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共情能力是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這對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zhàn)。在《如何讓孩子自覺又主動》一書中,作者提出“共情鉆石圖”的5個維度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它們分別是換位思考(透過他人的眼睛看世界)、情緒共鳴(感受他人的情緒)、認知共情(理解他人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種感受)、共情歡樂(從他人的幸福和快樂中感受快樂)和慈悲共情(感受他人的痛苦并希望減輕他人的痛苦)。
基于小學低年級的學情,對照以上5個維度,我嘗試從繪本課程、共情句式和特色活動3個途徑入手,培養(yǎng)孩子們的共情能力。
繪本育心,激活共情“雷達”
小學低年級的孩子處在形象思維階段,圖文并茂的繪本能構(gòu)建出孩子容易理解的情境,引導孩子把自己代入角色中去觀察、感受、思考。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共情能力,我在小學低年級開設了系列繪本心育課程。
比如,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喜歡告狀,尤其喜歡說對方是個壞孩子。于是,我?guī)ьI孩子們閱讀繪本《我不喜歡你這樣對我》。故事描繪了一系列以大欺小的行為:大象趕走了池塘里的河馬,河馬又趕走路邊的獅子,獅子趕走獵豹,獵豹又趕走小猴子。動物們一個學一個去欺負比自己小的動物,幸虧有智慧的猴子媽媽教小猴子怎么通過溝通解決問題,小猴子又教會了其他動物,大家這才懂得怎樣交朋友。
故事講完后,我引導孩子們進一步思考:“在故事中,第一個欺負小動物的大象是壞孩子嗎?”
雯雯舉手說:“大象不是壞孩子,只是從來沒有人像猴子媽媽那樣教他正確的溝通方法,他學會了方法后,馬上就變好了。”順著雯雯的話,我說:“有的小朋友就像大象一樣,并不是壞孩子,只是需要指導和幫助?!蔽乙龑Ш⒆觽兓叵胨麄兏鏍畹那榫?,讓他們理解和自己產(chǎn)生矛盾的同學,給對方寫一張便條,告訴對方自己的想法,教對方怎么做。
我還和孩子們共讀了《我的情緒小怪獸》《羅伯生氣了》等與情緒管理相關的繪本,引導孩子們了解不同情緒的產(chǎn)生原因及影響。就這樣,通過走進一個又一個繪本故事,孩子們反復練習換位思考,共情力得到鍛煉。
文化潤心,豐富共情語言
共情的前提是雙方能夠準確地表達感受,這樣雙方才能清晰地知道彼此在想什么,產(chǎn)生認知共情。
我在教室里開辟了一個名為“心平氣和桌”的區(qū)域,將其作為學生發(fā)生矛盾時的溝通區(qū)。小學低年級孩子的表達能力較弱,需要詳細的“共情句式”來幫忙。因此,我在這個區(qū)域準備了一張海報,羅列了我教過的“共情句式”。比如,表達感受的句式:當……時,我感覺……,我希望你……。表達歉意的句式:對不起,我不應該……,我的做法讓你感覺……,我以后會……。在“共情句式”的幫助下,孩子們能鍛煉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也能傾聽和理解對方的感受。同時,我還在這個區(qū)域放置印有情緒臉譜的抱枕,幫助孩子們在溝通時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除了在矛盾發(fā)生后引導孩子們共情與溝通,我還嘗試走在問題發(fā)生之前。在日常管理班級時,我會刻意給孩子們提供使用共情語言、進行換位思考的機會。比如,每周五我都會組織孩子們以4人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說說自己發(fā)現(xiàn)的組員的閃光點和進步之處,也說說自己本周為小組做了什么,再由小組代表上臺分享小組新一周的計劃。這個每周固定的分享活動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看見彼此,練習共情表達。
就這樣,在班級文化的浸潤下,“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認真傾聽并嘗試理解他人”不知不覺內(nèi)化成孩子們的一種習慣,積極的集體交往氛圍也在這個過程中形成。
活動化行,擴大共情平臺
為了引導孩子把共情能力遷移到教室以外的場景,我嘗試通過各種活動擴大孩子的共情平臺,讓孩子心中有家人,眼里有世界,在更大的格局下學會換位思考。
“我用‘港灣幣來養(yǎng)家”是班級的特色活動,也是助力學生共情力養(yǎng)成的重要活動。在日常教學中,各科老師及班主任會用“港灣幣”來獎勵表現(xiàn)好的孩子。學期末,孩子們可以用“港灣幣”兌換獎品,我特意將兌換獎品定為蔬菜、水果和日用品,而不是孩子喜歡的玩具或文具。這是因為蔬菜、水果和日用品全家都能共享,孩子在挑選過程中想的不是“我得到了什么”,而是不斷換位思考,思考“家人需要什么”。
在該活動的引領下,我欣喜地看到,孩子拿到“港灣幣”以后,滿心想著挑選家人需要的東西。晴晴說:“土豆是弟弟最喜歡吃的,青椒是爸爸喜歡的,紅椒是媽媽喜歡的,餐巾紙是給媽媽餐后擦口紅用的?!?/p>
活動后,家長激動地在班級群里分享喜悅。小明媽媽說:“孩子先挑選了姐姐最喜歡的草莓,然后選了爸爸‘預訂的番茄,最后找了半天我想要的茄子,結(jié)果自己喜歡吃的土豆被搶光了?!?/p>
通過兩年的努力,越來越多的孩子具備了共情力,并將這種能力應用到了日常生活中:互相告狀、指責的聲音越來越少了;課間,總有孩子守在教室門口等著老師,熱情地接過老師手里的教具;當孩子獲得“港灣幣”時,總會聽到他們激動地說“我可以給家里買更多菜啦”……當孩子們逐漸習得共情力,我們的班集體也更加溫暖、更有凝聚力。
隨著孩子的成長,共情力的培養(yǎng)途徑也需要不斷優(yōu)化,我將持續(xù)探索提高共情力的途徑,助力集體中的每一個孩子全面發(fā)展。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實驗教育集團前海港灣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