時間。精細護理以給予患兒病情干預、睡眠干預、飲食干預等各類護理服務的方式,較好地促進患兒病情改善、睡眠質量提升[5]。為評估精細護理應用價值,以本院收治的腹瀉患兒68例為研究對象,對新生兒采用不同護理方式進行,對精細化護理的價值進行綜合性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收治的腹瀉患兒68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4例。對照組中男16例,女18例,年齡0~3個月,平均年齡(1.42±0.62)個月。觀察組中男15例,女19例,年齡0~3個月,平均年齡(1.40±0.60)個月。2組患兒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納入標準 全部患兒接受院內護理,患兒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患兒年齡≤3個月;臨床確診為腹瀉患兒。
1.3 排除標準 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患兒;中途退出研究患兒;病歷資料不完善患兒;患先天性心臟病等疾病患兒。
1.4 研究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患兒入院后做好基礎檢查,記錄每日診斷信息,觀察患兒臀部有無紅臀癥狀出現,進行臀部護理,包括清洗、保持臀部干燥、擦拭護臀膏等。合理調整患兒飲食,根據患兒臨床癥狀遵醫(yī)囑用藥。
觀察組給予精細護理,在相關檢查、基礎用藥及護理的基礎上,需要做好幾方面護理工作。1)做好病房環(huán)境的干預。保持病房內溫濕度適宜,日常需做好病房通風、消毒。2)做好患兒病情的護理。在患兒發(fā)熱癥狀的干預上,需要在常規(guī)藥物應用后做好患兒全身擦拭,以物理降溫促進發(fā)熱癥狀改善,同時需在患兒排便后及時清洗臀部,保持臀部皮膚干燥。護理過程中應注意觀察并記錄大便次數、性狀、顏色及量的變化。腹瀉最大的危害是脫水,因此在對新生兒進行護理的過程中,應加強預防脫水護理。3)合理干預患兒飲食,控制患兒日常飲食量,囑咐家屬母乳喂養(yǎng)或購買特殊奶粉,根據病情恢復情況調整飲食習慣。4)在患者睡眠過程中,需要保持病室內安靜,調暗病室亮度,心電監(jiān)護報警時,應及時消除,醫(yī)護人員講話分貝應合理控制,保持患兒入睡前情緒的穩(wěn)定。入睡后避免噪聲,如有驚醒,及時給予拍背、安撫,促進繼續(xù)入睡。5)在護理過程中應關注患兒家屬的心理狀態(tài),在護理中將新生兒腹瀉的癥狀以及導致病發(fā)的原因告知患兒家屬,提高患兒家屬對疾病的正確認識程度,減少對疾病的恐懼感,積極與患兒家屬進行溝通,安撫患兒家屬的情緒,并告知家屬新生兒腹瀉是非常常見的,通過治療可以治愈,穩(wěn)定患兒家屬的情緒,避免患兒家屬出現焦慮等負性情緒。6)回訪護理,在患兒出院后,針對患兒的一般資料對患兒采用電話回訪方式進行,了解患兒出院后的情況,成立微信群,在群內轉發(fā)相應的日常護理知識,解答患兒家屬的疑問,延長護理,提高患兒家屬對護理的滿意度,及時了解新生兒后期恢復的情況,體現護理的人文關懷性。
1.5 觀察指標 2組患者臨床癥狀(腹瀉、發(fā)熱)消退時間、住院期間每日睡眠(日間、夜間)時間、住院期間入睡后驚醒次數比較。治療效果分析,顯效:患兒每日大便次數<3次,大便成形,有效,患兒癥狀明顯好轉,排便次數減少,大便含水量下降;無效:患兒治療后無明顯好轉。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每組人數]×100.00%。出院滿意度分析:采用本院自制《滿意度分析統(tǒng)計調查表》對家屬關于新生兒治療的滿意度進行分析,該表的信度和效度均高于85%,滿分為17分,12~17分表示非常滿意,6~11分表示滿意,0~5分表示不滿意,滿意率=[(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組內所有人數]×100.00%。
2.1 2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平均住院時間(3.02±0.38)d,短于對照組(4.37±0.40)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4.268,P<0.05)。
2.2 2組患者睡眠質量相關指標比較 住院期間,觀察組每日日間、夜間睡眠時間長于對照組,入睡后驚醒次數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睡眠質量相關指標比較
2.3 護理后效果分析 觀察組患兒,顯效人數更多,護理后治療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兒,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和對照組護理有效率比較[例(%)]
2.4 家屬滿意率分析 觀察組家屬的滿意率(97.06%),明顯高于對照組家屬護理滿意度(85.29%),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家屬滿意率比較[例(%)]
新生兒腹瀉是兒科常見病,易引發(fā)消化系統(tǒng)癥狀,包括大便性狀改變、次數增多等,也易造成患兒發(fā)熱等臨床癥狀[6]。新生兒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不完善,胎兒在出生后,由無菌環(huán)境立即暴露在各種細菌存在的環(huán)境中,自身細胞以及免疫體液發(fā)育不成熟,腸道內缺乏能中和病原的免疫蛋白,防御感染功能低下,消化道各系統(tǒng)的調節(jié)和恢復能力較差,因此一旦喂養(yǎng)不當則會導致新生兒出現腹瀉的情況[7]。臨床相關研究中發(fā)現,新生兒腹瀉在<1歲患兒中占比為50%,6個月至2歲是腹瀉發(fā)病率最高的階段,母親分娩前后有腹瀉的新生兒、早產兒以及低日齡兒等新生兒腹瀉多發(fā)人群[8]。由于臨床癥狀的影響,患兒在日間與夜間休息狀態(tài)下不適感增強,可能造成患兒精神緊張,從而造成睡眠障礙,影響患兒睡眠質量。因此在給予腹瀉患兒臨床護理時,需重視患兒睡眠質量的改善[9]。
腹瀉患兒護理措施中,精細護理能夠通過多種護理手段的應用,給予患兒更加細致的護理服務,例如在患兒病情干預中做好日常檢查與記錄,根據患兒病情變化合理用藥,在患兒排便后及時清洗臀部,保持舒適感,預防紅臀的發(fā)生。在患兒飲食干預中控制日常飲食攝入,保持合理營養(yǎng)與飲食干預,有利于促進患兒病情的盡早改善[10]。另外,考慮到患兒在腹瀉及其他臨床癥狀影響下睡眠質量不佳,精細化護理通過多種措施促進患兒睡眠質量改善[11]。首先,在患兒休息環(huán)境的干預措施中,以保持病室環(huán)境安靜,營造舒適的睡眠氛圍,以病室內擺放患兒熟悉的或喜好的物品、播放兒歌及童話故事等方式,減輕患兒對休息環(huán)境的陌生感,起到安撫患兒心理的作用,從而便于促進患兒更好地入睡,提高睡眠質量[12]。其次,在精細化護理中,還通過給予患兒心理安撫的方式,以肢體撫摸、言語鼓勵、播放音樂轉移患兒的不適感受,也能夠通過睡前安撫,遇到驚醒情況時采用拍背、輕聲哼唱兒歌等方式安撫,達到提高患兒睡眠質量的效果。所以在精細化護理措施下,患兒病情改善效果更顯著,平均住院時間更短,睡眠質量更高。
綜上所述,腹瀉患兒在接受院內護理時,給予精細護理能夠更高效促進患兒臨床癥狀改善,且精細護理下患兒的睡眠時間更長,入睡后驚醒次數更少,睡眠質量更高,精細護理的效果更加顯著。
利益沖突聲明: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