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詩溦
為何選擇成都?
蜀地的肥沃象征著生命力的紅土使得這里成為了一個“藝術聚寶盆”,不斷孕育和滋養(yǎng)著“千高原”。
千高原藝術空間創(chuàng)始人劉杰亦有提到:“畫廊有超過50%的藝術家來自‘西南地區(qū),依靠四川美術學院的優(yōu)勢,有許多優(yōu)秀的藝術家在此聚集,或從這里‘走出去。作為扎根在這兒的畫廊,沒有理由不更青睞這邊的藝術家?!?/p>
在中國當代藝術40多年的發(fā)展中,成都已經(jīng)成為中國文化藝術最顯著的上升板塊。從2001年開始的成都雙年展到2018年舉辦的首屆“藝術成都”博覽會,加上多種藝術生態(tài)聚落的助推,這座城市已經(jīng)成為內地范圍內除北京、上海之外最為活躍的藝術發(fā)生地。現(xiàn)今有著“藝術第四城”之稱的成都,對于從事藝術行業(yè)的各類人士來說,都是一個迷人的地方。
時間倒推回2007年,雖然那年是中國畫廊業(yè)的蓬勃發(fā)展期,但成都或許不會是成立新畫廊的首選地。
劉杰笑稱:“現(xiàn)在選擇在成都開畫廊的人也不多,這個倒不是多獨特的選擇,其實原因也很簡單,總得有人做吧。”
對于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他“快、準、狠”地給出了自己多年來的思考結果:“因為我的家在這里,所以我對成都非常熟悉和了解。這座城市不僅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而且有非常好的藝術資源,社會氛圍開放、包容,經(jīng)濟發(fā)展的勢頭不錯,有適合培育藝術的條件,它有著能承接一個當代畫廊的基本要素?!?/p>
說來也妙,成都位于中國四川盆地西部的一處沖積平原,畫廊名為“千高原”。不過,這當然與地理特征無關,此詞引用自法國哲學家德勒茲的“每個人都是自己世界中的高原”。劉杰內心認可這句話背后傳遞出的理念,“這種開放式的陳述,合乎我們工作開展的原則,或者說體現(xiàn)了當代藝術的一種基本狀況”。
探索當代藝術新的可能性
在架上繪畫的火熱期,劉杰就關注到了行為、裝置、影像等多種新銳語言形式的呈現(xiàn)。“作出這種選擇,也不是基于自身的偏好,只是實事求是地尊重和回應了當代藝術媒介多元化的現(xiàn)狀。雖然架上繪畫仍在藝術市場中占有很大比例,但在新媒介不斷涌現(xiàn)、多元化藝術類型席卷全球的今天,新媒體藝術帶來的新觀念、新視角是不可忽視的?!?/p>
在空間的運用上也為新媒介的展示預留了充足的展示空間和專業(yè)的硬件設備?!半m然涉及更高的運營成本,但在空間的使用上,圍繞著藝術家的需求是很重要的,因為畫廊肯定是以藝術家為中心。”
“除了常規(guī)的展覽空間,我們還劃分了一個獨立的項目空間。三樓的1000+項目空間專門用來做非營利的內容,甚至可以不是我們代理的藝術家。我們希望呈現(xiàn)的是一些具有新想法、新實驗的項目,讓更多人參與進來,讓藝術發(fā)生更多可能?!?/p>
工作結果由第三方評價
作為一個扎根在成都本土多年的畫廊,雖然從客觀上講,千高原藝術空間在塑造當?shù)厮囆g面貌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劉杰卻謙虛地說:“首先要感謝我們的藝術家和收藏家,或許還得益于自身16年持續(xù)的規(guī)范的專業(yè)運作,涵蓋了從1940—1990年代6個代際的多媒介、多元化的藝術群體,在工作當中帶著問題與學術意識,時間長了,就帶來這種感覺。”
“從畫廊的角度來說,它還是基于優(yōu)秀的藝術家個體來工作。極具多樣性的個體發(fā)展才是它真正有價值的地方。我們只是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思路與能力、熱情來圍繞著不同的藝術家,做好一種服務性質的工作,至于這個工作最后的結果如何,它應由第三方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