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瓊瑤
新時代對于家園共育提出了新要求。此前,家庭教育指導大多以教師傳授為主,教師把科學的育兒理念教給家長,家長再在家中指導幼兒。這種類似于單循環(huán)的活動形式讓家長成為教育的“傳送帶”,且從上到下的活動傳遞模式無法考慮到每個家庭的特殊性,不利于調動親子的積極性。
我的思考:如何調動家長的積極性,讓家庭教育進入可持續(xù)狀態(tài)?如果家長因教育的單循環(huán)而沒有成就感,導致其參與積極性降低,能否讓家長根據自身經驗出謀劃策,參與到活動的制定過程中?
我的嘗試:針對以上問題,我嘗試分三個環(huán)節(jié)開展以家長需求為中心的家庭教育指導活動。
第一,問卷調研,發(fā)現家長育兒困擾。通過問卷,我發(fā)現家長育兒的困擾主要集中在幼兒的用眼衛(wèi)生、書寫姿勢、傾聽表達能力、同伴關系等方面。通過分類排序以及與家長的溝通,我決定以“愛眼活動”為主題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活動。
第二,集思廣益,探索育兒小秘訣。在確定家庭教育指導的主題之后,先讓在兒童醫(yī)院工作的家長分享科學用眼的方法,隨后調動其他家長根據自身經驗,展開隔空頭腦風暴,思考如何幫助孩子養(yǎng)成科學用眼的習慣。
第三,梳理整合,推送育兒小妙招。我將家長的方法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進行分類篩選,再將其推送至班級群。同時,組織親子活動,在活動期間進行集體推廣。例如,親子種植活動——綠色大賽在班級如火如荼開展,家長與幼兒尋找家中可以種植的材料,讓幼兒在放松雙眼的同時親近自然。
活動成效:第一,家長層面——在活動中,可以感受到家長意識的轉變。家長的參與度提高了,班級圈的點贊也讓他們有了根據自身經驗自主育兒的成就感。
第二,幼兒層面——幼兒樂意與家長進行互動,特別是全家都參與的活動。當他們看到家長的方法得到教師、同伴的認可,自豪感油然而生,參與熱情大大高漲。最后的展示環(huán)節(jié),大大滿足了幼兒在同伴面前表達、表現的欲望,也滿足了幼兒渴望獲得同輩認同的心理需求。
第三,教師層面——教師在活動中負責傾聽、記錄以及梳理推送消息,傾聽家長頭腦風暴,也是教師開闊自身眼界的機會,有助于他們豐富教育手段。此外,活動有助于教師了解家長,充分發(fā)掘家長資源。
我的收獲與反思:第一,立足家長需求,直面家庭個性化需求。本次活動的出發(fā)點是家長的育兒困惑,家長作為成年人,有自己的成長經歷、教育經驗及其對事物的看法,他們也希望得到認同。如果能夠合理運用家長的經驗,可以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同時,由于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在梳理需求的時候要關注家庭的個性化需求。
第二,拓展角色定位,構建教育新聯盟。好的教育離不開家園合力,要想讓家園的教育力量產生1+1>2的效果,就要拓展角色定位。讓教師從單打獨斗的教育策略制定者的位置抽離出來,引導家長加入教育策略制定、實施的過程。
第三,推廣梳理經驗,實現家庭教育可持續(xù)循環(huán)。每一個家庭都有自身的個性,但因幼兒的年齡特點,它們也有共性。為了兼顧家庭教育的共性與個性,教師可以在活動后進行經驗梳理,在開拓自己教育眼界的同時,也可以將這些經驗梳理成家長菜單式課堂推廣,提高家庭教育效率。將一部分家長實踐得出的經驗推廣給另一部分家長再實踐,實現了家庭教育資源的可持續(xù)循環(huán)利用,讓家庭教育指導策略“活”起來。
責任編輯: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