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軍偉
摘 要:千百年來,羲皇故里天水,始終流傳著豐富的伏羲文化原始記憶,亦有諸多關于伏羲的記載、傳說和文物考古發(fā)現(xiàn),集中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凝聚力。如何在新時代傳承和弘揚伏羲文化,喚醒、重構和刻寫關于伏羲的記憶,增強“五個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我們面臨的重大時代課題。筆者經過深入研判,為助力鑄牢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出了對策和方案。
關鍵詞:伏羲文化;協(xié)同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
伏羲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其剛柔相濟的變通精神和包容求同的和合精神,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殊途同歸、不謀而合。天水境內流傳有多個版本的伏羲故事,被群眾口口相傳、代代傳承,對伏羲的祭祀活動更是由來已久,伏羲也被認定為是發(fā)源于天水的中華民族共同祖先——“人文始祖”。如何依托對伏羲文化的研究挖掘,講好伏羲故事,弘揚伏羲文化,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各族人民群眾共有的精神家園,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一、伏羲始祖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
(一)伏羲文化在天水
伏羲是天水第一個重要歷史人物,天水人敬稱其為“人宗爺”,伏羲廟也被稱為“人祖廟”。甘肅以東黃河流域各省的伏羲廟星羅棋布,據劉雁翔先生考證,全國14省有82處伏羲廟,其中甘肅7處,有3處在天水。[1]天水市秦州區(qū)伏羲廟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間(1483—1484),清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經過第九次重修后,形成規(guī)模宏大的建筑群,保存至今。秦州伏羲廟自明代設立,禮部特制標準祭文由地方官負責祭祀,一年兩度,一祭三日,禮樂齊備,隆重而神圣,秦州自此成為全國性的伏羲祭祀中心。[2]秦州伏羲廟因其規(guī)模最大、歷史悠久、形制獨特,全國無出其右,號稱“中華第一廟”。伏羲廟牌匾充分體現(xiàn)了人們對伏羲的認知:“開天明道”“與天地準”“一劃開天”“肇啟文明”“開天立極”“開物成務”等,不一而足。
伏羲的活動區(qū)域主要在黃河流域,伏羲的傳說和故事在我國多個民族中都有傳播,官方和民間對伏羲文化的記憶、傳承、弘揚都達到了無可比擬的高度。迄今發(fā)現(xiàn)西漢以來伏羲、女媧交尾形象畫像磚、畫像石、絹畫300通(幅)之上,分布范圍廣大,在新疆吐魯番盆地唐代墓葬、吉林集安高句麗墓葬亦多見。[3]天水出土的諸多文物也能很好地印證伏羲故事:武山縣、甘谷縣先后出土的人面鯢魚身紋飾彩陶瓶,被認為是伏羲“人首蛇身”形象的藝術寫照;有學者認為,甲骨文中的兩“蟲”相并的字形,是抽象化的伏羲、女媧人首蛇身交尾像;位于天水市秦安縣境內的大地灣遺址,包括了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層文化五期文化,歷史年代從距今7800年一直延續(xù)到距今4900年,正好涵蓋了燧人、伏羲及炎帝時代的早期。
秦州區(qū)伏羲廟每年大型的祭祀活動有三次,分別是春秋民間祭祀和公祭伏羲典禮。農歷正月十六春祭伏羲活動最為莊嚴隆重,相傳這一天是伏羲誕辰,歷朝歷代都有舉行祭祀典禮,清中期開始由民間士紳為主要成員的秦州“上元會”主辦。[4]時至今日,嚴格規(guī)范的祭祀程序和禮樂制度已然成形,春祭伏羲活動共有十項內容,分別是出告文、取水供圣、迎神、出榜文、安神、領牲、獻毛血、迎獻飯、祭祀典禮、送神。正月十五日晚至正月十六日凌晨進行的祭祀典禮是春祭伏羲活動的高潮,屆時天水人都會身著節(jié)日的盛裝,熙熙攘攘前來伏羲廟“祭人祖”“朝人宗”“拜伏羲”,盛況空前。農歷七月十九日由民間舉辦秋祭伏羲典禮,規(guī)模略小。每年公歷6月22日,由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中國僑聯(lián)和甘肅省人民政府主辦的公祭伏羲大典,邀請海內外華人來天水尋根問祖、祭拜伏羲,這是天水弘揚中華文明、傳承民族本源文化的具體實踐。伏羲已然成為這座城市的人們共同的歷史記憶,深深積淀于生產生活之中。
(二)尊崇伏羲的歷史傳承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彪m然伏羲的事跡眾說紛紜,但無論是神話、傳說,還是史籍考證,追遡中華文化根源都會提到伏羲文化。有關伏羲的記載,自先秦時期起,就出現(xiàn)在《管子》《莊子》等諸子百家典籍之中,秦漢時始被納入中國古史體系,以后諸代均有記述、史不絕書。[5]按照古代祭禮,百姓沒有祭祀資格,只允許有品級的貴族官員祭祀神靈。據史料記載,秦漢及之后歷代京師都設有祭祀伏羲的祠宇。秦漢、隋唐五代均以“三皇之首”之禮祭祀;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長安建三皇廟,其中就有伏羲廟,后來又確立了三皇祭祀的規(guī)范;北魏一朝多有祭祀伏羲的專廟見于史籍;金代詔命在陳州、秦州卦臺山等地定期祭祀伏羲;元代詔命全國通祀三皇,大興三皇廟;明洪武年間太祖朱元璋下詔廢止了其余各地的三皇廟祭祀,只在陵寢(河南陳州)進行;清代在京師阜成門內建歷代帝王廟祭祀伏羲,國家層面對始祖伏羲的祭祀持續(xù)到宣統(tǒng)二年。[6]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史上,無論是漢族政權還是少數(shù)民族政權,無一例外都十分尊崇伏羲,伏羲文化是中華大一統(tǒng)政體的重要精神支柱。
二、伏羲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集中體現(xiàn)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質是一種民族意識,既包括民族的文化認同,也包括利益認同和命運認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多元一體的辯證關系,處理好這種辯證關系是黨和國家在新時代搭建“大統(tǒng)戰(zhàn)”格局和促進民族關系發(fā)展的新思路、新方向。秦漢以后的歷代賢哲學人和統(tǒng)治階層,皆以伏羲、女媧的事跡及其文化創(chuàng)造活動為基礎,按照自己的需要,不斷演繹演變和增益擴展,持續(xù)擴充伏羲文化的內涵和外延,逐漸形成了源遠流長、內涵深奧的伏羲文化。[7]這也使得伏羲文化成為由各民族共同培育、繼承、發(fā)展起來的中華文明本源文化,是各民族在長期的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形成的具有豐富內涵的共同體,也是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家園。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8]以伏羲文化為代表的“和”“合”文化,在全國多個民族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都具有重大影響,是各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文化因素,其所蘊含的“追夢”“創(chuàng)造”等精神是中華民族追求團結進步統(tǒng)一的內生動力。中華民族由多元匯聚到一體,上古中國由萬國林立到走向大一統(tǒng),無不緣于伏羲文化。伏羲傳說傳達了一個共同的文化信息——中華文明的同根性,這個“根”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集體認同感。伏羲文化從其誕生開始就具有高度的統(tǒng)攝和融合功能,中華文明的形成、發(fā)展的歷程,同時伴隨著大量的民族融合過程,但由于伏羲文化具有高度的統(tǒng)攝功能,不同區(qū)域的族群或民族最終能夠融合到中華文明體系當中,形成今天的中華民族共同體。[9]
伏羲和伏羲時代雖已成為過去,但伏羲的精神仍在中國人的血脈中傳承。延續(xù)對伏羲的崇拜,其實就是中華民族對文明和進步的禮贊,對勞動和創(chuàng)造的肯定,對無私奉獻者的感恩,這與我們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培育傳承民族精神,建設富強文明和諧國家的時代精神是相一致的,對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激發(fā)愛國主義情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中華民族被公認為是“龍的傳人”,伏羲文化包含的“龍馬精神”“龍圖騰”,成為中國人的象征和中國文化最鮮明的標志。[10]龍圖騰代表伏羲部族征服融合各部族走向文明強大,是包容、吸納、相互認同上古圖騰崇拜的典型體現(xiàn),是伏羲部族求同存異、美美與共、和合大同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塑造,這種精神力量是伏羲部族不斷走向強大的有力支撐,成為根植于中華民族心靈深處百折不撓、奮進崛起的力量源泉,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依據和現(xiàn)實基礎。
三、弘揚伏羲文化與鑄牢民族共同體意識協(xié)同推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處理好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作為關系到祖國統(tǒng)一和邊疆鞏固、關系到民族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關系到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大事要事來抓,將其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戰(zhàn)略高度。全社會已達成共識: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抓緊抓好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實現(xiàn)各族人民平等互愛、親如一家。黨的十九大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不斷鞏固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加強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形成同心共圓中國夢的強大合力。黨中央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戰(zhàn)略布局,成為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前進方向和根本遵循。天水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作為羲皇故里,更應繼續(xù)以傳承弘揚伏羲文化為抓手,通過對伏羲始祖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的建設,以增強文化認同為目標,在各族群眾中構建共有精神家園。
(一)緊抓產業(yè)振興這一核心,夯實民族團結的物質基礎
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是化解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重點方向,也是加強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立足點和生命線。要牢固樹立全局觀念,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chuàng)新,以新發(fā)展理念為引領,對現(xiàn)有資源跨部門、跨行業(yè)整合,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資源共享;要不斷提升伏羲菜系質量和品位,滿足游客多樣化味覺需求,持續(xù)改善游客住宿體驗,發(fā)展壯大文旅企業(yè),加大伏羲文化“伴手禮”創(chuàng)意研發(fā)力度,讓游客“愿意來、留得住、玩得嗨”;要切實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凝心聚力、同心同向謀發(fā)展,聚集優(yōu)勢產業(yè),齊心協(xié)力打造伏羲始祖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通過伏羲文化產業(yè)振興,提高群眾收入,營造良好社會環(huán)境,著力解決新時代中國社會面臨的主要矛盾,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持續(xù)向好發(fā)展,為實現(xiàn)人民美好生活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障和扎實基礎。
(二)發(fā)揮群眾的主體作用,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前提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人心向背決定著民族工作的成敗,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民心。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工作,只有將心比心、以心換心,才能拆除言行中、心理上有形無形的墻,加強融合發(fā)展、互通有無,實現(xiàn)氣息相通、榮辱與共。充分尊重各族群眾的主人翁地位,廣泛開展伏羲文化主題宣傳活動,傳承弘揚伏羲文化,推行市民積分管理制度,鼓勵社會各界積極投身參與到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城市創(chuàng)建工作中。激發(fā)全民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xiàn)各族群眾“手足相親、守望相助”。
(三)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完善社區(qū)治理體系,提高社區(qū)治理能力
創(chuàng)造共居共存、共學共事、共樂共生的社會條件,是加強民族融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途徑。確保民眾在村務和社區(qū)基層治理中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jiān)督權等基本權利。從生活娛樂、吃穿住行、生老病死等日常事務入手,用心、用情、用力處理好鄰里關系與民族關系,深化交流合作、互通有無、資源共享,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斷增強各族群眾對伏羲文化的認同,增強各族群眾的相互認同。社會各界要密切配合、通力協(xié)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四)緊抓伏羲文化宣傳交流,促進各族群眾間的交往交流交融
要聚焦伏羲始祖文化認同,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并舉,推動社會高質量發(fā)展,同步實現(xiàn)物質富有和精神富裕,不斷夯實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強大基礎。堅持以伏羲公祭大典為載體,推動海峽兩岸交流合作,打造一批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高質量辦好伏羲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討活動,深入挖掘和廣泛宣傳伏羲文化,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充分運用各類現(xiàn)代媒體、文藝作品和群眾性文體活動,多形式、多渠道地開展群眾聽得見、看得懂、摸得著的伏羲文化相關活動,從而推動各民族在同根同祖意識下的文化交流互鑒和融合發(fā)展,增進各族群眾對中華始祖文化的廣泛認同、深入理解,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深扎根在各族群眾心靈深處。
(五)緊抓黨建引領,不斷強化“五個認同”教育
實現(xiàn)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本目標,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做好所有工作的政治保障。要將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向深入,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夯實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的思想基礎。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加強黨的領導,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努力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
四、結 語
綜上所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系中華民族團結統(tǒng)一的強大精神紐帶,是推動中華民族發(fā)展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將其進一步鑄牢也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偉大中國夢的必由之路。新的歷史時期,必須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的決策部署,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指導,結合對伏羲文化為代表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發(fā)展,堅決做好夯實群眾基礎、社區(qū)治理、政治保障等基礎工作,為全面實現(xiàn)21世紀中葉的發(fā)展目標,推動中華民族凝聚力量、共謀發(fā)展,成為更加強有力的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
(甘肅省天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2年度甘肅省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甘肅省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所見中華文化認同研究》(項目編號:22ZC27)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劉雁翔.中國伏羲祠廟志[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
[2] 馬雪蓮.伏羲祭祀變遷中的文化內涵分析[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58-62.
[3] 劉雁翔.正史伏羲資料撮錄解讀[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6,36(6):42-47.
[4] 劉雁翔.伏羲廟志[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3.
[5] 雍際春.論伏羲文化的演變與內涵[J].甘肅社會科學,2008(6):67-70.
[6] 天水市地方志辦公室.天水市志(1985-2010)[M].北京:中華書局,2019.
[7] 雍際春.陰陽變異 和合大同:試論伏羲文化與中華人文精神[N].天水日報,2022-03-11.
[8] 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2019-09-27.
[9] 卞成林,劉金林,周金衢,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層經驗與底層邏輯:來自廣西基層治理成功案例的啟示[J].廣西民族研究,2021(4):36-44.
[10] 王劍.論中華民族共同先祖的確認:兼及“羲黃文化”[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6):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