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銘 韓玉強
摘要:基于批評隱喻分析理論,以《紐約時報》對北京冬奧會相關新聞報道為語料,比較和分析美國媒體北京冬奧話語的隱喻特征及其分布,以分析其對中國形象的“他建”。研究發(fā)現(xiàn)戰(zhàn)爭隱喻、光火隱喻、引擎隱喻在美國媒體話語中被廣泛使用?!都~約時報》通過這些隱喻的使用,塑造出了不斷拼搏的中國形象、充滿希望的中國形象、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的中國形象。
關鍵詞:批評隱喻分析;媒體話語;北京冬奧會;國家形象
中圖分類號:G811.212;G2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3)07-0117-04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交織疊加之下,2022年2月4日至20日,北京冬季奧運會(以下簡稱冬奧會)成功舉辦,為全球觀眾呈現(xiàn)了一場“簡約、安全、精彩”的奧運盛會,為全球公眾提供了一個友好團結的交流平臺。對于中國而言,北京冬奧會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又一個標志性事件,是我國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關鍵一步,也是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窗口。國家形象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1],分為“自塑”和“他塑”,媒體是全球公眾了解中國的重要途徑,中國的國際形象很大程度上依賴媒體的呈現(xiàn)與轉播[2]。借助冬奧會這一全球性的重大事件,我國媒體在國家形象建構與對外傳播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實現(xiàn)了講好北京冬奧故事、呈現(xiàn)良好國家形象的傳播目標[3]。但不容忽視的是,近年來逆全球化浪潮逐漸顯現(xiàn),為國際交流增設了障礙,西方國家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對我國展開的話語攻擊愈加猛烈[4],在當前國際傳播中,西方國家的“話語霸權”仍然存在,我們依然面臨著“西強我弱”的不利形勢[5]。
隱喻是一種基本的思維方式,也是媒體經(jīng)常采用的話語策略,批評隱喻分析結合了批評話語分析、認知語言學和語料庫方法,為話語分析提供了一個新的范式,然而目前用批評隱喻分析作為范式對北京冬奧話語研究較少?;诖?,本研究以《紐約時報》對北京冬奧會的報道為語料,依據(jù)批評隱喻分析理論,分析美國媒體報道的隱喻使用特點及其對中國形象“他建”的作用,旨在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國家形象提供參考。
一、理論框架與研究設計
(一)理論框架
批評隱喻分析(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簡稱CMA)的概念在2004年首次被CHARTERIS-BLACK提出,CMA綜合了批評話語分析、認知語言學、語料庫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是一個交叉的研究領域。通過語料庫分析可一定程度上彌補原有概念隱喻理論中語境缺席的部分,從而更好地揭示隱喻在話語群體中的信仰、態(tài)度、情感及構建的意識形態(tài)與價值取向,揭示話語背后的隱性意圖。CHARTERIS-BLACK參照FAIRCLOUGH[6]的批評話語分析三維模型,提出了批評隱喻分析的三個步驟:隱喻識別,隱喻闡釋和隱喻解釋。近十年來,我國不少學者進行了批評隱喻分析的研究[7-9],基于STEEN[10]提出的隱喻識別方法(MIPVU),首先借助語料庫方法在話語中識別隱喻,然后從認知和語用的角度闡釋隱喻,最后針對隱喻表達的意識形態(tài)與價值取向進行解釋。
(二)研究設計
《紐約時報》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報紙之一,本研究選擇該報作為研究對象,基于LexisNexis數(shù)據(jù)庫,以“Olympic”和“Olympics”為檢索詞提取2022年2月4日至21日該報所有關于北京冬奧會的報道,形成《紐約時報》語料庫(簡稱NYT,共302篇,255 045字)?;谂u隱喻分析理論的研究模式,研究問題有兩個:一是在美國媒體北京冬奧會報道中主要隱喻類型及分布特征是怎樣的?二是這些隱喻反映了怎樣的意識形態(tài)或價值取向?
首先,通讀全文,掌握文本大意,確定文本中的詞匯單位,確定詞匯單位的語境義;對比語境義與基本義,判斷語義單位的語境義是否與基本義既有明顯差異又能根據(jù)其基本義來理解語境義,若符合以上要求則判斷為隱喻性詞匯;基本義往往更具體、更容易被感知到,與身體體驗相關,而且更有歷史淵源。其次,在語料庫中檢索隱喻關鍵詞,結合上下文語境對潛在隱喻進行源域和目標域間是否存在張力與相似關系的判斷,篩選留下符合條件的隱喻表達并進行分類與頻率統(tǒng)計(為避免隱喻判斷的主觀性,該過程將由兩名三隊成員共同完成,對意見不一致的隱喻先進行討論,再做決定)。然后采用“源域共鳴”概念進行統(tǒng)計,其公式為Resonance=∑type*∑token[11],比較該源域的普遍性,從而判斷哪些概念隱喻得到了廣泛有效的利用。最后,進行分析,剖析其背后蘊含意識形態(tài)與價值取向,并探索隱喻建構出的中國國家形象。
二、《紐約時報》北京冬奧會報道隱喻分布特征
本研究所使用的語料庫軟件為Wordsmith8.0,研究發(fā)現(xiàn)《紐約時報》在對北京冬奧會的報道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隱喻是戰(zhàn)爭隱喻、光火隱喻、引擎隱喻。以上三種隱喻源域的關鍵詞數(shù)和總頻數(shù)、源域共鳴值如表1所示,其各自的關鍵詞與頻數(shù)如表2、表3、表4所示。
三、《紐約時報》北京冬奧會報道隱喻的使用分析
批評隱喻分析在揭示新聞報道的意識形態(tài)和隱藏的價值取向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讀者重新認識和挖掘西方新聞報道的內(nèi)在態(tài)度。這對于督促美國新聞報道向公正客觀的方向發(fā)展、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至關重要。
(一)戰(zhàn)爭隱喻:不斷拼搏的中國形象
戰(zhàn)爭隱喻構成美國媒體冬奧報道中最主要的隱喻類型。戰(zhàn)爭概念是人們認知世界的基本圖式之一,戰(zhàn)爭隱喻在語言中普遍存在。戰(zhàn)爭源域概念的屬性包括:敵我雙方;斗爭目標;盟友支持;激烈沖突;危險傷害;戰(zhàn)略戰(zhàn)術等。在報道中,“體育比賽是戰(zhàn)爭”作為隱喻的主要類型,凸顯沖突、矛盾、競爭或對抗,美國媒體通過這些隱喻呈現(xiàn)了一場精彩紛呈的體育盛事。
基于體育比賽與戰(zhàn)爭的相似點,把“戰(zhàn)爭”“映射到體育比賽”較為常見,“敵我雙方”映射到“對手和隊友”,“斗爭目標”映射到“金牌銀牌銅牌等獎項”,“戰(zhàn)略戰(zhàn)術”映射到“比賽策略”,通過戰(zhàn)爭隱喻的使用,可以使讀者對體育賽事有身臨其境的體驗。戰(zhàn)爭源喻映射到中國健兒的競技運動上,可以彰顯出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健兒們在訓練中、在賽場上突破自己奮力向前,向世界展現(xiàn)了拼搏精神。在例(1)中,谷愛凌在U型池自由滑雪中的出色表現(xiàn)為中國代表隊贏得了第八枚金牌,美國媒體把戰(zhàn)爭的源喻映射到了滑雪比賽中,可以看出這枚獎牌的來之不易。不可否認,我國相較于歐洲國家,在冰雪項目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這枚金牌體現(xiàn)出了我國的實力以及未來的潛力。在戰(zhàn)爭隱喻的使用上,美國媒體為讀者呈現(xiàn)了一場精彩的冰雪體育盛宴,中國健兒在奧運賽場上奮勇爭先,建構了不斷拼搏的中國形象。
(1)With the victory by Eileen Gu in freeski halfpipe on Friday,China gained its eighth gold medal,more than it has ever won at a winter Olympics.(NYT:2022/02/20)
上周五,隨著谷愛凌在自由式滑雪U型場地中獲勝,中國體育代表團獲得了本屆冬奧會的第8枚金牌,創(chuàng)造了中國體育代表團歷屆在冬季奧運會上贏得的金牌記錄。(《紐約時報》:2022/02/20)
(二)光火隱喻:充滿希望的中國形象
光火隱喻是美國媒體冬奧報道中的主要隱喻類型之一,光火象征著溫暖、明亮、活力和希望,光火對中國人有著特別的意義,如雪中送炭、星火燎原、柳暗花明。在美國媒體冬奧報道中,源域光火對應的目標域有冬奧會、“雪容融”等,凸顯了北京冬奧會冰雪運動的熱情與活力,以及體育盛會帶來的期冀與希望。
北京冬殘奧會的吉祥物“雪容融”以一個紅燈籠的形象亮相,把“光火”映射到“冬奧會”上,暗含了北京冬奧會對冰雪運動、人民生活、國家未來帶來的希望,寄托著中國人民對世界美好未來的期冀以及對全人類最美好的祝愿。在例(2)中,冬奧會的開幕激起了全國甚至全世界人民對冰雪運動的熱情,吸引更多人參加到冰雪運動中。中國在冰雪運動領域擁有巨大潛力,在這個寒冷的冬天,冬奧會給這個世界帶來溫暖的同時,點燃了中國人民的冰雪夢想,帶給人民奮勇向前的力量。在此處,美國主流媒體《紐約時報》塑造了充滿希望的中國形象。
(2)This may be as close as many Chinese people come to realizing the promise by the country's leader,Xi Jinping,that hosting the 2022 Olympics would "engage" 300 million of them in winter sports.Chinese news sites have promoted the images,apparently seeking to fire up enthusiasm for the Games.(NYT:2022/02/11)
中國領導人承諾,舉辦2022年冬季奧運會將激勵3億中國人民“參與”冰雪運動,這可能是許多中國人最接近實現(xiàn)這一承諾的時刻。中國新聞網(wǎng)站宣傳這些圖片,顯然是為了激發(fā)人們對奧運會的熱情。(《紐約時報》:2022/02/11)
(三)引擎隱喻: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的中國形象
引擎隱喻構成美國媒體冬奧報道中重要的隱喻類型。引擎是發(fā)動機的核心部分,因此習慣上也常用它指發(fā)動機,是整個汽車的動力源泉。在美國冬奧話語實踐中,引擎作為源域主要映射到基礎設施、鐵路高鐵、綠色科技等目標域,以凸顯目標域在經(jīng)濟發(fā)展方面起到的重大推動作用,呈現(xiàn)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蒸蒸日上的中國形象。
近年來,我國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GDP屢創(chuàng)新高,打贏了脫貧攻堅戰(zhàn),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人民生活的質量和社會的共享水平取得了歷史性進步、全方位躍升,帶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發(fā)展,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美國媒體在北京冬奧會的背景報道中,使用了引擎隱喻——“鐵路等基建設施是促進共同發(fā)展的引擎”。如在例(3)中,中國一直在大力投資鐵路和其他基礎設施,以推動經(jīng)濟增長,同時有利于中國共同發(fā)展。在此處,為了突出基礎設施帶來的作用,使用了引擎隱喻,把“基礎設施的作用”映射到“發(fā)動機的動力”,由此可見我國的經(jīng)濟增長世界矚目?!都~約時報》通過引擎隱喻的使用建構出了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的中國形象。
(3)China's leaders have for three decades been investing heavily in rail and other infrastructure to drive growth and connect the country into a close-knit whole.(NYT:2022/02/20)
30年來,中國一直在大力投資鐵路和其他基礎設施,以推動經(jīng)濟增長,將中國連接成一個更加緊密的整體。(《紐約時報》:2022/02/20)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當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趨勢。北京冬奧會為全世界人民呈現(xiàn)了一場精彩絕倫的冰雪盛宴,推動了我國與世界各國文明互鑒。北京冬奧會作為國際傳播的一場大事件和一個對外傳播的窗口,有助于我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與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國際媒體對2022年北京冬奧會進行了大量報道,向世界展示精彩紛呈的冬奧。以《紐約時報》為代表的美國主流媒體北京冬奧話語塑造出不斷拼搏的中國形象、充滿希望的中國形象、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的中國形象。我國對外傳播主流媒體在塑造可信、可愛、可敬中國形象的同時,離不開積極開拓海外輿論陣地,在積極回應西方報道的同時講好中國故事。
四、結語
北京冬奧會搭建了中國與世界的溝通交流橋梁,同時也是展現(xiàn)良好的國家形象的窗口。國家形象是建構出來的,媒體在國家形象的建構與傳播中具有重要作用,媒體話語常采用隱喻這一話語策略對國家形象進行建構[8]。本文借助語料庫工具Wordsmith8.0采用批評隱喻分析的路徑對美國主流媒體《紐約時報》北京冬奧會相關報道進行了探討,使用較多的隱喻包括戰(zhàn)爭隱喻、光火隱喻、引擎隱喻,通過這些隱喻的使用,塑造出了立體、豐滿的中國形象。體育對外報道不能僅停留在“自塑”層面,還應著眼于“他塑”帶來的挑戰(zhàn),以更好地講述中國體育故事。這對于塑造中國良好形象、督促西方國家新聞報道向公正客觀的方向發(fā)展至關重要。參考文獻:
[1]孫有中.國家形象的內(nèi)涵及其功能[J].國際論壇,2002(3).
[2]石堅,杜偉泉.全球傳播中的中國話語權建構[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9(5).
[3]薛文婷,張麟,王迪.后冬奧時代主流媒體體育對外報道的議程設置與修辭實踐——基于《中國日報》北京冬奧會報道的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2(5).
[4]段鵬.當前我國國際傳播面臨的挑戰(zhàn)、問題與對策[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8).
[5]張斌,李昌.載道與融通:破除西方話語霸權的可行策略——基于云南野生象群遷移和COP15第一階段會議報道的分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2(8).
[6]N.FAIRCLOUGH.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5(3).
[7]孫毅,熊佳騰.英國脫歐話語的批評隱喻分析[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22(2).
[8]汪徽,辛斌.美國媒體對中國形象的隱喻建構研究——以“美國退出TPP”相關報道為例[J].外語教學,2019(3).
[9]鳳群.隱喻和政治神話的實現(xiàn):美國總統(tǒng)演講的批評隱喻分析——從里根到奧巴馬[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3(1).
[10]STEEN G.J,DORST A.G,HERRMANN J.B,et al.A Method for Linguistic Metaphor Identification:From MIP to MIPVU[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2010.
[11]CHARTERIS-BLACK J.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M].Berlin:Springer,2004.
作者簡介:劉藝銘(1998—),女,漢族,山東菏澤人,單位為江蘇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為話語分析、跨文化傳播。
韓玉強(1973—),男,漢族,河北新樂人,江蘇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英漢語言文化對比與英語教學。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