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剛
當年高考時的那次志愿填報,注定了我一輩子從事教育行業(yè)。但我心有不甘,一個念頭在內(nèi)心潛滋暗長——我想當編輯。這個夢想始終縈繞在我心中,揮之不去。
時光如白駒過隙,一晃工作40年了。40年,我一直工作在教學第一線,卻從來沒有放棄過對文學的熱愛,對編輯工作的向往。
1981年,我考上了一所大學的中文系,大一時便在《中國青年報》發(fā)表了一篇文章,從此一顆種子在心底萌發(fā):將來做一名編輯,最起碼便于發(fā)文章?,F(xiàn)在看起來幼稚至極。天不遂人愿,畢業(yè)時聽天由命被分配到我的家鄉(xiāng),也是當時全國貧困縣的一個鄉(xiāng),做了一名語文老師。我實在不甘心就這樣渾渾噩噩,去不了編輯部,我就自己成立了個文學社,取名泗水濱文學社,創(chuàng)辦了一份社刊《萬紫千紅》,社名、社刊名都來自宋代大理學家朱熹的《春日》。我自任主編,招募了幾個愛好文學的學生做助手,風風火火干了起來。那時候辦刊物可不像現(xiàn)在有電腦、打印機,當時每一期雜志的出刊工序極為煩瑣,稿子遴選好,第一道工序就是在鋼板上鋪上蠟紙,用鐵筆一筆一畫地刻蠟紙??毯孟灱?,然后用滾子粘上油墨,再一頁一頁油印出來,最后裝訂成冊。汗流浹背、腰酸、胳膊疼,一不小心弄個大花臉,是常態(tài)。但我樂此不疲,看到一期期浸著汗水和油墨香的刊物分發(fā)到學生手中,心里蜜甜。終于,付出有了回報,這份刊物竟然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學語文教學》雜志舉辦的全國性手抄報評比中斬獲二等獎。這真是個天大的喜訊,極大地鼓舞了我的辦刊熱情。我們社刊中的優(yōu)秀之作,還登上了全國公開出版的《全國中學優(yōu)秀作文選》《中學生》等刊物。從1992年開始,我連續(xù)4年精選社員的優(yōu)秀作品,編輯出版了 “校園文學叢書”:《走進花季》《校園流行色》《青春風鈴》《成長密碼箱》。此時,我的編輯生涯順風順水,漸入佳境。
就在此時,我迎來了工作的第一次調(diào)動。在鄉(xiāng)下中學工作了13年半后,我被調(diào)入縣第一中學。令人驚訝的是,這所縣城的最高學府,竟然沒有文學社,更甭提有一份文學刊物了。那時學校追求的是升學率,誰會關心文學。在不少人眼里,做文學會影響學習,那都是不務正業(yè)之舉。好在這里還有幾個醉心于文學的學生。一個叫魏偉,和我敬重的著名作家魏巍一個發(fā)音。魏偉說話慢條斯理,文縐縐的。還有一個叫呂英勝,精明能干的樣子。另一個叫王彥,一說話就露出非常好看的小虎牙,連眉眼都帶著笑意。他們都不是我班上的學生,也不知怎么打聽著找到我,讓我?guī)兔I建文學社,辦社刊。這當然是件大好事,我爽快地答應了下來。有了以前辦刊的經(jīng)驗,我不再越俎代庖了,文學社名字、社刊名字、欄目設置、稿件征集、活動組織,我只是給個建議,一切都由他們?nèi)司唧w實施。文學社取名為青鳥,這是個頻頻出現(xiàn)在古代詩詞中的意象。社報名為《校園文學》,很直白。他們?nèi)齻€高中畢業(yè)之后,我也被調(diào)到了曲阜?!缎@文學》隨后升級為校報《校園生活》,后來由我高中時的歷史老師徐華任主編,做得像模像樣,版式、內(nèi)容、風格不比正規(guī)報紙遜色。這份報紙一直延續(xù)至今,20多年,沒有中斷過。
2000年我從泗水調(diào)入曲阜一中。曲阜是孔子的出生地,人文底蘊自與別處不同。學校里早就有了明德文學社和《明德園》雜志,是由高我一級的大學師兄王玉貞創(chuàng)辦的,可惜我來時他已調(diào)入另一所學校任職。不久之后,《明德園》就不明原因地停辦了。后來學校讓我擔任語文教研室主任,我馬上就有了復刊的想法。好在校長也是語文老師出身,是個爽快人,很快就答應了這件事??紤]到曲阜是孔子的出生地,我建議將社刊的名字改為《圣源》,這得到了校長和語文組同仁們的認可。《圣源》的開本為當時流行的正16開,共設置了8個欄目:刊首寄語、校園訪談、杏壇開講、繆斯之窗、考場作文、課堂作文、征文園地、文學新星??锏闹骶庪m然印著3個名字,但具體編排還是由我一人承擔。從收稿到根據(jù)文體和欄目分類,再到最后的篩選,以及封面設計、美術插圖,一次次的校對,事無巨細,通通由我包攬下來。要知道,我還帶著兩個班的語文課,身兼語文教研室主任和語文備課組組長,每周還有班里100多名學生的作文需要批閱,教研組、備課組說有事就有事,整日里忙得如高速旋轉(zhuǎn)的陀螺。好在我熱愛編輯工作,以此為樂,再忙也沒有耽誤期刊的編輯印刷。
這份刊物一直辦到2017年第一期,正好是總第40期。因為原來承印刊物的印刷廠轉(zhuǎn)行停業(yè),已編好校對完畢的兩期雜志遺憾地沒有面世。直至兩年之后來了新校長,這位校長恰巧是我的大學同學,經(jīng)過申請,這份刊物升格為正式出版物,由延邊大學出版社公開出版??椤睹鞯聢@》,每年出版一次,主要是輯錄當年學生參加教育部核準的作文大賽的獲獎作品。刊物的品位和規(guī)格都得到極大提升。
從參加工作起,我的職業(yè)雖然一直是教師,但我的的確確一直在做著編輯工作,主編了《萬紫千紅》《校園文學》《圣源》《明德園》等多種期刊。我不知道在別人眼里我算不算編輯,但至少我認為自己是。我的經(jīng)歷足夠?qū)懸徊俊毒庉嫴康墓适隆?。?zhí)筆取暖,煮字療饑。我認為,人這一生能把一件事做好,就算沒有白來過。
(作者單位:山東省曲阜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