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菊/四川美術學院
綦江位于我國地域特色鮮明的重慶地區(qū),山川秀美,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漢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等20多個民族聚居于此,上千年生活與藝術的交融,孕育出了中國民俗工藝美術珍品—綦江農民版畫,綦江農民版畫也因此擁有獨特的民間民俗文化符號。
綦江農民版畫由明清年間的木版年畫演變而成,是一種先在木版上雕刻出圖畫,再拓印而成的手工之作。其作品色彩飽滿鮮明,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審美感受,構圖明快,造型夸張不受約束,取材多來自于當地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大量吸收當地民族民間美術技法,如石刻、木雕、布貼、挑花、木版年畫、剪紙、藍印花布等,處處浸透著民族民間生活的樸實與浪漫。綦江農民版畫整體呈現出古樸稚拙、夸張浪漫的藝術效果,創(chuàng)作者把審美感受及生活經驗融入畫中,意到筆到情到,畫面一片生機盎然。1985年綦江被授予“農民版畫鄉(xiāng)”稱號,1988年被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鄉(xiāng)”;綦江農民版畫作為“中國現代民間藝術奇葩”,于2011年入選第三批重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綦江農民版畫是重慶對外交流的響亮名片,也是綦江人心目中深深的鄉(xiāng)土烙印,更是被國際藝術界譽為“東方畢加索”的藝術奇葩。
色彩是最有表現力的要素,能引起觀眾的深度共鳴,是創(chuàng)作者感情與審美的寄托。版畫主要體現的是視覺效果,所以版畫中色彩的運用極其重要,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對色彩的運用也各不相同,綦江農民版畫在不斷的發(fā)展中,除了黑白,融入了更為豐富的色彩,以滿足觀賞者的需求,也充分展現出版畫作品的獨特魅力。
社會創(chuàng)新由英國楊氏基金會(The Young Foundation)的彼得·F·德魯克(Peter F Drucker)于1973 年首次提出①。意大利埃佐·曼奇尼提出,社會創(chuàng)新設計是已有的各種設計知識的綜合應用,是專業(yè)設計師為了激活、維持和引導社會朝著可持續(xù)發(fā)展方向實施的一切活動[1]。社會創(chuàng)新是動態(tài)的過程,應對相關社會化問題整合不同的利益相關者資源與力量,并提出創(chuàng)意方案和解決策略,這些社會資源包括政府、藝術家、畫家本體、學生、消費者、商家、社會組織機構等??傊?,社會創(chuàng)新設計強調發(fā)揮人的作用,由不同角色參與到問題的解決中的變化過程,側重設計驅動的創(chuàng)新機制,注重創(chuàng)新性的實踐結果,針對某種社會問題提出想法和解決方案,滿足社會和特定群體的需求,促進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本文中的社會創(chuàng)新設計,是以互聯網下的網絡廣告、數媒軟件為工具,建立綦江農民版畫與公眾互動、認知、傳播傳承的平臺,并利用其在色彩及整體效果的獨特之處,以設計驅動創(chuàng)新,進而促進綦江農民版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綦江農民版畫歷史悠久。早在秦朝,綦江地區(qū)的古代先民在石壁上創(chuàng)作巖畫,這是初始的石刻藝術。到了明清時期,石刻藝術從巖石轉移到木板上,形成了綦江木刻版畫。綦江農民版畫的鼎盛時期是20世紀80年代,綦江農民在原有基礎上創(chuàng)新設計構思,將傳統(tǒng)的黑白木刻版畫創(chuàng)新為由水彩色繪制的粉印版畫。綦江農民版畫近些年來不僅受邀到各處展覽,也成為重慶對外文化交流的禮品。怎樣為綦江農民版畫注入新活力,使傳統(tǒng)美術與現代科技融合共進,保護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成為了重中之重。綦江農民版畫是農民藝術家用筆墨和色彩對自己內心真情實感的再現與表達,是具有情趣的現代民間藝術。耕云播雨的勞動場景、恬靜優(yōu)美的山村風貌、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是綦江農民版畫的創(chuàng)作源泉。
綦江農民版畫的色彩鮮明,形態(tài)樣式、題材選擇、藝術風格、均集中反映了綦江農民質樸而鮮活的生活場景,整體畫面從心所欲不逾矩,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表1)。
表1 綦江農民版畫分析 (來源:作者自繪)
SWOT分析法是將針對綦江農民版畫的所有相關因素進行優(yōu)勢分析(strength)、劣勢分析(weakness)、機會分析(opportunity)和威脅分析(threats)。從而可以據此制定相應的設計規(guī)劃。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綦江農民版畫雖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在現代化進程急劇發(fā)展的今天,綦江農民版畫的產業(yè)發(fā)展依舊存在著許多問題,針對綦江農民版畫的SWOT具體分析結果(表2)。
表2 綦江農民版畫的SWOT數據(來源:作者自繪)
綦江農民版畫的藝術家都是農民出身,創(chuàng)作時構思自由奔放,不受束縛,靈感主要來自生產生活。作品鄉(xiāng)土氣息濃厚,承載著巴渝文化和山城文化,其造型夸張,色彩濃厚鮮明,但綦江農民版畫呈現出的多是“下里巴人”式的鄉(xiāng)土特色,缺乏廣泛的宣傳,還未進入大眾的視野,其在傳承上也一度面臨青黃不接的風險。綜上,根據SWOT分析結果顯示,可以發(fā)揮綦江農民版畫在極具感染力的色彩及獨特民族地域文化上的優(yōu)勢,并嘗試解決其在宣傳發(fā)展上的劣勢。借助科學技術和互聯網的發(fā)展帶來的機遇,通過社會創(chuàng)新設計來探索綦江農民版畫在色彩語言及整體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可行路徑。
語言的交流要在相應的語境下展開,版畫對作品所要描述的畫面以及傳達的感情需要在一定的色彩語言下向人們傳遞,如若版畫藝術脫離了色彩語言,就猶如生命失去了靈魂,審美價值與藝術價值也將不復存在?,F在的綦江農民版畫是在傳統(tǒng)的黑白木刻版畫基礎上創(chuàng)新為由水彩色繪制的粉印版畫。傳統(tǒng)的黑白木刻版畫黑與白的色彩搭配具有簡潔、明快、樸素的特點,粉印版畫則常用紅、黃、綠三種顏色作為主色,采用多種色彩、多層、多次套疊印的印制技藝,色彩豐富鮮明,色彩效果厚重濃烈,具有半融合、半覆蓋的特殊效果。綦江農民版畫色彩運用十分大膽奔放,厚實濃烈又富有激情,紅、綠、黑、白、藍、紫等純度較高的顏色是綦江農民最喜愛的色彩。色彩的碰撞、強烈的對比是他們慣用的色彩表現方式,其上色多用原色,純度較高的顏色,間色運用較少,色彩搭配隨意沒有規(guī)律,不同的色塊碰撞出厚重鮮明、獨特的肌理效果。綦江農民版畫色彩語言分析(表3)。
表3 綦江農民版畫色彩語言分析(來源:作者自繪)
在綦江農民版畫作品《晨曲》(見圖1)中,鮮艷的紅色作為畫面的背景,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用深色的麥穗的線條輪廓去點綴,使畫面更加豐富。畫面主要內容是一位頭戴草帽的少年在晨曦中趕鵝的場景,鵝的顏色豐富多彩,紅綠、黑白競相綻放;鵝的姿態(tài)各異,有的昂起高傲的脖頸,有的專心低頭覓食,整幅畫面生動活潑富有朝氣。在另一幅作品《打糍粑》(見圖2)中,穿著特有的少數民族服飾的男女一起合作去制作當地的小吃糍粑,周圍是已經打好的糍粑和制作糍粑所需器具,民族服飾顏色豐富鮮艷,藍紫、紅綠等冷暖色的對比相得益彰,線條粗獷簡潔,動作熱情洋溢??梢钥闯?,綦江農民版畫作品的顏色傾向于純度較高,色彩明亮的顏色,不照搬事物固有的顏色來作畫,肆意自由的顏色選擇與搭配是其農民創(chuàng)作者的個性表達,色彩的運用使畫面生動活潑又飽含熱情,處處彰顯重慶鮮明的巴渝特色和火辣的生活氣息。每幅作品都流露出綦江農民最真實的情感,在這個被琳瑯滿目的商品充斥著的消費時代,這樣生動鮮活飽含生命力的藝術作品顯得彌足珍貴。
圖1 版畫作品《晨曲》 作者:李宗順
圖2 版畫作品《打糍粑》 作者:李方德
“互聯網+”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新形態(tài),指借助多種互聯網手段,實現非遺的保護與傳承。通過社會創(chuàng)新設計手段以互聯網下的網絡廣告、數媒軟件為工具構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大眾的雙向交流。以社會創(chuàng)新為媒介組織,以設計介入非遺的傳播、傳承[2],以設計實現非遺的生活再設計與服務地方創(chuàng)生。
“在互聯網+”理念的指導下,可以將綦江農民版畫作品進行售賣、版畫制作視頻在各互聯網平臺宣傳展示,綦江農民版畫濃烈富有生機的色彩正是虛擬網絡社會下的一劑強心針,版畫作品只要出現在畫面主頁就能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在強烈的視覺觀感之下使大眾對其進一步深入認識,達到展示傳播效果。同時,互聯網時代下各種應用軟件的出現,也推動了版畫的設計制作及傳播。
在大力推動非遺保護與傳承的社會背景下,民間傳統(tǒng)美術工藝該如何保護和傳承,如何樹立“文化自信”,使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3]。綦江農民版畫不僅是對重慶地域傳統(tǒng)美術的認可,也是對在地文化 IP形象的發(fā)展。針對綦江農民版畫的社會創(chuàng)新設計,是借助“互聯網+”,從綦江農民版畫的傳播傳承、創(chuàng)新設計到文化再生的系統(tǒng)研究,具體實施路徑如下。
3.2.1 傳播—綦江農民版畫制作展示的社會創(chuàng)新
3.2.1.1 在線繪制圖紙及生成版畫機理
針對綦江農民版畫色彩艷麗、造型夸張又不逾矩的的特點,若想達到大范圍傳播的效果,傳統(tǒng)的普通制作過程速度緩慢有局限性,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使得一些在線繪畫軟件應運而生。針對綦江農民版畫,首先借助軟件繪制作品效果圖,并用相關技術還原版畫真實的肌理,設計制作過程中盡可能保持版畫現實中浪漫而又樸拙的特點,隨后將圖片投放到作品展示售賣平臺,在客戶下單之后根據效果圖進行實物創(chuàng)作及交付。這樣不僅方便瀏覽傳播,還能減少版畫作品的囤積。同時,通過線上版畫繪制的傳播,可以轉向線下“綦江農民版畫走進生活”的活動,實現線上社交媒體到線下實地工作坊、社區(qū)學習實踐的有效循環(huán)。
3.2.1.2 創(chuàng)建沉浸式虛擬數字化展示互動平臺
沉浸式體驗就是利用人的感官體驗和認知體驗,即將參與者的視覺聽覺融合,并利用工具使參與者產生虛擬視覺及虛擬觸感,營造氛圍讓其享受某種藝術狀態(tài)。色彩鮮明、造型夸張、線條粗獷是綦江農民版畫的獨特之處,虛擬數字化展示平臺可以將綦江農民版作品進行立體分層剖析,融合創(chuàng)意聲樂和光影元素,參與者可以身臨其境進行顏色選擇來進行虛擬版畫的創(chuàng)作,感受色相色塊、明度純度碰撞下對視覺的沖擊效果。還可以融合綦江當地生活場景和聲音元素,達到視聽觸融合的沉浸式體驗(圖3)。
圖3 沉浸式體驗展覽示例
圖4 社會創(chuàng)新設計整體架構(來源:作者自繪)
3.2.2 傳承—綦江農民版畫人才培養(yǎng)的社會創(chuàng)新
現在的農民與往日的農民在生活實踐、社會觀念、藝術審美等方面也大不相同,更多缺失了對生活的實踐和對農民生活的熱情。青年一代更傾向學習傳統(tǒng)的國畫油畫等被大眾廣泛接受的畫種,這也導致了傳承人組織結構的不穩(wěn)定性,綦江農民版畫的傳承面臨著青黃不接的問題?!鞍娈嬙旱睦蠋?,每年都會對綦江中小學校的美術老師進行培訓。以前版畫的創(chuàng)作群體是農民作者,如今中小學的美術老師也漸漸成為創(chuàng)作的主力軍?!濒虢r民版畫的非遺傳承人李成芝說道,綦江農民版畫已被正式列入了綦江區(qū)的中小學課程,版畫創(chuàng)作隊伍正在逐漸壯大。這些美術老師雖然接受過系統(tǒng)的教育教學,但因為不是在原生態(tài)的綦江地區(qū)生長生活,對綦江農民版畫這種扎根實踐生產生活的藝術獨特之處理解不深刻。因此,針對綦江農民版畫人才培養(yǎng)的社會創(chuàng)新,可以借助互聯網下的學習通、慕課、嗶哩嗶哩、抖音等一系列互聯網視訊工具,開展跨平臺、跨領域合作教學,進行線上人才培養(yǎng)。充分利用資源,突破時間與空間的束縛,進而達到人才擴充的目的。
3.2.3 創(chuàng)新—綦江農民版畫色彩及衍生品的社會創(chuàng)新
3.2.3.1 數字圖像技術促進綦江農民版畫色彩表達
最能表達情感的視覺要素之一就是色彩。民間用色一是來自人的本能反應,飽含熱情,經常是最能打動觀眾的顏色;其二是受傳統(tǒng)五色觀的影響,這類顏色往往有主次之分。綦江農民版畫用色十分大膽,色彩純度高、對比強,版畫作品配色除了典型的民間配色之外,還包括創(chuàng)作者的隨意發(fā)揮。綦江農民版畫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就由黑白木刻轉變?yōu)楝F在的水彩色的粉印版畫。
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下,借助數字圖像技術可以將版畫色彩語言充分表達出來。如通過視覺元素語言,可進行情感的宣泄,將人類靈魂世界與創(chuàng)作者的藝術理念表達出來。一是傳統(tǒng)版畫色彩創(chuàng)作方式的轉換,基于對版畫技法的研究下采用高質量、性能優(yōu)良的媒介材料,對版畫技法及蘊含的思想充分表達出來。如利用Photoshop軟件可以使版畫的顏色搭配更加隨心所欲,版畫的藝術語言也得到進一步擴展。
3.2.3.2 設計方法介入綦江農民版畫衍生品開發(fā)
隨著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發(fā)展十分迅速?!耙娙?、見物、見生活”強調的是非遺之“用”,而文創(chuàng)衍生品的實用性恰恰滿足了實用功能的需求。通過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挖掘其文化屬性與情感體驗,實現對在地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才是文創(chuàng)產品的目的所在[4]。目前,農民版畫的文創(chuàng)產品即藝術衍生品的設計方式包括“復刻”和“創(chuàng)意衍生”兩種,“復刻”是指將作品直接復刻在產品上,而“創(chuàng)意衍生”指在提取作品中的元素進行創(chuàng)意設計然后再使用的過程,[5]現綦江農民版畫并沒有專門的線上衍生品銷售網站,文創(chuàng)產品的種類也比較單一。綦江農民版畫作品色彩構成自然大方,題材以生活場景為主,豐富多樣,地域風景獨特等都是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可以聚焦的方面。具體的設計方法包括解構重組法、要素融合法。解構重組法是將綦江版畫涉及的相關元素進行拆分、重組、旋轉、縮小、放大、疊加等使文創(chuàng)產品具有文化性的同時又具有現代審美。要素融合法是指將綦江版畫的色彩、功能、文化、情感等要素的融合,如色彩與情感的融合就是在遵循色彩表達的基礎上分析產品所針對的人群進行情感化設計,可能考慮到顏色色相選擇、飽和度的范圍等。綦江農民版畫在進行文化衍生品設計時需要考慮將相關要素進行融合并有所側重,才能滿足不同的消費人群,獲得更多的喜愛。同時,還可以從衣食住行等方面開發(fā)相關文創(chuàng)產品,或實施“農民版畫+”戰(zhàn)略,將“版畫文化”“紅色文化”等綦江獨有的文化資源有機融合,發(fā)展一批有獨特魅力、獨立知識產權、高品質的文創(chuàng)產品和文創(chuàng)品牌。
3.2.4 再生—社會創(chuàng)新設計整體架構
社會創(chuàng)新設計架構(見圖 4),基于“互聯網+”的背景建立“綦江農民版畫(非遺文化)”與“社會資源”溝通交流的信息平臺,再以互聯網下的數媒軟件為工具,以社會組織與網絡資源為媒介,通過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社會創(chuàng)新方式,優(yōu)化公眾對綦江農民版畫的認知體驗。實現綦江農民版畫的創(chuàng)新再生,探索互聯網時代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創(chuàng)新設計的新路徑。
綦江農民版畫以其濃厚浪漫的色彩,強烈的生活氣息,鮮明的地域性,大膽新穎的構圖,開創(chuàng)了版畫藝術創(chuàng)作的新局面,豐富了人們的審美體驗。本文以綦江農民版畫為案例,借由社會創(chuàng)新設計方法,構建了社會資源與綦江農民版畫的互動交流平臺,探索綦江農民版畫“傳播—傳承—創(chuàng)新—再生”的設計路徑,希望對版畫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有所啟示和借鑒。
注釋
①鐘芳,劉新.為人民、與人民、由人民的設計:社會創(chuàng)新設計的路徑、挑戰(zhàn)與機遇[J].裝飾,2018(05):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