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銳 李芳
摘 要:精致利己主義的本質(zhì)是為了私欲運用精致的手段來割裂義與利辯證統(tǒng)一關系的善于偽裝的利己主義。馬克思主義義利觀科學地指出了個人與集體、利益與道德的關系以及為全人類謀福利的無產(chǎn)階級奮斗目標。針對精致利己主義者沒有正確的義利觀問題,應從社會、學校、家庭這些主體的角度,營造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加強學校在馬克思主義義利觀方面的教育,營造見利思義家庭環(huán)境這三方面來對精致利己主義問題進行有效破解。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義利觀;精致利己主義
中圖分類號:B82-062
文獻標識碼:ADOI:10.13411/j.cnki.sxsx.2023.01.012
Critical Research on Refined Ego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View of Righteousness and Benefit
LI Zhao-rui,LI Fang
(College of Marxism, Dali University, Dali 671003,China)
Abstract:The essence of refined egoism is self-interest, which is good at camouflage to separate the dialectical unity between righteousness and interests. The Marxist view of justice and benefit scientifically points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interest and morality, as well as the proletarian goal of seeking the welfare of all mankind. In view of the problem of refined egoists having no correct view of justice and interests, we should create a good social moral fash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ety, school and family;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Marxist concept of righteousness and interests, and the creation of a family environment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refined egoism.
Key words:Marxism; the concept of justice and benefit; refined egoism
一、新時代正確義利取向面臨的挑戰(zhàn)
(一)影響新時代人們義利取向的因素
首先,實踐證明,在我國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增強人們的競爭、效率、民主法治意識。同時,受市場經(jīng)濟利益驅(qū)動原則的影響,人們競爭意識變得更強,更加關注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和切身利益,在充分調(diào)動人們積極性的同時,也使人們的思想行為往往只注重實際利益而忽視或是不顧社會效益,出現(xiàn)了很多急功近利、見利忘義、造假欺詐等不良行為,導致部分人過于注重利而忽視義。
其次,西方資本主義在追求剩余價值最大化的本質(zhì)下,大力提倡極端個人主義價值觀。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的極端個人主義與拜金主義思潮伴隨著大量資本商品與人員一同涌入我國,人們在通過報紙雜志、廣播、電影、美劇、游戲、網(wǎng)絡社交等媒介,長期受到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思想的影響,使廣大群眾特別是還未完成“社會化”的青年,思想中充斥著濃烈的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物質(zhì)利益與精神享受之間的矛盾。
再次,如今部分學校的教育更注重個人“為工作而學習”,讓人在離開學校后有能力自食其力,即“以生為工具”的短視化培養(yǎng)。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考試成績成為老師來甄別學生優(yōu)劣的第一甚至單一標準,升學率成為衡量一所學校質(zhì)量的唯一尺度,當前的德育在實際實施過程中也受制于“重分數(shù)、輕育人”這一局面。在高等教育階段,一些高校仍然只注重學生技能的培養(yǎng)。如一些高校對于與就業(yè)關系不大的課程要么被削減,要么被忽視,學生綜合實力的競爭主要集中在活動參與率、英語水平、論文發(fā)表量、就業(yè)率、科研率等方面,而學生思想、性格、行為的真實成長卻被選擇性地忽視,導致部分學生過于注重個人眼前利益。
最后,現(xiàn)實中,很多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深深影響著子女。如家長不能忍受孩子在教育上的失敗,引導他們從小唯分數(shù)論,不斷憑借可依賴的資源幫助孩子升學或參加比賽等,將學習本身的意義異化了。這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誤解,即他們逐漸“發(fā)現(xiàn)”:為了我取得好成績,父母會竭盡全力;為了我的好未來,很多事情都會被原諒。導致部分子女只注重結(jié)果,不注重手段,割裂了求利目的與求利手段的統(tǒng)一性。
(二)精致利己主義的本質(zhì)
《倫理學大辭典》將利己主義定義為“一種以個人利益作為思想行為準則的道德原則和道德學說”[1]。羅國杰認為,利己主義強調(diào)個人至上和個人本位,強調(diào)一己私利的至上性。[2]這表明,所謂利己主義是指一個人的目標就是無論什么都要符合其自身利益。也就意味著這種人在遭遇到個人利益與其他利益沖突時,會選擇個人利益。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利己主義思想起源于私有制社會。在生產(chǎn)力極其低下的原始社會,個人必須依靠集體才能謀取生存資源,人們共同勞動、平均分配,“利己”與“利他”是統(tǒng)一的?!袄褐髁x”在我國最早出現(xiàn)在先秦楊朱學派,可見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剝削階級應運而生,奴隸制時期便已顯現(xiàn)出利己主義思想的雛形。雖然在封建社會時期,我國占主導地位的儒學思想主張“重義輕利”,楊朱式的利己主義思想,在我們國家的大部分朝代都不具有價值的正當性,但也有人承認利己主義,如“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在西方,利己主義最初產(chǎn)生于古希臘的快樂主義學派,其認為人生的目標和追求在于靈魂的無紛擾、生活的享受。15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推動了人文主義的復興,尖銳抨擊封建道德和虛偽的禁欲主義,理性化、世俗化的思潮推動了人們將目光由“天堂”轉(zhuǎn)向“塵世”,倡導個性特別是人的自然本性的解放,肯定人們對現(xiàn)世幸福的追求與享樂需要的滿足。隨后由新興資產(chǎn)階級拉開的啟蒙運動公然鼓勵人們使用自身的理性,鼓勵人們成為在自然狀態(tài)下追求個人利益的個人。正如馬克思所指出:“資產(chǎn)階級在它已經(jīng)取得了統(tǒng)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xiàn)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lián)系了。它把宗教虔誠、騎士熱忱、小市民傷感這些情感的神圣發(fā)作,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保?]隨著資本主義進入相對穩(wěn)定時期,資本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開始增強社會道德與倫理的內(nèi)在規(guī)約性,試圖通過上層建筑來調(diào)節(jié)現(xiàn)代個人與集體的對立。但由于資本主義生產(chǎn)的固有矛盾,利己主義只能“別出心裁”,在強大的上層建筑即道德倫理等的約束下孕育出“精致”利己主義這種新思潮。從精致利己主義的構(gòu)成要素來看,其是由“精致”與利己主義兩部分構(gòu)成。所謂的“精致”是與“粗陋”相比,他們不會向外界公開宣告:我的利益優(yōu)先,別人都得給我讓路,如“我爸是李剛”等而言。究其本質(zhì),“精致”的利己主義,產(chǎn)生于利己主義的胚胎,是具有偽君子人格,善于偽裝的利己主義。
二、精致利己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義利觀的沖突
(一)馬克思主義義利觀的構(gòu)成
第一,堅持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辯證統(tǒng)一。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立場,那種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絕對對立起來,只講個人利益不講集體利益或者只講集體利益不講個人利益的觀點,是同馬克思主義關于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辯證統(tǒng)一觀格格不入的。一方面,任何一個社會集體都是由個人組成的,任何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都是每個人努力的結(jié)果,社會成員追求個人正當?shù)奈镔|(zhì)利益是一種合理的需求,不顧及個人正當利益是虛幻的集體利益。正如馬克思所指出:“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的個體發(fā)展的歷史,而不管他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保?]因而,尊重與保障個人的正當利益,才會調(diào)動人們生產(chǎn)勞動的積極性,提高人們整體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個人又是集體的個人,個人的發(fā)展離不開集體,沒有集體利益也談不上個人利益,集體利益為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保?]也就是說在生產(chǎn)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保證人民群眾的共同利益與社會成員追求個人的正當利益是不矛盾的,將二者絕對對立起來是形而上學的觀點不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但社會成員追求個人利益不應該損害社會集體利益,社會成員需要以集體主義為原則,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努力在全社會營造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義利氛圍。
第二,堅持道德與利益的辯證統(tǒng)一。正如馬克思曾經(jīng)指出的:“正確地理解利益是整個道德的基礎。”[6]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歸根到底是經(jīng)濟關系的直接表現(xiàn),“每一既定社會的經(jīng)濟關系首先表現(xiàn)為利益”[7]。一定的道德準則與規(guī)范是特定的物質(zhì)利益關系的反映,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與階級由于其利益關系的不同,會產(chǎn)生不同的道德要求。道德一旦離開利益,就是無根之萍,利益是客觀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只談義不談利便是唯心主義。允許社會成員合理地追求物質(zhì)利益是調(diào)動社會成員積極性的一種客觀要求,個人追求正當利益絕非利己主義與個人主義。同時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又對社會利益關系的調(diào)節(jié)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是一種精神動力,決定著人民對于利益的態(tài)度。因此在生產(chǎn)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必須強調(diào)個人利益要通過正當途徑來實現(xiàn)(而不是損公肥私、損人利己的手段)、個人合法合理地表達正當?shù)睦嬖V求。用先進的社會主義道德能動地調(diào)控利益關系,推動現(xiàn)實生活中社會物質(zhì)利益關系的完善與進步。
第三,為全人類謀取福利的價值追求。共產(chǎn)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chǎn)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而無產(chǎn)階級是以建立共產(chǎn)主義社會為目標的,并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他們的利益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整個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其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終解放自己。因此共產(chǎn)黨員與社會主義接班人不能只計較個人或少數(shù)人的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與其他社會成員相比應該更多地把思想與行動放在為全人類的解放、為社會向前發(fā)展、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取利益上,大力倡導共產(chǎn)主義道德,以先進的道德與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自覺地抵御精致利己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影響和帶動廣大群眾。
(二)精致利己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義利觀的沖突
1.精致利己主義的求利目的。只關注自己的利益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做任何事的精神動力。這里的利益不僅僅是直接享用的物質(zhì)利益,也包括可轉(zhuǎn)化為物質(zhì)利益的其他客體、如名譽、面子、考研免推、提拔、出國留學推薦等。柏路認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在“認知表達上極為清晰,但具體的道德行為則無法與認知保持一致,出現(xiàn)了類似‘雙重道德人格的現(xiàn)象”[8]。這說明某種行為是否符合道德,可以說他早就知道了,但還是選擇做了不道德之事,以原則換金錢,以道德?lián)Q機會。精致利己主義者在達到目的的過程中雖然為了名聲極善偽裝,但他們所有利他行為的落腳點實際上都是為了“利己”的目的。究其原因,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所謂的“好”行為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對義的追求,而是出于對個人利益的追求。如:有的大學生喜歡根據(jù)一件事對自己能帶來的利益的多少,去選擇不同的做事態(tài)度。在面對與自己利益攸關的課程時,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總是表現(xiàn)出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對任課教師畢恭畢敬、曲意逢迎,以此拿到高學分和好印象,而非出于對專業(yè)的熱愛和對知識的追求;對那些可以給自身帶來加分等利益的活動會積極參與,而對于與己利益無關的志愿服務則借口推脫。
2.精致利己主義的求利手段。精致利己主義者一般都具有較高的智商與情商,精于算計、善于以“為別人著想”的姿態(tài)出現(xiàn)。眾所周知,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學會幫助他人,替他人著想,沒有人愿意被稱為“利己主義者”,于是一些所謂的“聰明人”不僅想得到“私利”的好處,還要照顧自己的“好名聲”,開始玩上了“兩面派”,因此,精致利己主義者在實現(xiàn)目標的方式上不是“粗俗”的,而是在高明的“障眼法”下進行,從謀劃到執(zhí)行,他們的工作相當細致,表現(xiàn)也極其隱蔽。如:有的干部生為了獲得提拔,對上面的領導畢恭畢敬,對于取得的政績想方設法讓領導知曉;在外人面前表現(xiàn)出一副廉潔自律、積極進取的正人君子形象;在朋友圈中總是樹立一副替群眾著想的形象,而其私底下仿佛演員收工一般,完全不是領導、外人和朋友圈中看到的樣子。
3.精致利己主義的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精致利己主義者的行為大多是為了近期目標。比方說學術不端,明顯是貪婪欺騙的不道德行為,嚴重破壞了學術公平,但對于作弊者來說學術不端是可以通過較少的勞動而獲得好結(jié)果的一種捷徑,可以讓作弊者在短期內(nèi)取得相應的榮譽。但從長遠看,學術不端不利于作弊者,一是因為有可能被抓住、可能東窗事發(fā),尤其是養(yǎng)成學術不端習慣之后;二是因為完善自身才是硬道理,學術不端并不會真正地提升作弊者能力,對于他今后進一步提升自己并無益處。這種行為經(jīng)常缺乏科學指導和長遠規(guī)劃,分不清內(nèi)因(提升自己的真才實學)與外因,最終很可能由損人利己轉(zhuǎn)化為損人害己。同時他們在計較個人眼前利益的過程中,為得到優(yōu)異成績直接或間接地打擊真正奮斗拼搏學生的進取心,破壞了社會公平,扼殺了學術創(chuàng)新活力,不利于集體的長遠利益。又比如當代大學五花八門的占座方式,把自己的私利作為了行動的目的,不僅浪費公共資源,更無視他人需求;有些企業(yè)家滿嘴的仁義道德,心理卻只顧自己的腰包,做著偷稅漏稅、虛假營銷、轉(zhuǎn)移資產(chǎn)到國外等行為;少部分學者和官員滿嘴主義,心理卻不裝著人民只想著個人或小團體的利益。這些行為只關注眼前的個人私利,忽略集體的公利,對社會主義集體事業(yè)的向前發(fā)展危害極大。
三、精致利己主義現(xiàn)象的破解之策探微
(一)營造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樹立起正確的義利觀
人由自然人成長發(fā)展為合格的社會成員,需要經(jīng)歷長期的社會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的義利取向的形成是受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影響的,對人教化包括義利觀教育的活動也始終受到環(huán)境的制約,因此營造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對于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三觀”十分重要。 首先,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消解和應對錯誤義利取向的有力武器。一是堅持公利至上的宣傳教育。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人民群眾進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幫助社會成員明確分清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根本利益與非根本利益,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認識到在社會主義中國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性,引導人民特別是青年把民族復興大業(yè)放肩上。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凝聚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價值追求和美好愿景,提高人們的思想鑒別能力,自覺抵御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腐朽思想。二是推崇互利和諧的人際關系。通過宣傳來引導人們在工作、生活和社會交往中遵循一定的行為準則,明確對待他人的方式得當是義,為一己之私而犧牲他人的利益為不義。三是堅持克己修身的道德品質(zhì)宣傳。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導人們克制和約束自身不合理的需求;引導人們自覺遵守社會道德規(guī)范,拒絕損人利己與虛假宣傳;引導人們正確對待金錢與名利,抵制拜金主義的不良思潮;引導人們樹立權(quán)責統(tǒng)一觀念,堅持求利目的和求利手段的統(tǒng)一。其次,加強“八榮八恥”的宣傳教育。通過“八榮八恥”的宣傳教育引導人們以正確的自我榮恥意識處理義與利的關系,消解“無原則的謀取私利”的價值取向。再次,運用法治的作用,規(guī)范市場競爭行為,讓“鉆漏洞”“托關系”等所謂的成功手段從市場競爭中逐漸消失,而讓個人能力、學識與人品成為競爭的主要力量。在對現(xiàn)行市場經(jīng)濟規(guī)范嚴加管理的基礎上,應盡快制定和完善與馬克思主義義利觀相配套的法律法規(guī),引導人們通過合法的手段獲得幸福,完善建立在法制基礎上競爭有序的經(jīng)濟秩序,如高鐵“霸座”事件中的男博士占著他人座位拒不讓出,但由于當時尚無針對列車違反對號入座的行為進行處罰的規(guī)定,高鐵工作人員只能以勸導為主。最后,加強對大眾傳播媒體平臺的監(jiān)督和管理。新時代大學生的特點之一是依賴虛擬空間,西方慣用影視等節(jié)目渲染個人主義,國內(nèi)的一些主播與娛樂軟件的作者也習慣于利用扭曲的、拜金的、功利的言論來博取眼球。這與中國崇尚集體力量與修身克己的主流相左。對此,政府要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加強網(wǎng)絡輿論的監(jiān)控,發(fā)揮服務人民和監(jiān)管的職能,完善傳媒平臺的立法工作,建立網(wǎng)絡的“海關”。同時,也要利用大眾傳媒這個載體,通過先進人物網(wǎng)絡直播等形式,拉近模范人物(如放棄大城市工作,志愿服務國家扎根邊疆的大學生、教師、工作人員等)與廣大群眾的距離,讓人們“眼見為實”,相信今天的中國是有一大批焦裕祿式的干部和雷鋒式的人物的,產(chǎn)生強烈思想共鳴和情感共鳴,也要利用好網(wǎng)絡平臺具有的互動交流功能,更好地增強人們對模范人物先進思想行為的認同。
(二)加強學校在馬克思主義義利觀方面的教育
未來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不僅是知識技能傳授也是培育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素質(zhì)的主陣地,培育學生正確的義利觀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工作,義利觀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首先,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摒棄唯分數(shù)論、唯論文論等培養(yǎng)方式,更加重視學生的內(nèi)在精神世界發(fā)展的規(guī)律。一方面要利用思政課堂、專題講座、專業(yè)課教學滲透等形式來培育大學生的正確義利觀,多采用典型事例分析,組織學生進行義利之辨,促進學生進行內(nèi)在思想矛盾運動的積極性,使其有效管理自己的欲望、情緒和言行,合理表達自己正當?shù)睦嬖V求,尋求合理的方式去取得個人的利益,充分發(fā)揮思政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是知、情、意、信、行等諸因素不斷平衡發(fā)展的過程。所以義利觀的培育應該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和深化,學校要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根據(jù)學生的需要和特點,在大中小學廣泛開展志愿服務、文明寢室活動、參觀紅色教育基地等課外活動。在適當?shù)?、有計劃的實踐中,學生能體會到奉獻社會的滿足感,獲得承擔社會責任的勇氣,理解個人與集體關系的真諦,在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找到共同點,按照社會要求進行自我凈化、自我反思,主動向社會要求的方向發(fā)展,樹立正確的義利觀。我們也應該把重點放在有問題和情況的個別學生身上,即通過適當?shù)慕逃椒右约m正,使他們恢復正常的健康思想,更好地投身于實際的學習和生活。其次,一個不能踏踏實實地教書育人,在教學與科研上搞投機的精致利己主義教師是阻礙學生形成正確義利觀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須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中度過的,老師具有優(yōu)良的品德、端正的品行,會對學生產(chǎn)生無形而持久的影響,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有著“言教”所不能及的作用,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航向和義利取向有著重要的榜樣示范作用。最后,高校要將馬克思主義的義利觀融入校風、學風中。一方面,要警惕功利化思維和實用化方式的培養(yǎng)。不能簡單地把就業(yè)技能培養(yǎng)作為學生能力發(fā)展的唯一取向,要把綜合素質(zhì)評價結(jié)果作為學生能力和素質(zhì)的評價標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成才觀,避免在功利化、實用化的環(huán)境中演化為精致利己主義。另一方面,學校要確保公平有序競爭的良性發(fā)展局面,拒絕投機鉆營、杜絕學術造假;評獎評優(yōu)、學生干部選拔、保研資格等應公開透明化。在學校良好風氣影響下,學生可以體會到遵守規(guī)則帶來的榮譽和價值,并理解努力是一種責任,付出才可以得到回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引導與感染學生謀可謀之利,自覺規(guī)范獲利方法和手段。
(三)尊重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營造見利思義的家庭環(huán)境
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對青少年的內(nèi)在精神世界和諧發(fā)展十分重要。要營造見利思義的家庭環(huán)境,首先,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家長要轉(zhuǎn)變教育觀念。好的教育是讓孩子跑得更遠、更久,而不是比誰跑得更早。與其把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孩子是否優(yōu)秀的唯一判斷,不如注重培養(yǎng)孩子理性的學習態(tài)度和積極的學習動機。教育孩子不要把追求功利作為學習的最終目標,而要在知識的學習中找尋生命的價值,讓他們不再為了迎合父母的期望而急于求成,通過不正當?shù)姆椒ǐ@得高分和榮譽。其次,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要營造良好、平等的家庭溝通環(huán)境,尊重孩子的看法,使孩子真正參與到家庭集體中,在為家庭這個小集體服務的過程中有利于避免孩子個人主義。另一方面,注重對正心修身、與人為善、家國一體的優(yōu)秀家風的傳承,要弱化孩子過度追求物質(zhì)享受,不以物質(zhì)作獎勵來激勵孩子的進取心,使家庭教育去功利化,引導孩子樹立淡泊名利的幸福觀,不助推孩子把投機當成成功的“捷徑”。最后,家長要以身作則,樹立“先義后利”的價值取向,做好表率,進而引起子女的效仿,引導孩子正確認識和面對成長中的義利抉擇。
參考文獻:
[1]朱貽庭.倫理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21.
[2]羅國杰.倫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71.
[3]馬克思,恩格斯.共產(chǎn)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0.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40.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4.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7.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8.
[8]柏路.自媒體時代“立德樹人”的困境與超越[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8(1):270-274.
[責任編輯、校對:楊栓保]
收稿日期:2022-12-10
作者簡介:李兆銳(1995-),男,遼寧沈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芳(1981-),女, 云南大理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