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青年教師發(fā)展班的講座后,一位教師發(fā)言:“我們校長每次給我布置任務,總喜歡說“能者多勞”。我心里有些憋屈,能干就要多干嗎?”一席話引發(fā)眾人共鳴,也引起我的思考。
確實,青年教師承擔較多的工作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能干的教師會承擔更多。因為學校事務繁雜,臨時性的工作不少,青年教師手腳勤快、精力旺盛,在編制緊張的情況下,很多管理者會不自覺地給他們多安排點活兒。我們不能說存在就是合理的,只是對這種現(xiàn)象的認識,還需要正確的引導。因為做事的主動與被動、認識的理性與偏執(zhí),涉及觀念和格局,對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會有很大影響。
“能者多勞”既是一句客套話,也是一句鼓勵的話。當然,更重要的是,“多勞”不是壞事。這是很好的鍛煉機會,如果積極應對,它會成為一段重要的人生經(jīng)歷,甚至是成長“突圍”的跳板。
放眼我們周圍的名優(yōu)教師,幾乎人人都有一些獨特的本領。這些本領從何而來?背后必然都有一段艱苦的鍛煉過程。成功大多是凝聚了汗水和血淚的。
我的一位好友,是立志成才的典范。他回憶自己的成長,說過一個“自討苦吃”的經(jīng)驗。他說,工作初期的學校是一所鄉(xiāng)村小學,校舍簡陋。他看到學校外墻上的黑板報斑駁褪色,好久沒有更新了,就跟后勤主任要來油漆,粉刷一新,又主動出了一期黑板報。此后,他不斷“主動請纓”,一會兒管理廣播站,一會兒兼職電教員,一會兒又做學校宣傳通訊員。每項工作,他都認真對待,班級也管理得井井有條。兩三年時間,他已經(jīng)成為學校的“多面手”。在很多人還不懂什么是電化教學時,他已經(jīng)十分熟悉。一次縣里舉行電化教學比賽,他在比賽中一舉獲得二等獎。后來,比賽、培訓的機會接踵而來,他總是努力準備,認真參加,得到了很多學習與提升的機會,最終成長為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他說:“一些同齡人在年輕時總想著怎么能少做點,哪種工作能舒服點,哪個班級能好教點,看起來占了便宜,其實失去了鍛煉的機會。多年以后回想,應該感謝曾經(jīng)的'多勞',因為'勞者多能',才培養(yǎng)和鍛煉出今天的自己?!?/p>
從“能者多勞”到“勞者多能”,這其中蘊含著深刻的人生道理。我將這個故事分享給青年教師們,但愿“勞者多能”成為他們的人生格言。
(羅剛淮,南京師范大學溧陽實驗小學校長,正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