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蝶
如果問家長是否在家庭教育中重視科普,估計很多人都會搖頭。其實對孩子進行科普很有必要。
科普應從娃娃抓起,具體該怎么抓?
身為一名科研工作者,這幾年我一直致力于兒童科普工作。我與同事做兒童科普,采取的最主要方式是到幼兒園或圖書館做科普講座。在這些活動中我發(fā)現(xiàn),孩子普遍有著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對科學知識非常感興趣。只是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家長忽略了對孩子的科學啟蒙,就像軍事理論家和評論家張召忠教授說的,在過度娛樂化、庸俗化、碎片化的現(xiàn)代社會,我們更應該多傳遞科學思維。
那么,作為家長,如何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對孩子進行科普呢?
避免用“無效回答”敷衍了事
學齡前兒童處于求知敏感期,見到不懂的事物總喜歡問為什么。很多時候家長的回答是無效的。比如打雷了,孩子問為什么會打雷???好害怕!有的家長只是敷衍地回答:“沒事,別怕?!敝劣跒槭裁磿蚶?,被忽略了。
那如何回答才算有效呢?讓我們來看看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原校長陳佳洱的經(jīng)歷。陳佳洱說,他小時候有一次遇到打雷,奶奶告訴他那是雷公要劈死不孝子。他聽了更加害怕,便去向爸爸求證。他爸爸陳伯吹是著名的兒童文學家。爸爸告訴他,奶奶說得不對。為了解釋清楚打雷是怎么回事,爸爸特意給他做了一個實驗:把一塊玻璃板架在兩摞書上,又用一塊綢布包住一塊積木放在玻璃板上,然后剪了幾個小紙人放在玻璃板下面。準備就緒,爸爸開始用綢布摩擦玻璃,玻璃就帶電了,把紙人吸了上來。停止用綢布摩擦玻璃后,不一會兒紙人就掉了下去。但只要不停地用綢布摩擦玻璃,紙人就一直在玻璃板下面上下跳動。借此爸爸向他科普了摩擦生電、磁感應發(fā)電以及電的用處等很多科學知識。
看,陳伯吹的回答就是有效回答。
后來,為了讓陳佳洱了解更多科學知識,陳伯吹還帶他看《發(fā)明大王愛迪生》《居里夫人傳》等電影,培養(yǎng)他對科學的興趣。這使得陳佳洱從小就對科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長大后成了一名科學院院士。
充分借助各種現(xiàn)代多媒體手段
現(xiàn)在網(wǎng)絡發(fā)達,你想知道什么知識都能在網(wǎng)上搜索到。所以,家長要學會借助各種現(xiàn)代多媒體向孩子科普。比如:孩子遇到不懂的問題問家長,如果家長也不懂,不妨和孩子一起上網(wǎng)搜索相關視頻來看;也可以帶孩子參觀科技館,那里幾乎涵蓋所有的前沿科技項目,保證讓孩子大開眼界;還可以給孩子購買科普書籍,或者帶孩子一起看科普電影和科教類電視節(jié)目。
同時,家長自己也要及時充電,提高自身科學素養(yǎng)。不然,孩子的問題你總是回答不了,時間長了,孩子就不再問你問題了。
充分利用各種日常生活用具
家長對孩子進行科普,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東西可以利用。比如我就經(jīng)常利用家中一些壞掉的電器、玩具等對女兒進行科普。我們通過拆解、研究各種廢舊電器、玩具等,觀察齒輪、電機的構造,再上網(wǎng)了解它們的工作原理??梢哉f,生活本來就是豐富的科學大講堂,萬事萬物都蘊含著一定的科學現(xiàn)象和道理。
呵護孩子的好奇心,修養(yǎng)自己的寬容心
我有個大學同學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我經(jīng)常見她在朋友圈發(fā)她女兒做實驗的照片。其實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實驗,只是孩子隨手做著玩的,比如把各種東西混合在一起,像洗潔精、香油、顏料、面粉等,攪和成一杯五顏六色的液體,就是一項“實驗成果”。
在很多家長看來這純粹是搞破壞,但我那個同學總是夸她女兒實驗做得很棒。同時,有時孩子因做實驗把洗手臺弄得一團糟,或者把廚具弄得找不到,她也不會批評,而是寬容對待。這就極大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得孩子更愿意去探索。
只要家長支持、陪伴、尊重和肯定孩子,孩子就會更大膽、更專注地投入各種實驗與探索,科普教育就能在每個家庭順利開展,并取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