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訪談節(jié)目是主持人與受訪者之間一問一答的心靈對話。訪談節(jié)目內(nèi)容能否精彩紛呈、引人入勝,與節(jié)目主持人的訪談基本功和采訪技巧息息相關。面對不同的嘉賓、不同的場景,提問技巧也需靈活巧妙變換。在訪談節(jié)目中,主持人可以采用哪些采訪技巧?如何進行采訪前的準備工作?如何營造和諧融洽的采訪氛圍?本文試圖從訪談前的案頭準備工作、訪談過程中和諧談話氛圍的營造以及不同提問技巧的應用等方面來探討,旨在提升訪談節(jié)目主持人的采訪技巧,打造高質(zhì)量訪談節(jié)目。
【關鍵詞】訪談節(jié)目;主持人;采訪技巧
中圖分類號:J9?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3.07.054
1. 訪談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
訪談節(jié)目的順利完成與前期的認真準備與策劃息息相關,主持人對受訪者信息了解得是否充分決定著訪談內(nèi)容是否豐富且深入,也影響著嘉賓是否愿意敞開心扉地與之交流。只有前期做好功課,主持人才能胸有成竹,才有可能在訪談過程中挖掘到更為深入的信息,節(jié)目才能更加吸引觀眾去觀看。因此,采訪前,主持人需要尋找和整理大量資料去研究受訪者。主持人要對受訪者的基本情況進行相應的了解,包括生平經(jīng)歷、興趣愛好、脾氣性格、觀點主張等,研讀這些資料,需要進行大量的案頭功課。
主持人楊瀾就是標準的“功課主義者”,她主持的《楊瀾訪談錄》是中國電視史上最早、持續(xù)播出時間最長的高端訪談節(jié)目。楊瀾前后采訪了國內(nèi)外嘉賓近千人,有領導者、思想者、創(chuàng)新者和新聞話題的當事人。若以每次采訪的平均“功課量”為10萬—20萬字計,楊瀾總的閱讀文字量已有1.6億字,相當于一千多本書,足以說明她是一個十足的“功課主義者”。
楊瀾在采訪德國前總理施羅德時,閱讀了施羅德自傳,之后在視頻專訪中有這樣一段講述:今天的施羅德早已不是當年不愿意打領帶出席聯(lián)邦議會會議的青年政治家了。他變得衣冠楚楚,在各種場合里總是以深色名牌西裝示人,而他所交往的人群,也不乏社會名流、富豪和政要。但是,外部環(huán)境和生活條件的改變,似乎并沒有改變施羅德內(nèi)心一直堅守的準則。他在自傳里說:“從社會底層成長起來的道路是一條不尋常的道路。它造就了我,也確定了我對人和世界的認識。在這條路上,我學會了不盲從,學會了跟隨內(nèi)心的聲音。每當回想起自己的身世和母親,我更深切地感受到至關重要的一條:永遠不要忘記這個源頭?!?/p>
同樣,意大利女記者奧里亞娜·法拉奇在20世紀80年代初訪問鄧小平之前,曾徹夜備戰(zhàn),看的材料包括鄧小平的傳記、鄧小平在各種會議上的講話材料、鄧小平的生平履歷材料以及傳奇故事,摞起來有兩英尺高。
除了研究受訪者的故事、經(jīng)歷、性格等一般性信息,還需要理解與他們專業(yè)相關的特殊性信息。主持人事先做過調(diào)查研究這一事實會給受訪者留下印象,能激發(fā)受訪者做出積極有深度的回應。
如何收集受訪者的資料?確定訪談嘉賓之后,主持人應竭盡全力地收集與嘉賓相關的資料,可以從書籍、報刊、雜志、期刊、視頻節(jié)目中收集資料,并對資料進行全面準確地分析與評判,也可以采訪受訪者的親朋好友來獲取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從網(wǎng)上收集資料要格外注意資料信息的真實性與可靠性。
收集資料后,主持人需要根據(jù)已掌握的相關材料和訪談主題來設計訪談提綱。設計訪談提綱的第一步是確定訪談主題,繼而確定主話題,繼而切分到具體問題。訪談提綱包括開放式和閉合式兩類問題,圍繞訪談主題,主持人應盡量考慮到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從不同角度設計采訪問題,問題順序的設置可遵循由易到難、由表及里的原則。在之后的訪談過程中,要注意訪談嘉賓的狀態(tài),及時調(diào)整采訪方案,盡量避免不合適問題的出現(xiàn)。
2. 訪談中的采訪技巧
2.1 營造和諧溫情的談話氛圍
通常情況下,人們在面對話筒和攝像機鏡頭時,可能不能像平時那樣放松自然地溝通交流,會產(chǎn)生些許緊張感。因此,在訪談節(jié)目中,主持人要幫助嘉賓緩解緊張情緒,用輕松幽默、溫和共情的語言及時和嘉賓進行溝通,引導和舒緩嘉賓的緊張情緒,使嘉賓盡快調(diào)整好訪談狀態(tài),順利進入訪談狀態(tài)中。主持人積極地與受訪者建立融洽的關系,不僅能夠安撫受訪者的不安情緒,探索到合適的交流方式,而且可以促使受訪者漸漸打開心扉,暢所欲言地進行交流,從而營造和諧溫情的談話氛圍。
在訪談節(jié)目的一問一答中,主持人的積極反饋也是營造良好談話氛圍很有效的技巧。積極反饋能給嘉賓創(chuàng)造一個理想的交流環(huán)境,促進整個訪談節(jié)目有節(jié)奏地順利完成。積極反饋主要包括言語性反饋和非言語性反饋。言語性反饋指主持人話語性的及時反應,主要包括一些簡短的詞句,比如“嗯”“哦”“對”“是”“是的”等。非語言反饋有點頭、眼神、面部表情、手勢或神態(tài)等。在《楊瀾訪談錄》中,楊瀾在訪談現(xiàn)場,會始終與受訪者保持眼神接觸,但不是全程盯著對方,而是將目光落向?qū)Ψ?,用這樣的方式傳達對對方觀點的重視,并運用眼神給予對方積極的回應,從而引領談話實現(xiàn)雙方之間的心領神會。
此外,營造良好談話氛圍,主持人要善于傾聽。認真傾聽不僅是對嘉賓的尊重,更是為了更好地“提問”。傾聽是提問的基礎,主持人邊傾聽、邊思考,捕捉到有效信息后再次發(fā)問,則能為節(jié)目注入新的亮點。另外,主持人盡可能不要打擾受訪者的發(fā)言,更不要頻繁地打斷對方的思路,要留給受訪者相對充裕的時間表達自己的觀點或看法。在《朗讀者》節(jié)目中,采訪環(huán)節(jié)我們都能看到主持人董卿側首傾聽的場景,顯示出對嘉賓的尊重,也體現(xiàn)出新聞工作者認真敬業(yè)的工作精神。
2.2 提問的技巧
2.2.1 直接提問
直接提問是相對常見的提問方式,其特點是簡潔明了,直奔主題,單刀直入,直截了當。直接提問看似簡單,卻是行之有效和用得最多的提問方法。在對新聞事件的基本情況還不了解的時候,記者可以利用發(fā)問獲取事實、了解有關各方的態(tài)度和反應等,這些是采訪的基礎環(huán)節(jié)。
楊瀾在專訪張朝陽時,問道:“你最深的一個恐懼是什么呢?”張朝陽回答說:“我有很多恐懼,當然我這些恐懼呢都沒有辦法描述,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nèi)心的恐懼,都不愿意說的。你成功之后出名,而且被媒體追捧,被周圍人追捧,然后呢導致的這種對自我成功的管理,可能出了點問題。成功者往往可能傾向于什么東西必須按自己的意圖,更加傾向于完美主義,什么東西必須要求按照自己的想法?!?/p>
由此可見,通過直接提問,主持人可以快速獲得其想要詢問到的信息,便于訪談的順利進行與發(fā)展。
2.2.2 反問提問
反問是表達強烈情緒或者意見的提問方式,相較于陳述句的語氣,反問句的語氣更加強勁有力。反問句式常以“難道”“怎么”等詞連接。反問,因為是觀點的情緒化表達,往往會與尷尬相伴,但會使得訪談交流過程充滿張力。
2.2.3 追問提問
追問是主持人在傾聽的過程中,對已提出的問題更進一步、更深層次的提問。追問不僅需要主持人認真專注地傾聽,還需要主持人準確敏銳地發(fā)現(xiàn)。楊瀾在采訪張朝陽時,就“成功是一種詛咒”這一話題采用了追問的提問方式。
楊瀾:為什么那些看上去很聰明、很敏感,甚至有著很強的意志力的克己精神的這些人往往更容易受到這種精神焦慮和抑郁的困擾?
張朝陽:我覺得在某種意義上成功是一種詛咒。
楊瀾:是一種詛咒?為什么?
張朝陽:成功往往能讓這個人對于自我的認知……就是會有一個超級自我的出現(xiàn)。
楊瀾:你說了,你說你是有錢又有名的第一人。
張朝陽:有錢又有名,然后又受過好的教育,而這個錢賺的又是陽光財富,然后又是一個新興的產(chǎn)業(yè),又是把互聯(lián)網(wǎng)帶進中國。
楊瀾:天之驕子吧,就是這個意思。
張朝陽:那時我所受的,又是媒體又是宣傳,我自己又能講。所以我當時受到社會對我的尊重和愛戴。這就滋養(yǎng)了我的這種虛榮和自我膨脹。表面上我還很謙和,但是實際上這種膨脹的尺度……
楊瀾:其實內(nèi)心非常傲慢。
張朝陽:非常傲慢。所以這種傲慢的程度可能是我見到的其他的明星啊名人啊他們沒有的。
楊瀾:今天的張朝陽和閉關之前的有什么不一樣?
張朝陽:區(qū)別比較大。
楊瀾:區(qū)別比較大?
張朝陽:我現(xiàn)在一個是謙卑,還包括剛才我講了幸福觀,然后呢現(xiàn)在更接地氣。
楊瀾:你能稍微具體一點兒,所謂接地氣是指什么呢?你也并不知道雞蛋多少錢一斤。
張朝陽:比如說我會跟我的司機聊天,我早上吃早餐的時候,可能跟我的服務員聊天。別人給我發(fā)的賀年短信我全回,以前我都不回的。我以前是目的性非常強的,去一個派對,如果別人找我,要跟我談工作,我就認為是有想利用我。然后女孩呢,就是漂亮女孩我才跟她說話,不漂亮的女孩我就……你別跟我說話,說話是因為我想跟你談工作。我以前的目的性非常強。
通過追問的提問方式,主持人及觀眾更加清晰地了解到采訪嘉賓所說的“成功是一種詛咒”的內(nèi)在含義,也能夠更好地感知到嘉賓過去的心理狀態(tài)和心路歷程。
2.2.4 迂回提問
迂回提問也被稱作是婉語式提問,即采取婉轉、間接的提問方式,去觸及受訪者的敏感話題或隱私話題領域。通常,漸進式、迂回式的提問方式容易讓嘉賓接受,而且這種以小見大、從細節(jié)入手的提問方式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進行迂回提問時,主持人需要有原則和底線,不能突破紅線,違背采訪倫理。2005年,楊瀾采訪克林頓之前就了解到,在位于阿肯色州小石城的克林頓總統(tǒng)圖書館內(nèi),他開辟了一個專區(qū),保存和展示與萊溫斯基事件有關的歷史資料。于是,借用“圖書館”這一參照物,慢慢接近敏感區(qū),進而采用迂回詢問,得到了觀眾想知道的信息。
2.2.5 敏感提問
在采訪策劃階段,主持人就應該對敏感問題的提問方式和提出時段做出合理設計。敏感問題的提問應該放置于采訪的后半段,不適合在一開始就進行敏感提問。值得注意的是,在采訪過程中,若非必要,敏感問題的設置不宜過多。在具體提問環(huán)節(jié),有些敏感提問需要特別在問題的最前面預先用過渡語進行說明。比如,“那我們現(xiàn)在談一個比較敏感的問題”“下一個問題是個私人問題,希望不會冒犯您?!贝送?,還可以借助他人之口,來提出敏感問題。楊瀾在專訪查爾斯時,曾借他人之口開啟敏感提問。楊瀾問道:“有人會說,在全球經(jīng)濟危機的大環(huán)境下,此時把保護環(huán)境作為我們的首要任務,似乎不合時宜,對此您怎么看呢?”查爾斯回答:“很簡單,就像我剛才說的,我們的經(jīng)濟完全依賴于健康的環(huán)境和氣候,我們的生存徹底、密切地依賴于它們,我們越是破壞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和全世界的生物多樣性,就越不可能讓經(jīng)濟發(fā)揮作用,或者首先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我們的千年發(fā)展計劃。我還記得另外一件事,當經(jīng)濟處于蕭條期時,對付這種情況的方法之一是投資于經(jīng)濟外的東西,所以我們現(xiàn)在努力鼓勵認識到這也是一種契機,去發(fā)展低碳經(jīng)濟、新產(chǎn)品等。我知道中國在這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像碳捕獲和存儲技術,聚光太陽能技術等,這些都是非常好的生產(chǎn)創(chuàng)新性的低碳產(chǎn)品的機會,這將有助于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同時也有利于未來的環(huán)境穩(wěn)定?!?/p>
2.2.6 共情提問
美國心理學家喬拉米卡利在《共情的力量》一書中指出: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經(jīng)歷、情緒感受、想法,并相應地做出回應的能力。共情式提問是通過主持人與受訪者的一問一答來建立共情關系,主持人用提問彰顯雙方的對等關系,并表達理解。其目的是主持人與受訪者通過積極的信息傳遞,在求同存異的過程中達成一定的共識。共情提問遵循了采訪中的互惠原則,共情式的分享表達出對話中真誠的態(tài)度,提問者與受訪者均有受益。如何實現(xiàn)共情式提問,最有效的方法是提問者利用自己相關的經(jīng)歷信息與對方的處境和感受進行關聯(lián)性地真誠表達與分享。如主持人何炅在節(jié)目中會采用共情提問,體察對方的情緒,挖掘到更深層的感情,給觀眾帶來有內(nèi)容、有溫度的訪談。
2.2.7 假設提問
假設提問被稱為“最具創(chuàng)意特質(zhì)”的提問方式。主持人楊瀾在采訪著名鋼琴家郎朗時,曾問道:“如果把鋼琴演奏當成是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的時候,它是不是已經(jīng)失去了意義?”這一假設性提問含有主持人自身的價值觀假設:對藝術的追求不應該被名利綁架。嘉賓郎朗的回答明確了價值觀假設,傳遞出藝術不是為名利服務、藝術即是藝術。通過采用假設性提問,節(jié)目對話傳遞出的價值理念對觀眾的價值觀也是一種積極正向的引導。
3. 結束語
作為訪談節(jié)目的掌控者和引導者,主持人不僅要具備專業(yè)化的職業(yè)素養(yǎng),充分做好訪談前的案頭“功課”,同時也要具備一定的提問技巧。要明確采訪主題,面對不同的嘉賓采用不同的采訪策略與技巧,巧妙變換提問方式,做到因人而異、因主題而異,合理掌控節(jié)奏,避免出現(xiàn)冷場、讓嘉賓尷尬等不利情況,營造良好和諧的采訪氛圍,從而為觀眾呈現(xiàn)出高質(zhì)量的訪談節(jié)目。
參考文獻:
[1]德琳.也談主持人在訪談節(jié)目中的提問技巧[J].電視指南,2018(1):78.
[2]李俊.電視訪談節(jié)目中主持人與嘉賓的話語角色:對訪談類電視節(jié)目的思考[J].傳播力研究,2017,1(6):175.
[3]張凡.淺談人物訪談節(jié)目的采訪語言[J].新聞傳播,2011(03):158.
[4]吳郁.提問:主持人必備之功[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
[5]楊瀾.提問[M].浙江文藝出版社2020.
作者簡介:孫靈萱,碩士,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中心記者、編輯,研究方向:新聞學、新媒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