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雁冰
九年級同學在學習《水的凈化》過程中,會接觸到一個實驗:水的蒸餾。教材描述此實驗步驟時說,“在燒瓶中加入約1/3體積的硬水,再加入幾粒沸石(或碎瓷片)以防加熱時出現暴沸”。那么,到底什么是暴沸呢?沸石是如何防止暴沸的?
什么是沸騰
簡單地說,沸騰就是在液體表面及液體內部同時發(fā)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以燒水為例,我們用水壺燒水時,將看到幾個不同的階段。燒到一定程度,可以看到有小氣泡積聚在水壺底部,然后一些小氣泡會逐漸脫離底部上升。再過一會兒,一些氣泡能夠到達液面,變成很小的空氣氣泡而破裂,此時能聽到“吱吱”的聲音。再后來,氣泡在上升的過程中不斷增大而冒出液面,整個液體呈現上下翻滾的劇烈汽化狀態(tài),這就是沸騰現象。
為什么會有小氣泡?因為空氣在水中的溶解度隨水溫升高而降低,溫度較高的下層水中的部分空氣首先脫溶,容易在器壁的微孔處形成氣泡,所以氣泡一般會先積聚在底部。
什么是暴沸
要了解什么是暴沸,還需要知道什么是過熱液體。平常我們所說的液體,在一定壓強下,都有對應的沸點,比如說在大氣壓強為101KPa時,水的沸點為100℃。當液體受熱時,如果液體中的空氣小氣泡缺少可以依附的微孔或者雜質,即使溫度達到并超過了沸點,也不會沸騰,此時我們就將其稱為“過熱液體”。
過熱液體極不穩(wěn)定,如果過熱液體的外部環(huán)境溫度突然急劇下降或者侵入其他氣泡或雜質時,就會形成劇烈的沸騰,并伴有爆裂聲,這種現象就是暴沸。若液體溫度與其沸騰溫度相差過大,甚至可能導致爆炸。
什么是沸石
沸石是一種礦石,最早發(fā)現于1756年。當時,瑞典礦物學家克朗斯提發(fā)現有一類天然硅鋁酸鹽礦石在灼燒時會產生沸騰現象,因此將其命名為“沸石”。沸石的共同特點就是具有架狀結構,就是說在它們的晶體內,分子像搭架子似的連在一起,中間形成很多空腔。因為在這些空腔里還存在很多水分子,所以它是含水礦物。這些水分在遇到高溫時會排出來,比如用火焰去燒時,大多數沸石便會膨脹發(fā)泡,像是沸騰一般。沸石的名字就是因此而來。
沸石中的水分可以跑出來,但這并不會破壞沸石內部的晶體結構。因此,它還可以再重新吸收水或其他液體。于是,這也成了沸石的一個特點。我們可以用沸石來分離煉油時產生的一些物質,可以讓它使空氣變得干燥,可以讓它吸附某些污染物。由于沸石多孔,小孔中存有一定量的空氣,也常被用于防止暴沸。
沸石如何防止暴沸
液體發(fā)生正常沸騰的條件是沸石的微孔或顆粒提供了足夠的小氣泡,從而起到汽化核的作用。沸石在被加熱時,沸石中的空氣會受熱膨脹,從沸石的微孔中散逸出來,就形成了汽化核。如果缺乏汽化核,液體加熱到沸點仍無法沸騰,繼續(xù)升溫就容易成為過熱液體,易發(fā)生暴沸現象。
因為沸石、碎瓷片等都能起到防止加熱時出現暴沸的作用,所以常把具有此類功能的物質稱作“止暴劑”。以后同學們進入大學做蒸餾、分餾實驗時,有時會加入一端封閉的毛細玻璃管或者使用電磁攪拌,其實也是利用這個原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在液體沸騰時加入止暴劑,也不能使用已經用過的止暴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