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鳳
摘要:2022年教育部印發(fā)的《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綱要》指出,藝術課程是高校美育實施的主要途徑,要堅持育人導向,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因此,高校要發(fā)揮音樂主渠道作用,多維度構建高校美育民族化。本文探討了高校音樂美育的大致發(fā)展歷程,高校音樂民族化的價值,以及在實踐中出現(xiàn)的問題,最后指出新課標下高校音樂美育民族化的多維度構建路徑。新課標下高??蓮募訌娭贫缺U虾徒M織領導、構建綜合立體課程體系、強化高校博物館基礎設施建設、開展民族器樂藝術實踐活動、多角度完善美育評價體系等方面來構建音樂美育民族化,從而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
關鍵詞:高校音樂? 美育民族化? 發(fā)展歷程? 價值意義? 構建路徑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9-0129-04
一、高校音樂美育的大致發(fā)展歷程
音樂作為高校美育建設的重要手段,經(jīng)歷了長時間建設、實驗與發(fā)展??v觀高校音樂美育發(fā)展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萌芽期、發(fā)展期和改革期。
(一)萌芽期
1912年,當時的教育部提出高等師范院校音樂課的教學目的是美感教育,并將其設立為“隨意科”。20世紀50年代初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肯定了美育在學生全面發(fā)展教育中的作用?!拔幕蟾锩睍r期,音樂教育基本處于停滯狀態(tài),各個學校大都停止開設音樂課,音樂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冷落,音樂美育更無從談起。
(二)發(fā)展期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高等教育工作逐步進入健康發(fā)展軌道,音樂教育也進入恢復發(fā)展的新時期,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被重新確立。1989年,《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guī)劃》指出:“我國學校藝術教育的重點是要廣泛開展對美育和藝術教育的宣傳教育。”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要盡快改變學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狀況,將美育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藝術活動?!?/p>
(三)改革期
21世紀提出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進一步深化高校音樂美育。2001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指出:“要實施能夠反映時代發(fā)展所需要的素質教育,使學生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fā)展?!?006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的通知》提出:“公共藝術課程是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019 年,《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強調:“高校美育要聚焦藝術教育的改革發(fā)展,大力加強和改進美育教育教學。”2022年,教育部印發(fā)了《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綱要》,提出藝術教育是美育實施的主渠道。
美育屬于一個發(fā)展性概念,它不僅保留了每個時代的烙印,還隨著時代發(fā)展被賦予新的含義。如今,新課標下高校音樂美育民族化實踐應充分發(fā)揮美育的育人價值,利用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方式陶冶其心靈情操、培育其健康審美力、升華其高尚人格,進而弘揚中華民族美育精神。
二、高校音樂美育民族化的價值
音樂美育民族化,指的是以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藝術文化為主要教學內容,以民族藝術為主要教學手段的審美教育。2022年教育部印發(fā)的《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綱要》指出:“藝術課程是高校美育實施的主要途徑,要堅持育人導向,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笨梢?,推動美育民族化時不我待。高校音樂美育民族化可提升大學生的德育素質、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yǎng),并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
(一)提升大學生的德育素質
相比于化學、物理等知識性課程,音樂具有其自身特殊的美育功能,更容易潛移默化進入學生內心世界,觸及學生心靈深處,產(chǎn)生相應情感共鳴,提高學生的德育素質。高校音樂教學首要關注學生的德育素質,我國民族多樣性又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因此音樂對德育任務的完成具有協(xié)助作用。音樂美育民族化通過優(yōu)秀民族音樂教學給大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審美體驗,使其在多民族音樂中體會多彩的思想和人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提升自身品德。
(二)提升大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yǎng)
高校音樂美育過程中挖掘出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精髓,大學生學習這類文化,將獲得正確的審美取向和審美觀念,從而提升自身審美情趣。例如讓學生欣賞歌劇《劉胡蘭》《江姐》,可以讓其體會當時抗戰(zhàn)中前線人員的不易,認識真正的英雄,培育學生正確的審美觀。此外,高校音樂美育民族化也有助于大學生明辨是非善惡,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而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本就是高校美育的重要內容。
(三)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大學要實施音樂美育民族化,就要挖掘我國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音樂文化資源,并將其作為高校美育課程內容的重要部分。例如在課程中挖掘我國國粹——京劇,通過讓大學生自創(chuàng)表演,使其親身體驗優(yōu)秀民族音樂文化所包含的美,培育他們認識、欣賞中華傳統(tǒng)文化美的能力,提升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從而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此外,各高校還可以舉辦傳統(tǒng)節(jié)慶、名家講壇、音樂展覽等,讓民族經(jīng)典音樂融入新時代美育旋律,讓大學生沉浸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氛圍中,提高大學生對校園文化、傳統(tǒng)文化的鑒賞力,從而提升文化自信。
三、高校音樂美育民族化實踐中出現(xiàn)的問題
推動音樂美育民族化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其中既包含了可借鑒的經(jīng)驗和切實可行的辦法,同時也展露出當下面臨的問題和困難。所以必須總結經(jīng)驗和教訓,最終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這樣才能進一步開展高校音樂美育民族化實踐工作。
(一)美育民族化認識水平有待加強
新時代的學校美育提倡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許多高校在推進美育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美育的價值和重要性,利用文化實踐、藝術展演等活動,營造一個積極的高校美育文化氛圍,從而推動高校美育發(fā)展。然而,在推進美育過程中,高校存在美育民族化認識水平不夠、相關政策落實不到位等問題。如未設置專門的美育民族化教研室、未制定相關教育法規(guī)、資金投入不足、監(jiān)督系統(tǒng)不完善、教育體系和運作機制不系統(tǒng)等。
(二)美育民族化框架構建有待完善
美育民族化課程建設作為高校美育培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未受到應有關注。當前,中國高校尚未形成系統(tǒng)、立體的美育民族化課程體系,導致在教學實施中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教學目標不具體,未能明確各階段學生具體美育民族化目標;二是音樂美育課程單調,未做到學科融合,在傳授音樂美育民族化知識時,與其他課程交集較少,未做到多領域互補。在此教育形式下,學生僅能學會本門課程相關知識,缺少創(chuàng)造力;三是沒有系統(tǒng)的教材,美育民族化課程是一類學科,需要開發(fā)與建設民族音樂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形成系統(tǒng)可運用的教學資源,從而推進音樂美育民族化建設。
(三)美育民族化評價形式有待多元
由于當今社會多元化,使大學生在美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存在著不同的要求。但與學生需求的多樣性相比,高校提供的美育實踐活動存在形式較為單一、內容比較局限、評價形式不豐富等問題,沒有形成一個涵蓋不同層次學生的美育評價體系。只有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擴寬實施途徑,更新評價形式,才能更好、更直接地實現(xiàn)音樂美育民族化教學。
四、新課標下高校音樂美育民族化的多維度構建路徑
美育是高校整個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也是高校人才培育的重要建設內容。高校必須適應新課標需求,主動尋求各種途徑,做好音樂美育民族化工作,將中華“美”的精神發(fā)揚光大。本文將從五個層面對新課標下高校音樂民族化美育建設工作進行探討。
(一)加強制度保障和組織領導,構建高校音樂美育民族化
1.積極響應并落實高校美育政策,加強制度保障
當前,國家十分關注高校美育工作,發(fā)布了一系列“美育”相關政策。深化和落實政策精神是推動新時代音樂美育民族化工作的重要內容。地方與高校領導要充分認識該政策所包含的美育民族化精神,提高認識,鼓勵地方研究,制定高校音樂美育民族化法規(guī),為其實施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2.高校美育要把握好重心,加強組織領導
各地方政府和高校領導要明確黨和國家強調發(fā)展中華美育精神的根本需求,看清我國高校音樂美育民族化工作開展的新局面,全面認識美育工作、明確高校美育工作的艱巨性和緊迫性,加強對美育工作的指導,要把學校音樂美育民族化納入重要日程。合理配置和優(yōu)化教育經(jīng)費,加強對高校的教育經(jīng)費保障,積極爭取社會捐助,鼓勵社會各界力量扶持和發(fā)展美育民族化事業(yè)。
(二)構建綜合立體課程體系,推動高校音樂美育民族化
課程建設是實施高校音樂美育民族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培育高校人才質量的關鍵因素。高校必須在現(xiàn)有課程體系基礎上,完善或探索綜合、立體的音樂美育民族化課程體系,推進高校音樂美育民族化實施,促使大學生全面發(fā)展。
1.科學定位音樂美育民族化目標
《意見》中指出:“高等教育階段主要是完善學生的人格修養(yǎng),強化文化主體意識和文化創(chuàng)新意識,增強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藝術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課堂中,教師應明確高校美育目標,以此為依據(jù),制定每課教學目標,調整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要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主,處理好知識、技能傳授與修養(yǎng)的比例,培育學生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感,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2.推動音樂與其他學科有機融合
高校要推動“學科美育”,適度挖掘其他學科所蘊含的美育民族化元素,自然融入教學設計和實施中,并藝術性地向學生傳遞,加強音樂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完善美育課程體系。例如語文課中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就是美育民族化教材資源,在大學中國音樂史課堂上,教師講解中國古琴演變史,以及其美的價值時,就能運用帶有民族化色彩的古文穿插講解,讓學生不僅體會古琴之美,而且能感受古文語言之美。
3.編訂音樂美育民族化教材
各地各高校要結合當?shù)貎?yōu)勢,編訂高校音樂民族化教材,美育教材中的音樂教材既要立足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又要借鑒西方文化,充分體現(xiàn)民族性、創(chuàng)新性和實踐性,推動高校美育實施。各高校可以建立民族音樂教材專家小組,并給予充足的經(jīng)費保障,從而使專家充分挖掘和探討當?shù)孛褡逦幕铀僮珜懨褡逡魳方滩?,并投入應用。例如《花兒》是產(chǎn)自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的民歌,唱詞浩繁,文學藝術價值很高,被人們稱為西北之魂。位于寧夏固原的寧夏師范學院就可充分挖掘花兒的民族特色,將多種類型的花兒編訂成一本音樂教材,并將此作為課程教材的重要部分,開設相關課程,計入學分。據(jù)此,大學生就能充分體會到寧夏“花兒”之美,提高自身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
4.發(fā)揮隱性課程效用
高校要營造浸潤性校園音樂美育民族化環(huán)境。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校園環(huán)境相當于美育的隱形課堂,在高校美育建設中,發(fā)揮著潛移默化的育人作用。高校通過構建學校文化環(huán)境、校舍環(huán)境、秩序環(huán)境等措施,增強以美育人的實效性。例如,高??衫眯麄鳈?、廣播等方式,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民族精神通過校園文化環(huán)境隱性傳播給大學生,潛移默化地提升高校美育的滲透性和育人性。
(三)強化高校博物館基礎設施,構建高校音樂美育民族化
高校博物館、體育館、音樂廳等基礎設施不僅是衡量一所高校辦學條件與規(guī)模的重要參考標準,還是傳承中華優(yōu)秀民族文化必不可少的美學空間。民族音樂博物館既能使大學生充分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又能通過美育課程強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從而推動高校音樂美育民族化發(fā)展。
1.發(fā)揮展品和藏品優(yōu)勢
博物館主要是通過展品和藏品進行文化輸出,各高校應廣泛收集各類優(yōu)秀民族音樂作品集、民族樂器、民族音樂英雄人物故事等,作為藏品供大學生欣賞和學習,提升他們的民族音樂素養(yǎng)。另外,高校博物館還應注意藏品的陳列與擺放,高校館藏的陳列語言在發(fā)揮館藏藝術內涵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高校博物館可舉辦各種民族音樂文化展,激發(fā)大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提高對中華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興趣,進而提升他們的審美情趣。高校博物館還可綜合運用專題講座、互動游戲、解說導覽、角色扮演與動手實踐等具有趣味的新方式,讓學生通過互動、體驗,受到美育理念和民族藝術教育的渲染,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
(四)開展民族器樂藝術實踐活動,構建高校音樂美育民族化
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民族器樂在民族音樂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高度凝聚了中國民族文化和精神。自古以來,民族器樂藝術家就留下了許多“無形”財產(chǎn),推動了民族音樂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與革新。
1.設立民族樂器學習角,建立民族樂器展覽角
各高??稍O立民族樂器學習角,建立民族樂器展覽角,促進美育民族化發(fā)展。民族樂器學習角、展覽角可召集古箏、揚琴、中阮等民族樂器,使學生近距離接觸民族樂器之美。還可通過組織民樂團選擇經(jīng)典的民族器樂作品,進行民族器樂展演活動,傳承民族音樂,促進高校美育建設。例如在建黨周年紀念大會上,民樂團可以演奏琵琶曲《十面埋伏》,通過《十面埋伏》演奏欣賞,大學生既能充分感受琵琶之美,又能體會緊張、殘酷激烈的戰(zhàn)爭場面,感受剛柔融合之美。
2.開展民族器樂專題講座、音樂會
各高校可開展民族器樂專題講座和音樂會,讓民族器樂藝術家進校園,促進高校美育建設。例如高??梢匝堉葑嗉宜物w、鄧建棟等,組織“欣賞民族器樂二胡美”專題講座。通過講座理論學習、演奏家現(xiàn)場器樂演奏,大學生能進一步了解二胡韻味,激發(fā)學生學習二胡的興趣,提高大學生對民族器樂的熱愛,最終提升學生的高尚品格,達到美育目的。
3.組織民族器樂創(chuàng)新活動
各高??山M織民族器樂創(chuàng)新活動,把傳統(tǒng)民族器樂與現(xiàn)代元素結合起來,讓學生開動腦筋,提升大學生創(chuàng)新之美。例如各高校可以組織“民族器樂與流行音樂作品創(chuàng)新”征集比賽,鼓勵學生用傳統(tǒng)民族樂器改編和重新演繹自己喜歡的流行音樂,并拍攝成視頻。如用揚琴來演奏《貝加爾湖畔》,將它改編成一個重奏作品就是一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融合,使學生體會到不同文化沖擊之美,在此過程中,又潤物細無聲地使大學生充分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充分發(fā)揮民族器樂與美育相結合的優(yōu)勢,引導大學生培育自主審美意識,達到更好的美育效果。
(五)多角度完善美育評價體系,構建高校音樂美育民族化
全面加強和改進高校音樂美育民族化工作需要健全美育評價體系,這也是高校美育建設的應有之義。高校美育評價體系要以新課改要求和新時代高校發(fā)展新需求為依據(jù),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和完善。
1.評價主體多元化
采用多種主體評價方法促進高校音樂美育民族化評價體系的完善和改革。美育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與美育評價內容的多樣性可以為高校美育評價體系建設提供支撐,促進其完善。要建立健全教育監(jiān)督考核體系,將各項措施落實情況、學生民族藝術素質考核情況、高校實施民族藝術教學扶持狀況等列入考核體系。加強高校音樂美育民族化教育監(jiān)督,將高校音樂美育民族化教育工作與效益作為衡量大學教育質量的一個主要標準,將之列入大學教育質量考核指標,或列入“雙一流”建設績效考核之中。
2.評價方式創(chuàng)新化
各高校要善于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賦予高校美育民族化評價體系新的活力與生機,促進其改革和創(chuàng)新。國家對于各校美育評價要善于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給予特別關注與支持。例如,2019屆GAE國際兒童與青少年美育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有專家提出:“要把美育發(fā)展到多個學科,使美育成為推動多學科對話的領域,并利用基本技術和硬件設施進行教學和數(shù)據(jù)分析。”現(xiàn)代信息技術包括了網(wǎng)絡技術、控制技術、感測技術、區(qū)塊鏈、人工智能等,在美育評價中,合理運用現(xiàn)代技術可促進美育評價智能化與個性化,更好地發(fā)揮評價育人作用,使美育評價機制更好地為高校美育發(fā)展服務。
五、結語
鄧光華先生認為:“優(yōu)秀民族音樂之所以對促進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等領域的美育都發(fā)揮著積極作用,是因為民族音樂具有民族感應、道德規(guī)范、社會凝聚等審美價值功能?!毙抡n標也重新強調了音樂課程的性質與價值,明確了音樂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可見,音樂是美育的重要內容,推動高校音樂美育民族化是高校工作的應有之義。因此,高校需認識到高校音樂美育民族化價值;從多維度構建高校音樂美育民族化,為新課標下高校音樂美育民族化工作開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論支撐。
參考文獻:
[1]曾繁仁,劉彥順.中國美育思想通史(現(xiàn)代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0-10-16(004).
[3]高登科.中外美育專家共同探討美育標準評價體系[DB/OL].中國新聞網(wǎng),2019-06-19.
[4]董洪哲.以“大美育觀”填補美育意識的空白[J].教育科學,1994(01):15-17.
[5]陳宗花.新時期歷屆國民音樂教育改革研討會文獻史料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03年.
[6]汪俊武.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高校美育中的價值與運用[J].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4):97-101.
[7]邢紅梅.對新課標下高師音樂教育發(fā)展的幾點思考[J].大舞臺,2010(01):123-125.
[8]王一川.文心涵濡:大學美育新方案[J].美育學刊,2022(06):1-10.
[9]丁欣.藝術類“非遺”在高校中的傳承路徑研究[J].藝術評鑒,2022(18):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