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亮,翁羽蕙,楊建明,林 煜,林 通
(福清市醫(yī)院血管外科,福建 福清 350300)
在深靜脈內血液若出現(xiàn)不正常的凝結現(xiàn)象,可影響到靜脈的通暢程度,導致靜脈出現(xiàn)回流障礙,引起下肢深靜脈血栓,若存在血栓脫落的情況還可引發(fā)肺動脈栓塞,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健康[1]。結合臨床實際情況來看,目前下肢深靜脈發(fā)生血栓的概率較高,且因為老齡人口的增多,在很大程度上也導致罹患該疾病的人數上升[2]。在骨科手術后、患者本身存在惡性腫瘤等情況下,機體容易出現(xiàn)深靜脈血栓,主要是機體的血液長時間在高凝狀態(tài)下,血栓情況容易發(fā)生,下肢深靜脈由此存在堵塞[3]。目前臨床上針對此類疾病,多采取抗凝治療進行干預,血栓可在抗凝治療的作用下得到抑制,避免出現(xiàn)新的血栓以及復發(fā),還可促進靜脈側支循環(huán),對靜脈高壓以及血栓綜合征癥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4]。臨床上一般都是以藥物溶栓為主要手段,常使用的藥物有華法林以及利伐沙班等,不同藥物之間有著不同的治療效果。從華法林的使用情況來看,在臨床上取得了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服用后可增加機體出血的危險,所以還需尋求更為有效和安全的藥物進行治療干預[5]。利伐沙班有著較高的生物利用度,抗凝效果整體來說較為穩(wěn)定。為探究兩種藥物在下肢深靜脈血栓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由此展開了相應的研究,具體結果如下。
研究病例選取的起始時間為2020年1月,終止時間為2022年5月,取下肢深靜脈血栓需實施抗凝治療的患者6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以隨機分組原則為劃分標準,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n=30)中男女性別之比為16:14,年齡范圍為52~83歲,平均(72.35±4.54)歲。觀察組(n=30)中男女性別之比為17:13,年齡范圍為53~84歲,平均(73.51±4.69)歲。為明確兩組患者之間的比較存在意義,對其基本資料進行觀察對比,未發(fā)現(xiàn)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納入標準:(1)所選病例均存在下肢深靜脈血栓;(2)下肢出現(xiàn)腫脹不適,按壓存在疼痛;(3)均告知研究的詳細內容,并在自愿的前提下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對研究中所使用的藥物存在過敏情況;(2)伴有神經系統(tǒng)類疾病者;(3)臨床基本資料不完整者。
所有病患這治療過程中,均使用導管進行接觸性溶栓治療,為確保治療后的血管處于通暢狀態(tài),可通過造影實施相應的檢查。后續(xù)治療中按照不同組別給予相應的抗凝藥物。即對照組中利用法華林以及低分子肝素,每天兩次使用100IU/kg低分子肝素實施治療五天后,增加華法林實施干預。在華法林服藥的過程中,一周需測量兩次凝血酶時間、國際標準化比值(INR),華法林的治療劑量以INR為基礎,當其維持在2.0~3.0之間時,不再使用低分子肝素進行干預,并堅持服用華法林。INR連續(xù)三次測量均處于穩(wěn)定水平時,可將數據監(jiān)測的頻率縮減。觀察組在該過程中通過利伐沙班進行干預,服藥方式為口服,初期用藥(3周內)需每日服用兩次,每次藥物劑量為15mg,后續(xù)治療中可將藥物服用次數更改為一次,劑量調整至20mg,在該階段無需對凝血功能指標進行監(jiān)測。所有人員均系統(tǒng)接受治療4周,隨訪時間為6個月。
治療效果:經藥物治療后,通過影像學檢查明確血管通暢,且下肢腫脹感較為輕微,站立與日?;顒訜o異常感覺發(fā)生為顯效;藥物服用后,經影像學檢查明確血管栓塞得到改善,且肢體疼痛以及腫脹感覺得到好轉,在站立以及日常活動時存在偶爾疼痛時為有效;治療后,經影像學檢查明確血管栓塞依然存在,且腫脹以及疼痛感覺依然存在等為無效。下肢周徑差與血流速度:治療前后由專業(yè)人員對患者的下肢周徑差進行測量;利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測量下肢靜脈血流速度。血清因子水平:治療前后對所有人員的D-二聚體(D-D)、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進行測量,并實施對比。不良反應:主要觀察兩組人員在治療過程中有無牙齦出血、皮下出血以及眼底出血情況發(fā)生。
為明確兩種藥物對下肢靜脈血栓的治療效果,分別給予兩組人員相應的藥物后,對其身體情況進行全面且系統(tǒng)的評估,以此來判定治療效果。將所獲得的數據實施對比分析,從結果中可以看到觀察組中共1例被判定為無效,占比3.33%,而對照組中共有6例被判定為無效,占比20.00%,兩者之間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的對比情況[n(%)]
兩組人員在治療前后,均通過相應的檢查方式明確下肢周徑差以及血流速度的具體情況,檢查所獲得的結果進行對比后,可以看到兩組人員在治療前,下肢周徑差均較大,血流速度也較慢,組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項指標的數據均有所改善,觀察組的改善幅度更為明顯(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下肢周徑差與血流速度的對比
分別對兩組人員實施相應的治療方案時,對其前后的血清因子進行測量,可以看到治療前兩組人員的血清治療均處于較高水平,組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D-二聚體下降幅度更為明顯(P<0.05);凝血酶原時間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與治療前相比有所改善(P<0.05),組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3。
對兩組人員進行隨訪,觀察藥物服用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結果顯示觀察組中共出現(xiàn)了2例不良反應,占比6.67%,而對照組中共有8例出現(xiàn)了不良反應,占比26.67%,兩者相比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的對比[n(%)]
結合臨床實際情況來看,出現(xiàn)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人數越來越多,下肢深靜脈血栓主要是指深靜脈的血液狀態(tài)存在問題,血栓在此條件下發(fā)生,靜脈血流的正常回流受到阻礙,在很大程度上還可導致靜脈壁發(fā)生炎癥,機體可感覺到明顯的腫脹以及疼痛[6]。當患者出現(xiàn)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時候,若血栓出現(xiàn)脫落的情況,會引起肺栓塞等,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生活質量[7]。目前臨床上針對該疾病的治療方式較多,手術治療可在導管的作用下進行溶栓或取栓;進行非手術治療時,一般進行藥物抗凝治療[8]。從兩者的治療效果來看,手術方式所取得的治療效果更佳,但在后續(xù)的治療中還需強化抗凝治療??鼓委熾m無法對血栓進行溶解,但實施后可避免血栓進一步加重[9]??鼓幬锸褂煤?機體纖溶系統(tǒng)可受到刺激,血栓溶解的能力可由此得到強化,疾病相關的癥狀可得到明顯的緩解,后續(xù)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也會相應的降低[10]。臨床上針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抗凝治療多是通過低分子肝素與華法林實施聯(lián)合干預,在治療過程中可獲得一定的治療效果,低分子肝素無法通過胃腸道進行給藥,加上華法林的起效時間較長,難以控制抗凝的力度,可導致不足或過度的情況發(fā)生,不利于后續(xù)的治療[11]。同時該藥物容易引起出血,在服藥時需要密切關注凝血功能,影響到病患的治療依從性。利伐沙班應用于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中,服藥方式較為簡單,受到的影響因素較少,服藥期間無需對凝血功能進行監(jiān)測,有著較高的使用價值[12]。利伐沙班作為一種口服且具有生物利用度的Xa因子抑制劑,可對Xa因子進行選擇性阻斷,無需抗凝血酶Ⅲ等輔助因子便可發(fā)揮活性,降低凝血酶原的活性,有助于高凝狀態(tài)的改善,便于凝血功能的恢復,可有效抑制血栓的形成和蔓延。從本研究結果來看,在治療效果的對比中,觀察組共1例被判定為無效,占比3.33%,而對照組中共有6例被判定為無效,占比20.00%,兩者之間相比差異較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的下肢周徑差以及血流速度改善效果好于對照組;在血清因子的對比中,可以看到觀察組的D-二聚體改善幅度優(yōu)于對照組,且兩組人員的凝血酶原時間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均優(yōu)于治療前的指標數據;在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的對比中,觀察組中共出現(xiàn)了2例不良反應,占比6.67%,而對照組中共有8例出現(xiàn)了不良反應,占比26.67%,兩者相比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由此可以看到在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的治療中,利用利伐沙班進行干預,能夠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有助于改善疾病相關癥狀,避免疾病進一步發(fā)展為機體帶來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