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黃丕烈《也是園藏書古今雜劇目錄》成目于錢謙益事實考

        2023-06-02 01:29:20
        文化遺產(chǎn) 2023年3期

        宋 艷

        趙琦美鈔校的《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以下稱脈望館雜劇)1938年重現(xiàn)時,存元明雜劇242種,64冊裝訂。該書意義重大,不下于“安陽甲骨文字的出現(xiàn)”和“敦煌千佛洞抄本的發(fā)現(xiàn)”(1)鄭振鐸:《劫中得書記新序》,《鄭振鐸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第431頁。。因趙琦美《脈望館書目》和前期收藏者錢謙益《絳云樓書目》《牧齋書目》中均未見該書書目,今考證其初時原貌和300余年間流傳散佚情況的關鍵性文獻,主要為錢曾《也是園藏書目》(以下簡稱錢目)和黃丕烈《也是園藏書古今雜劇目錄》(以下簡稱黃目)《待訪古今雜劇存目》(以下簡稱《待訪目》),而黃目又在其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戲曲史意義尤為突出。

        然學界對黃目成目的三種觀點,筆者認為仍值得商榷。為便于討論,茲先將此三種觀點一一表出。

        一、 關于黃目成目的三種觀點

        (一)抄錄自錢目底本說

        此論以孫楷第為代表,他說:“丕烈手書目,據(jù)舊本移錄,非丕烈出己意重新編目”,“其底本批之關于黃丕烈手書目者:‘余謂丕烈目即從舊本出’,以底本批與丕烈目比較,凡底本批所訂雜劇次第與丕烈目所書諸冊內(nèi)雜劇次第,皆一一相合?!?2)孫楷第:《也是園古今雜劇考》,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三晉出版社2018年,第290、329頁。

        所謂錢目底本,即錢曾編撰錢目時經(jīng)過多次修改至定稿時的手稿,該書系孫楷第于張庾樓處所見,是張氏“新收《也是園目》稿本,書上下二冊。每冊書衣上有某氏墨筆題云:《也是園藏書目底本》。其下冊書衣復有題字云:‘己亥秋日,得于東鄉(xiāng)吳氏。付寺前學福堂重裝。錦芝識?!c《也是園藏書目底本》八字是一人所寫”本?!按四孔缘谝蝗~一行《也是園藏書目》卷第一起,至第十葉第一行《晦庵改本大學》一卷止,皆遵王親筆所書。余則書手所書,而遵王于行間添出書名甚多”,“此本為錢遵王稿本,其書獨完,尤其可貴?!?3)孫楷第:《也是園古今雜劇考》,第281、282頁。

        (二)抄錄自錢目說

        此論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以下稱《集成》)為代表,其云:“《也是園藏古今雜劇目錄》,本來也是很重要的一本曲目,現(xiàn)在所以不收也是園原目,而收黃丕烈編目,則是因為從黃目中可以兼看到原目的全貌,故而就沒有必要再重復了?!?4)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也是園藏書古今雜劇目錄提要》,《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7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第376頁。此論影響頗深,如謝灼華亦云:黃目“實為錢曾原編”(5)謝灼華:《中國文學目錄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年,第278頁。。

        (三)在錢目的基礎上黃丕烈新編

        持此論者頗多,如王瑜瑜說:“黃氏收藏期間,其親自編撰了”《也是園藏古今雜劇目錄》,“此目編撰于1804 年”,該目“雖為黃丕烈編撰,然其與錢曾之《也是園書目》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6)王瑜瑜:《中國古代戲曲目錄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第498、499頁。。王輝斌也云:“黃丕烈的‘黃編’,即是就錢曾也是園收藏之‘古今雜劇’所進行的重新編目?!?7)王輝斌:《明清戲著史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238頁。

        上述觀點或將黃目和錢曾之目視為等同,或認為其為自編,不僅忽略了黃、錢目錄中的諸多相異,同時也忽略了兩人目錄中隱藏明人(含明季遺民)目錄的重要信息。實黃目既非自編,也非抄錄于錢曾之目,而應主要源自錢謙益。

        愚認為,拙論不為學界所論知的原因主要有:忽略了黃目中的數(shù)字符號暗含脈望館雜劇兩套冊集編排的事實,未詳考兩套編號的來源;未詳考錢目諸本中的差異,從而忽略了錢目存在用前人目錄參校修改的事實;忽略了黃目和錢目中的諸多不同;未發(fā)現(xiàn)脈望館雜劇《望江亭中秋切膾旦》等56本雜劇首頁左下側殘留的早期冊集編號;缺失謙益收藏時的相關文獻。故拙論將主要圍繞這些問題展開。

        二、黃目的主要特點

        黃目除著錄作家作品外,主要還有以下幾類數(shù)字符號:

        (一)每劇題目旁側之數(shù)

        此數(shù)同存于黃目和《待訪目》中,如圖1《包待制智斬魯齋郎》旁側之“一百丗七”,圖2《李妙清花里悟真如》旁側之“一百六十四”,此數(shù)對應錢目古今雜劇中劇目按序應得編號,錢目未收者,劇旁無編號,如《善知識苦?;仡^》《尉遲恭單鞭奪槊》(8)黃目和《待訪目》手稿及本文中涉及《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中各本雜劇內(nèi)容均見《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古本戲曲叢刊》四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年,以下不一一注明。等。

        圖1 黃目書影

        圖2 《待訪目》書影

        (二)“X種共一冊”上端之數(shù)(以下稱上編號)

        如圖一之“九”。該號依次為:一、二、三、四、五、七改六、八改七、九改八、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廿四、廿五、廿六、廿七、丗二、丗三、丗四、丗五、丗六、丗七、七、丗八、九、廿八、廿九、△、四二、X(9)本文中兩套標號標為“X”者,乃黃目中編號虛懸者。、二、三、十、十一、△、十三、十四、△、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廿二、廿三、廿四、廿五、廿六、廿七、廿八、廿九、丗、丗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五、六、四十、四七、四八、四四、四五、四六。

        此號該冊之首本雜劇如“九”冊之《趙匡義智娶符金錠》等,在脈望館雜劇該劇首頁左下側均標有相應之數(shù)(見圖3),今脈望館雜劇中尚有56本存有此號,二者高度吻合,僅有部分數(shù)字黃目對原典有所修訂,如“七改六”“八改七”兩冊,原典中均標為“七”,可知黃目中所標之號對原典有所校正。

        圖3 脈望館雜劇書影

        對此前后分析,發(fā)現(xiàn)該數(shù)為“一至丗八”“一至四十八”兩套連續(xù)排列編號,今黃目和脈望館雜劇中排序均已混亂,且有部分編號缺失中斷。黃氏編目時,編號缺失者該號虛懸或標為“△”,如整冊遺失者,劇目入《待訪目》中,編號至此中斷。

        圖4 錢目書影(內(nèi)府文庫本)

        (三)“X種共一冊”下端之數(shù)(以下稱下編號)

        如圖一之“三十一”。該號依次為:一、一下、二、三、四、五、六上、六下、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上、十三下、廿、廿一下、廿二、廿三、廿四、廿四下、廿五、廿六、廿七、廿八、廿九、廿九上、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上、丗三下、X、三十四、三十五、X、三十六上、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四十一、四十一下、四十二、四十三、四十五下、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五十上、五十下、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二下、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五十五下、五十六、五十七、五十八上、五十八、五十九、六十、六十下、六十一上、六十二、六十三、X、六十五、六十六。

        此號除部分編號中斷虛懸外,大致從一至六十六依次連續(xù)排列,但部分數(shù)字分上、下二冊,故最大者雖為六十六,但黃目分冊實為七十二冊。

        上述編號中,標為△和X處,均為編號缺失而虛懸者。編號中斷者,均出現(xiàn)在相同冊集間,如《趙光普進梅諫》一冊,“三種共一冊”上編號為“十六”,下編號為“十三下”,此后上編號缺十七至廿三,下編號缺十四至十九(見圖5)。中斷編號劇目為《待訪目》中楊顯之《鄭孔目風雪酷寒亭》(58)至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jīng)》(81)(10)括弧中數(shù)字為《待訪目》中劇目旁所標序號。間的22目。上、下編號均出現(xiàn)在冊集標注“幾種共一冊”上下方,且中斷冊集和數(shù)量相同,應為兩套冊集編號。

        圖5 黃目中上下編號均中斷者書影

        從上可知黃目的主要特點有二:其一,有明確分冊信息,將元明雜劇分72冊著錄,每冊最后一劇題目下端用“X種共一冊”標注本冊雜劇總數(shù)。其二,著錄了兩次冊集排列序號,兩次編號均有虛懸中斷現(xiàn)象。

        三、錢目版本流變情況

        錢目今常見者,多為1910年羅振玉所刊《玉簡齋叢書》版,常稱玉簡齋本。然僅筆者所見,錢目今尚存十余種版本,各本間所錄內(nèi)容差異極大,現(xiàn)僅從卷十古今雜劇中考證,大致可分為三大體系。

        (一)錢目底本

        該本特點主要有五:

        其一,每卷首卷均標注為“也是園藏書目卷第X”,共十卷。

        其二,“卷第十古今雜劇”目錄中,除正文之外,還有許多錢曾所為的添改之筆。內(nèi)容“有添改劇名,有編訂號數(shù),有圈點勾乙符號,有計算雜劇號碼及雜劇總數(shù)”等,從該本中“遵王當時入藏雜劇及編訂宗旨約略可見”(11)孫楷第:《也是園古今雜劇考》,第282頁。。

        其三,該本原抄劇目338目,后用添筆增補了《女學士明講春秋》《眾群仙慶賞蟠桃會》《河嵩神靈芝慶壽》3目,一共為341目。具體為:“《感天地群仙朝圣》下,有行書小字云,三百四十一,此五字亦是尊王筆跡……考是本古今雜劇目,其經(jīng)書手清抄者原為三百三十八種,其目寫訖復以行書添寫者:有《女學士明講春秋》一種,在雜傳類,有《眾群仙慶賞蟠桃會》《河嵩神靈芝慶壽》二種,在教坊編演類”(12)孫楷第:《也是園古今雜劇考》,第287頁。,三劇均為原抄所無,以行書添注,《女學士明講春秋》“于原文點破之《張于湖誤宿女真觀》旁”,添注該目,并“加√以識之”;《眾神仙慶賞蟠桃會》“于原文《祝圣壽金母獻蟠桃》上,有右引符號”,行書旁添寫該目;《河嵩神靈芝獻壽》“于原文《紫徽宮慶賀長春壽》上,有右引符號”(13)孫楷第:《也是園古今雜劇考》,第284頁。,行書旁添寫該目。

        其四,用改筆調(diào)整了《米伯通衣錦還鄉(xiāng)》《張于湖誤宿女真觀》二目的原抄順序。具體為:“原文三國故事類《關云長單刀劈四寇》之下,為《米伯通衣錦還鄉(xiāng)》,此《米伯通衣錦還鄉(xiāng)》七字以墨筆涂之,復用行書書其目于下文《張翼德大破杏林莊》之下”,“原文雜傳類首為《張于湖誤宿女真觀》,此《張于湖誤宿女真觀》八字以墨筆點破之,復用行書書于上文宋朝故事類《蘇東坡誤宿佛游寺》之后?!?14)孫楷第:《也是園古今雜劇考》,第283-284頁。

        其五,有“本朝無名氏”“周王誠齋”九字衍文。具體為:“古今無名氏神仙類后水滸故事前,有行書添寫‘本朝無名氏’五字,其下空數(shù)格,又有行書‘周王誠齋’四字”(15)孫楷第:《也是園古今雜劇考》,第286頁。。

        此外,底本原抄劇目和排序均同于玉簡齋本。但部分“劇名旁偶有墨筆批數(shù)目字,系表示劇之次第者”(16)孫楷第:《也是園古今雜劇考》,第291頁。的批注,“其因劇次第不合而加批者,僅馬致遠劇目、關漢卿劇目、元無名氏劇目、宋朝故事劇目及雜傳劇目五處,且此五處除元無名氏劇目外,其余四種加批者,亦僅屬本人本類劇之一部分,非其全部。明劇大多數(shù)次第皆合”(17)孫楷第:《也是園古今雜劇考》,第333頁。。

        因按底本劇目旁標注的數(shù)字調(diào)整原目次序后,各目排序和黃目相同,故孫楷第得出黃目抄錄自底本批注的論點?;蛞蛭墨I短缺,孫氏僅以底本和玉簡齋本作參,將底本中所批注的數(shù)字定性為錢曾己意之再現(xiàn),而忽略了存在錢曾用前人目錄作批的可能,僅見黃、錢目錄之同,而忽略諸多相異而下論黃目來自錢曾,導致諸多問題難圓其說。

        (二)抄錄于底本前體系

        該體系特點主要有四:

        其一,每卷卷首“也是園藏書目”下,無“卷第X”標注;

        其二,收338目,無底本中添加的《女學士明講春秋》等3目;

        其三,未按底本改筆調(diào)整《米伯通衣錦還鄉(xiāng)》《張于湖誤宿女真觀》位次;

        其四,神仙、水滸故事類首尾間無“本朝無名氏”“周王誠齋”九字衍文。

        本體系又主要包含以下幾本:其一,孫雨校本,今藏國家圖書館,善本書號02800。從該書“道藏”最后一目《海瓊傳道集》旁側:“別本至此盡止,識于乾隆丙寅九秋廿三日,孫雨錄,別本缺后序”(18)錢曾:《也是園藏書目》,國家圖書館藏善本書號02800本。跋語,可知該本原抄在乾隆十一年前。該本最主要特點為:原抄有脫葉殘損,所殘缺者,約在乾隆十一年至十七年間,孫雨用多本參校增補完備,書中留有許多補筆和跋語,涉及當時該目能見的多個版本,如“副本”“一本”“二本”“舊本”等,文獻價值較高,從補筆和跋語中可知這些版本均為底本前體系。

        其二,國圖藏善本書號02795本,內(nèi)容完備,無跋語增補。排列卷次和書目內(nèi)容同于孫雨校本。因孫雨本卷首《也是園藏書目序》末落款為“佛日前七日,篯后人錢曾 遵王述”,旁有跋云:“舊本無錢字”(19)錢曾:《也是園藏書目》,國家圖書館藏善本書號02800本。,而該本序中落款為“佛日前七日,篯后人曾 遵王述”(20)錢曾:《也是園藏書目》,國家圖書館藏善本書號02795本。,可知其應源自孫雨所云舊本。

        其三,國圖藏善本書號14702本,卷首有《述古堂藏書目序》和《也是園藏書目總目》,總目每類下標注該類總數(shù),每卷標注“卷一”等(應為后人增補),目錄排列和內(nèi)容與孫雨本基本相同,卷末有《述古堂藏書目后序》,序后有三跋,從跋語中可知該本被茗理等人先后用“晉齊丈本”“文瀾閣本”“席氏本”等參校,訂正增補近五百處。其中一跋乃嘉慶甲戌年(1814),題于黃丕烈的讀未見書齋中,故該書是時前后或為黃氏所藏。就古今雜劇著錄而論,該本和孫雨本存在些許不同,含有底本中增補修改的部分痕跡,如已將孫雨本中雜傳類首目《張于湖誤宿女真觀》調(diào)整到宋代故事之末,同于底本調(diào)整后次序,但雜傳類仍無底本中增補的《女學士明講春秋》。因此,該本來源應晚于孫雨本,早于底本增補三劇前,由此可知底本中增改內(nèi)容應為錢曾多次所為而成。

        (三)抄錄于底本完成后體系

        在這一體系中,上述底本所論古今雜劇卷于原抄外所增改的內(nèi)容,均如實再現(xiàn)于原抄、原刻中,故知其抄錄于底本增改完成后。主要有以下幾本:

        其一,日本內(nèi)閣文庫本,今藏日本國立公文圖書館,兩冊裝訂,書衣有日本內(nèi)閣文庫標簽,編號2460,第一冊題“也是園藏書目”,第二冊題“絳云樓書目”,旁朱色小字題“也是園藏書目”。兩冊首尾共有“林氏藏書”“述齋衡新收記”“昌平坂學間所”等八種印章。該本無跋無序,字跡和頁面布局和孫雨本原抄相同,應為一人所抄,故其抄錄時間也應在乾隆十一年前。

        其二,玉簡齋本。該本卷次排目內(nèi)容與內(nèi)閣文庫本基本相同,卷第五和卷第六等內(nèi)容均和底本出入較大。

        其三,國圖藏善本書號08123本,該本將神仙和水滸故事類首尾間的“古今無名氏”“周王誠齋”九字,做豎排一行排列,將“周王誠齋”誤解為劇目,故雜劇總目錄為342目。

        從上可知,錢目歷經(jīng)多次修改,后又經(jīng)傳抄者融多個版本增補,各本差異較大。但錢目諸本中均有兩個共同點:其一,古今雜劇卷均無冊集分類信息(見圖4);其二,在春秋故事下均有“已下古今無名氏,姑從類次”(21)僅見孫雨校本將“已下”作“已上”,孫雨校本原抄與日本內(nèi)府文庫本為一人所抄,但后出內(nèi)府文庫本為“已下”,故此“已上”或失誤所致。之注,14702等后人校改本,將“已下”改為“以下”。

        四、黃目編撰源流考證

        上文論述了黃目主要特點和錢目各本主要情況,細考二目之異,不僅可證黃目自編說和錄自錢曾目錄說的不妥,也可明晰黃目應源自明人錢謙益目錄的事實。

        (一)黃目中分冊之數(shù)和兩套冊集序號虛懸中斷,證明黃目既非自編,也非來自錢曾

        首先,在錢目各本中,僅將341目或338目按作家和故事內(nèi)容等分類羅列,目中概無分冊信息,而黃目不僅分冊明確,同時還用上、下編號記錄了兩次冊集排列序號。由此“黃目同于錢目”“黃目錄自錢目”等論漸顯不妥。

        其次,上、下冊集編號均存在虛懸中斷現(xiàn)象,中斷冊集目錄入《待訪目》中,如黃目為自編,二號虛懸中斷之理為何?對此孫楷第也曾推測:“今按上下方編號中所缺冊集之數(shù)絕非丕烈或丕烈同時之人所能想象而知之者。此必當時得書時,于本書之外另有底簿可憑或原裝書冊之上曾標冊號,故批注時得據(jù)其次第一一書之?!?22)孫楷第:《也是園古今雜劇考》,第69頁。這些數(shù)字既非自編,又為錢目諸本所無,故自編論和源自錢曾論均顯不妥。

        (二)黃目中稱明為“本朝”,錢目稱“明”,證明黃目應源自明人

        黃目中涉明朝稱謂者13次,均稱“本朝”,如明代作家著錄為“元 本朝丹丘先生”“元 本朝王子一”“本朝谷子敬”“本朝楊升庵”等。黃丕烈乃清嘉道時期著名版本學家、??睂W家和藏書家,平生博學多聞,長于??薄钌旨葪钌?,明中期著名文學家,明正德六年狀元及第,有《升庵全集》傳世。以黃氏之博學,楊慎之名,黃氏萬無不知楊慎等為明人之理,且黃氏對“于目錄尤所留意”,認為“藏書不可無目,且書目不可不詳載何代之刻,何時之鈔,俾后人有所征信也”(23)黃丕烈著,屠友祥校注:《蕘圃藏書題識》,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年,第890頁。,目中稱明為“本朝”之因為何?

        考黃氏之古籍觀,其對于古籍,寧錯勿改,也要全力保存其原貌。他曾說:“往歲陸手勘者歸予家,續(xù)又收葉石君校本,取以參驗先所傳臨,竟有稍益失真處,故付之刻。凡陸勘而誤,必存其真,雖可知當為某字者,終不輒以改竄,亦猶予向日刻他書之意耳?!?24)黃丕烈著,屠友祥校注:《蕘圃藏書題識》,第899頁。因此13處“本朝”之稱應為明人目錄再現(xiàn),非黃氏自為或疏忽所致。這在其自編《待訪目》和其他著錄中均可得到印證,如《待訪目》10次涉明朝者皆稱“明”,丹丘先生,黃目錄為“元 本朝”,《待訪目》則錄為“元明”即為力證。

        在錢目中,抄錄于底本前體系者,涉明稱謂者14次,均稱為“明”,如“元 明丹丘先生”“明周王誠齋”等,無“本朝”出現(xiàn),抄錄于底本后者,14次也均稱為“明”,僅在神仙、水滸故事兩類交接處出現(xiàn)了“本朝無名氏”“周王誠齋”九字。此處“本朝”之稱,筆者認為應是前人目錄遺留,而非孫楷第所云“蓋遵王早歲與牧翁游處,以明季遺民自居,其行文習慣如此爾”(25)孫楷第:《也是園古今雜劇考》,第288頁。所致。

        首先,從錢目版本流變可知,抄錄于底本前者,神仙、水滸故事間均無“本朝無名氏”等九字,此九字是錢曾底本中行書所添寫。底本最后一目《感天地群仙朝圣》下,錢曾筆跡所添行書小字所記古今雜劇總目為341目,是在原抄338目的基礎上,增加后添補之3目而得,“本朝無名氏”“周王誠齋”均不在雜劇目錄計數(shù)之列,抄錄于底本后體系者多同于底本,把九字做衍文處理。

        其次,數(shù)次中偶有一現(xiàn)者,難稱習慣。錢目編撰于錢曾遷居也是園后,從錢曾“憶己丑春杪,侍牧翁于燕譽堂,適見檢閱此冊……今歲僑居也是園……偶翻及此書,追理前塵……屈指已三十七年矣”(26)錢曾撰,管庭芬、章鈺校證:《讀書敏求記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217頁。之敘述,和錢謙益卒于康熙三年(1664)相互考證,己丑年應為順治六年(1649),由此錢曾入住也是園應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左右,故錢目編撰應始于1686年后,至底本則更晚。早在康熙初年,錢曾已覺稱明為“本朝”已有不妥而涂改者,如約成目與康熙八年的《述古堂藏書目》(以下稱述目),“其古今雜劇目明朝故事,本作本朝故事,以粉涂去,改為明朝故事”(27)孫楷第:《也是園古今雜劇考》,第288頁。,今見述目中凡著錄古今雜劇卷者,所涉明朝者均無“本朝”之稱。因此,如再用遺民習慣解釋十余年后,數(shù)十次中出現(xiàn)的一次“本朝”之稱,實難服人。故筆者認為錢目中有“本朝無名氏”“周王誠齋”者,乃因底本或用明人目錄參校時所添,其后抄本均按添筆所錄而致。

        概言之,黃目中“本朝”之稱絕非自編或來自錢曾之目,而應來自明人。

        (三)元無名氏類中的不同表明黃目非抄錄自錢目諸本

        在錢目各本中,孫仲章《河南府張鼎勘頭巾》和羅貫中《宋太祖龍虎風云會》均在元代作家類中,孫位列李壽卿和趙明遠之間,羅位列周仲彬和秦簡夫之間,但在黃目中,《風云會》和《勘頭巾》分別下移至元無名氏之首和第九位。此外,錢目中元無名氏類所錄《包待制智賺合同文字》《薩真人夜斷碧桃花》為整本黃目所無。

        因底本“但于‘元孫仲章’四字右上加點”,“但于‘元羅貫中’之‘元’字右上加點,《宋太祖龍虎風云會》‘宋’字旁書一‘一’字,‘會’字旁加點”,孫楷第據(jù)此云《勘頭巾》“此右上之點系移下符號,謂此人劇宜入元無名氏劇也”(28)孫楷第:《也是園古今雜劇考》,第305頁。。孫氏因持黃目源自錢目底本論,不僅忽略兩目明顯不同,且臆斷黃丕烈僅憑底本中“元孫仲章”右上方一點,便能猜測錢曾之意,欲將該劇越過趙明遠等19位作家,30余本雜劇,下移至元無名氏第九位,實為牽強。

        (四)周王誠齋類中的不同表明黃目非抄錄自錢目諸本

        錢目各本中,周王誠齋類均和黃目存在明顯不同。首先是周王誠齋的排位不同,黃目中其位次在明丹丘先生、王子一等數(shù)位明初作家后,錢目中其位次均在丹丘先生后,位列明代作家第二位。

        其次,內(nèi)部劇目也存在不同,黃目該類今存三冊,共16目,亡佚入《待訪目》者13目,共29目,而錢目為30目。數(shù)量之外還存在三劇不同,黃目中《善知識苦?;仡^》為錢目所無,錢目中《河嵩神靈芝慶壽》《南極星度脫海棠仙》同存于是類和教坊編演、神仙類中,而黃目周王誠齋類中無此二劇。

        再次,在內(nèi)部劇目排序上也有差異。如黃目此類第三冊依次為《清河縣繼母大賢》《趙貞姬身后團圓夢》《劉盼春守志香囊怨》《李亞仙花酒曲江池》《紫陽仙三度常椿壽》《福祿壽仙官慶會》六劇,而錢目中六劇在周王誠齋類中的次第為24,25,26,23,27,16,最明顯的不同是《仙官慶會》排列在《繼母大賢》前七位。

        底本僅在神仙類后出現(xiàn)了“本朝無名氏”“周王誠齋”九字,對原目中周王誠齋一欄并未刪除,也未在劇目旁加批數(shù)字調(diào)整內(nèi)部位次(29)參見孫楷第《也是園古今雜劇考》,第333頁。,今見錢目各本周王誠齋類著錄相同,因此,此類不同也可證黃目非抄錄于錢曾目錄。

        (五)黃目成目源自錢謙益線索探微

        上述四點已明晰了黃目成目源自明人的事實,而在此范圍者,只有趙琦美、董其昌、錢謙益三人。

        首先,董其昌戲曲編目觀和黃目相異,可排除其編目編冊的可能。

        董氏與脈望館雜劇的傳授始末,僅能從其留于《孟母三移》劇末“崇禎紀元二月之望,偕友南下,舟次無眠,讀此消夜,頗得卷中之味”等跋,知崇禎初年該書(或部分)確經(jīng)其手,但詳情不可考。

        脈望館雜劇中,董氏在《百花亭》劇末跋云:“細按,是篇與元人鄭德輝筆意相同,其勿以為無名氏作也,思翁記?!痹凇独暇谩穭∥丛疲骸笆羌嘤趦?nèi)府閱,這乃系元人鄭德輝筆,今則宜置鄭下。”在此,董氏言之鑿鑿地將兩劇的作者判斷為鄭德輝,而兩劇在原抄本中均無作者信息,黃、錢二目均將其編入春秋故事和唐朝故事中,而非鄭氏名下,若黃目和兩次冊集為董氏所編,二劇應歸鄭氏名下。此外,董氏在《慶賀元宵節(jié)》劇末云:“此種雜劇,不堪入目,當效楚人一炬為快?!眳拹褐橐缬谘员?,如冊集編訂為董氏所為,這類憎惡之劇,應無入冊之理。

        由此觀之,董氏戲曲觀和黃目中呈現(xiàn)的編冊編目觀嚴重背離,可將其排除。

        其次,黃目成目于錢謙益尚有文獻余痕。

        排除董其昌后,黃目成目來源只剩趙琦美和錢謙益。因上下編號排序相異,是不同編目觀的再現(xiàn)(30)上編號主要以《太和正音譜》著錄為界,分兩套排列,第一套(一至丗八)按以時為序,有姓名者為先原則著錄入譜作家作品,第二套(一至四十八)主要以時為序,將明代無確知姓名者和無名氏作品進行編冊。下編號在上編號的基礎上,將有姓名者為先,改為以時間先后為主線,融元明作家為一體,合二為一,將上編號中明代有姓名者和入譜元無名氏劇做整冊前后移動,單冊未變,仍為上編號裝訂時約86冊整體之貌,但上編號冊號因下編號冊集排序的更改而雜亂。,應無一人為之的可能。思之常理,任何文獻中均只有后人更改前人言論的可能,今考證上下編號,上者排序混亂,原貌已被更改,下者仍依次排列,原貌較為完整,表明下編號乃晚出者。故先出者應源自趙琦美,后出者應源自錢謙益。又如一文獻中同存先、后文獻痕跡,那么該文獻一定參校了后出者,放之黃目,其必同理。黃目劇目排序均依下編號而為,“本朝”之稱等又表明目中具體分類信息也非黃氏所為,故黃目應主要源自載有下編號相關信息的文獻。今脈望館雜劇中全無下編號痕跡,據(jù)此可知承載下編號等信息的文獻應在劇本之外,或為目錄形式。因下編號應為錢謙益所為,同理,黃目的主要來源也應源自謙益,或為其所編目錄。

        細考劇本、錢目、黃目間的異同,尚可發(fā)現(xiàn)愚見的些許余痕。

        其一,脈望館雜劇存在明人編目??贾S目,編目觀系統(tǒng)而成熟,如按作者和故事所屬時代先后,將242目分為數(shù)十余類,如“春秋故事”“西漢故事”等,涉及諸多考證,非隨意而可成者,而劇本中未見分類信息。又如賈仲名《金童玉女》等四劇,劇本中均署其為“元”人,而黃目署之為“本朝”?!洞罅_天》《誤入天臺》等,劇本首頁落款為“明丹丘先生”“明王子一”,黃目則為“元 本朝丹丘先生”“元 本朝王子一”,修訂痕跡明顯。這些都折射出黃目非源自劇本首頁,而是其后的明人編目。

        其二,錢目中有前人目錄余痕。如一,各本錢目中,春秋故事下均有“以下(已下)古今無名氏,姑從類次”之注,可知其為錢曾編目時所留。此注表明錢曾編目時,尚有他目可參,春秋故事后諸類,多依前目類次所錄。而錢曾早年所編述目,所錄雜劇300種全為抄本,春秋故事上下類別中,均和錢目存在較大差異,故“姑從類次”之本,絕非述目,而應源自前人。如二,錢目底本中,旁批表調(diào)整各劇排序之數(shù),乃是用前人目錄做參校后所留。今見錢目諸本,均無按底本所批注數(shù)字調(diào)整劇目排序者。而抄錄于底本后諸本,其源必亦始于錢曾,所批表調(diào)整位次之數(shù),如為其意,其后抄本必將依批而改,但均無更改,可見此批非錢曾本意,而應是前人目錄參校之痕。

        錢曾之前,脈望館雜劇收藏者僅謙益等三人,錢曾乃謙益族曾孫,謙益所藏書籍,后悉數(shù)贈與錢曾,故錢目中隱藏的前人目錄余痕,來自謙益者可能性最大。再考黃目、錢目春秋故事后諸類,二者分類排序皆同,而和上編號序列相異,如“水滸傳故事”類兩冊,下編號為“六十”“六十下”,上編號為“四”“五”,排序前后差距甚大,表明錢目中所依前人之目應和下編號同源,而非上編號。

        稱明為“本朝”者,趙氏、謙益均可,然謙益降清后,晚年卻又以復明為職事,至死以明人自居,論著中稱明為“本朝”者屢見不鮮,如編撰于順治朝的《列朝詩集》中,論劉基時云:“余故錄《覆瓿集》列諸前編,而以《犁眉集》冠本朝之首?!?31)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3頁。在辭逝前不久所作《重編義勇武安王集》序中,仍稱明人呂柟為“本朝高陵呂文□公柟”。(32)錢謙益:《重編義勇武安王集》第一冊,國家圖書館藏善本書號12309本。而趙氏稱明較為隨意,考其鈔校的諸本脈望館劇本中,明均做“明”稱,如《三度城南柳》,原刻本為“元谷子敬”,趙氏校筆將“元”改“明”,而黃目中著錄為“元 本朝谷子敬”。故“本朝”來自謙益的可能性更甚。

        因從“清常歿,其書盡歸牧翁”(33)錢曾撰,管庭芬、章鈺校證:《讀書敏求記校證》,第177頁。,順治末,謙益曾取“《內(nèi)府元人雜劇》”即脈望館雜劇中《單刀赴會》,“摭拾其與史傳牴牾者,力為舉正”(34)錢曾撰,管庭芬、章鈺校證:《讀書敏求記校證》,第152頁。,重編《義勇武安王集》。由此可知脈望館雜劇確系長時間為謙益所有。但該書中今全無謙益痕跡,其根源或是乾隆朝多次禁毀謙益著作所致,如乾隆曾諭曰:“錢謙益本一有才無行之人……大節(jié)有虧,實不足齒于人類……今閱其所著《初學集》《有學集》,荒誕背謬,其中詆謗本朝之處,不一而足……但此等書籍,悖理犯義,豈可聽其流傳!必當早為銷毀……勿令留遺片簡?!?35)中華書局影印:《清實錄》第一九冊《高宗純皇帝實錄》卷八三六,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155頁。持續(xù)的以人廢言,甚至有謙益落款的序文或列名??钡淖x物,都在禁毀之列,致使“凡謙益藏書及閱過之書傳留至今者,往往缺頁或割去一二行,是其蓋章或題字之處”(36)孫楷第:《也是園古今雜劇考》,第2頁。?;蛘蛉绱?,該書中與謙益相關者均被抽出銷毀,才導致該書在康、乾、嘉升平百余年間,佚失達71種之多。

        綜上,筆者認為黃目中遺留的兩套冊集編號,反映了琦美、謙益曾對脈望館雜劇編冊編目的事實,然黃目的直接來源應為謙益之目,該目至黃氏時應尚存,但應無落款,黃氏根據(jù)脈望館雜劇存佚情況,再考之錢目等,將存世者目錄謄抄于黃目,對于遺失雜劇,則編入《待訪目》中,共附于脈望館雜劇卷首,而謙益之目或因被黃目代替而消亡了。反映在黃目中的冊集排序,應為謙益新編,至于劇目分類,謙益或抄錄于趙氏,或有所刪改,不得詳知。

        結 語

        由于文獻欠缺,僅能從錢目、黃目的記載中,大致了解脈望館雜劇在錢曾后的流傳情況,對于其在琦美、謙益時的概貌等問題長期不得盡知。趙、錢均為著名藏書家,趙氏長于??湍夸泴W,費盡四年心力,方完成了該書三百數(shù)十種的鈔校工作;謙益乃明末清初文壇領袖,珍藏該書數(shù)十年,然對于二人是否曾對該書編冊編目等問題,學界至今語焉不詳。今黃目成目問題的再考,揭開其源自明人目錄和遺留兩套早期冊集編號的事實,對重新研究審視錢謙益、趙琦美的戲曲編目觀和戲曲史貢獻等意義重大。

        初尝黑人巨砲波多野结衣|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游戏 | 久久人妻av一区二区软件|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无码人妻AⅤ一区 二区 三区| 亚洲人妖女同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又爽av|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9蜜桃 | 性av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肉体裸交137日本大胆摄影| 国产精品久免费的黄网站| av熟女一区二区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观看 | 国产偷2018在线观看午夜| 亚洲精品综合一区二区| 性色av一二三天美传媒| 中国丰满熟妇av| 亚洲成Av人片不卡无码观看| 蜜桃网站入口可看18禁| 亚洲色欲久久久综合网东京热| 欧美性狂猛xxxxx深喉| 久久这里都是精品一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专区|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久久久精品国产免费看|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伊甸园 | 国产女精品| 日本一曲二曲三曲在线| 人妻av中文字幕久久| 性欧美大战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国产香蕉一区精品天美| 免费在线av一区二区| 一二三四区中文字幕在线| 青青草97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 蜜桃视频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久热综合在线亚洲精品| 中文字幕无码免费久久9| 国产亚洲精品90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