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〇 案例背景
高中生處在青春期——一個特殊的發(fā)展階段,伴隨著自我意識的不斷提高,情感體驗的不斷增強,個體容易越來越注重自我的感受,在處理各種人際關系時往往以自我為中心,過多地關注個體的內(nèi)在需求,忽視對他人感受的理解和尊重。案例中的學生,因父母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比較專制,導致其性格比較執(zhí)拗,自己決定的事不會輕易改變。當與父母意見不一致時,該學生情感表達比較極端,容易與父母爆發(fā)比較激烈的肢體沖突,從而導致家庭氛圍比較緊張,親子溝通出現(xiàn)障礙。在同伴關系中,不愿意為他人著想,缺乏同理心,對來自父母、老師和同學的幫助認為理所應當,這種錯誤認知嚴重影響了個體的健康成長。因此,圍繞“親子關系”這一主題開展感恩專題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〇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觀看動畫視頻,讓學生感受親情的偉大和無私,知感恩;通過個體成長故事的分享,激發(fā)學生感恩他人之心,懂感恩。
2.情感目標:抒發(fā)對父母的感激之情,成長路上滿懷感恩之心;感知愛的存在,產(chǎn)生感恩之情,尊敬師長、孝敬父母、關心同學。
3.能力目標:結合個體的成長歷程,引導學生表達感恩,以實際行動關心理解父母;分享生活中的成長瞬間,激發(fā)學生的感恩之心,感恩成長道路上相伴的師友。
〇 教學準備
1.課前準備動畫視頻《母親的勇氣》《遇見二十年后的父母》。
2.搜集歌曲《天亮了》以及創(chuàng)作背景。
3.搜集親情案例以及故事圖片。
4.收集學生成長的照片,制作短視頻。
〇 教學方法
情境體驗法,案例講授法,故事分享法。
〇 教學內(nèi)容
1.認知層面:知感恩——覺察不同時期我們對父母的認識。
2.情感層面:懂感恩——感恩父母以及身邊師友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
3.行為層面:表感恩——用自己的行動表達對父母和師友成長相伴的感恩之情。
〇 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
(1)詩詞朗誦:孟郊的《游子吟》
學生誦讀唐代詩人孟郊所著的詩《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p>
問題:同學們,這首詩想要表達怎樣的情感?
學生:歌頌母愛的偉大等。
(2)觀看真實故事改編的視頻:《母親的勇氣》
視頻內(nèi)容:她來自中國臺灣,名叫蔡鶯妹,63歲,生平第一次出國,不會說外文,為了自己的女兒,獨自一人飛行整整3天,從臺南到哥斯達黎加,無懼幾萬千米的艱難險阻。
教師總結:從古至今,我們身邊有太多歌頌親情之愛的美好故事和詩詞,那些真摯的情感,我們都曾經(jīng)歷過。父母之愛的偉大和無私,我們都從未曾質疑過。
設計意圖:通過朗誦詩人孟郊的《游子吟》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濃濃親情,引出主題。通過觀看視頻《母親的勇氣》,體會父母之愛的偉大,引出感恩之情。
2.我們眼中的父母
你愛你的父母,他們也愛著你!每一位父母都是偉大的、無私的,他們用心呵護自己的孩子,愿意傾其所有為子女付出一切。
(1)網(wǎng)絡圖片分析
①女子本弱,為母則剛:《母與女》。
②下雨天,父親偏向孩子的傘:《父與子》。
對比照片中呈現(xiàn)的內(nèi)容,讓我們感受到子女永遠都是父母內(nèi)心最在意和關心的那個人。
(2)說一說:你眼中的父母是什么樣的?他(她)留給你的印象是什么?
學生:爸爸比較暴躁,喜歡喝酒;媽媽比較溫柔,會做很多好吃的飯菜等。
(3)散文欣賞:《假如爸爸還在》,美國作家安·蘭德斯著
教師總結:伴隨著我們的不斷成長,我們對父母的認識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最初的崇拜到現(xiàn)在的懷疑,從仰視到現(xiàn)在的俯視。但父母對待我們從未因時間的流逝而改變過,而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
設計意圖:通過對網(wǎng)絡圖片的對比分析,感受父母之愛;以散文內(nèi)容呈現(xiàn)不同階段我們對父母的不同認知,知曉感恩的道理,理解父母之愛雖方式不同,但愛的本質無異。
3.感受父母之愛
(1)故事分享
汶川地震中一位年輕的母親在廢墟下給孩子留下最后的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
(2)音樂欣賞
播放歌曲《天亮了》,講述歌曲背后的創(chuàng)作背景。
背景:1999年10月3日,在貴州麻嶺風景區(qū),正在運行的纜車突然墜毀,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難。而就在悲劇發(fā)生時,一對年輕的夫婦,用雙手托起了自己兩歲半的兒子。結果,兒子得救了,這一對夫婦卻失去了生命。
這個生命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歌手韓紅,經(jīng)過多方聯(lián)系,她領養(yǎng)了這個大難不死的小孩,同時創(chuàng)作了歌曲《天亮了》。
教師總結:在故事和音樂當中,我們更真切地感受到父母之愛的偉大和無私。我們每一個人都被這種親情之愛包圍,但我們對身邊的父母又是怎樣的呢?
設計意圖:通過故事分享和音樂欣賞,體驗父母之愛的偉大和無私。讓學生體會和感受愛的同時,開始覺察我們對父母之愛的回饋非常少,引導出愛的不對等。
4.親情之愛的天平
(1)分享交流:心靈感動——“最感動你的一件事”
觀看事先搜集到的成長照片,回憶過去的經(jīng)歷,分享成長的瞬間。
問題:①你愿意向同學介紹一下自己的父母嗎?②在你的成長經(jīng)歷中,父母為你做過哪些事情讓你至今不忘?
(2)觀看視頻《那是什么》(what is that)
問題:看完這段視頻,反思一下,我們是不是像視頻中的兒子?
教師總結:我們對待自己逐漸年老的父母表現(xiàn)出越來越多的不耐煩,而忘記了年幼時,父母又是如何對待我們的。
(3)現(xiàn)場調查:父母之事知多少
①你母親的生日?
②你給父親買過生日禮物嗎?
③你母親最喜歡哪件衣服?
④你母親今年幾歲了?屬什么的?
……
教師總結:生活中,我們被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所包圍,在愛的天平上,父母為我們做了很多,而我們?yōu)楦改缸龅氖虑橛痔?,在我們愛的天平兩端,傾斜得太多。
設計意圖:觀看照片中的成長瞬間,分享感動我們內(nèi)心的生活事件,以此激發(fā)學生感恩父母之情。通過觀看視頻以及現(xiàn)場調查,讓學生體會到我們對父母的索取與回報是不均等的,從而激發(fā)我們感恩父母之愛的行動。
5.課程拓展
我們沐浴在父母之愛的陽光里,習慣了這種關愛,認為是理所應當,有時甚至肆意揮霍。我們有沒有想過父母的感受?有沒有想過也向他們表達我們的感恩之情呢?
(1)播放視頻《遇見二十年后的父母》:通過化妝的手段,讓現(xiàn)在的父母看上去年老20歲,然后與父母相遇。在彼此注視的情境中,感受時間匆匆走過,感知愛的表達要趁早。
(2)成長的路途上會和很多人相遇,會有很多人給予我們關愛和幫助,我們要感謝身邊陪伴我們一起成長的師長和朋友。
教師總結: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唱出了太多人的心聲,當我們只顧低頭向前的時候,可否停下來回頭看一看一直注視著我們的父母,表達一下對他們的愛與感恩,不要等時間都溜走了,我們才追悔莫及。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感受時間的流逝,覺察到愛的表達要趁早。成長歷程中,有太多的人給予我們關心和愛護,對待他們也要心懷感恩,感謝成長路上相伴的師長和親友。
〇 教學反思
1.心理課堂重視認知與情感的生成,用真實的故事引起學生對偉大父愛、母愛的共鳴,由知到情、由情到行,讓學生在認知層面不斷提升對感恩的認識,在情感層面不斷升華感恩之情,進而不斷激發(fā)感恩之行。
2.課程借助多種教學方法,注重情感的體驗和升華,讓學生在認知層面不斷地知感恩、懂感恩,在情感層面激發(fā)表達感恩之情,圓滿地達成了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設計完整合理,情感節(jié)奏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斷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課程設計在體驗感恩之情的同時,積極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感恩之心,以感恩之情引導感恩之行的部分可以多做一些詮釋。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將這部分內(nèi)容再做深入詳細的思考和學習。
4.課程的教育意義外延可以適當?shù)赝卣?,由感恩父母到感恩師友,引導個體應當對那些給予過自己幫助的師友,表達自己的感謝之情。在人際交往中,以感恩之心對待身邊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