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堯,金 麗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學院,福建 福州 350122)
鄧旒(1774—1842 年),號樂天,清代福建邵武書壇(今邵武市下沙鎮(zhèn)胡書村)人[1],其先儒后醫(yī),主攻兒科麻、痘及雜癥,旁及婦科、五官科等病類。其晚年就生平所學,著成了《保赤指南車》十卷,于光緒六年(1880 年)由其曾孫鄧避非付諸梨棗[2]?!侗3嘀改宪嚒罚?]卷一至卷三屬麻科,詳論麻疹辨證、治則和治法,并附治麻諸方,供后世醫(yī)家采擇。麻疹歷來為中醫(yī)兒科四大證(麻、痘、驚、疳)之一,是十分兇險的傳染病。鄧旒的《保赤指南車》蒐集“八十一款治法”辨治疑難之癥,又以問答形式解釋其旨。鄧氏治麻“不廢乎古,不泥乎古”[4],今擬對其辨治麻疹的經驗加以梳理與探討,茲述如下。
麻與痘作為時疫,明以前并無分別,且內因皆認為主要是胎毒[5]25-29,35,如宋代《小兒藥證直訣·瘡疹候》所論瘡疹,就包括麻疹、天花、猩紅熱、水痘等多種疾病?,F(xiàn)代醫(yī)學史研究一般認為“麻疹”病名首見于明代醫(yī)家龔信的《古今醫(yī)鑒》,后有研究認為元代醫(yī)家危亦林在《世醫(yī)得效方》中最早記載[5]24。而明代醫(yī)家已對麻疹形成較為統(tǒng)一的認識,能準確診斷[5]37,如明代張景岳在《景岳全書·謨集》所載:“咳嗽噴嚏,面腫腮赤,目胞浮腫,眼淚汪汪,鼻流清涕,呵欠悶頓,乍涼乍熱,手足稍冷,夜臥驚悸,或惡心嘔噦,或以手掐面目唇鼻者,是即出疹之候?!?/p>
在病因上,鄧旒認為麻疹主要因于胎毒,又兼時令不正,男女傳染而成?!侗3嘀改宪嚒分袑β?、痘的病機做了區(qū)分,即麻痘雖皆因淫火之毒,但“自臟發(fā)為痘,自腑發(fā)為麻。麻屬陽者氣,故下出上沒而不漿;痘屬陰者血,故宜溫補以助膿”[3]3。麻毒自腑而發(fā),心脾積熱致熱流于肺。肺主一身皮毛,胃主受納水谷,麻出時,肺胃二經癥狀最為明顯。鄧旒認為麻疹為病與傷寒無異,“而所以異于傷寒者,只有眼胞略腫,目為洋汪,面腫腮赤,是以知為麻耳?!保?]3是以臟腑之傷,肺受累最重,而肺與大腸相表里,在表從腠理而出,在里從大腸而下,“微汗常出,毒勢越而不留;清便自調,邪氣行而無壅”[3]2。
鄧旒善以麻疹外象推測人體氣血變化,從而推斷預后?!侗3嘀改宪嚒肪硪患凑撌隽苏钌c氣血的關系,卷二中諸多癥狀均指向胃氣衰敗則預后不良。
2.1 疹色如煤而黑者死 疹色為氣血的體現(xiàn),血活則色清,毒壅則色暗。鄧旒對麻疹的形態(tài)進行了生動的描繪:“其形似疥,其色如丹,隨出隨沒,乍隱乍見。根窠若腫兮,麻而兼癮;皮膚如赤兮,疹而夾斑?!保?]2并以疹子的形態(tài)對預后做出判斷:“似錦而明兮,十有九活。如煤而黑兮,百無一生。”[3]2正常透出的疹子色紅如丹,出疹后預后較好,而疹子色黑者多預后差。鄧旒辨預后,對疹色的考慮優(yōu)先于疹子的疏密,如疹子稠密、色紅活者較疹子稀疏、色紫黑者易治,因色黑為毒凝血死。
2.2 胃氣衰敗者死 鄧旒認為胃氣的存無可反映麻疹病情兇險與否,胃氣衰敗者無救。麻毒自肺、胃二經而發(fā),故而除見呼吸道癥狀外,還會兼見消化道癥狀。若有蛔蟲者,疹沒后,胃火上熏則吐蛔,上膈壯熱則下蛔,蛔出則安;而初熱見麻而吐蛔及吐后不能進食者,是胃氣衰敗,不治;感麻后誤食油膩、大病后發(fā)麻和感麻后泄瀉過久:此3 種情況均可使得肺胃敗壞,而致不治。
鄧旒在《保赤指南車》卷二中總結了從麻疹發(fā)病到恢復期的諸多癥狀、處理方法,內容完備詳實,其中頗多癥狀亦反映病情輕重,鄧氏在書中予以警示。而發(fā)熱與汗出昭示著人體陽氣與陰液的變化,為診察病情的吉兇重點。
3.1 疹沒熱退者吉 發(fā)熱作為麻疹的重要癥狀,幾乎伴隨麻疹整個病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情的變化。鄧旒將發(fā)熱細分詳議,從發(fā)熱時間、熱度兩方面分類而論:發(fā)熱時間可分為熱有遠近而出(近者三至六日,遠者七至十日,更甚者經月、經年)、乍熱、潮熱、復熱;按熱度可分為壯熱、微熱、不熱。麻疹正常發(fā)熱應為“若初發(fā)微熱,至出時即止,此吉兆也?!保?]15這種發(fā)熱預示麻疹順利透出。若高熱如初且至出疹時亦不退,此為壯熱,病情較重。若發(fā)熱數(shù)日降溫后再次發(fā)熱,或一日之中多次發(fā)熱,皆為乍熱,此因毒未出盡,如不盡快投藥易生變證。鄧氏認為“若麻沒之后,微熱暫減者,毒輕而盡也”“若麻已出及沒后不熱者,其毒已盡”[3]15,故微熱與不熱二癥,見于出疹時為毒不透、麻不出之逆候,見于初起時或恢復期則安穩(wěn)無虞。
3.2 身潤微汗者吉 鄧旒認為:“麻初出與未沒之際,俱宜身潤微汗,則皮膚通暢,腠理開豁,而麻毒易透。”[3]16-17因麻宜疏透,腠理可為毒邪出路,汗出則麻毒隨之透解,宜身潤微汗,適度則可。不可大汗,火熱邪盛或升發(fā)太過可致發(fā)汗過多,大汗淋漓易生亡陽之變,只有在麻疹隱暗不出時,可發(fā)大汗以解毒。若外感風寒,腠理郁閉,則見無汗。麻毒不從汗出即向內傳變,變生他癥,可致腹脹疼痛、喘促、唇舌破裂、二便結澀、昏沉壯熱、齁?、痰鳴等癥。綜上,麻疹之治不可過汗,亦不可無汗,使遍身微汗為宜。
麻疹的治療有部位和層次之分,且總法宜清不宜補。鄧旒認為麻疹的病因是淫火之毒發(fā)于腑,是胎毒、時氣及心、脾、肺積熱所致,故麻疹的治療當以疏散解毒為主旨,但疹點未出時,“又不可因熱癥而過用寒涼”[3]3。
4.1 疹分首尾,滋陰養(yǎng)血 麻科應首尾分治,首尾即麻疹病程的始末。鄧旒云:“首尾以滋陰養(yǎng)血為主。”[3]3麻疹屬陽熱之病,易煎熬血分,耗傷人體陰液,故滋陰養(yǎng)血為治療麻疹的基本要義。麻疹初發(fā)之時,當疏散解表,使身體潤澤有汗,則疹易出。血、汗皆為人體陰分,滋陰養(yǎng)血可助汗源。病至極期,當以清熱解毒、涼血為先。麻疹末期,津液已傷,胃氣未復,“法在生津養(yǎng)血,方須救胃和中”[3]2。滋陰養(yǎng)血為改善癥狀根本,氣血調則小兒疹順,雖首尾分治,皆從其法。
4.2 麻毒從衄而解 麻疹重在疏透,最忌郁閉,閉門則留寇。鄧旒認為毒在血分時,麻毒傷陰,血熱相結,從衄而解為麻毒之出路。麻毒從血而解者,可見鼻衄、吐血。麻為淫火之毒,內熱狂甚,邪火沸騰,從肺胃上溢于口鼻,熱隨血出。麻毒本于肺胃,在出疹之前鼻衄,則毒得解,在麻疹見形期鼻衄,“乃心火上薰煩悶”[3]10,可予茅花湯(組成:犀角、牡丹皮、生地黃、白茅花、枳殼、黃芩、連翹、梔子、黃連、當歸尾、麥冬、燈心草)止血;發(fā)熱見形期鼻衄者,可予升麻葛根湯;衄后及失血多者,可予四物湯。
4.3 麻疹忌人參、半夏、升麻、白術 麻疹為熱癥,疹點未見時只宜疏托,不宜溫補,故除非體弱時,治“麻壯熱、痰咳、身痛”的參蘇飲,不用人參,亦不用半夏,防溫燥致“皮胃干燥,毛竅不開”而疹點難出。蓋麻疹為陽邪所致,宜清熱涼血,縱患者身弱,也不可以妄投補劑。但若小兒病后脾土有傷,可用少量白術。治療麻疹總以清潤、疏解、微汗為妙。麻疹不可升散太過,故“忌服升麻”,防大汗亡陽。
4.4 麻疹重在清氣分郁熱 鄧旒認為治療麻疹壯熱時重在清氣分郁熱,如通用方“蘇葛湯”(組成:蘇葉、白芷、葛根、玄參、木通、連翹、柴胡、黃連、黃芩、防風、甘草)。合并斑時才用紫草、犀角等血分藥,因麻與斑有異,“發(fā)斑之癥,乃血有余而氣不足。夫麻乃火與血分相為煎熬,是陽旺而血虛也”[3]21。但在麻點出不快時,亦可用紅花子、牛蒡子、穿山甲等從血分透達氣分之品。
4.5 心脾、腸胃之火宜清之 麻毒攻胃,若足陽明經留火上沖,常見牙疳、口臭,常因肺胃敗爛所致,遲則不治。心脾積熱,余毒未盡,熱留腸胃,則可見口瘡、唇舌破裂和牙疳。患口瘡宜清利心脾之火,兼滑大腸;唇舌破裂者,色紅火輕血活,可用寒涼藥物加以疏托,色黑者不治;牙疳者急需清熱解毒養(yǎng)血;還有咽啞、口臭、吐沫等癥均系胃火旺盛,宜清降胃火;齁?、發(fā)喘、抽搐等癥均系痰火,宜清火化痰。
《保赤指南車》一書體現(xiàn)出治未病的思想。原書中載有“延生第一丹方”,即免疹丹,其通過提前遺下穢垢之物的方式避免罹患麻疹。另外,鄧氏重視感麻之后及恢復期的飲食和起居調護,并分點闡述了各種調理不慎的后果。
5.1 采用免疹丹預防麻疹 免疹丹是《保赤指南車》中所記錄的一種使小兒避免患疹的方法,即在小兒出生后三到五天,將脫落臍帶放置新瓦上,用炭火燒盡后放置于地,瓦盞蓋之以存性,最后將臍帶研為細末,加入水飛朱砂,臍帶與朱砂的比例為2∶1[3]3-4。使用時,將生地黃、當歸身煎為濃汁,調入上述粉末,涂抹在小兒上顎及母親乳頭上,小兒吮吸后即可通過排便而排出污濁之物,便可終身永無瘡疹。鄧旒所處的時代醫(yī)療條件并不發(fā)達,對疾病的預防手段有限。免疹丹并非針對性預防麻疹的方法,其原理與當今減毒麻疹疫苗不同,但可體現(xiàn)出鄧旒對麻疹預防手段的探索精神。
5.2 坐臥欲暖,飲食宜淡 麻疹的調護應重視兩點:一是避風寒;二是忌食葷腥、生冷及酸辣熱物。鄧旒認為:“其麻既出,調理甚難,坐臥欲暖,飲食宜淡。風寒若受兮,為腫為熱;咸酸不禁兮,為咳為喘;穢若觸兮,發(fā)癢;寒若搏兮,沒消;便帶膿血兮,腸胃夾熱;咳多痰涎兮,華蓋傷寒;口爛唇瘡,心脾之火未退;毛焦發(fā)槁,榮衛(wèi)之液將枯?!保?]2在麻疹的整個病程中,“風寒始終宜避,然后一身得吉”[3]13。因麻疹以熱出疹透為順,最忌腠理郁閉,如遇風寒之邪,則易使麻疹郁而不出。麻疹初起發(fā)熱時受寒,使疹郁而不出;出疹時受寒,疹必復沒而積毒于內,易生變癥;疹退后受寒,若余毒未清則輕癥變重?!叭澬扔湍仯榘Y最忌,始終宜禁”[3]13。麻疹初起與傷寒無異,此理同桂枝湯證。脾主四肢肌肉,麻毒熱邪與血搏于肌表,營衛(wèi)失和,油膩不忌則脾胃難安,營衛(wèi)難調。麻屬火邪,故患麻小兒欲得酸辣熱物,使“痰火暫快”。如果食用酒、蔥、蒜、胡椒、吳茱萸等物,則易導致痰火內結而致麻色紫黑,轉為逆證,出現(xiàn)二便閉結、血痢、爛牙疳等變癥。麻疹發(fā)熱口渴,故喜飲冷飲,食生冷之物則易致毛孔閉塞,麻毒不得出路。麻毒本宜清解疏通,應避免閉門留寇,麻毒內傳易形成胃腸疾病。
鄧旒《保赤指南車》一書文字簡明易懂,條理清晰,方藥靈活,論治麻疹內容詳盡。本書先論病源總法,再分條明辨麻疹整個病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變癥及其應對方法,最后以問答形式闡釋其旨,并附方藥。鄧氏治麻重視預防,免疹丹及調護方法都體現(xiàn)出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思想,在治法和用藥上也具有一定臨床指導意義,為后學治療麻疹拓展了思路并提供了有效的經驗,值得借鑒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