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雪蘭
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落花生》是一篇散文,作者許地山以樸實的語言,借助花生向學生講述了“人不能光看外表,要富有真才實學”的道理。教學《落花生》一文的核心是讓學生學習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即借某一事物的特點,描寫人的一種品格,使文章立意更深遠,表情達意更含蓄,增強文章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運用借物喻人寫法時需要注意,所描述事物的特點要與人的品格有相似之處,這樣讀文章時就能清楚地認識到借物要說明什么,贊譽怎樣的人。
一、積極前期準備的回籠:知花生
運用借物喻人的寫法,心中要先有人,這是表達的目的;然后根據所要贊美的人,尋找與之匹配的物。而真正的寫作,則呈現(xiàn)出鮮明的逆向思維,從物逐步向人聚攏。這就決定了借物喻人必須先從事物入手,再從信息層面入手,認識事物、了解事物,才能產生強烈的共鳴,為“物”與“人”的融合奠定基礎。
從《落花生》這篇課文來看,作者許地山將借物喻人的手法蘊藏在一個相對完整的情境和場景之下,賦予了濃郁的家庭生活氣息,使得表達更加委婉、含蓄。課文的第1自然段,看似漫不經心的敘述,卻蘊藏著一些重要信息,如果不加以點撥,學生則難以敏銳地捕捉到與借物喻人寫法相關的信息。教師不妨與學生一起梳理第1自然段中的信息,并積極揣摩和還原信息背后所蘊藏的價值。比如:“后園有半畝空地”,說明花生生長的環(huán)境要求不高,隨便的空地就可以滿足花生的成長需求;“你們那么愛吃花生”,對于花生的情感,孩子們歷來就有,這是父親以花生作比,教育孩子們做人的基礎;“買種,翻地,播種,澆水”,一連串的操作,持續(xù)了“幾個月”,但從作者輕描淡寫的詞語中,不難看出花生種植易于侍弄;“居然收獲了”與前文一系列操作相比,既有不可思議的意外,又展現(xiàn)出情理之中的必然,更加凸顯了花生旺盛易活的生命力。僅從這一自然段文字來看,絲毫沒有借物喻人的影子,作者沒有刻意介紹花生的品質特點,也沒有涉及與“人”相關的信息,但從字里行間滲透出的信息來看,卻又處處為后文做鋪墊。
借物喻人在表情達意方面更含蓄。因此,教學就需要撥開含蓄的浮云,還原作者寄托在信息中的真實價值,引導學生逐步向著借物喻人的本質邁進。
二、調動原始認知的深化:議花生
個體對于事物的感知,總是依循著應然的順序。循序漸進、拾級而上是最基本的原則。借物喻人,從“物”入手,也是如此。從交代“有半畝空地”,直到幾個月后的“居然收獲了”,讀者只能從作者給出的信息進行揣摩。由此獲取的一切,尚不能成為“物”與“人”聯(lián)系的聯(lián)結點。因此,圍繞著落花生的描寫仍在繼續(xù),而且還設置在“議花生”的情境之中。
首先,做足了鋪墊。作者在正式“議花生”前做足了鋪墊,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揭開如此表達的真實用意,并探尋與借物喻人之間的關系。比如將“議花生”包裝成為“收獲節(jié)”,增強了“議”的儀式感;將花生做成了好幾樣食品,還特意選擇了后園的茅亭,足見對這次活動的重視。再比如,作者特意交代“那晚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父親也來了,實在很難得”。上述內容看似都是一筆帶過,但其中所蘊藏的用意卻十分鮮明:將一次普通的吃花生過程進行包裝,足以證明父母已經有了教育設想,就是要通過這次“議花生”的過程,對孩子們進行一次做人的教育。如此一來,“物”與“人”之間的對應與銜接,就已經初見端倪。
其次,放開來議論。從“種花生”到“收獲節(jié)”,所有的鋪墊都已形成。正所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對于事物的品質,作者并沒有和盤托出,而是依循著文本的整體情境,以“收獲節(jié)”上父親的提問作為“端口”,說出了一連串花生的好處:“味道很美、可以榨油、價錢便宜”……花生的好處,又何止這些,但作者為何偏偏就寫到了這些?這個問題值得思考,因為關系到借物喻人這一寫法的表達密碼。聯(lián)系具體語境,不難看出這些特點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且與當時作者的年齡、身份緊密相關。更為重要的是,這些特點與下文中“喻人”所要著力展示的特點相契合。所以借物喻人中“物”的特點,并不需要一網打盡,而需要選擇對應點、匹配點。
三、聚焦典型特質的升級:品花生
借物喻人,從“物”出發(fā),逐步過渡到“人”,最終實現(xiàn)“人”“物”交融。隨著對花生認知的升級,圍繞著落花生的“收獲節(jié)”,就從“議論”走向 “品味”。課文中父親的兩段話,就是典型的“品花生”。這是借物喻人的臨界點。
雖然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不難,但教師要指導學生理清這兩句話的內在聯(lián)系,對于把握借物喻人的表達方式意義重大。父親的第二句話直接點出:“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有用”通過孩子們的議論呈現(xiàn)出來;“不好看”則是通過自己的描述加以展現(xiàn)。教師需要緊扣語段,幫助學生理解其中的對比手法,洞察父親表達的用意,即利用對比的方式,將花生與桃子、石榴和蘋果進行對比,用“高高地掛在枝上、矮矮地長在地上”展現(xiàn)花生的低調、耐用。直至最后,作者才對父親的言論進行綜合和提煉,將“花生”的特點與“人”對應起來。最后,教師可以將作者畫龍點睛的語句,與全文進行對應統(tǒng)整,進一步理解借物喻人的行文思路。
比如將“人要做有用的人”與大家議論花生好處的語段聯(lián)系起來,能夠在回顧花生作用的同時,深化人的生存價值;“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對應父親眼中桃子、石榴、蘋果等,華而不實、外強中干的形象,順著父親的思路,將“有用的人”與“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對應起來。
如此一來,“物”與“人”高度融合,彼此之間的共性點、相似點,就鮮明而真切地展現(xiàn)了出來。
四、鏈接生活實際的遷移:用花生
2022年版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祖國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闭Z文課程的核心任務就是要促進學生語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雙重發(fā)展。由此可見,學以致用一直都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之一。學生首次接觸借物喻人的表達方法,必然要經歷從學習到內化,再到實踐表達的過程。因此,教材在課后小練筆中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花生會讓我們想到那些默默無聞做貢獻的人??吹较旅娴氖挛?,你會想到哪些人?選擇其中一個,試著寫一段話:竹子、梅花、蜜蜂、路燈。
這是典型的遷移運用,但如何指導學生運用借物喻人,就需要依循借物喻人的表達特質展開教學。教師可以借助課文中花生所對應的看似不好看,但有用的人,找準“人”和“物”之間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說說:從這些事物中,你能夠聯(lián)想到哪一類人?又是從事物的哪些特點聯(lián)想到的?比如竹子的挺拔、堅韌,可以聯(lián)想到堅貞不屈的人;從梅花的凌寒傲放,聯(lián)想到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人;從蜜蜂的勤勞,聯(lián)想到甘于奉獻、勤奮認真的人;從路燈照亮他人,聯(lián)想到默默奉獻、從不索取的人……
由此一來,學生能夠從事物的眾多特點中,選擇與人相關聯(lián)的特點,從物過渡到人,將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融入到實踐過程中,將閱讀感知與表達傾吐有機融合。
另外,任何寫作技法的教學,都不能停留在固有的標簽化層面上,更重要的是發(fā)揮文本載體的效能,將寫作方法放置在最真實、可感的情境中,解構表達技法的密碼,推動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不斷發(fā)展。
(作者單位:江蘇如皋市如城小學)
責任編輯 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