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麗云 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qū)行知實驗小學附屬碧水龍庭幼兒園
“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边@句話,我多次聽到深圳市名園長甘露說起,感觸頗深。
書名《教育的情調》中“情調”二字讓我想起了甘園長曾經分享過的一個例子:她剛剛來到龍華時,每天早上到辦公室都會煮泡一壺花茶,并寫上花茶的名稱。辦公室其他同事一大早就能共享到如此貼心的茶飲,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甘園長的這種舉動,在我看來就是一種情調,一種富有生活氣息和審美品位的格調。
剛開始讀《教育的情調》這本書時,感覺自己就像讀書困難戶一般,覺得它的文字邏輯性和其他書不一樣,沒有章法,邏輯不連貫,像是一個教育者零散的隨筆。一段時間后,帶著新的思考,我打算再讀一遍。看到最后,我才逐漸領悟到,這本書的內容,就是記錄和感悟一些教育現象??!深層次去感受和理解后,我發(fā)現《教育的情調》一書中,每一個教育情境的背后都隱藏著獨一無二的教育價值。這本書與其他教育指南類書籍不同,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難懂的說教,而是以主題的形式,通過一個個教育小案例,告訴讀者、老師、家長如何帶著敏感、機智與愛進入孩子的世界。
回顧自己二十多年來為什么能一直在幼兒教育的職業(yè)道路上堅守至今,我想是因為自己對教育事業(yè)始終有著一份執(zhí)著的熱愛,在與孩子們相處的過程中逐漸懂得幸福的真諦?;蛟S有人說當幼兒園老師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可是我想說的是,在這二十多年以來,我更多的是享受和滿足。看著一屆又一屆的孩子從幼兒園成長、畢業(yè),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在許多成年人的眼中,孩子就像自己的附屬品,方方面面都要按照自己的預設去成長、玩耍、生活和學習。我們有沒有想過,孩子也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個體,需要被關注、被尊重、被傾聽,更需要有獨立思考和自主成長的空間。
在書的第一個篇章中,一位母親對孩子說:“我真的很想聽你練習小提琴?!比欢⒆訉毲龠@件事并不喜歡。于是,孩子就找各種理由推脫或拖延。在練琴的整個過程中,母親的失望和孩子的敷衍形成了較大的反差。孩子認為:我不喜歡練琴,因為練琴太枯燥、太無聊,媽媽不斷地在旁邊催促、批評,太讓我難受了。由此可見,許多家庭都存在著強迫式、綁架式的學習方式,對此,孩子的內心是極其反感的,甚至會產生自己不被尊重的負面認知。
在另一個家庭中,父親從琴盒中拿出大提琴,興致盎然地調撥著琴弦,孩子走進房間聆聽著父親的演奏。很快,孩子便自發(fā)產生了練琴的興趣,也主動參與到了學習當中。漸漸地,孩子習慣了練琴,在父親的陪伴下,練琴成了一種愉悅身心的探索實踐。
前段時間,我看到過一個視頻:一名四歲多的小男孩在演奏鋼琴,爸爸在旁邊用美聲跟唱,媽媽在旁邊跳舞,整個畫面很輕松、很愉快。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是這個小男孩,我一定會覺得自己很有成就感,因為爸爸在跟隨我的演奏唱歌,媽媽在跟隨我的音樂跳舞,父母的這種陪伴非常能激發(fā)孩子主動學習的愿望。由此可見,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可以給孩子帶來自發(fā)性的學習動力。激發(fā)人的潛能和內驅力,能讓教育工作更加自在、更加輕松。
這讓我不由得地反省一下自己,作為母親,我自己對孩子的教育何嘗不像上面的母親那樣,為孩子沒有完成作業(yè)而感到焦慮,為孩子沒有主動學習而大發(fā)雷霆。而在幼兒園的工作中,老師們有時候也會存在著高控的行為,為了完成自己的一日活動計劃,不得不跟趕場一樣,完成一個又一個的環(huán)節(jié),而孩子們就像被趕著的小鴨子,不斷地更換活動場地。這樣的教育能讓孩子們愉快嗎?能真正達到我們探究式的教育目標嗎?
我想起了小學四年級時經歷過的一件事。小學期間,我的讀書成績不如人意,尤其是在寫作文方面,糟糕透了。周末,老師布置了作文,我自以為是地從作文書上抄了一篇,上學后沾沾自喜地交給了老師。讓我沒想到的是,老師居然在課堂上對我的作文進行了點評,并大力地表揚了我。我滿臉通紅地低著頭,無法直視老師鼓勵的目光,也無法鼓起勇氣向老師承認自己的錯誤。但是,自此以后,我的寫作能力卻在不斷努力中逐漸提升了。
現在回頭想想,老師當時怎么會不知道我的寫作水平呢?也許老師看透了卻不說破,而是用了默默提醒的方式,讓我在學習上獲得了支持和鼓勵,在我身上挖掘了教育的價值,對我賦予了教育的力量。我很慶幸我能遇到如此睿智的老師,她把人生的道理、溫暖的鼓勵無聲地告訴了我,讓我看見自己,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教育看似復雜,卻也簡單,當一件事的發(fā)生激發(fā)了人的潛能和內驅力,就會讓教育更自在、更輕松,就像在炎熱的夏天吃著清涼的飲品那樣,讓人感到身心愉悅和滿足。在這本書的“情調”中,我也找到了讓自己釋懷的答案。機智的老師非常細膩地理解我在那個時候的體驗,沒有因為我犯的錯誤而扼殺我改變和成長的機會。教育生活中常常發(fā)生許許多多的“小”事,卻能讓我們銘記一生,這就是書中提到的教育現象學。
我不斷地從書中找到自己兒時的蹤跡,很多案例似曾相識,仿佛主人翁就是我自己一樣。在書中,讓我特別感興趣的章節(jié)中提到了孩子好奇的體驗。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所有的孩子都會對每個新鮮事物感到好奇。
在幼兒園里,我們養(yǎng)了三只小鸚鵡。每天,小班的孩子都喜歡在鳥籠旁邊圍觀,不斷地問:小鳥在干什么?它們嘰嘰喳喳地在說什么?它們的羽毛為什么不一樣?我能摸摸它們嗎?……面對孩子們的提問,教師應當盡可能地幫助他們保持好奇的探索思維,而不是直接告知他們一個個簡單的答案。孩子提問那是什么,不只是想知道一個答案而已,而是想獲取發(fā)問的機會,孩子會主動去思考、去好奇、去探索。因此,教師可以參與到孩子們的探究活動中去,和他們一起探索未知的世界,尋找真相。
在探索的世界中,教師和幼兒還原了教育的本質。站在教書育人的高度,仰視教育的智慧,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大智慧,讓教育擁有真正的“情調”,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育。
我們遵循內心世界的需求,發(fā)展教育的機智。教育的敏銳度不是與生俱來的,當我們走進兒童的世界,從兒童的視角去體驗生活,感受兒童的體驗,保存一份童真和敏感,需要老師有一個純粹的教育理念,能夠看見兒童,傾聽兒童,尊重每一個兒童的個體獨特性,理解兒童的內心敏銳度,支持兒童時常發(fā)生的“奇思妙想”行為。通過兒童轉變老師的固化思維,走進兒童的內心,讓兒童感受到我們“在”。
整本書大部分內容圍繞著關鍵詞“教育的敏感性和機智”展開,這讓我想起了蒙臺梭利《捕捉兒童的敏感期》這本書,幼兒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行為呈現,不了解兒童敏感期的成年人會不斷否定兒童,打斷兒童的秩序感。種種情況的出現,讓兒童在敏感期得不到相應的滿足感,會導致后續(xù)成長的路上磕磕碰碰。
“教育情調的核心在愛,把愛獻給每個孩子,在教育活動中就有了美好的情調。教育情調的表現在情,在教書育人的細微處見真情?!边@段話是顧明遠教授對《教育的情調》這本書的介紹。確實如此,教育是一份光輝的事業(yè)、一份愛的事業(yè)。老師隨手的摸摸頭、鼓勵的眼神、溫暖的微笑、貼心的問候、隨口的表揚,對一個孩子來說卻可能至關重要,也許會讓他銘記一生。
我發(fā)現,工作時間越長,教的孩子越多,越容易忽視這一點,對孩子的關愛越來越少。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多一份責任和愛心,營造充滿愛的和諧氛圍,讓我們的老師對孩子呈現足夠的關心和愛護!讓愛春風化雨,形成涓涓細流,潤澤孩子的美好童年,用心感受孩子的內心世界,用心去體會,去感悟,去揣摩,去引導。而這種情調則是以“真、善、美”為前提的。正如我們幼兒園的理念一樣:“造一個真善美愛樂群的兒童世界”。讓孩子在求真的成長路上,學會善良、善于思考,追求美的生活,為世界創(chuàng)造愛的氛圍,愛的價值,擁有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享受群體合作的美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