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含兵 郭傳超 張 冉 馬 曉 王 萍 朱婷婷 段魯勤
泰安市中心醫(yī)院老年心血管病科,山東 泰安 271000
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的終末階段,病理生理過程包括心肌損害、心室重構(gòu)、交感神經(jīng)興奮、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激活、血管加壓素系統(tǒng)失調(diào)及各種體液因子的改變等。凍干重組人腦利鈉肽(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rh-BNP)針對心力衰竭過程中的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失調(diào),可外源性補充腦利鈉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激素,改善血流動力學異常,在改善心功能、治療心力衰竭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心力衰竭發(fā)病率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升高,但由于各種原因,臨床實踐中針對高齡心衰患者應用rh-BNP的報道較少。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高齡心衰患者應用rh-BNP的療效及安全性。
回顧性分析2021 年2 月至2022 年2 月于泰安市中心醫(yī)院老年心血管病科診治的80 歲及以上的高齡心力衰竭患者93例。
納入標準:年齡 ≥ 80 歲;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慢性心功能分級Ⅱ ~Ⅳ級;N 末端B 型利鈉肽原(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 ≥ 1 800 pg/mL。
根據(jù)是否應用rh-BNP,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47 例患者接受常規(guī)抗心力衰竭藥物治療[包括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ACEI)或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β 受體阻滯劑、螺內(nèi)酯、洋地黃等] + rh-BNP以0.007 5 ~ 0.01 μg/(kg·min)持續(xù)泵入,3 d 后予以停藥;余46 例患者為對照組,因各種原因未應用rh-BNP(原因包括rh-BNP 暫無藥、患者及家屬拒絕),僅應用常規(guī)抗心衰治療。統(tǒng)計治療期間患者頭痛、癥狀性低血壓、新發(fā)心律失常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同時統(tǒng)計臨床癥狀改善狀況。統(tǒng)計治療3 d 后所有患者血清NT-proBNP、C 反應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血清鉀、鈉、肌酐水平,比較治療前后上述指標變化。
療效判定:(1)死亡;(2)無效:活動耐量無增加,肺部啰音無減少,浮腫無改善,夜間陣發(fā)性呼吸困難,心功能提升不足1級;(3)有效:患者活動耐量輕度增加,肺部啰音減少,浮腫減輕,心功能提升1級;(4)顯著有效:患者活動耐量明顯增加,肺部啰音消失,干體質(zhì)量穩(wěn)定,無夜間呼吸困難,心功能提升2級。死亡、無效記為0分,有效記為1分,顯著有效記為2分。
使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xˉ±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類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 0.05。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高血壓病、糖尿病、房顫、腫瘤、感染、左室射血分數(shù)(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基礎(chǔ)用藥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2組心力衰竭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s,n (%)]
表1 2組心力衰竭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s,n (%)]
注:LVEF為左室射血分數(shù);ACEI為血管緊張素轉(zhuǎn)化酶抑制劑;ARB為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
基線資料一般情況年齡/歲男性[n(%)]伴發(fā)疾?。踤(%)]高血壓病糖尿病房顫腫瘤感染左心功能LVEF/%左心室直徑/mm左心房/mm平均住院時間/d基礎(chǔ)用藥[n(%)]ACEI或ARB 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螺內(nèi)酯洋地黃觀察組(n = 47)85.04 ± 4.82 25(53.19)28(59.57)11(23.40)12(25.53)6(12.77)43(91.48)54.14 ± 8.76 48.74 ± 7.94 44.43 ± 13.69 13.06 ± 6.87 37(66.07)35(62.50)33(58.93)35(62.50)3(5.35)對照組(n = 46)84.09 ± 3.62 23(50.00)23(50.00)5(10.87)16(34.78)3(6.52)42(91.30)53.54 ± 11.61 46.21 ± 8.15 44.18 ± 13.22 10.91 ± 4.52 28(62.22)30(66.67)23(51.11)27(60.00)4(8.89)t/χ2 1.079 0.095 0.86 2.564 0.945 1.037 0.001 0.266 1.416 0.083 1.281 0.161 0.189 0.617 0.066 0.482 P 0.283 0.758 0.354 0.109 0.331 0.504> 0.999 0.791 0.161 0.934 0.078 0.688 0.664 0.432 0.798 0.76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T-proBNP、CRP、肌酐水平等比較,見表2。治療前后觀察組患者血清NT-proBNP、CRP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前后觀察組患者血清肌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但結(jié)合實際考慮有臨床意義。治療前后對照組血清NT-proBNP、CRP、肌酐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表2 2組心力衰竭患者治療前后化驗指標比較(± s)
表2 2組心力衰竭患者治療前后化驗指標比較(± s)
注:NT-proBNPC為重組人腦利鈉肽;CRP為C反應蛋白。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 < 0.05。
項目NT-proBNPC/(pg/mL)CRP/(mg/L)肌酐/(μmol/L)鉀/(mmol/L)鈉/(mmol/L)觀察組治療前4 784.89 ± 273 8.57 38.51 ± 53.61 107.65 ± 54.12 4.11 ± 0.66 137.39 ± 5.54治療后2 825.30 ± 2 578.94a 13.95 ± 14.56a 121.56 ± 89.56 4.23 ± 0.68 138.76 ± 4.79 t 2.342 2.144?0.870?0.842?1.189 P 0.022 0.036 0.387 0.402 0.238對照組治療前4 163.91 ± 3 014.12 35.45 ± 44.97 101.23 ± 65.90 3.91 ± 0.61 137.11 ± 6.33治療后4 481.91 ± 2 849.49 39.74 ± 50.29 99.61 ± 53.58 4.39 ± 0.59 139.82 ± 3.04 t?0.407?0.287 0.101?3.217?2.474 P 0.685 0.775 0.919 0.002 0.016
治療過程中觀察組有1 例患者死亡(2.12%),死亡原因為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對照組有1 例患者死亡(2.17%),死亡原因為腦栓塞。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8.72%,顯著有效率為44.68%,無效率為21.27%;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6.08%,顯著有效率為28.26%,無效率為21.74%:兩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Z= -0.282,P= 0.778)。
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癥狀性低血壓3 例,其中觀察組1 例(2.12%),對照組2 例(4.34%),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 0.612 ,P= 0.434)。觀察組未觀察到與rh-BNP相關(guān)的頭痛與新發(fā)心律失常。
觀察組治療前后血清鉀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對照組治療前后血清鉀、血清鈉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但結(jié)合臨床實際,有臨床意義。
BNP 主要由心室肌分泌,應對心衰過程中的神經(jīng)內(nèi)分泌功能紊亂。但在心衰失代償期,血流動力學急劇紊亂,BNP 分泌雖大量增加,依然不足以應對快速惡化的血流動力學狀態(tài)。因此,需補充外源性BNP來發(fā)揮其糾正心衰的作用。
rh‐BNP是一種生物合成制劑,國外商品名為奈西利肽,于2001年被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批準上市用于治療急性心力衰竭。研究證實,rh-BNP在改善心衰患者血流動力學紊亂、緩解呼吸困難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1-2]。長久以來,rh-BNP作為一種抗心衰藥物,在指南中作為一種擴血管藥物來推薦[3-4]。除外擴張血管作用,該藥還可抑制交感神經(jīng)興奮,對抗心力衰竭時腎上腺素、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和抗利尿激素系統(tǒng)的血管收縮、水鈉潴留效應。該藥無正性變時、變力作用,不增加心肌耗氧,對大部分舒張性心衰的高齡患者適宜。
BNP 水平與心衰嚴重程度呈現(xiàn)正相關(guān)[3-5]。既往研究表明,心力衰竭時CRP水平與NYHA心功能分級呈正比,且可以反映治療效果理想與否[6-7]。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NT-proBNP 與CRP 均明顯下降(4 784.89vs. 2 825.30 pg/mL,P= 0.022;38.53vs. 13.95 mg/L,P= 0.036),而對照組未發(fā)現(xiàn)上述指標的下降(4 163.91 vs. 4 481.91 pg/mL,P=0.685;35.45vs. 39.74 mg/L,P= 0.775)。同時將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NT-proBNP、CRP 進行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2 825.30vs. 4 481.91pg/mL,P= 0.027;13.95vs. 39.74 mg/L,P= 0.026)。故此認為,rh-BNP治療高齡心衰是有效的。
但在本研究中rh-BNP較傳統(tǒng)抗心衰藥物,并未觀察到更好的臨床癥狀緩解??紤]與如下原因相關(guān):(1)高齡患者心臟儲備功能下降,心功能逆轉(zhuǎn)困難;(2)臨床療效考評指標為活動耐量是否增加、肺部啰音是否減少、浮腫改善與否,主觀成分較多。而老年病的特點就是臨床癥狀不典型,且很大一部分患者基礎(chǔ)活動能力下降,自我表達不適或改善的能力下降,且有多數(shù)合并肺功能下降[8],而慢性肺疾病患者活動耐量改善困難。上述原因限制了本研究對臨床療效的判定。
本研究中試驗組治療后肌酐水平略上升(107.65vs. 121.56 μmol/L,P= 0.387),同時將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肌酐比較(121.56vs. 99.61μmol/L,P= 0.294),該上升趨勢仍然存在,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rh-BNP對腎功能的影響,多年來并無定論[9-11],2005 年發(fā)表在循環(huán)雜志上的一項Meta 分析顯示,奈西利肽明顯增加了急性心衰患者腎功能惡化(血肌酐上升44.2 μmol/L)的風險,自此開啟了中外學者對rh-BNP 對腎功能影響的爭論[12-13]。從藥代動力學上講,機體內(nèi)BNP 以3 種獨立的機制從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清除(按重要性大小進行排序):(1)通過與細胞表面的清除性受體結(jié)合,隨后進入細胞內(nèi),并被溶酶體中的蛋白酶水解;(2)多肽被血管內(nèi)皮上的中性內(nèi)肽酶水解切割;(3)通過腎臟清除(<2%)。故rh-BNP本身不增加腎臟代謝負擔,不增加腎功能惡化的風險。且該藥可以選擇性擴張腎動脈,提高腎小球毛細血管內(nèi)壓力,增加腎小球濾過率;同時刺激腎小球系膜上的特異性受體,減少內(nèi)皮素‐1產(chǎn)生,松弛系膜細胞,增加腎小球濾過面積;抑制腎小管和集合管對鈉的重吸收,抑制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激活,減少醛固酮分泌,拮抗血管加壓素等,進而抑制抗利尿作用。同時作為該藥上市以來最大的隨機雙盲對照研究,ASCEND‐HF 研究結(jié)果表明,奈西立肽對死亡率沒有影響,與腎功能惡化也沒有相關(guān)性[14]。文獻報道,rh‐BNP 在標準劑量范圍內(nèi),短期內(nèi)可以觀察到BUN、Cr 呈上升趨勢,但rh‐BNP停用數(shù)天后再次復查,可觀察到上述指標降至基線水平甚至更低[15‐16]。意味著rh‐BNP的遠期療效對腎功能有一定的保護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BNP可增加心衰生物工程模型腎血流量,給藥劑量為0.020μg/(kg?min)時效果最強[17]。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應用rh‐BNP 治療后肌酐略上升,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同時參照2020年美國臨床化學學會發(fā)布的急性腎損傷實驗室診斷指導建議,當基線血肌酐≥ 90μmol/L 時,血肌酐升高超過1.2 倍基線水平時診斷為急性腎損傷18]。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的肌酐上升并未達到急性腎損傷的標準,考慮其并無臨床意義。故此認為,rh‐BNP對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腎功能無明顯影響。
本研究為單中心小樣本的回顧性研究,同時僅為住院治療期間短期內(nèi)觀察相關(guān)指標的變化,結(jié)論尚需多中心、大樣本、長期隨訪的臨床試驗加以證實。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