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春華
科學小品文又名知識小品文或文藝性說明文,是科普說明文與散文的交叉綜合文體??茖W小品文集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借助文學的寫作手法,將科學知識生動形象地呈現(xiàn)出來,讓讀者在品味文本的同時,收獲學習科學知識的快樂。在教學科學小品文時,教師要將科學性與文學性有機統(tǒng)一起來,以“科學為骨,文學為魂”,讓學生在品讀文本中感受科學的嚴謹與廣博,在科學探索中理解文學的優(yōu)美與豐富。筆者以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宇宙生命之謎》為例,探索科學小品文的教學策略。
一、創(chuàng)設趣味情境,激發(fā)學習熱情
科學小品文沒有曲折的情節(jié)、鮮活的形象和濃郁的情感,學生學習時難免會覺得枯燥平淡,提不起興趣。而有趣的教學情境可以開闊學生視野,激發(fā)學生興趣,從而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在教學科學小品文時,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利用多媒體等現(xiàn)代信息化手段,直觀地向?qū)W生展示科學世界的神奇與趣味,讓學生熱愛科學,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小品文的熱情。
如教學《宇宙生命之謎》時,教師可以在課前通過多媒體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先為學生播放一段關于宇宙和外星人的影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思考:浩瀚的宇宙中真的有外星人嗎?有學生認為一定有的,宇宙那么大,人們探索的地方那么少,在廣袤的未知空間里一定有生命存在,只是我們目前還沒有發(fā)現(xiàn)。也有學生認為,宇宙里也可能沒有其他生命存在,不然人類探索太空那么久,怎么一點痕跡也沒有發(fā)現(xiàn)。接著學生的討論焦點從是否有生命存在,到如果存在的話他們會長什么樣子,他們會不會威脅到人類的安全,人類應不應該去尋找他們。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被徹底點燃。這時,教師可以對學生說:“要想知道宇宙中究竟有沒有生命存在,要先知道生命存在的條件有哪些,答案就在今天的課文里,大家一起去找一找吧?!边@樣,學生能夠興致盎然地進入到本課的學習中,大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將科學探究的熱情放到對課文的學習中來,激發(fā)學生探索宇宙的興趣,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二、梳理文章思路,體會文章情感
不同于其他文體,科學小品文往往短小精悍,結構嚴密,思路清晰,語言嚴謹,通俗易懂。在教學科學小品文時,教師要根據(jù)文章的特性,引導學生從整體著眼、局部著手,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行文結構,理清文章段落之間、語句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總結文章結構特點和段落語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使學生深入體會文章情感。
如在教學《宇宙生命之謎》一文時,教師先從題目入手,讓學生明白科學小品文的題目是全文的“點睛之筆”,學生通過閱讀題目就明白這篇文章講的是宇宙生命的故事。點明了文章所說明的事物或事理。接著,教師讓學生通過圈畫和提煉中心句的方式,了解文章每一個段落的內(nèi)容,然后根據(jù)段落內(nèi)容來劃分段落,梳理文章結構。學生通過閱讀和提煉中心句發(fā)現(xiàn):文章第1~2自然段引出“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這個話題并從理論上提出猜測:地球絕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體。第3~4自然段則說明了生命存在的四個條件,并根據(jù)條件分析得出,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不可能有生命存在。第5~8自然段描述了科學家對火星的探索和研究。第9、10自然段則是一個總結,人們至今還未發(fā)現(xiàn)地球之外有生命存在,但一直沒有放棄探索宇宙生命之謎。至此,全文的結構也就清晰明了起來,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的邏輯順序,講述了人們探索宇宙生命的過程:“地球之外有沒有生命—生命存在的條件—將太陽系行星與條件對照—太陽系之外可能存在生命—繼續(xù)探索宇宙”。全文通過細致嚴謹?shù)拿鑼?,贊嘆了宇宙的廣袤與神奇,歌頌了科學家永不言棄的探索精神。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提煉和總結段落內(nèi)容,幫助學生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文本結構,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文章蘊藏的情感。
三、品味精妙語言,感受科學嚴謹
葉圣陶曾經(jīng)說過:“讀者若不能透徹地了解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那就只看見徒有跡象的死板板的符號,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師在教學科學小品文時,可以選取典型語句進行分析,幫助學生感知科學小品文語言的科學、準確、平實、簡明、嚴密、生動的特點,引導學生在品味精妙語言的同時,感受科學的嚴謹。
如教學《宇宙生命之謎》一文時,教師可以結合典型句子讓學生體會科學小品文的語言特點。學生通過仔細閱讀發(fā)現(xiàn)“可以猜測,地球絕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體。但是,人類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顆存在生命的星球”這句話很有意思,前面說是猜測,可是后面卻用了“絕不是”這種很肯定的詞語,因為有足夠充分的理由?!爸两裆形凑业健边@是一個非常嚴謹?shù)恼f法,“至今”強調(diào)了時間,“尚未找到”描述當前狀況,但字里行間都在展示另一種可能。既點明了目前人類知識能力有限,探索區(qū)域有限,沒有找到生命存在,又表示出人類的能力在不斷提升,現(xiàn)在沒有找到不代表以后就找不到。其語言之嚴謹、邏輯之嚴密可見一斑。又比如“人們了解了生命起源的過程之后,認為至少應有這樣幾個條件……”,“至少”兩個字強調(diào)了必要性,說明生命起源也許還需要其他更多條件,但是這幾個是必不可少、缺一不可的。學生在學習和品味這些詞句的過程中,也能充分了解科學小品文的語言特點以及嚴謹?shù)膶懽魈攸c,發(fā)展科學與文學素養(yǎng)。
四、反復閱讀文本,掌握說明方法
2022年版課標提出:“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教師在教學科學小品文時要引導學生反復閱讀文本,與文本對話,讓學生領悟比較、引用、舉例子、打比方、列數(shù)據(jù)等一些科學小品文常用的說明方法,了解它們的寫法和作用,學會識別和使用他們。
例如,在教學《宇宙生命之謎》一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仔細研讀第5~8自然段,思考為什么火星沒有生命存在。學生通過反復閱讀發(fā)現(xiàn),作者將火星與地球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地球和火星存在著不少相似之處?!暗厍蜃赞D(zhuǎn)一圈是23小時56分4秒,火星自轉(zhuǎn)一圈是24小時37分;地球自轉(zhuǎn)軸與公轉(zhuǎn)軌道平面有66度34分的傾角,而火星的傾角約66度1分?!边@些數(shù)據(jù)直觀地表明了地球與火星的相似程度,使文章更具有說服力。如此高的相似性,也使人有充足的理由懷疑,火星是不是和地球一樣存在著生命。接著,科學家就這個問題展開了查證探究,通過照片和近距離觀測,發(fā)現(xiàn)火星很難有生命生存,為了讓這個結論更加可信,科學家還舉了兩個例子:一是在火星的土壤中未檢測到有機分子,沒有有機分子植物就不可能生長;二是在對火星表面取樣的培養(yǎng)中,未發(fā)現(xiàn)微生物的存在。連微生物都沒有的火星,自然不可能有生命存在。至此,科學家們得出結論,火星表面是沒有生命存在的,至于火星內(nèi)部會不會有,還需要進一步考證研究。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反復閱讀文本,仔細分析作者的寫作手法,讓學生了解“做比較”“列數(shù)據(jù)”“打比方”的說明方法,親身體會到這些說明方法的作用,可以讓理論或者觀點更具有說服力,為文章提供強有力的論證支撐。通過課后的不斷練習和鞏固,學生也漸漸掌握了這些說明方法,提高了自身的核心素養(yǎng)。
語文是一門融合性較強的學科,其最大的特點與優(yōu)勢就在于通過有溫度的語言文字向?qū)W生傳遞知識與文化。而將科學性與文學性完美融合的科學小品文,將學與思的精髓發(fā)揮到了極致。教師在教學科學小品文時,要緊扣科學的知識理念,挖掘文學的本質(zhì)內(nèi)涵,讓學生在品讀文本中,學習科學知識,培養(yǎng)科學探索精神,發(fā)展文學素養(yǎng),提高綜合素質(zhì)。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市通州區(qū)川港小學)
責任編輯 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