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銀袁
故鄉(xiāng)斯茅坪的村小,曾為目不識丁的農村放牛娃帶來了融入現代社會的機會。我也有過兩年在斯茅坪小學讀書的時光,那條上學路和上學的日子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也是艱辛的,同時又是快樂美好的。
斯茅坪小學在大堰塘下,兩排白色的房子蓋著黑瓦,兩排房子中間就是操場。一旦下課鐘敲響,安靜的操場瞬間像炸開了鍋一樣。追逐皮球的、滾鐵環(huán)的、跳繩的,無處不有其樂趣。這是我還沒去讀書時,在山上經常能見到的。后來某一天,我也被送到了那個地方。
我家住在山頂的埡口上,每天從家門口路過的人絡繹不絕,從門口路過,去上學的娃兒也是不少。埡口走到山腳的斯茅坪小學,路程不算近。路上要經過一段叢林,到了春冬季落了雨,坡陡路滑不摔幾跤是到不了學校的。道路兩旁樹枝上的露水也能讓全身濕透,只能坐到教室打著寒戰(zhàn),讓身體的熱量慢慢把衣服烘干。大堰塘下有不少秧田,踩著稀泥路滑倒在秧田里也是常有的事。到了夏季,中午放學的路似乎又變得艱難了。從學校仰望山頂冒著炊煙的房子,衡量一下灼在頭上的烈日,又摸摸早已咕咕叫的肚子,猶豫再三,還是鼓足勇氣踏上了回家吃午飯的路。走到半路口渴了,遇到人家時,就嘴巴甜點兒,總會借來一瓢水。
回家吃了午飯,又趕緊返回學校。面對這條陡峭的上學路,中午偷懶不回去也是經常的。那時,母親就會請從我家門口路過的學生,給我捎帶上一瓷盅飯和一些咸菜,可長久這樣也不是辦法。后來,有人就帶上鍋碗在學校外的山包上架起灶來。學校下面不遠處有一個小水凼,就從那兒打來水煮飯。再后來,越來越多的同學不愿意中午再冒著烈日走那條山路,山包上煮飯的人便逐漸多了起來。我也加入到了同村高年級同學搭伙煮飯的隊伍中。我力氣小,抬水抬不動,煮飯煮不來,剩下的就只有去撿柴了??纱蟛駬觳粍樱〔癫唤洘覂叭怀闪艘粋€沒用的人。在煮飯的隊伍中是不中用的,自然也就受到個別人的排擠,我只好重新開始大中午爬那段山路。
后來,父親和村小的喻老師商量了一下,讓我背上大米去喻老師那里,讓師娘幫忙煮飯。喻老師欣然同意,這才又省去了中午那趟往返上學路的麻煩。就這樣,一直持續(xù)到我離開村小。
后來,聽說村小為了解決學生中午的吃飯問題,開始統(tǒng)一在學校集體蒸飯了,這為距離村小較遠的學生解決了中午吃飯這一件大麻煩事,對那些住在山上的學生來說,更是一大幸福事。
那時年齡小,不懂事,我們大都沒認真讀書。留課是常事,打架也成了放學后的一大樂趣?;丶冶亟浿幍拇笱咛撂幱幸粭l岔路,一邊往尖山子、歐家坪,另一邊通往湯家埡口水庫方向。這兩條路上的學生,也分別來自兩個村。兩個方向的學生都想當“老大”,一般都是在分路的時候,兩邊的“老大”各自帶著自己的小弟混戰(zhàn),直至打到對方認輸才肯罷手。當然,也有內訌的時候,有自認為“老大”不行,想挑戰(zhàn)“老大”權威的,被按在地上,或是騎在身上打服了才算完事。我年齡小,個頭兒也小,所以打架的事完全不參與,只在一旁看熱鬧。
那條上學路是我童趣的天堂。我會留意能夠做彈弓的樹枝,每天經過時就會偷偷地看一眼,生怕被其他同學發(fā)現;我也會抓一條四腳蛇裝在文具盒里把玩兒一個下午,抑或在河溝中用麻繩捉螃蟹,將繩子拴在蟹鉗上,我們拉著繩子看螃蟹舉著蟹鉗、吐著泡沫逃跑。
那個村小是我學習文化知識的啟蒙地,也是我無憂無慮的童年樂土。
種種原因,曾經承載著一代人希望和山里孩子對未知世界憧憬的鄉(xiāng)村小學,逐漸消失在了歷史的洪流中。
從此,斯茅坪變得靜謐,教室里、操場上也已聽不到孩子們的歡聲笑語。
村小不是沒落了,只是完成了它在那一特殊時期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