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國際關系中的選擇壓力:計算與應用

        2023-05-30 11:27:56王志琛
        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 2023年1期
        關鍵詞:策略

        摘 要

        選擇—遺傳—變異是社會演化的核心機制,遺傳側重于人類社會在時間中的延續(xù),變異側重于人類社會在空間中的展開,而選擇壓力是把遺傳和變異統(tǒng)一起來的關鍵作用力。在國際關系中,強國施加選擇壓力,弱國承受選擇壓力,力量損失梯度越大,強國對弱國的選擇壓力越??;強弱雙方的關系越敵對、實力對比越懸殊,強國對弱國的選擇壓力越大。當存在多個聯(lián)系緊密的國家時,強國偏好使用“軟柿子”策略來延緩選擇壓力的衰減,而弱國偏好使用“大樹”策略來降低自己所承受的選擇壓力。選擇壓力也可以用于結盟問題的研究,以中俄是否應該通過結盟來應對美國威脅為例,使用軍費評估實力時,從2019年開始,中俄達到了結盟臨界點。

        關鍵詞 選擇壓力 社會演化 “軟柿子”策略 “大樹”策略 中俄結盟臨界點

        一、引言

        作為國際關系理論創(chuàng)新大浪潮中的一支,國際政治演化理論方興未艾。自從國際關系三大主流范式被創(chuàng)建以來,大理論(grand theory)日趨停滯,丹尼爾·J.萊文(Daniel J. Levine)和亞歷山大·D.巴德(Alexander D. Barder)痛心疾首道:“美國思想正走向終結,具體化和去政治化彌漫思想和學術領域,導致大理論退化為技術層面的假設檢驗?!?/p>

        Daniel J. Levine and Alexander D. Barder. 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American School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he State of Grand Theory[J].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14,20(4):126.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巴西等新興國家的學者卻充滿熱情,都在積極嘗試創(chuàng)建自己的國際關系理論。中國自不必說,其余三國有主張批判式吸收巴西經典左翼作家思想的“巴西利亞學派”(Brasília School),

        Luciano da Rosa Muoz and Raphael Spode. Pensamento com teoria: alternativas para o campo de Relaes Internacionais no Brasil e na ndia[J]. Mones,2019,8(15):336365.有訴諸古印度哲學家考底利耶的曼陀羅理論(Rajamandala/Mandala Theory),

        Amalendu Misra. Rajamandala Theory and India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J]. Nao e Defesa,2016(142):1027.還有在普遍主義和孤立主義的兩極互斥中苦苦摸索的俄羅斯國際關系理論。

        A.П. Цыганков.

        Российская теория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отношений: какой ей быть?[J].Сравнительная политика,2014,5(2):6583.國際政治演化理論作為非主流國際關系理論的一支,國外學者對它的研究,仍然局限于一般性的原則討論;

        比如2003年彼得·克爾(Peter Kerr)與奧利弗·庫里(Oliver Curry)關于社會演化理論是否能解釋制度變革的爭論,詳見Oliver Curry. Get Real:Evolution as Metaphor and Mechanism[J].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03,5(1):112117; Peter Kerr. Keeping It Real!Evolution in Political Science: A Reply to Kay and Curry[J].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03,5(1):118128。再比如2016年安東尼·洛佩茲(Anthony C. Lopez)厘清演化理論不能解釋戰(zhàn)爭的言論,詳見Anthony C. Lopez. The Evolution of War:Theory and Controversy[J]. International Theory, 2016, 8(1):97139。相反,國內學者已經初步完成了理論體系框架的搭建,比如唐世平考察進攻/防御觀念轉變對國際系統(tǒng)的影響,葉成城使用變異和選擇機制比較不同國際體系的趨同演化現象。

        詳見唐世平. 國際政治的社會演化:從公元前8000年到未來[M]. 董杰旻,朱鳴.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葉成城. 漢末與后羅馬體系中的趨同演化[J]. 國際政治科學,2021(4):142179。

        選擇(selection)和選擇壓力(selection pressure)是社會演化范式(social evolution paradigm, SEP)的重要概念,非常適合政治、軍事、安全等領域的研究,至今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社會演化范式可以為復雜的國際現象提供綜合性的理解,其真正魅力在于能夠容納矛盾對立的雙方,并利用該組矛盾對立去解釋變革,這使得打破不同學科、不同分析層次的壁壘成為可能,所以社會演化范式也被稱為“理解人類社會的萬能酸”。如前所述,關于國際政治演化理論,在宏觀層次已經有較多研究,但是在微觀和中觀層次,國內外的研究都很匱乏,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挖掘選擇和選擇壓力這一對社會演化范式重要概念,為理解國際現象、解決國際問題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全文圍繞“選擇壓力是什么、怎么用”展開,從梳理社會演化的核心機制入手,構建選擇壓力的計算公式,通過與其他國際關系學者相關研究對話,著重展示選擇壓力的三個應用,希望以此幫助學術共同體更好地認識到選擇壓力和國際政治演化理論的價值。

        二、社會演化的核心機制

        社會演化理論來源于生物進化論。19世紀初,生物學打破了神創(chuàng)論的桎梏,涌現出一大批具有科學主義精神的生物學家和開創(chuàng)性的生物學理論,影響了此后兩百年的哲學、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和文學等學科。1809年,法國博物學家讓巴蒂斯特·拉馬克(JeanBaptiste Lamarck)發(fā)表《動物哲學》(Philosophie zoologique),首次系統(tǒng)闡述了生物進化的思想,提出了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等一系列學說。半個世紀后,英國生物學家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出版經典名著《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與拉馬克認為進化是生物的內在要求不同,達爾文更加注重自然選擇和適者生存。萊拉克·吉拉迪(Lilach Gilady)和馬修·霍夫曼(Matthew J. Hoffmann)指出,達爾文演化模型的核心是選擇,而拉馬克演化模型的核心是變異,拉馬克的獲得性遺傳和用進廢退學說可以更好地把能動性(agency)、能動者(agent)、實踐和意志等元素納入政治分析,更適合國際關系研究。

        Lilach Gilady and Matthew J. Hoffmann. Darwins Finches or Lamarcks Giraffe, Doe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Get Evolution Wrong?[J].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2013,15(3):307327.稱呼自己為“超拉馬克主義”的唐世平也把變異放在第一位,他認為社會演化理論的標志是用變異—選擇—遺傳的核心機制來解釋社會階段的轉換,該解釋必須包括三個部分:演化的過程(歷史);用變異—選擇—遺傳的核心機制解釋轉型;以及對轉型過程的主要決定因素(如地理、人口、技術、貿易、戰(zhàn)爭)的理解,盡管不必賦予這些不同因素特定的比重。

        唐世平. 國際政治的社會演化:從公元前8000年到未來[M]. 董杰旻,朱鳴.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46.

        在社會演化中,行為體(個人或集團)具有能動性,可以對地理氣候等自然環(huán)境以及政治制度、文化習俗等社會環(huán)境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但是過度強調行為體的意識和能動性,無視客觀環(huán)境條件的限制,很明顯是不正確的。達爾文主義與拉馬克主義的分歧,本質上仍然是物質和意識誰是第一性的問題,變異在本體論上滯后于選擇,一旦把變異放在首位,最終的哲學歸宿必然指向理念主義。在社會科學的基礎范式中,如物質主義/理念主義、個體主義/集體主義、社會化/反社會、沖突范式/和諧范式,每一組對立范式的前者都對后者擁有本體論上的優(yōu)先性,而那些忽略了這種優(yōu)先性的理論流派,無論其綜合了多少缺乏本體論優(yōu)先性的基礎范式,從根本上一定有嚴重缺陷。

        唐世平. 社會科學的基礎范式[J]. 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2010(1):84107.制度演化經濟學專家杰弗里·霍奇森(Geoffrey Hodgson)精辟地總結道:“達爾文學說比拉馬克學說更具廣泛性和說服力,拉馬克主義必須置于達爾文理論之中,兩者不是非此即彼的競爭關系,而是相互補充的關系。”

        Geoffrey M. Hodgson and ThorbjΦrn Knudsen. Why We Need a Generalized Darwinism,and Why Generalized Darwinism is not Enough[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2006,61(1):119.達爾文主義雖然在解釋政治學和社會學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但提供了一種分析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能夠成為社會學和行為科學統(tǒng)一的演化框架。

        Marion Blute. History Versus Science: The Evolutionary Solution[J]. Canadi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7, 22(3):345364 因此,在分析社會科學問題時,應該把選擇放在社會演化核心機制的首位,把變異放在末尾,社會演化的核心機制是選擇—遺傳—變異,拉馬克主義一定要有達爾文主義作為大前提才有意義。

        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將選擇分為不同的類型。最初,達爾文把選擇分為自然選擇、人工選擇和性選擇。

        Charles Darwin.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M]. Beijing:Central Compilation & Translation Press, 2010:89100.后來的生物學家做了細化,補充了種內選擇和群間選擇等一系列不同的選擇類型。分子生物學興盛后,日本兩位著名分子生物學家木村資生(Motoo Kimura)和太田朋子(Tomoko Ohta)又提出了中性選擇理論。

        Motoo Kimura. The Neutral Theory of Molecular Evolution:A Review of Recent Evidence[J]. Japanese Journal of Genetics,1991,66(4):367386.唐世平把社會系統(tǒng)中的人為選擇(artificial selection)分為兩類,第一類選擇是人們通過思想訓練來淘汰和保留一些具體觀念以及受觀念驅動的行為;第二類選擇有較強和較弱兩種形式,較強形式指依據能動者的表型或特征進行篩選,從而淘汰或保留系統(tǒng)中的某些能動者,例如一國因戰(zhàn)爭而消亡,較弱形式則沒那么殘酷,比如二戰(zhàn)后,國際組織、國際機制和國際規(guī)范也成為國際系統(tǒng)中一股強大的選擇力量。

        唐世平. 國際系統(tǒng)的影響:六大渠道[J]. 世界經濟與政治,2016(8):436.規(guī)則、規(guī)范、道義和慣例等,甚至包括國際法,都屬于廣義的文化范疇,文化通常需要借助權力才能發(fā)揮選擇的功能。

        與上述學者的分類不同,筆者從主體和客體角度考察選擇的類型。大衛(wèi)·沃爾頓(David Walton)強調,盡管不同的選擇過程千差萬別,但選擇的出發(fā)點(bases)和選擇的對象始終位于因果鏈的兩端,這根鏈條從屬性指向對象,從決定成敗的左端指向右端那些參與生存競爭的實體,對任意一個選擇過程的完整描述,都不能忽視兩者中的任何一個。

        David Walton. The Units of Selection and the Bases of Selection[J]. Philosophy of Science,1991,58(4):417435.埃利奧特·索伯(Elliott Sober)進一步指出,關于選擇的兩個專業(yè)術語必須加以區(qū)分,即選擇的對象(selection of objects)和篩選出的屬性(selection for properties),“selection of”適用于選擇的結果,而“selection for”描繪的是得到這個結果的原因。

        Elliott Sober. The Nature of Selection: Evolutionary Theory in Philosophical Focu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97102.于是根據選擇的主體和客體不同,筆者把選擇分為三個類型:地理氣候等非生命物質環(huán)境對生物和政治社會實體的選擇Ⅰ;生物對生物和政治社會實體的選擇Ⅱ;政治社會實體對政治社會實體的選擇Ⅲ。

        國際關系中的選擇,如無特別說明,一般指的都是選擇Ⅲ。它屬于群間選擇的范疇,比選擇Ⅰ的演化速度更快,因為生物比水、土壤、大氣、陽光等非生命物質更具能動性;選擇Ⅲ比選擇Ⅱ的篩選作用更強,因為由生物個體組成的群體,對規(guī)則和規(guī)范的要求肯定比單獨的生物個體來得高,而且群體在力量方面一般也比個體大。戰(zhàn)爭是選擇Ⅲ最常見的形式,同時也是代價最大的形式。布拉德利·A.塞耶(Bradley A. Thayer)指出,人類不是唯一發(fā)動戰(zhàn)爭的物種,文獻記載過的有群間攻擊行為的動物種類多達85種,比如不同的螞蟻群落之間、不同的非洲野犬群之間時常為爭奪領地爆發(fā)沖突。

        Bradley A. Thayer. Darwin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On the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War and Ethnic Conflict[M]. Lexington: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2009:159179.不過它們的殘酷性和復雜程度都遠遠不如人類的群間斗爭,一個人類政治社會實體通過吞并、奴役和屠殺等方式,短則幾天,長則幾年,就能徹底消滅另一個人類政治社會實體。人類為了使彼此的斗爭合法化,還會發(fā)明諸如宗教、民族等意識形態(tài)概念,不斷貶低對手為野蠻的、劣等的,占據生存競爭的道德制高點。

        當然,本文雖重點關注選擇Ⅲ的作用,但并不否認地理氣候和生物這些自然因素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尤其是在狩獵采集時代和人類文明早期,選擇Ⅰ和Ⅱ的影響甚至超過選擇Ⅲ。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降雨減少等環(huán)境條件的改變,經常迫使生活在該地區(qū)的復雜社會遷徙或者崩潰解體。

        [美]約瑟夫·泰恩特. 復雜社會的崩潰[M]. 邵旭東,譯.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7881.過度開墾和放牧造成的土地荒漠化,也可能使酋邦和古代小國衰落甚至滅亡,正如彼得·圖爾欽(Peter Turchin)和托馬斯·霍爾(Thomas Hall)所言,重大災難事件具有重置性效果,讓世界保持同步和周期性震蕩。

        Peter Turchin and Thomas D. Hall. Spatial Synchrony Among and within WorldSystems: Insights from Theoretical Ecology[J]. Journal of WorldSystems Research,2003,9(1):3764.比如中世紀的黑死病和當前仍在肆虐的新冠疫情等,具有重置生態(tài)系統(tǒng)和人類社會系統(tǒng)時間的效果,可以讓世界不同地區(qū)的人類社會呈現共時性特征。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無論是秉持何種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政治社會實體,在選擇Ⅰ和Ⅱ的塑造下,都必然變成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因為不這么做的社會,都在漫長的人類演化史中被淘汰了。恩格斯早就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8.在科技高速發(fā)展的今天,人類的主要活動空間依然是地球表面,在大自然面前,人類依然顯得渺小。

        三、國際關系中選擇壓力的計算

        選擇壓力指驅使選擇過程發(fā)生的力量,是衡量篩選作用強弱的重要指標。演化理論是復雜性理論,在復雜性理論中,宏觀尺度呈現的奇異、壯觀現象,產生于微觀尺度幾條簡單規(guī)則之間的聯(lián)合作用,在選擇壓力大的環(huán)境里,只有更適應的表現型才能生存繁殖,而在選擇壓力小的環(huán)境里,不太適應的表現型也能生存繁殖。

        J. J. McDowell. The Effect of Reinforcement, and the Roles of Mutation Rate and Selection Pressure, in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Behavior Dynamics[J]. The Behavior Analyst,2017,40(1):7582.在社會演化的核心機制中,遺傳側重于人類社會在時間中的延續(xù),變異側重于人類社會在空間中的展開,而選擇壓力是把遺傳和變異統(tǒng)一起來的關鍵作用力。格雷戈里·P.迪特爾(Gregory P. Dietl)正確地指出,那種認為有機體所處的環(huán)境必須獨立于有機體的看法是錯誤的,簡而言之,經濟生活各個層面的實體,從細胞到生態(tài)系統(tǒng),從公司到國家,既是選擇的對象,也是選擇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者,并以此來影響它們各自的演化。

        Gregory P. Dietl. Selection, Security and Evolution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Raphael D. Sagarin and Terence Taylor,eds. Natural Security: A Darwinian Approach to a Dangerous Worl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86101.換言之,迪特爾認為由生命組成的實體,無論大小,既是選擇的主體,也是選擇的客體,誠然,國家既可以是選擇的主體,施加選擇壓力,也可以是選擇的客體,承受選擇壓力,那么,到底哪些國家是選擇的主體,哪些國家是選擇的客體呢?或者說得再直白一些,誰是刀俎,誰是魚肉?

        實力強大國家是選擇過程的驅動者,施加選擇壓力,與之相對,實力弱小國家承受選擇壓力。絕大多數當代演化范式都承認關鍵能動者(key agent)在秩序和篩選等方面仍持續(xù)地發(fā)揮作用,它位于因果鏈的左端,施加選擇壓力,通過獎勵或者懲罰,來肯定或者否定演化的方向。

        Peter Kerr. Saved From Extinction:Evolutionary Theorising,Politics and the State[J].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02,4(2):336.更有力量的實體可以通過塑造環(huán)境,改變自己和他人所面臨的約束和機遇,比如霸權國家通過行使結構性權力來制定全球問題的議程、強加排序原則、促進某些規(guī)范和類型的集體行動,更一般地,以此為其他國家和其他類型社會實體制定游戲規(guī)則。

        David Rapkin. Obstacles to an Evolutionary Global Politics Research Program[C]//William R. Thompson,ed. Evolutionary Interpretations of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Routledge, 2001:5260.而這不僅影響著其他國家的建構和發(fā)展,還影響著國際體系的演化。學者們普遍認為民族國家的建構不是由現存國家內部過程所決定,而是由國際選擇機制所決定,國際選擇機制尤其偏愛那些代表更高經濟效率和更強軍事技能的民族國家建構方案。

        Philip G. Roeder. Where NationStates Come from: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the Age of Nationalism[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2:342.發(fā)展中社會逃脫不了當前國際體系施加的發(fā)展和現代化壓力,它們的成功或失敗不僅取決于它們自己的努力,同時也取決于發(fā)達國家塑造的環(huán)境。

        Dieter Senghaas. The Development Problematic: A MacroMicro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1989, 26(1):5767.亞當·沃森研究國際體系在帝國、霸權和獨立國家三種秩序之間來回擺動的現象時,雖然沒有直接使用選擇壓力這一術語,但是他把驅使來回擺動的力量比喻成重心引力,以此說明社會學意義上那種將體系連為一體的約束力量。

        [英]亞當·沃森. 國際社會的演進[M]. 周桂銀,等,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9:140.體系主導國的存在,限制了其他國家可以變異的范圍,減少了不確定性,比如在美國占主導地位的國際體系中,大多數國家都是奉行資本主義制度的、親西方的民選政體,其他類型的政體則受到了打壓和限制,當體系的主導國不能承擔減少不確定性的責任,甚至它本身就在輸出不確定性時,那么就到了原有秩序坍塌和加速坍塌的時期,對舊中心及其追隨者而言,這是禮崩樂壞。

        選擇壓力與政治和國際關系學者們熟悉的權力,既有相似之處,也有區(qū)別。權力指一種至少在兩個行為體之間的不對稱社會關系,這種關系上的不平等以雙方資源的不平等為基礎,權力的行使最終取決于在不順從場合施加否定性制裁的能力。

        Lewis A. Coser. The Notion of Power: Theoretical Development[C]//Lewis A. Coser and Bernard Rosenberg, eds. Sociological Theory: A Book of Readings.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1976:150161.與權力相似,選擇壓力描述的也是一種不對稱關系,比如生物對地理氣候等非生命物質的依賴是單方面的,即使地球上所有生物在今天滅絕,明天太陽照常升起,相反,如果太陽以后不再升起,將對地球上的生物造成毀滅性影響。另外,選擇壓力施加方所包含的能量或者生物量,遠遠超過選擇壓力承受方所包含的能量或生物量,比如地球接受的太陽輻射只占太陽總輸出的二十二億分之一,而地球生物只不過吸收利用了這微毫中的千分之一,生物鏈中的能量傳遞效率要高一些,在一個穩(wěn)定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后一個營養(yǎng)級的生物量一般不超過前一個營養(yǎng)級的十分之一。然而,與權力不同,選擇壓力是一種去意識形態(tài)化的概念,解釋范圍更廣、解釋力更強,權力或多或少總會涉及合法性、正當性等價值判斷,選擇壓力則不然,在生物鏈中,羊吃草、狼吃羊,并不能因此判斷羊是善良的,而狼是邪惡的。選擇壓力更多的是一種工具,較少包含意識形態(tài)因素,可以作為不同意識形態(tài)的政治社會實體通用的概念,比如像朝鮮、伊朗這樣的國家肯定不會承認美國對自己的領導,美國對這兩個國家沒有權力,但是美國一定對它們有選擇壓力,而且很大,因為雙方實力懸殊且非常敵對。

        關于選擇壓力的計算,可以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進行思考。唐世平指出,不管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物進化,還是生態(tài)—社會系統(tǒng)的社會演化,都是在時間和空間下展開的,因為變化必須在時間維度下展開,而行為體與行為體以及行為體與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必須在空間維度中展開。

        唐世平. 國際政治的社會演化:從公元前8000年到未來[M]. 董杰旻,朱鳴.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16.在空間方面,隨著地理距離的增加,力量損失梯度逐漸增大,強國對弱國的選擇壓力逐漸減小。力量損失梯度由肯尼思·博爾?。↘enneth Boulding)提出,指國家離開主場(home)一定距離之后競爭優(yōu)勢(competitive power)損失的程度,博爾丁對競爭優(yōu)勢的解釋是支配他人的能力,國家進攻的距離越遠,可用的力量越小。

        Kenneth Boulding. Conflict and Defense: A General Theory[M]. New York: Harper & Row,1962:7879.如果地理距離中還存在某些自然屏障,如高山、沙漠、熱帶叢林和北極雪原等,國家在跨越這些屏障時,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影響力的衰減會更嚴重;有多種方法可以降低力量損失梯度,比如在海外建立軍事基地進行前沿部署、通過技術革命提高投送能力或者實行制度改革讓權力抽取更有效率等。

        王志琛. 國際體系的社會演化:中心、周邊、亞周邊分析模式[J]. 世界地理研究,2022(1):6776.人類進入工業(yè)文明后,國際體系的中心國家和其他強國都具備在海洋和陸地的各個角落投送軍事力量的能力。與此同時,它們對互動的渴望,如殖民、貿易和傳教等,也遠遠高于農業(yè)文明時期的國家。比如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大英帝國的艦隊突入珠江口,兵臨廣州城下,逼迫清帝國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而在此之前的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殖民者,以及更早以前的阿拉伯和印度商人,雖然他們都曾到過中國東南沿海貿易,卻做不到像大英帝國一樣,迫使中國改變她原來的運行軌道。20世紀下半葉以來,隨著航空航天領域的技術突破,人類已經登陸了月球,并且也對火星進行了科學探索,不過對太陽系內較遠的幾顆行星以及太陽系外的其他星球了解還不多,更談不上力量投送了。也就是說,以目前的科技和制度水平,人類只能做到在地球表面讓力量損失梯度接近0,而在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力量損失梯度仍然很大,接近100%。

        在時間方面,從短期看,強弱雙方關系的好壞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雙方關系越敵對,強國越愿意拿出更多資源來針對弱國,選擇壓力越大。對雙邊關系的評估,可以使用閻學通、周方銀等人創(chuàng)建的中外關系數據庫,該數據庫評估方法科學準確,對雙邊關系的賦值合理,為定量研究雙邊關系提供了一個新工具,從而使研究人員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雙邊關系,得出更加符合客觀實際的判斷。

        閻學通,周方銀. 國家雙邊關系的定量衡量[J]. 中國社會科學,2004(6):90103.該數據庫把雙邊關系劃分為敵對、非敵非友和友善三大類,分值區(qū)間為[-9,9],越趨向-9表示越敵對,越趨向9表示越友善,結合本文研究,筆者把雙邊關系中敵意的多少叫作敵意指數,用字母e表示。雙邊關系分值越接近-9,敵意指數e越接近100%,即強國越愿意集中更多力量來針對弱國;雙邊關系分值越接近9,敵意指數e越接近0,即強國越不愿意針對弱國。除了短期,從中長期看,選擇壓力的大小還與強弱雙方的實力對比有關,這里的實力對比指的是相對實力,而不是絕對實力,強弱雙方的實力越懸殊,選擇壓力越大。相較于雙邊關系的快速變化,國家實力的增長和衰落一般比較緩慢,對國家實力的評估,學者們普遍使用國內生產總值(GDP)、全球火力指數(GFP)和軍費等指標。

        綜上所述,假設P0和P1都是某一國際體系中的成員,P0的實力強于P1,即P0>P1,兩者之間的敵意指數為e1、力量損失梯度為d1,且e1、d1∈[0,100%],那么P0對P1的選擇壓力

        SP(P0→P1)=(1-d1)e1P0-P1P1

        關于國家之間選擇壓力的計算公式,有三點需要注意:

        首先,選擇壓力的數值可以為0,但要與不存在選擇壓力的情況相區(qū)別。選擇壓力代表的是一種相互關系,不管這種關系是友善、敵對,還是不好不壞,一定要有關系,才能使用上述公式計算選擇壓力的數值,如果國家之間沒有關系,比如在大航海時代開啟前,很多國家處于地理隔絕的狀態(tài),甚至彼此都不知道對方存在,當然也就不可能存在選擇壓力,更談不上選擇壓力的計算和大小問題。因此,選擇壓力為0指的是強國對弱國選擇壓力被抵消后的平衡狀態(tài),而不是選擇壓力不存在,比如由一群實力大致相當的國家組成的體系,各國彼此之間的敵意指數都是100%,也就是所有人反對所有人的霍布斯狀態(tài),此時,選擇壓力的數值等于0?;舨妓範顟B(tài)其實是極不穩(wěn)定的,因為只要有一個國家選擇友好地與外界相處或者某個國家實力突然增長/衰落,這種平衡狀態(tài)就會被打破。

        其次,選擇壓力的數值可以為負,不過在國際關系中較少出現?,F實主義學者約瑟夫·M.格里科(Joseph M. Grieco)在論述國際合作的限制時,提出了國家利益計算公式,并引入了系數k,用來表示國家處于優(yōu)勢或者劣勢時對收益差距的靈敏度。

        Joseph M. Grieco. Anarchy and the Limits on Cooperation: A Realist Critique of the Newest Liberal Institutionalism[J].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88,42(3):485507.實際上,系數k與選擇壓力SP在精神內涵上有一定相似性,因為選擇壓力在不考慮力量損失梯度時,也可以近似于看成是國家對實力差距的靈敏度。格里科認為兩國關系越友好,k值越小,兩國關系越敵對,k值越大,但無論系數k怎么變化,總是大于0的正數。然而,羅伯特·基歐漢(Robert Keohane)在回應格里科對新自由制度主義的批評時強調,系數k既可以是正數,也可以是0和負數,比如在穩(wěn)定聯(lián)盟的情況下,一個盟國向另一個盟國提供經濟和軍事等援助,來加強對方實力。

        Robert Keohane. Institutional Theory and the Realist Challenge after the Cold War[C]//David A. Baldwin, ed.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The Contemporary Debat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269300.的確如此,選擇壓力的數值同樣可以為負,筆者稱呼這種特殊情況的選擇壓力為逆向選擇壓力。逆向選擇壓力一般只出現在不計較得失、非常親密的人際關系中,比如當父母過度寵溺子女時,子女就擁有對父母的逆向選擇壓力,此時父母作為獨立行為體的自主性會嚴重下降。國際關系中較少出現逆向選擇壓力,一般只可能產生于以下兩種情況中:一是某強國過度寵溺某弱國,導致該弱國對該強國產生逆向選擇壓力,不過即使是體系中最強大的國家,也不可能無限制寵溺它的小國盟友,而不考慮自身實力能否承擔起如此高昂的花費,比如明帝國在構建以自己為中心的朝貢體系時,遵循厚往薄來原則,但是很快,1450年后帝國就多次下達詔書、出臺措施,限制各國朝貢使團的規(guī)模和朝貢次數,減少維持體系的成本;

        王志琛. 國際體系的伸縮與螺旋演化:15—17世紀朝貢體系與殖民體系比較研究[D].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21:72.二是當國際體系的中心國家實力衰落,不足以支撐其領導地位時,也會產生逆向選擇壓力,比如1840年后的清帝國,無論其奉行“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種變味的羈縻戰(zhàn)略,對外保持敵意指數為0,還是“大張撻伐,一決雌雄”,對八國宣戰(zhàn)、保持敵意指數為100%,都沒有實質意義,因為此時英法等列強的實力早已超過清帝國,不論她奉行何種外交政策,選擇壓力的數值都為負,也就是說,以清帝國為中心的朝貢體系要么解體,要么換一個實力更強大的國家做新中心。

        最后,當選擇壓力的數值為正時,會出現類似于射線在物質中傳導的衰減現象。強國施加的選擇壓力穿過一個政治社會實體后,影響力減弱,繼續(xù)穿過下一個政治社會實體,直至影響力消耗殆盡。工業(yè)革命前,選擇壓力的衰減主要是由于力量損失梯度過大,全球性國際體系難以構建。與此同時,國家之間互動的頻率和聯(lián)系的緊密性較低,這意味著強國(通常都是幅員遼闊的國家)可以利用鄰居們不直接交往的優(yōu)勢,向四周進攻,各個擊破。比如,征服兩河流域后的波斯帝國,接連嘗試進攻東北方向的馬薩格泰部落和西南方向的古埃及,而不必擔心它們聯(lián)合起來圍攻帝國。

        Matt Waters. Ancient Persia: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Achaemenid Empire,550330 BC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5272.因此,前工業(yè)時代的強國一般都會構建以自己為中心的放射狀國際體系,限制體系成員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要求它們只能單獨與中心縱向聯(lián)系,比如西班牙帝國構建殖民體系時規(guī)定殖民地和其他國家只能通過帝國本土進行轉口貿易,嚴禁各殖民地之間以及殖民地與其他國家尤其是敵對國家之間的經貿往來。防止體系成員橫向聯(lián)系的現代版本,就是美國奉行的單邊主義,它是新帝國論和新保守主義的綜合產物,具有能明顯提高美國威望和增進國家利益的效果,對美國政府和政治領袖具有巨大誘惑力。

        簡軍波,張敬林. 自負帝國的危機:單邊主義與霸權合法性的終結[J]. 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8):3540.然而,單邊主義并不符合歷史潮流,工業(yè)革命后,尤其是蒸汽機輪船和鐵路被廣泛使用后,力量損失梯度顯著降低,全球性國際體系變得可能,但與此同時,橫向聯(lián)系增多成為選擇壓力衰減的主要原因,國家之間互動的頻率和聯(lián)系的緊密性日益提高,這意味著強國很難再利用弱國之間橫向聯(lián)系不足,而構建以自己為中心的放射狀國際體系。

        四、國際關系中選擇壓力的應用

        在放射狀國際體系中,體系成員之間橫向聯(lián)系不足,中心對每個成員的選擇壓力都單獨計算,所以中心國家的實力能發(fā)揮最大效果,然而當今世界,國家之間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互動頻繁,弱國并不需要真正結成同盟,僅僅是采用多邊主義、戰(zhàn)略伙伴等加強橫向聯(lián)系的手段,就足以迫使強國不得不統(tǒng)籌考慮眾多選擇客體,而統(tǒng)籌考慮的本質無非是對選擇客體的排序問題。為了延緩選擇壓力的衰減,強國通常使用“柿子先挑軟的捏”策略(以下簡稱“軟柿子”策略),與之相對,弱國可以使用“大樹底下好乘涼”策略(以下簡稱“大樹”策略)進行反制。

        (一) “軟柿子”策略

        “軟柿子”策略指的是,當存在多個選擇客體,且它們之間有較強的相互聯(lián)系時,為了延緩選擇壓力的衰減,強國應該優(yōu)先針對實力更弱、敵意指數更高的國家,從而使選擇壓力之和達到最大。簡單的數學證明如下:假設P0、P1和P2都是某一國際體系中的成員,P0的實力遠強于P1和P2,P2弱于P1,即P0>>P1>P2,這樣就能確保P0施加的選擇壓力始終為正數;近代強國都具備在全球各個角落投送軍事力量的能力,所以把P0與P1、P2之間的力量損失梯度d1、d2近似看作0,即d1≈0、d2≈0,方便簡化問題;P0與P1、P2之間的敵意指數分別為e1、e2,e1、e2∈[0,100%],根據P0施加的選擇壓力優(yōu)先針對的對象不同,分為策略A和策略B,推導過程如下。

        如圖1所示,網格線部分就是選擇壓力之和SP(B)大于選擇壓力之和SP(A)的區(qū)域,只要P0與P2之間的敵意指數e2高于圖中的函數曲線,強國P0就應該奉行“軟柿子”策略,優(yōu)先針對P1和P2中的更弱者P2。甚至從圖中還可以看出,網格線部分被函數線e2=e1分成了上下兩塊,下半部分表示敵意指數e2小于敵意指數e1,也就是說,即使此時P0與P2的關系比它與P1的關系好,強國P0仍然應該先“捏”更弱者P2,多么冷酷的結論!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圖1網格線區(qū)域下半部分所揭示的,強國選擇霸凌弱國,并不是因為兩國關系敵對,更不是因為弱國犯了錯,單純就是因為可以用較低的成本來樹立威望,這也是為何那么多現實主義國際關系學者強調實力均衡的重要性,太弱的國家容易引誘別人進攻。相反,如果強國選擇霸凌另外一個強國,選擇壓力的衰減非常嚴重,降低了它對體系的掌控力,性價比較低,除非后者威脅到了前者的領導地位,否則都應該遵循“柿子先挑軟的捏”?!败浭磷印辈呗圆⒉粡碗s,卻很容易被忽略,比如2016年春,鑒于中東混亂、緊張的局面,世界最有影響力的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的高級研究員肯尼思·M.波拉克(Kenneth M. Pollack)為美國政府提供了“前進”(stepping up)和“后退”(stepping back)兩套解決方案,關于“前進”方案,波拉克認為美國應該首先通過軍事干預來制止四國內戰(zhàn),順序是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和也門。

        Kenneth M. Pollack. Fight or Flight: Americas Choice in the Middle East[J]. Foreign Affairs, 2016,95(2): 6275.然而,綜合經濟總量、人口數量等指標,四國的實力基本上依次遞減,在美國與它們的敵意指數差別不大的情況下,波拉克的建議完全違背了“軟柿子”策略之先弱再強的要求,結局注定事倍功半,事實也正是如此。截止到2022年,美國整合海灣阿拉伯國家的努力遭遇挫折,中東盟友的離心傾向增加,美國在中東地區(qū)的影響力下降,再加上戰(zhàn)略重心轉移以及對中東地區(qū)的投入減少,這種影響力下降的局面還將持續(xù)很長時間。

        (二) “大樹”策略

        強國使用“軟柿子”策略延緩選擇壓力的衰減,而弱國一般使用“大樹”策略來應對?!按髽洹辈呗灾傅氖?,當存在多個選擇客體,且彼此之間有較強的相互聯(lián)系時,為了降低自身所承受的選擇壓力,弱國應該盡量躲藏在其他客體的蔭庇之下,并且該客體的實力越強越好。簡單的數學證明如下:假設P0、P1、P2和P3都是某一國際體系中的成員,P0的實力遠強于其他三國,P1、P2、P3的實力依次遞減,即P0>>P1>P2>P3,這樣就能確保P0施加的選擇壓力始終為正數;近代強國都具備在全球各個角落投送軍事力量的能力,所以把P0與P1、P2、P3之間的力量損失梯度d1、d2、d3近似看作0,即d1≈0、d2≈0、d3≈0,方便簡化問題;P0與P1、P2、P3之間的敵意指數分別為e1、e2、e3,且e1、e2、e3∈[0,100%],根據P3躲藏的“大樹”不同,分為策略A和策略B,推導過程如下。

        如圖2所示,網格線部分就是選擇壓力SP(A)小于選擇壓力SP(B)的區(qū)域,只要P0對P1的敵意指數e1小于函數值e2+(P1-P2)/P0,即使它高于P0對P2的敵意指數e2,弱國P3都應該躲在實力較強者P1背后,此時P3承受的來自強國P0的選擇壓力更小,而且P1越是比P2強,函數圖中的網格線部分就越大,這意味著哪怕強國P0對P1的敵意指數e1有所增大(仍在限度內),弱國P3也不應該離開P1。但是,如果P0對P1的敵意指數e1大于函數值e2+(P1-P2)/P0,即超過限度進入圖2中三角形空白區(qū)域,表示P0與P1的關系極度惡化,甚至有爆發(fā)戰(zhàn)爭的可能性,為避免“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弱國P3應該脫離P1,轉投到P2懷抱?!按髽洹辈呗钥梢杂脕斫忉屝x邊站隊行為,當然也可以用來檢驗國際關系學者的研究成果,如曹瑋使用動態(tài)面板系統(tǒng) GMM回歸方法,分析了中美競爭背景下22個亞太國家的外交對沖和選邊行為,得到了一個“有可能與人們的主觀感受不完全吻合”的結論:在中國相對實力增長態(tài)勢的低不確定性階段(2004—2018年),小國的外交側重受到滯后二期的中美軍事實力對比和滯后一期的中美戰(zhàn)略關系的顯著影響,中美關系越差,小國越傾向于選擇對沖戰(zhàn)略,同時會相對改善與中國的關系。

        曹瑋. 選邊還是對沖——中美戰(zhàn)略競爭背景下的亞太國家選擇[J]. 世界經濟與政治,2021(2):4777.不妨把美國看作P0,把2016—2021年實力較強的中國看作P1,把2004年實力較弱的中國看作P2,于是問題便轉化成:亞太小國開始躲在2004年的中國(P2)背后,減弱來自美國(P0)的選擇壓力,隨著時間推進,一方面中國的實力不斷增加,“大樹”變得粗壯,可另一面,中美戰(zhàn)略競爭加劇,美國對華敵意陡增,那小國還應不應該繼續(xù)躲在實力上升、敵意指數也上升的中國(P1)背后?

        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根據“大樹”策略,美國(P0)對實力增強后的中國(P1)敵意指數e1可以大于美國對2004年中國(P2)的敵意指數e2,但只要不超過限度e2+(P1-P2)/P0,即e1的取值范圍仍然在圖2的網格線部分,小國都應該繼續(xù)躲在中國背后。結果顯示,2016年(滯后二期)和2017年(滯后一期),e1小于e2+(P1-P2)/P0,且差值較大,所以直到此時,亞太小國都應該繼續(xù)躲在中國背后,甚至還應該加強與中國的關系;但是從2018年開始,e1超過限度e2+(P1-P2)/P0,并且差值不斷擴大,這意味著亞太小國應該遠離此時的中國(P1),轉投2004年中國(P2)的懷抱,可惜現實世界時間無法倒退,亞太小國只能尋找其他“大樹”投靠,當然,如果美國愿意以產生逆向選擇壓力的高昂代價接納它們(對待這些小國的敵意指數為0),小國完全可以考慮投入美國懷抱。綜上所述,曹瑋的研究恰好卡在了2018年這個時間節(jié)點,所以得出了“中美關系越緊張,小國越有可能相對改善與中國的關系”這一結論,但該結論不適用于2018年后發(fā)生的情況。隨著單方面挑起對華貿易戰(zhàn)、科技戰(zhàn),美國加強了與亞太核心盟友的團結,日澳韓三國追隨美國,不同程度地惡化了與中國的關系;在中美戰(zhàn)略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其他亞太國家,比如東盟各國紛紛表態(tài)不選邊站隊,努力在中美之間保持平衡外交,2021年11月與中國建立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后不久,東盟承諾將與美國也建立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

        (三)結盟臨界點

        “軟柿子”策略和“大樹”策略考察的是選擇客體橫向聯(lián)系充足但彼此并不結盟的情況,選擇壓力當然也能用于結盟問題的研究,下面就以中俄是否應該結盟為例進行展示。2012年6月,時任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提出了“亞太再平衡戰(zhàn)略”,聲稱準備把60%的軍事力量部署在亞太地區(qū),隨后中國面臨的外部安全環(huán)境急速惡化,于是中國國內出現了呼吁放棄“不結盟”政策的聲音。結盟按照目的大致分為兩類,為確保自身安全的防御性結盟以及為獲取權力的進攻性結盟,在防御性結盟中,結盟對象的實力越強越好,因為盟友越強大,提供的安全保護也就越多。放眼當今世界,實力強大且有可能與中國結盟的國家有且僅有俄羅斯,中俄是否應該通過結盟來應對美國威脅是一個在輿論界和國際關系學界都爭論了很多年的老問題。筆者粗略統(tǒng)計了十年內在中文學術期刊就該問題公開表達觀點的學者,其中贊成結盟的有閻學通和張文木;強烈反對或偏向反對結盟的有姜毅、趙華勝、邱海燕、王海運、傅瑩和周力等;反對近期結盟但贊成未來結盟的有王樹春、萬青松和謝超。

        反對中俄結盟的一方不僅人數眾多,而且包含不少研究俄羅斯問題的權威學者,他們反對的理由,歸納起來有以下三點。(1)損害自主性。獨立自主一直都是中國堅守的外交準則,結盟有可能讓中國為了對方不合理利益而卷入不必要的沖突。姜毅的看法頗具代表性,他認為“不結盟”絲毫也沒有妨礙中俄在一系列國際問題上的密切磋商與協(xié)作,而且在不傷害對方切身利益、不破壞兩國總體合作的前提下,兩國又依據各自的國家利益保持了靈活和自主選擇的可能。

        姜毅. 不靠譜的“中俄結盟”說[J]. 世界知識,2012(5):5253.(2)價值觀不同。中俄在政治制度、外交理念和戰(zhàn)略文化等方面存在較大分歧,俄羅斯屬于典型的權力偏好型國家,而中國政府多次承諾即使強大之后也不稱霸,比起權力,中國更看重安全。針對價值觀不同,閻學通撰文回應道:盟友以共同安全戰(zhàn)略利益為基礎,承擔的相互支持責任僅限于戰(zhàn)略安全領域,在經濟、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意識形態(tài)、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利益沖突不改變其盟友性質。

        閻學通. 俄羅斯可靠嗎?[J]. 國際經濟評論,2012(3):2125.(3)結盟會導致嚴重的對抗性后果。王海運強調,中俄結盟必然引起美國等國家的強烈反彈,很可能過早地引發(fā)與美國的全面對抗甚至新冷戰(zhàn),嚴重惡化兩國的安全和發(fā)展環(huán)境,存在打亂兩國崛起進程的巨大危險。

        王海運. “結伴而不結盟”:中俄關系的現實選擇[J]. 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16(5):615.趙華勝同樣指出,目前缺乏對中俄結盟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應的考察,只突出其可能的正面效應而忽略其負面效應,難以對一項政策的預期效果做出客觀分析和全面評估。

        趙華勝. “中俄結盟”為何缺乏現實可行性——基于兩國關系歷史和現實的考量[J]. 學術前沿,2013(5):6271.

        正是基于上述考慮,邱海燕和趙華勝等學者普遍認為戰(zhàn)略協(xié)作伙伴關系是適合中俄兩國關系發(fā)展的最佳模式。

        邱海燕. 中蘇(俄)對抗和結盟的歷史啟示與兩國關系最佳模式的選擇[J]. 俄羅斯研究,2013(3):3431.中俄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選擇壓力可以表述為SP(P0→P1/P2)或者SP(P0→P2/P1),誰排在前面,關鍵看美國將誰作為戰(zhàn)略優(yōu)先對象。中俄互相承諾不在本國領土與第三方結成針對對方的聯(lián)盟,這其實是由于兩國彼此互為“大樹”,通過相互依靠,減弱來自體系主導國的選擇壓力,這確實是很不錯的策略。中俄結盟的選擇壓力可以表述為SP(P0→P1+P2),不難看出,一國與另一國結盟相當于該國實力突然增加,根據選擇壓力計算公式,強國對它的選擇壓力減弱,但問題是,如果結盟行為導致強國對該國敵意增加,那選擇壓力很有可能不減反增,結盟便無法達到預期效果,這也正是王海運和趙華勝等學者所擔心的情況。實際上,大多數時候較弱一方都是選擇順從而不是結盟來制衡較強一方,除非有實力極其強大的結盟對象存在,否則與一個中等實力國家結盟,往往得不償失。那么,我們不禁要問:在綜合考慮敵意指數和實力對比等因素后,是否存在一個臨界點,當達到這個臨界點后,即使中國選擇與俄羅斯結盟、美國對中國的敵意指數增加到最大值100%(完全敵對狀態(tài)),中國承受的選擇壓力仍然比結盟前小?

        關于臨界點問題,早在2016年,謝超就深入進行了探討,他認為在當前體系環(huán)境下,臨界點包含兩種情況:一是潛在挑戰(zhàn)國與主導國之間的實力差距加速縮小,使得主導國對體系權力結構的穩(wěn)定性產生新的認知;二是潛在挑戰(zhàn)國的實力已經達到與主導國相當的水平,體系內開始出現新的權力結構。

        謝超. 與中國結盟嗎?——俄羅斯國家利益與中俄結盟概率[J]. 當代亞太,2016(4):4469.在到達臨界點或接近臨界點的情況下,由于體系權力結構的變化,國家對于相對權力的分配、威脅的認知和對安全地位失衡的擔憂都在上升,從而促使國家之間結盟。對中國這種奉行防御性政策的安全偏好型國家來說,一旦實力達到或超過主導國的水平,其實也就不存在防御性結盟的必要了,因此謝超所言的第二種情況對中國基本不適用,不過第一種情況則非常有可能,主導國由于對崛起國的實力增加感到恐懼,敵意指數快速上升,毫無底線地打壓、遏制后者,最終迫使崛起國不得不走上反抗的道路。用P0、P1、P2分別代表美、中、俄三國,作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強大國家,美國軍事基地遍布全球各處,當然比任何國家都有資格讓力量損失梯度為0;假設結盟前美國對中國的敵意指數為e1,結盟后美國對中俄的敵意指數為e,中國結盟的臨界點推導過程如下。

        如圖3所示,e1=P1/(P1+P2)就是中國是否結盟的臨界點。當結盟前的敵意指數e1大于P1/(P1+P2)時,無論結盟后的敵意指數e如何變化,即使e達到100%,中國承受的選擇壓力SP(P0→P1+P2)也始終小于結盟前承受的選擇壓力SP(P0→P1)。僅計算中國結盟的臨界點當然不夠,還需要考慮俄羅斯與中國結盟的意愿問題,畢竟當美國把中國定義為戰(zhàn)略競爭對手后,中國成為美國優(yōu)先針對的目標,俄羅斯完全可以躲在中國背后,享受選擇壓力衰減帶來的好處,既然能夠“背靠背”,那憑什么還要和中國“肩并肩”共同抵抗美國的威脅呢?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假設結盟前美國對俄羅斯的敵意指數為e2,結盟后美國對中俄的敵意指數為e,俄羅斯結盟的臨界點推導過程如下。

        結盟意味著兩國對彼此的安全承諾、對威脅的共同進退,所以在上述推導過程中,結盟后中俄雙方承受的來自美國的選擇壓力都是SP(P0→P1+P2)。綜上所述,當中美敵意指數e1既滿足大于中國結盟臨界點P1/(P1+P2),也滿足大于俄羅斯結盟臨界點P1/P0+P2/(P1+P2)時,那么中國可以選擇與俄羅斯結盟,且此時俄羅斯也有意愿與中國結盟。筆者分別使用軍費和GDP計算了1992—2021年共計30年間中俄結盟的臨界點,并且使用中美關系分值計算了每一年的中美敵意指數,如表2所示。

        參見SIPRI Military Expenditure Database[DB/OL]. (20221109)[20221109].https://www.sipri.org/databases;World Development Index[DB/OL]. (20221109)[20221109].https://data.worldbank.org/; 清華大學中外關系數據庫[DB/OL]. (20220919)[20221109].http://www.tuiir.tsinghua.edu.cn/kycg/zwgxsj.htm。

        注:表中凡是中美敵意指數大于中俄結盟臨界點的,臨界數字都被加粗。

        如表2所示,按軍費計算,2019年之前,加粗數字沒有重合的年份,這表示中俄之間就結盟問題無法達成同步收益;但是從2019年開始,中美敵意指數既大于中國結盟臨界點,也大于俄羅斯結盟臨界點,這表示中俄雙方在結盟問題上能夠達成同步收益,中國應該與俄羅斯結盟來抵抗美國施加的選擇壓力,同時,俄羅斯也有愿意與中國結盟,因為當中美敵意指數屢創(chuàng)新高時,再躲在中國背后已經達不到減弱選擇壓力的效果,況且與一個正在快速崛起的國家結盟,也有助于提高俄羅斯的國際地位。按GDP計算結盟臨界點,可以得到類似結論,從2020年開始,中俄就應該通過結盟共同抵御美國的威脅。從表2中還可以看出,俄羅斯需要通過結盟來對抗選擇壓力的年份,不管是按軍費計(17∶6),還是按GDP計(15∶4),都遠多于中國,這是因為評價指標低估了俄羅斯的實力。一方面,軍費和GDP不能反映俄羅斯繼承自蘇聯(lián)的龐大核武庫;另一方面,本文在計算和推導過程中,為了簡化問題,將力量損失梯度近似看作0,這對俄羅斯并不公平,俄羅斯擁有超大規(guī)模和超高緯度的國土面積,對于任何試圖進攻俄羅斯的國家來說,力量損失梯度都很大。

        雖然還沒有正式締結軍事同盟,但是中俄關系上不封頂,兩國戰(zhàn)略合作不設禁區(qū)。當外部威脅對中俄兩國的國家安全和共同的戰(zhàn)略利益造成嚴重威脅時,中俄完全可以結成政治—軍事聯(lián)盟加以應對,共同維護有利于兩國發(fā)展的國際戰(zhàn)略環(huán)境。

        王樹春,萬青松. 論新型中俄關系的未來走向結伴還是結盟[J]. 當代亞太,2013(4):422.雙方已經認識到加強軍事合作對維護世界和平、反對霸權主義的重要性,自2019年7月首次實施聯(lián)合空中戰(zhàn)略巡航以來,中俄兩國空軍已經連續(xù)四年在日本海、東海、西太平洋海域上空組成混合編隊飛行。目前,中國的官方表態(tài)仍然是奉行“不結盟”政策,除了慣性因素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還有較大的軍事潛力可供開發(fā)。以2020年為例,中國軍費占GDP比重為18%,而聯(lián)合國安理會其他四個常任理事國的占比分別是美國37%、俄羅斯43%、英國22%、法國21%,同時期世界平均水平為24%。這意味著中國可以通過增加軍費、提升軍事實力的方式,部分抵消由中美敵意指數上升導致的選擇壓力增大,比如將軍費比例增加到世界平均水平,就相當于多出了約兩個俄羅斯的軍事實力。

        當然,把軍費直接等同于軍事實力有點太草率了,畢竟有些國家因為腐敗等各種問題,軍事實力并不能真正體現軍費的價值,而有些國家因為組織凝聚力強,即使軍費較少,也能爆發(fā)出很強的戰(zhàn)斗力。總之,仍需強調的是,當軍事潛力全部開發(fā)出來也無法平衡增大的選擇壓力時,結盟將是中國不得不且必須要開展的外交行為。

        五、結論與討論

        本文從討論社會演化的核心機制入手,著重闡述了選擇的類型以及選擇壓力的計算與應用。達爾文演化模型的核心是選擇,而拉馬克演化模型的核心是變異,拉馬克主義必須置于達爾文主義的分析框架內才有意義。選擇—遺傳—變異是社會演化的核心機制,遺傳側重于人類社會在時間中的延續(xù),變異側重于人類社會在空間中的展開,而選擇壓力是把遺傳和變異統(tǒng)一起來的關鍵作用力。當選擇壓力缺失或不足時,不確定性增大,人類社會表現出分離的傾向;當選擇壓力存在且充足時,不確定性減小,人類社會表現出統(tǒng)一的傾向。在國際關系中,強國施加選擇壓力,弱國承受選擇壓力,強弱之間的力量損失梯度越大,選擇壓力越??;強弱雙方關系越敵對、實力差距越懸殊,選擇壓力越大。工業(yè)文明之前,選擇壓力的衰減主要是由力量損失梯度造成的;工業(yè)文明之后,選擇壓力的衰減主要是因為各國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增多,強國不得不統(tǒng)籌考慮眾多選擇對象,為了延緩選擇壓力的衰減,強國偏好使用“軟柿子”策略,而弱國偏好使用“大樹”策略進行反制。

        作為追求創(chuàng)新的嘗試性研究,本文的論述和結果難免存在不足和爭議。目前仍有一些問題尚未得到解決,比如力量損失梯度,在沒有出現新的科技或組織制度革命前,它一直是個穩(wěn)定的常數,但怎么衡量它,還需要學界同仁一起努力,不斷完善選擇和選擇壓力理論。當然,爭議始終存在,自社會演化理論誕生之初就開始了,C.肯尼思·沃特斯(C. Kenneth Waters)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達爾文主義者關于選擇壓力的描述本質上是現實主義的,無非基于兩點假設:(1)對任何選擇過程來說,存在唯一正當的身份,它釋放選擇壓力并在此層級中發(fā)揮明顯的作用;(2)選擇壓力必須滿足概率因果關系的帕累托式要求。

        C. Kenneth Waters. Tempered Realism about the Forces of Selection[J]. Philosophy of Science,1991,58(4):553473.但沃特斯并不認同這兩條假設,聲稱要讓選擇壓力的現實主義屬性變得溫和,同時修正思考概率因果關系的方式。的確,承受選擇壓力的一方,在一定程度內,也能影響施加選擇壓力的一方,比如人類馴化了農作物和牲畜,它們同樣也改變了人類的衣食住行。可這仍然無法否定選擇主體和選擇客體之間的不對稱關系,不管人們喜不喜歡,現實主義都是人類歷史的一部分事實,甚至是最重要的那部分事實。

        參考文獻:

        [1]曹瑋. 選邊還是對沖——中美戰(zhàn)略競爭背景下的亞太國家選擇[J]. 世界經濟與政治,2021(2).

        [2]唐世平. 國際系統(tǒng)的影響:六大渠道[J]. 世界經濟與政治,2016(8).

        [3]唐世平. 國際政治的社會演化:從公元前8000年到未來[M]. 董杰旻,朱鳴.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4]唐世平. 社會科學的基礎范式[J]. 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2010(1).

        [5]王志琛. 國際體系的社會演化:中心、周邊、亞周邊分析模式[J]. 世界地理研究,2022(1).

        [6]王志琛. 國際體系的伸縮與螺旋演化:15—17世紀朝貢體系與殖民體系比較研究[D].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21.

        [7]謝超. 與中國結盟嗎?——俄羅斯國家利益與中俄結盟概率[J]. 當代亞太,2016(4).

        [8]Boulding K. Conflict and Defense: A General Theory[M]. New York: Harper & Row,1962.

        [9]Darwin C.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M]. Beijing:Central Compilation & Translation Press, 2010.

        [10]Gilady L and Hoffmann M J.Darwins Finches or Lamarcks Giraffe, Doe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Get Evolution Wrong?[J].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2013,15(3).

        [11]Hodgson G M and Knudsen T. Why We Need a Generalized Darwinism,and Why Generalized Darwinism is not Enough[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2006,61(1).

        [12]McDowell J J. The Effect of Reinforcement, and the Roles of Mutation Rate and Selection Pressure, in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Behavior Dynamics[J]. The Behavior Analyst,2017,40(1).

        [13]Sagarin R D and Taylor T,eds. Natural Security: A Darwinian Approach to a Dangerous World[C].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14]Sober E. The Nature of Selection: Evolutionary Theory in Philosophical Focu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15]Thayer B A. Darwin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On the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War and Ethnic Conflict[M]. Lexington: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2009.

        [16]Thompson W R, ed. Evolutionary Interpretations of World Politics[C].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17]Walton D. The Units of Selection and the Bases of Selection[J]. Philosophy of Science,1991,58(4).

        [18]Waters C K. Tempered Realism about the Forces of Selection[J].Philosophy of Science,1991,58(4).

        (責任編輯:林燦)

        猜你喜歡
        策略
        基于“選—練—評”一體化的二輪復習策略
        幾何創(chuàng)新題的處理策略
        求初相φ的常見策略
        例談未知角三角函數值的求解策略
        我說你做講策略
        “我說你做”講策略
        數據分析中的避錯策略
        高中數學復習的具體策略
        數學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14
        “唱反調”的策略
        幸福(2017年18期)2018-01-03 06:34:53
        價格調整 講策略求互動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专区av| 无遮挡呻吟娇喘视频免费播放| 高潮又爽又无遮挡又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日韩欧美色窝窝色欲| 亚洲精品成人av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日韩在线| 国产老熟女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偷窥一区二区| 明星性猛交ⅹxxx乱大交| 久久噜噜噜| 国产免费人成网站在线播放| 国产丝袜长腿美臀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网址在线看| 爽爽午夜影视窝窝看片| 激情 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熟熟女|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连续高潮喷水无码| 亚洲综合天堂av网站在线观看| 手机在线免费av资源网| 日本最大色倩网站www| 国产在线播放网址| 久久久婷婷综合亚洲av| 亚洲av毛片在线网站| 和黑人邻居中文字幕在线 | 国产高清乱理伦片|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观看 | 国产精品熟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夜夜春夜夜爽试看视频 | 欧美深夜福利视频| 日本免费影片一区二区| 人妻 丝袜美腿 中文字幕| 久久人人爽天天玩人人妻精品| 久久精品爱国产免费久久| 99热婷婷一区二区三区| 人与人性恔配视频免费| 国产无遮挡裸体免费视频|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草草|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免费看| 欧美黑人性暴力猛交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