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治洲
對聯,又叫“對子”,雅稱“楹聯”“聯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融文學性、藝術性、趣味性于一體,是歷代文人墨客筆下的“輕騎兵”,更是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其簡單靈活,便于操作,成為舊時私塾里最常見的一種語言訓練手段。魯迅先生就曾在其名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說道:“我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后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于到七言?!濒斞赶壬髞砟苡心敲创蟮奈膶W造詣,我想幼年的“對對子”應該也有一份功勞吧!
為了激發(fā)學生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我也仿照私塾里對對子的形式搞了一堂“對聯”課。我首先給學生們普及了“對聯”的創(chuàng)作規(guī)則。出于方便初學的目的,我把“對聯”的規(guī)則概括為兩點:一是上下聯既要“對”(即上下聯字數、詞性、形式要對應)又要“聯”(即上下聯存在關聯性);二是上下聯最后一個字分別取仄聲(簡單來說,對應普通話四聲的三聲和四聲)與平聲(對應一聲和二聲)。
經過前期的預熱,學生們對“對聯”的概念及基本寫法有所了解了。我們的課堂活動相應地也就從以下四個方面開展起來。
一、對聯的對稱美
對稱性是漢字獨有的存在方式,也是人們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它深深印刻上了我們中國人所獨有的哲學思維與審美情趣。而這一點在對聯中更是當之無愧的“硬性指標”,不容偏差。正是由于對稱的存在,我們才能很好地感受到漢語的齊整與典雅。如“風云三尺劍,花鳥一床書”“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等等名聯對仗極佳,因而也就極富視覺與聽覺的美感。
首先,我給出了上聯:黃葉紛紛如蝶舞。
同學們或低頭沉思或仰首冥想。
生:萬花飄香醉人心。(很快地)
師:嗯,夠快?。〉蠹铱匆幌?,符合不符合對聯的要求?
生:上聯的“紛紛”沒對上。
師:很好,那如果還要保留原意,換個什么呢?
眾生默然。
師:平時的積累真的很重要。大家為什么想不到“郁金香”的“郁郁”呢?另外,下聯的“萬”是數詞也不對應??!
生:“鮮花郁郁醉人心”呢?
師:嗯,這個就好多了。
生:老師,“白雪皚皚——”后邊不知道該怎么對?
師:上聯是具體而微的描寫,下聯用“白雪皚皚”是籠統(tǒng)而言,且為靜態(tài),如何用一個比喻形容確實不容易馬上想到。
生:老師,我換成“白雪揚揚似絮飛”,怎么樣?
師:嗯,這個不錯!化靜為動,有了活力,而且自然聯想到“柳絮”,我猜你一定想到了“詠絮才”的故事。(初一的學生正好學過《世說新語》“詠雪”的故事)
眾生也紛紛點頭。
師:對啊,這就是積累的好處啊。不過,“白雪揚揚”換成“白雪飄飄”是不是就更與“絮飛”搭配了呢?
二、對聯的音律美
詩詞講求韻律,對聯也不例外。像西湖岳王廟前的那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以及描寫西湖之美的那副“山山水水處處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讀起來高高低低、停停頓頓、平平仄仄,充滿了旋律美。對聯和詩詞一樣,好讀、好念、富于韻律感的才容易傳播,容易識記。相反,韻律不佳的,讀起來別別扭扭、詰屈聱牙,就會很快被人遺忘。
師:我的上聯是“鶯飛草長”。
生:雁去葉緋。(沾沾自喜地)
師:(點點頭)對上是對上了,但為什么不說“葉紅”?
生:“緋”字顯得高級。
(我想,他說的意思是“緋”比“紅”高雅吧,但對聯等書面文字不是靠單個字就高雅起來的)
師:而且讀起來也有些拗口。你們讀讀看。
(學生們默讀后點頭認同)
師:這就是因為“去、葉”是兩個仄聲連在一起的緣故。我建議把“葉”字換一下,你們看換什么字好呢?
生:(竊竊私語)換成“花”字。
師:秋天有花嗎?
生:菊花?。?/p>
師:好!不過菊花多是什么顏色呢?
生:黃色!
師:所以“雁去花紅”就要改成——
生:雁去花黃!
師:你們再讀一讀,感受一下。是不是順口多了?
眾生紛紛點頭。
生:梅花雪飄。
師:下聯的“花”不對了,換一個“梅X雪飄”。
生:梅綻雪飄……
師:看起來還可以,不過“梅綻”?“煤站”?販賣煤炭嗎?
眾生哄堂大笑,該生含羞低頭。
師:為什么大家笑呢?這還是聲音上的問題,好的聯句不僅意境美,聲音上也最好無歧義,讓人一聽就懂。杜甫不是寫詩到“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嘛!白居易寫詩更是要到達婦孺可懂的地步。我們呢,寫對聯也要做到既字面意思好,又聽感上沒歧義。
三、對聯的知識性
有人說對聯是漢文化語言運用的集大成者,幾乎所有的漢語語言現象都可以在對聯中找到。這也是對聯這種文學形式長盛不衰的原因之一吧。
生:我出上聯——人才濟濟我們班。
生:我對“美女如云到處有”。(脫口而出)
師:同學們,對聯的規(guī)則不能忘記??!
生:哦,那我改成“人才濟濟在這里”。
師:(點頭)這個可以。
生:那我的下聯也換成“天網恢恢無處逃”。(急切地)
師:“無處逃”和“在這里”對得上嗎?對聯對聯,不能只考慮“對”而忘了“聯”?。。ㄔ俅翁嵝眩鋵崅鹘y(tǒng)文化的接續(xù)就是在這樣不斷的提醒下植入學生心中的)
生:噢,那我把上聯換成“逃之夭夭哪里尋”可以嗎?
很快有人“挑刺兒”了:“尋”是平聲?。?/p>
生:那就改成“逃之夭夭哪里找”?
師:“找”是可以的,但對聯用詞最好雅一些,不用“找”可以用……
生:覓。(一個女生羞澀地說)
師:對啊!“逃之夭夭哪里覓,天網恢恢無處逃?!焙芎玫囊桓甭?!
這時,有個同學跳出來糾錯:老師啊,上下聯都有個“逃”字啊!你不是說對聯最好不用重字嗎?
師 :咦?是呀,這個怎么改呢?(我笑著看著他們)
教室里鴉雀無聲。
師:我們可以這樣改一下,把“逃”改成“桃”。
生:老師,可以這樣改嗎?(一臉質疑)
師:可以啊,這就是大家以前學過的“通假字”問題啊?!疤又藏病北緛硎恰对娊洝ぶ苣稀ぬ邑病菲锏囊痪洌钦f桃花的綻放,而后人取“桃”的諧音變?yōu)椤疤又藏病保溨C幽默之義。如《醒世恒言·盧太學詩酒傲王侯》,“那知盧才聽見鈕成死了,料道不肯干休,已先桃之夭夭,不在話下。”郭沫若《創(chuàng)造十年》里也有一句“就這樣在那兒住了有一個禮拜光景,工作絲毫也不能做,并連逼在近旁的太湖都不曾去過,又只好桃之夭夭了。”這樣換完全沒問題!
“想不到對聯里還有通假字?!蓖瑢W們小聲嘀咕。
師:同學們,這就是知識的活學活用?。⊥ㄟ^學習寫對聯,大家可以復習很多常見的語言知識的。
看著同學們點頭稱是,我不禁竊喜:這樣的學習方式很有效啊。這時班里最害羞的一個女孩子也難得舉手要出個上聯:“流水不爭先。”我順勢在黑板上寫出“流水不爭先后”,問她:“明白為什么加個‘后嗎?”她羞澀地點點頭。
師:同學們這個上聯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與世無爭的意思唄!
師:嗯,意思不錯。但大家想想看流水奔流不息與不競爭的意思是否相合呢?我建議把“流”字改一下。
同學們若有所思。我“期待”地看著他們。
生:靜水不爭先后。
師:嗯,這就符合了。靜默的湖水像沉默的哲人,不與世俗爭短長!這一改合情又合理,還有了點兒哲理的味道,不錯??!就看你們的下聯了。
生:老師,我對“山巒只搶高低”。(一向在課堂“酣睡”的“睡神”也按捺不住聯對的熱情)
師:很好啊,把高高低低的山脈擬人化,仿佛他們在爭搶地位。
此刻,同學們也對平時連作業(yè)都懶得交的“睡神”刮目相看了,連連向他豎起大拇指。
四、對聯的民族性
德國學者洪堡特曾經說過,語言是每個民族的一面“鏡子”,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現,“每一語言里都包含著一種獨特的世界觀”。的確,作為中華文化獨有的文化現象之一,“對聯”更是彰顯著漢文化的精神世界。
師:我的上聯是“鶯啼春暖”。
生:我對“雁遷果香”。
師:也算對上了,但“雁遷”屬生造詞,最好不用。另外,大家知道“大雁”或“鴻雁”在中華漢文化中是一種什么樣的意象情致呢?
眾生默然。
師:在我們的古詩詞里有很多關于“雁”的詩句,如薛道衡的詩“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狈吨傺偷脑~《漁家傲》里有“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痹偃缋钋逭盏摹堵暵暵贰把氵^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贝蠹殷w會下這些詞句中的“雁”含著什么樣的情感因素呢?
生:思鄉(xiāng)、離愁。(恍然地)
生:孤獨、寂寞。
師:對??!漢詩文中“雁”的含義多是哀愁的。既然是這樣的話,那么后邊的“果香”——瓜果飄香,一派豐收在望之景,是不是還能搭配呢?(強調語言中的協調性,更是民族性)
眾生點頭默思。
生:我對“熊眠雪飄”。
師:哦,這個呀。大家評一評,這個對得怎么樣?
生:感覺有點怪。
師:哪里怪呢?
生:(搖搖頭)不知道。
師:這表面上看是一個搭配問題,但從深層次上看還是文化習慣的問題。我們漢民族對“熊”的理解多強調它的兇猛、強壯。如“虎背熊腰”“熊韜豹略”“熊羆之士”,《尚書·牧誓》說,“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羆”,“羆”也是一種像熊一樣的猛獸。再就是用“熊”來代表笨拙可笑的人,如民間俗語“熊瞎子繡花”“狗熊掰棒子”等。我們今天不是還把頑劣、淘氣的孩子叫“熊孩子”嘛!而用“熊”來表示可愛安詳之義則是受西方文化影響的結果。想必這個同學是看慣了“好萊塢”的童話故事吧!
生笑。
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構建包括了“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以及“文化傳承與理解”。而對聯的特性則是字數相等、詞性相似、結構相應、平仄相對、講究意境,讀起來又朗朗上口、韻律感強,完全符合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內容。另外,又由于對聯短小精悍、題材廣泛、即學即用等特點,非常符合學生心理發(fā)展要求。因此,也深得學生喜愛。這堂對聯課學生們的表現已經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學習對聯其樂無窮。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有了興趣,語文課還怕學不好嗎?而培養(yǎng)學生喜歡母語、熱愛漢文化又正是我們語文教育的根本所在。記得冰心老人曾在《我家的對聯》中深情地寫道:“我這一輩子,在師友家里或在國內的風景區(qū),到處都可看到很好的對聯。文好,字也好,看了是個享受,我以為我們中國人應該把我們特有的美好傳統(tǒng)繼續(xù)下去,讓我們的孩子們從小耳濡目染,給他們一個優(yōu)美的藝術的氣氛!”而我們的這堂課,則可視為一次傳統(tǒng)的回歸。
(作者單位:江蘇昆山禮仁外國語學校)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