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郭貴春教授現(xiàn)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首席專家、主任。幾十年來,郭貴春一直致力于高校教育事業(yè),無論是治學還是治校,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中西匯通,求真至善”是山西大學的校訓,也是郭貴春的學術踐行。他曾先后赴美國丹佛大學、日本東京國立大學、俄羅斯沃羅涅日大學等高等學府做訪問學者。1986年秋天,郭貴春被選派到英國劍橋大學進修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為期兩年,這是他第一次踏上異國求學之路,也是影響其一生的求學旅程。在這里,他親身感受到了世界一流學府中知名學者對學術研究的熱情、普通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學術討論的開放以及學術理念的包容。令郭教授受益最深的應該是他的授業(yè)導師和學長。在邁克爾·霍斯金教授的指導下,郭貴春開始將自己的研究視角對準了科學實在論;在瑪麗·海西教授的指導下,他厘清了科學實在論與隱喻的關系;在與劍橋大學哲學系、古典研究系和科學哲學系的哲學家以及卡文迪許實驗室的物理學家的交流中,郭貴春堅定了科學實在論的研究。劍橋大學著名學者的整體風格和學術精神,深深地感染了郭貴春,以至奠定了他歸國多年來一直執(zhí)著研究的領域,并出版了一系列成果。其中《科學實在論的方法論辯護》榮獲“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在我國著名哲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湯一介主編的《20世紀西方哲學東漸史》中,稱“他也許是中國大陸始終咬定科學實在論不放的第一人;也許是中國大陸以‘科學實在論為書名撰寫專書最早、最多的一人”。
1992年,受“中英友好獎學金”資助,應合作導師勞埃德教授邀請,闊別四年后,郭貴春以訪問學者的身份重返劍橋。這一次訪問,令郭教授意識到關于科學實在論研究的話語在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并將研究方向由“科學實在論”轉向“后現(xiàn)代科學實在論”,而他所著的《后現(xiàn)代科學哲學》也榮獲“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
郭貴春教授是科學哲學的開拓者,勇于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特別是他提出的語境論,是科學哲學研究的新視角、新方法,并打造了以語境論為平臺的新的科學哲學研究綱領———語境論科學哲學綱領。在郭貴春的帶領下,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教師團隊勠力同心,形成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的一大特色。他沒有安于現(xiàn)狀,而是高瞻遠矚、順應時代,近些年提出了科學解釋意義的語境建構,以語境的模型化、形式化與計算化建構語境的計算化范式,重構科學解釋模型,重建科學理性。由郭貴春領銜的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教師團隊在2022年也被評為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郭貴春的學術貢獻不限于個人學術研究,同時他也積極致力于學科建設。在郭教授的推動下,山西大學哲學學科于1998年獲科學技術哲學博士學位授予權,1999年開始招收哲學項目博士后,2000年1月成為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2002年科學技術哲學被確定為國家重點學科,2003年9月設立哲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05年獲得哲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22年哲學學科入選第二批“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中心主辦的雜志《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也是國內科學技術哲學研究領域的三大期刊之一,轉載指數(shù)位列全國哲學類期刊第八,在國內具有重要的影響。
溫文爾雅,德才兼?zhèn)?,學者風范,這是郭貴春給所有學生留下的印象。他擁有平等博愛的人文精神,平等地愛每一個學生。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竭盡所能為后輩的學習科研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與平臺,深受學生愛戴與信任。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惫F春在教書育人上兢兢業(yè)業(yè),作為博士生導師,他一直有個心愿:讓學生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托起科學技術哲學的未來。他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學習經驗和對中西文化的深刻領悟傳授給學生,為年輕一代傾注了大量心血。迄今為止,郭貴春已經培養(yǎng)了30余名博士、40余名碩士。他們有的扎根基層工作,有的成長為國內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學術骨干,有的成為了社會精英?!伴L者能博愛,天下寄其身?!薄安┯^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是郭貴春對每一個學生的寄語,他建議學生盡可能地閱讀大量書籍,豐富自身的知識,增長自身的見識,塑造自己的價值。
郭貴春在學術研究上堅持避人之已言、道人之未言或不能言。他觀察問題的角度新穎、思想獨特、境界獨辟,反對大同小異、拼拼湊湊。他做學問無嘩眾取寵之心,也沒有產生轟動效應的企盼;他不追求轟轟烈烈,也不去跟蹤熱門話題;他的創(chuàng)作是心靈真誠的坦露,是個性酣暢的流瀉。他希望有更多的讀者,但從不迎合讀者,而是將作品作為與讀者溝通的橋梁。
從哲學系副主任到校長助理,從常務副校長到黨委書記,直至從校長崗位榮休,郭貴春在管理崗位任職20余年,時至今日依然承擔著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主任的工作。作為主任,他時刻思索學科如何發(fā)展、梯隊如何建設、教研如何貫通;作為校長,他時刻思慮如何定位學校、如何創(chuàng)新模式、如何改革人事、如何營造氛圍等。
郭貴春認為,辦學思路是一所大學的靈魂,能不能辦好一所大學,關鍵在于有沒有科學的、正確的辦學思路。而他的思路是,建設國內高水平的教學科研型大學,必須堅持“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fā)展,以改革求活力”,同時努力塑造以追逐國際科技前沿為方向的研究理念、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為特征的育才理念和以開放為模式的辦學理念。以學科群的建設和學科交叉為主線,打破文理相隔、院系之分等傳統(tǒng)組織觀念,形成了不同學科相互支持、上下貫通、獨具特色的學科發(fā)展體系。
郭貴春立足地方高校的特征,打造山西大學的特色,堅持以提質為先、以增量為輔,以內涵發(fā)展為主、以外延發(fā)展為輔,消除“教—研”對峙,鼓勵“教—研”融合,為山西大學的傳承與發(fā)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石岳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