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分為理論智慧和實踐智慧,前者是指理解現實的深層本質和人在其中的位置,后者是指在正確的時間,出于正確的原因做出正確的決定或做正確的事情。智慧水平的評估通常由親社會性關系、情緒調節(jié)和精神性三個方面的評估組成?!瓣庩柡椭C”是中醫(yī)健康概念的核心,疾病是指人與其處境之間的關系發(fā)生了障礙,主要的原因是他失去了“靜”。反過來,健康就是人與他/她的處境之間的關系沒有障礙。由此可見智慧與健康關系密切,甚至學者將智慧比作是維持健康,預防在社會隔離、孤獨等應激狀況下發(fā)生精神疾病的“疫苗”。智慧的提高包括接納承受到情商訓練等很廣的范疇。以下分別進行簡要介紹,希望能為我們的心理健康工作起到一點點借鑒的作用。
臨床診治過程中我們要與來訪者共情,同時還要主動地共情而不僅僅是被動地共情。我們對于來訪者的負性情緒要共情和理解,但不能只是被動地受來訪者負面情緒的影響,而要用我們的正性情緒和智慧來主動共情來訪者。讓來訪者感受到我們的信心和應對生活事件的智慧。這就要求我們的精神面貌要有感染力,要有好的態(tài)度。細節(jié)決定成敗,態(tài)度決定一切。
行醫(yī)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思想上高度重視,態(tài)度十分誠懇,才能與來訪者建立共情,首先精神衛(wèi)生工作者要智慧,才能幫助來訪者提高智慧水平。雖然做不到天天穿西裝打領帶,但至少要衣裝整潔,以示對自己工作的嚴肅認真。公勇勤慎,誠愛謙廉,求真求確,必邃必專是湘雅精神,而知行合一、經世致用就是要我們在臨床工作當中對每一位來訪者都用到這種精神。千人千般苦,個個不一樣,如今強調的個體化醫(yī)療是繁難復雜的,沒有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是不可能做到運用生物-心理-社會的醫(yī)學模式來讀懂來訪者的。
疾病是指人與他/她的處境之間的關系發(fā)生了障礙,主要的原因是他失去了“靜”。反過來,健康就是人與他/她的處境之間的關系沒有障礙。怎么理解這個概念呢?“靜”指內外環(huán)境無論如何變化,都能夠保持原來的正常狀態(tài)。如,什么季節(jié)穿什么衣服,夏天穿毛衣就很不正常。學生的早戀會有很大壓力,因為年齡太小,還不適合。什么樣的年齡做什么樣的事情。否則感到壓力山大,就一點也不奇怪了。學齡期的孩子不上學,或上學不好好讀書都會有很大的壓力或情緒不好。
遇到學生來就診,我通常會問,你將百分之多少的精力放在學習上呢?有些學生回答說可能20%,或50%,也有更少的。我又問,你認為應該放多少精力放在學習上?有說100%的,也有說80%的。我都會表揚他們,因為他們至少知道要將主要的精力放在學習上。我也明白了來找我的學生的心理問題了,就是失去了“靜”?!办o”的含意是不管遇到多大的麻煩都能夠將主要的精力放在學習上,就是分心也是暫時的。但是這些學生做不到。接下來的主要任務就是想辦法幫助他們能夠將主要的精力放在學習上,他們可能就會正常了。
坎德爾是一位獲得過諾貝爾獎的精神科醫(yī)生,在《追尋記憶的痕跡》這本書中用狐貍和烏龜的故事介紹了什么是與所遇到的處境之間的關系沒有障礙。狐貍本來在它所處的環(huán)境當中是不緊張和不害怕的,它第一次看到烏龜時,特別害怕,拼命地逃跑;狐貍無意中又第二次看到了烏龜,這次它就沒有那么緊張和害怕;第三次,狐貍又看到了烏龜,這次不僅不緊張和害怕,還敢跟烏龜講話了。這個寓言故事說明我們與環(huán)境保持“靜”,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新冠疫情時期,我們如何保持身體和心理的健康?其實最簡單的維持身體、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則就是規(guī)律的生活、規(guī)律的休息、規(guī)律的鍛煉,即使條件所限,也要盡可能按時起床、按時吃飯、按時休息,不要熬夜。這里所說的“規(guī)律”“按時”,其實就是要我們與我們的處境之間的關系保持“靜”。
我問學生,讓你不能夠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回答,可能會說出好幾個原因。如我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我的人際關系不好、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好、讀不進去、我擔心考試考不好、校園欺凌等等。我說如果這些問題都不是你的問題了,你會怎么樣呢?很多學生都會說,那我就可以將主要的精力放在學習上了。引導學生不把這些問題當成問題和負擔。
失眠,就如同是我們所說的喜怒哀樂人之常情。在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總是有可能會遇到讓我們睡不好的生活事件。如果我們失眠后,憂愁煩惱,意志減退,將精力和注意力放在胡思亂想上,有可能引發(fā)幻覺和妄想的精神??;或者失眠后情緒低落、內疚自責可能就會發(fā)展成為抑郁癥;還有失眠后可能會緊張焦慮、逃避,可能就會發(fā)展成為焦慮障礙。其實,可以看到中間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打斷了,我們都會健康的。如我們失眠時不憂愁煩惱、不焦慮自責,可能我們又會變得睡眠正常。怎么做到這一點呢?我問他,失眠、煩惱、焦慮和緊張,感到很痛苦對于他來說,是好事情還是壞事情?他說肯定是壞事情。我說你這樣想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不能夠這樣想的。他問我為什么呢。我解釋說因為你這樣想,失眠又會變成一件讓你失眠的生活事件,會惡性循環(huán)。我說現在把這些當成壞事還不足夠的,再過一些年回過頭來想,你會發(fā)現這些失眠、焦慮和痛苦等都是有利于我們成長的,會讓我們變成過來人。也就是說我們采取積極的具有適應性的應對方式來應對,我們就會身心健康愉悅;如果采取消極、逃避的應對方式來應對,我們可能就會變成睡眠障礙,以及發(fā)展成為各種疾病。另外,遇到了生活事件還要不允許有失眠,合理但不合情。因此要學會理解和接受自己。
電影《太極張三豐》中,張三豐受到挫折,精神出現異常。后來他觀察到老樹發(fā)新芽,領悟到了放下負擔,迎接新的生命,專心練好自己的太極內功。最終成為太極宗師。說明心理問題雖常見,學會接納承受,放下負擔,將精力放在正當的事情上,可能就正常了。我再舉一個接納承受、放下負擔的例子。如有位學生問我:“我有時考得好,有時考得不好,我擔心這次統(tǒng)考是考得最不好的一次”。我問她:“你什么時候考得好?”她說:“我感冒了考得最好”。為什么呢?她說:“因為感冒了,考不好是可以接受的”。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接受了、放下了可能我們就不會把精力過多地放在擔心考不好上面,而可以把精力都放在考試上。
情商是指認識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以及情緒是如何影響人的能力。智商加情商等于成功。如教育孩子們如何理解媽媽的嘮叨。我跟孩子說,你發(fā)現沒有,相對來說你的母親對你的奶奶和外婆的態(tài)度是不一樣的。你的母親對你奶奶要客氣一些,但對你的外婆就更直接。你母親的嘮叨,是你的母親把你當成親生的,在你面前沒有任何掩飾性,說明你的母親是非常誠懇和愛你的,她擔心著你的擔心,并快樂著你的快樂。
此外,我們要用我們正常的情緒來影響別人不正常的情緒,而不要被別人不正常的情緒影響了我們的情緒。如有一個孩子對我說了大量的社會上不好的現象,我認為他說的都是對的,但是人無完人,社會同樣也不是完美得沒有任何缺點的,包括學校和家庭也是一個小社會,同樣也是不完美的。因此,我們應當允許社會存在不完美,我們要努力做好自己,用我們的好來影響別人的不好。如果大家都努力做好自己,相信社會、學校和家庭都會越來越完美。
明代的《景岳全書》中記載的健康觀點認為:年輕人保住陽氣、神氣或元氣的辦法是:對很多事情要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心無所知,抱神以靜,專心學習和生活。無勞女形,無搖女精的意思就是不要讓自己的體力和精力過度地消耗。如不要過度地使用手機,通過消耗來麻痹自己。
愛讓我們有希望,恨讓我們活在過去、焦慮滿眼。因此,愛社會、愛學校、愛家庭、愛自己,不把焦慮煩惱當成負擔。學會接納承受負面情緒,過好當下。情緒調節(jié)的關鍵是積極,說好話,如中國加油,中國必勝!做好事,不做傷害自己的事情,如飲食睡眠有規(guī)律,不抽煙不喝酒,適量運動等;存好心,凡事都往好處想。
勇敢不是沒有害怕,正常不是沒有情緒。健康的成年人群當中,大約有5%的人有過幻覺和妄想的體驗,但是他們仍然是正常人,是因為他們不把精力放在這些精神病性體驗上。理解和包容自己,接納和寬恕別人,始終有一件正當的事情吸引自己,精神就會健康。相信提高智慧水平,我們就能夠很好地應對孤獨、艱難、痛苦和挫折。
劉哲寧,教授、主任醫(yī)師、博士生導師、中南大學精神衛(wèi)生研究所副所長及精神衛(wèi)生系副主任?,F在的社會任職為: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委員、教育部精神醫(yī)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常委、中國認知行為治療副主委。主要從事基因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精神障礙的發(fā)病機制的研究。主持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主編《社區(qū)精神病學》《精神科護理學》《精神衛(wèi)生服務》等國家規(guī)劃教材。目前是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中國大學精神病學慕課負責人。以通信作者共發(fā)表60 多篇SCI 論文。以第一完成人分別于2016 年獲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三等獎、2017 年獲湖南省醫(yī)學會科技成果一等獎、2018 年獲得湖南省自然科學成果二等獎、中華醫(yī)學會科技成果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