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真樂?吾流轉(zhuǎn)文化群峰之間②,采擷章句,望得一答。其目終定于夫子之一言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雹艿兰忍鎏?,而功成路盡之時,不亦為真樂乎?
學生之樂,乃書海馳騁,充盈自身。游蕩于書卷之中,品“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之遠望,觀“一蓑煙雨任平生”之淡然,念“路曼曼其修遠兮”之求索,而又感數(shù)學之嚴密,歷史之浩如煙海,外文之異彩紛呈。⑤雖學為立身、安家、報國、寧天下,而知之巧妙,語之深刻,皆漾于心間,其樂不可言說。此為學生之樂,擔報國立己之任而樂也。⑥
志士之樂,為叱咤沙場,保家衛(wèi)國。憶昔百年恥辱⑦,三萬六千日水深火熱,令豪杰奮起,群英競發(fā)。有孫逸仙“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之壯志,有鄧世昌“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之壯烈,有夏明翰“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之壯心,亦有趙一曼“甘將熱血沃中華”之壯懷。萬千勇士,赴湯蹈火,披荊斬棘,雖力有不逮,雖功敗垂成,然其心必感己正為國為民奮而開太平之青天,筑強盛之大廈,九死未悔之際,必為之而樂也。此為志士之樂,是為救亡圖存,擔民族獨立大任而樂也。⑧
學者之樂,系揚教四方⑨,鉆研砥礪。設(shè)或?qū)W士志士皆乃所謂“拼命硬干”“舍身求法”之屬,則學者必為“埋頭苦干”之人也。當大明之際,有王守仁先生開“知行合一”之典,窮其一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觀建國之初,感于國之危機四伏,有鄧稼先、錢學森等科學家披星戴月,于平沙茫茫、夐不見人之地埋頭鉆研,終成核彈龍吼、“東風”長嘯;有陳景潤力求摘數(shù)學王冠之鉆石,年與時馳之間,推論演算于一陋室之中,每聞雞鳴而起,一至深夜,常廢寢忘食,終成“1+2”之功。此為學者之樂。擔窮究事理,播之四海而有裨于國之任而樂也。
觀中華之浩蕩古今,亦體外邦事理,擔責者,方可為世間之至樂者也?;蛟鰪V見識,或救國救種,或鉆研求理,責任一日不棄之,一日必于漸進中得真樂也。真樂,非是觥籌之歡,非是游戲之爽,更非有不公不法之癮者能有之。擔責而樂,方為真樂也。今日而起,吾等當格物致知,誠意正心⑩,于擔責中鑄中華偉業(yè),并享天地之真樂于其間。愿與君,與天下人共勉,同為弘毅之士,同于遙遙之路上,擔重任而受真樂。
①有“真樂”,就有“假樂”,但習作并未談及真假的問題,所以用“真”不合適。
②“文化群峰”表意不準確。
③“其目”表意不準確。
④引用的這兩句強調(diào)了“士”胸懷寬廣、意志堅定、肩負重大使命,然后才是路途遙遠,并不能單純強調(diào)路遠。
⑤這組排比用得好,前面三句寫出了求學的狀態(tài),后面三句寫出了學科的豐富。
⑥本段首句寫知識充盈自身,尾句寫學知識報國,前后不一致。建議專寫求學之樂,以區(qū)別于下一段的愛國之樂。
⑦“憶昔”“百年”語意重復。
⑧援引史實,言語間激情四溢。
⑨生造詞語,增加閱讀難度。
⑩“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讓人無法理解,前面幾段內(nèi)容和“格物致知”的詞義聯(lián)系不緊密。
病情分析
1.題目和內(nèi)容不匹配,題目言在此,內(nèi)容意在彼。習作題目寫的是“真樂”,說明還有“假樂”,那么習作應(yīng)該談一談“真樂”“假樂”的問題,但通篇讀下來,寫得卻是三種“樂”;且運用文言進行表述,表意不直觀,且無法作為論點。
2.隨意生造文言詞匯,表意不精準,表達不規(guī)范。有時為了跟前后句字數(shù)相配,生造詞語,這些表達從用詞方面來說是不占優(yōu)勢的。像“揚教四方”這樣的詞語,就會被判為不規(guī)范的表達。
3.遣詞造句過于文言,語言多病句,理解難度大。有些詞語為了加大表意上的文言化,拗口不說,還增加了理解的困難;有的語句或表意不直接,或理解有歧義,讓人讀后反而增加厭惡感。
4.文白夾雜、內(nèi)容交錯,表意較混亂,層次感不強。習作時而運用現(xiàn)代漢語的表述,時而運用文言文的語法,結(jié)構(gòu)混亂,句和句之間的層次感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