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強
小兔子是奔跑冠軍,可是不會游泳。有人認為這是小兔子的弱點。于是,小兔子的父母和老師就強制它去學游泳。結果兔子耗了大半生的時間也沒學會。兔子不僅很疑惑,而且非常痛苦,就差“想自殺”了。然而誰都知道,兔子是為奔跑而生的,而不是像菲爾普斯那樣做一條一天到晚游泳的魚。
這是《哈佛家訓》的一則寓言。這個故事形象地反映出現(xiàn)代社會對人的教育的異化:學校往往是先制定出一套統(tǒng)一的學科標準、人才標準,然后集中力量去改正每個學生的“弱點”,試圖讓每個人在條條框框所涉及的全部方面都達到一定的規(guī)格。這種以“修補短板”作為主要內(nèi)容的工作思路,導致更多的人在一把尺子的衡量下,要么被淘汰,要么陷入平庸。
其實,所有人都懂得,沒有一個人能夠“全知全能”,但在以“均衡發(fā)展”為基礎建立起的中高考制度面前,大家只能選擇妥協(xié)。當教育體系成為一套精細的矯正儀,當教育設計“像捕鼠器一樣”完全針對人的弱點,而不是發(fā)現(xiàn)和激勵一個人的優(yōu)點與特長時,置身其中的人也就成了一個被教育機器不斷糾正和加工的物件。更不幸的是,許多人并不自覺,在這個漫長的“糾錯”過程中漸漸失去了自我抉擇的意志,磨滅了原本屬于自己的才情,荒蕪了斗志,辜負了生命。
實際上,一個人的缺點對人生的影響真的是致命的嗎?我從小生活在水鄉(xiāng),但我沒有學會游泳,在周圍人看來,我足夠“另類”,但這又如何呢?不會游泳并沒有影響到我的成長。讀書過程中,我的師長們一直試圖把我塑造成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好學生”,甚至他們已經(jīng)無限接近成功。但在均衡的學科成績藍圖上,英語卻成了我的“污點”,一直不夠出色,直到最后,我徹底放棄了英語的學習。這樣的一個缺陷也并未真正讓我陷入絕境。這足以證明,對一個具體的人而言,許多缺點都是微不足道的。然而,不斷滿足于追求“完人”標準的教育,讓父母師長注意的是孩子成績最差的一科,讓幾乎所有人都在集中力量解決問題。這樣的思維方式和教育體系更容易讓學生變得千瘡百孔。在中國的學校里,有多少人是因為這樣一個“均衡發(fā)展”的要求,而被打上了“差生”的烙印?又有多少學校,一心追求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修補人的缺點”的教學管理模式,而最終導致學校陷入平凡或平庸?
我認為,對“智商”這個詞的理解一直以來存在誤區(qū),這種誤區(qū)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人類生命的特征之一,就是天賦、興趣和性格的多樣性。但心理學出現(xiàn)“智商”這個概念,認定一個人的智力水平有一個天生的數(shù)字,并且這個數(shù)字可以迅速地被測評出來。這樣的認知,給我們的教育帶來很多的誤導?!爸巧虦y試”這些年在國內(nèi)頗為流行,媒體上甚至出現(xiàn)了這樣的報道:一個小伙子為了向女友求婚,將“智商測試”的優(yōu)異成績拿來加以炫耀。我身邊有些父母,苦于孩子學習成績不佳,于是憂心忡忡地帶著孩子去做“智商測試”,一旦數(shù)值不理想,就唉聲嘆氣,似乎自己命運不濟,攤上了這樣一個“沒出息”的孩子。有些老師,也將部分學生成績不理想歸咎于其智商太低,從而過早地給孩子貼上“差生”的標簽。甚至在某些公司招聘的過程中,也開始進行智商測試,作為錄用員工的參考依據(jù)。這種種現(xiàn)象都預示著,大家把智商水平當作一個人一輩子成就大小的決定性因素。這樣的理論,對人類如此豐富而多元的生命特征而言,顯然有失偏頗。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天賦、興趣、愛好。這不僅僅可以通過廣為流行的“多元智能理論”得以驗證,也可以從我們的生活體驗中窺見其端倪。在生活中,我是個典型的路癡,稍顯復雜的交通路線就讓我完全無法判斷方向。因此,我開車必須使用導航系統(tǒng),即使多次行駛過的道路依舊如此。這一點也可以從我學習地理的過程中得到驗證。我對地理學中“地圖”一節(jié)的內(nèi)容完全迷茫,就算我在考試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仍不能證明我弄懂了這方面的知識。我自認為在這方面存在缺陷。反過來,我的一個同事,卻對中國地理表現(xiàn)出驚人的天賦,每一座山脈、每一條鐵路,其走向、彼此之間大致的距離,他爛熟于心。他是不是通過刻苦的記憶完成了這樣的成就呢?完全不是,他的大腦仿佛就自帶著一個導航系統(tǒng)。我不得不承認,他在這方面體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天賦”。
也許有人問,既然你在這方面沒有天賦,那么你怎么會取得不錯的成績呢?一個人的成就關乎兩個要素:天賦和熱情。二者結合,才會產(chǎn)生更好的結果。比如,我上學時一直是個優(yōu)等生,但這并不代表我在所有學科上都有天賦。就物理、化學學科而言,我的成績一直優(yōu)秀,但背后我對這兩門學科所付出的努力卻是其他人文學科遠遠不能比的。是追求優(yōu)異成績的目標成就了我,而非天賦。反過來,在語文、歷史這樣的學科上,我可以輕松自如地應對,天賦就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那么,這就能夠得到一個結論:假如兩個人在同一種事物上的天賦有著顯著差異,那么,他們經(jīng)過同樣的訓練,或者付出同樣的努力,結果可能就會有著天壤之別。
學校教育應該有一種理念:從下苦力氣挽救人的弱點,轉變到尋找每個人的天賦。這是教育的使命,也是教育“目中有人”的顯著特征。
曾經(jīng)有朋友給我講過一段關于芬蘭教育的故事。她到芬蘭一所學校去考察,在校園里看到了一個背著書包的初中學生,他沒有去上課。陪同的校長馬上把那個學生叫過來,詢問原因。那個學生告訴校長,他剛剛轉學到這所學校,但他不喜歡這所學校,因為這里沒有他喜歡的課程。讓我這個朋友完全沒有想到的是,校長立刻請這個學生寫出自己希望開設的課程,他會馬上著手安排落實。
這件事讓我的朋友驚嘆不已,她跟我交流的時候說:你有沒有體會到一種“私人定制”的感覺?校長居然可以根據(jù)一個學生的興趣開發(fā)課程,太不可思議了。我能理解她的驚訝,畢竟這在國內(nèi)是不可想象的。李希貴校長曾經(jīng)說過:“我們的生活小康了,但是我們的教育卻沒有小康,因為生活的小康,它的標志是你可以選擇,但是教育還沒有太多的選擇?!北本┦粚W校在國內(nèi)基礎教育界獨樹一幟是有道理的。正如李校長所言,北京十一學校的4000多個學生有4000多張課程表,他們可謂是提前進入了“小康”。這種“私人定制”性質(zhì)的教育,其實就是最大程度尋找學生天賦的教育。這督促我們,學校要從狹隘的傳統(tǒng)經(jīng)驗中跳出來,去建立一套能夠針對每個學生個性化天賦開發(fā)的辦學體系。這個體系至少應該包括三個特征。
一是建設發(fā)現(xiàn)學生無限可能的課程體系。不同的課程體現(xiàn)著每個人不同的需求。當一所學校具備豐富多彩、可以選擇的課程時,學生的興趣和潛能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下來。在不斷地參與、嘗試、磨合過程中,一個人自身的天賦就會自然凸顯,并被自己和他人發(fā)現(xiàn)。
二是創(chuàng)造允許學生自由發(fā)揮特長的舞臺。要給學生盡可能多的展現(xiàn)自身天賦的機會,無論是選課走班、自主學習、多種多樣的社團活動,還是形式多樣的學科類成果展示、文藝體育類演出或比賽,都要讓擁有各方面天賦和特長的學生得到應有的發(fā)展,有效地滿足每個學生的興趣需求,讓他們按照自己的道路去發(fā)展。
三是教師擁有發(fā)現(xiàn)學生天賦的眼睛。教師面對那些看上去普普通通沒有什么天賦和亮點的學生時,不要僅僅盯著他們的問題和短板,一定要相信,人有一短,必有一長,要用更大的智慧去發(fā)現(xiàn)他的潛能,為他的天賦綻放創(chuàng)造空間。能讓一個人感受到內(nèi)在喜悅的事,往往就是他的天賦。當你發(fā)現(xiàn)了一個學生“寧靜喜悅”的時刻,你也許就正在接近他生命中的天賦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