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杰
一位文創(chuàng)人員需要一件木雕作品,匠人答道:“需要一個月?!币驗橐眉保柲懿荒芤粋€星期完工。匠人說:“一個星期也行,但精細程度肯定不同?!睘榱俗非蟾玫男Ч?,他接受了匠人的建議。一個月后,當他看到成品時,非常滿意。他感謝匠人的用心付出,更感慨一個月的等待值得。匠人告訴他,木雕本身就是個耗神的活計,不耗神做出來,多半也不傳神?!笆篱g事,耗神才能傳神!”這位文創(chuàng)人員如是感慨。
任何一件事要取得預期成效,離不開充足的準備、務實的舉措以及或短或長的過程。大到一項建筑工程,小到一件手工藝品,都是以足夠的時間積淀為前提,經過用心和耗神的制作,即便經過歲月的洗禮,仍然能夠在后世驚艷呈現。在經濟社會高速發(fā)展的當下,越來越多的人傾心于各類純手工制品,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手工背后的時間、心血和精力付出,這種付出比起機器的快速高效,更加難能可貴。
同樣地,教師素養(yǎng)的提升,也必然要經過從“耗神”到“傳神”的過程。當我們看到別人在課堂上自如地與學生溝通交流,毫無痕跡地達成教學目標,要想到他人為了磨好一節(jié)課,花費了若干的時間和精力;當讀到一篇精彩的文章,羨慕別人獨到的見解、精準的表達時,同樣要想到文章背后是若干素材的搜集、分析與整合,是大量閱讀的積累以及反復的打磨與修改;當看到別人捧回沉甸甸的獎杯時,也要想到在我們看不見的時間和空間里,他在不斷的積淀與思考以及多年如一日的堅持。
在談及付出與收獲的關系時,我們常說“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其表達的也是“耗神”與“傳神”的關系——耗神做事,才能傳神展現。對于廣大教師而言,要從主觀意識上認識到這一關系,沉下心,俯下身,強學習,重實踐,才能在素養(yǎng)提升的路上走出自己的節(jié)奏,達到“無限風光在險峰”的理想境界。但在各類因素的綜合影響下,不少青年教師存在畏難情緒和“躺平”思想,部分人在主觀上不愿意在教育教學上花費過多的時間,工作滿足于“完成”;還有一些人,有過“耗神”的經歷,但是未能實現“傳神”的目標,便對堅持和實踐產生了懷疑和悲觀情緒,導致熱情銳減、得過且過。這些現象的存在對教師的素養(yǎng)提升產生了一定的“副作用”,但我們也要樂觀地看到,“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始終是各級黨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著力做實的重點工作,比如新時代的“強師計劃”,為教師發(fā)展擘畫了藍圖,明晰了路徑,提供了保障,廣大青年教師要依托政策的有力支持,在思想上想提升,在方式上會提升,在成效上有提升,通過準備階段的“耗神”,實現展示階段的“傳神”。
從“耗神”走向“傳神”,要做好時間分配,留精力于重要事物。對于有志于在素養(yǎng)提升之路上走出自我精彩的青年教師,要在從教之初便樹立不甘平庸的職業(yè)理想,要認識到,即便在成長過程中,不能“成名成家”,但是“今天超越了昨天,明天超越了今天”,就是發(fā)展與提升。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xù)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庇纱?,他提出了我們熟悉的“一萬小時定律”。盡管也有不少人對這一定律存在疑惑,但大量的成功案例還是體現了其相對正確性。這也意味著,青年教師要獲得素養(yǎng)方面的提升,需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找準發(fā)展的方向,即明確自己“要成為怎樣的教師”。比如,有的教師理論積淀深厚,但是課堂駕馭能力欠缺,在補課堂教學短板的同時,要繼續(xù)深耕理論,讓特長更長,走專業(yè)型教研發(fā)展之路;比如,有的教師適合課堂教學,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將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提升到最高點,推進真實學習的發(fā)生,但是總結提煉的能力有所欠缺,在錘煉提煉總結能力的同時,要努力形成屬于自己的獨特教學風格;再比如,有的教師在與家長及學生交流中得心應手,善于做思想工作,可以加強對育人方式的研究,形成可復制推廣的育人經驗。
當教師找到了素養(yǎng)提升中覺得“重要”的事,其實踐就被自我賦予了意義和價值,再結合長期的堅持,更能夠不斷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收獲的喜悅(即便是精神層面的滿足),也將形成正向的激勵與強化,將喜歡的事情做得更好。因為對于喜歡做的事情,我們總是非常自愿地投入其中,且不會在意時間和精力的付出,沉浸式參與本身就是素養(yǎng)提升的重要路徑。
從“耗神”走向“傳神”,要注重過程管理,避免耗神淪為干耗。有人認為,普通人耗神于如何打發(fā)時間,智者卻耗神于如何有效利用時間。從字面看,同樣的時間里,“簡單打發(fā)者”旨在隨意消磨,追求“量”的完成;而“有效利用者”則重在效用的最大化,追求“質”的提升。對于青年教師的啟示在于,要認識到“耗神”的層次性,避免過程中的簡單低效,將注意點聚焦到時間的實效性上來。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有“坐冷板凳”的決心和毅力。在很多人眼中,“坐冷板凳”是一件需要勇氣才能做的事情。與聚光燈下的關注、市井的喧囂相比,“冷板凳”上的人屬于“被遺忘的對象”,需要具備堅強的意志力。然而從各種成功的例子看,耐得住性子、坐得了“冷板凳”的人往往能在專業(yè)領域取得長足的發(fā)展,獲得意料之中甚至是意料之外的成果。
在素養(yǎng)提升過程中,青年教師必須戒驕戒躁,尤其要避免浮于表面的努力,深切認識到“專業(yè)的背后是常人無法忍受的枯燥”。這一要求本身就是對當下不少青年教師的挑戰(zhàn)。因為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是在物質比較豐富、信息來源更加多元的環(huán)境中生活和成長起來的,對于個人與個人、個人與世界的關系有著獨特的思考。同樣,因為他們生活和學習方式的時代性,也讓其素養(yǎng)提升有了更加充足的底氣。在這樣的有利因素融合助推中,適時激發(fā)并不斷強化青年教師的發(fā)展意愿,引導他們閱讀、寫作、思考,在教育敘事中追求隱忍與沉淀,在不斷內化與提煉中,豐富素養(yǎng)的內涵,放大能力的外延,努力實現從“人手”到“人才”乃至“人物”的進階性變化,讓付出更有價值,讓教育兼具意思和意義。
從“耗神”走向“傳神”,要注重融合發(fā)展,打造個人特色品牌。于教育工作而言,要更好地提升育人成效,應當突出“融合性”,將說教式的簡單操作升格為潤物細無聲的“無痕教育”。有一種觀點認為“教育如鹽”,因為鹽發(fā)揮作用的唯一辦法就是將自己融于菜肴和湯水中,如果只是感受到美味的菜肴,而忘掉了鹽的存在,鹽就成功了。相反,要是我們看到或者意識到鹽的存在,鹽就失敗了,如我們感覺飯菜太咸或太淡時,都會想到鹽,這時鹽就失敗了??梢姡逃龖撓癫似分械柠}一樣,自然地融于學科教學和各類活動中。因為隨著學生自我意識的覺醒,他們多數時候并不喜歡耳提面命式的指示與教導,傾向于在平等對話中得到尊重。
廣大青年教師因為思維的開闊性和生活成長經歷的相似性,可以相對而言更好地與學生進行互動溝通,要充分發(fā)揮這一職業(yè)優(yōu)勢,強化溝通力、共情力,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在此基礎上,借助于學生自帶的“向師性”和“模仿性”,要強化師德師風師能建設,從課堂教學、課堂開發(fā)、拓展鞏固、學業(yè)評價以及個人興趣愛好等方面持續(xù)修煉,練就個人業(yè)務素養(yǎng)方面的“絕活”,在精湛的能力和人格魅力的共同作用下,打開教書育人的新格局,同時也讓自己在教育的這方沃土上擁有一席之地。
素養(yǎng)提升是系統(tǒng)性、綜合性的工程,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不懼“耗神”,找準路徑,在不斷的實踐提升中發(fā)展自我、成就自我,成為一名“傳神”的好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