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華萍
【摘要】“活動·探究”應該成為語文學科的重要學習方式。本文力圖展示如何以“活動·探究”的方式進行游記單元教學,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活動,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形成關鍵能力。
【關鍵詞】游記單元;活動·探究;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1]當前語文教學普遍存在重“記憶”輕“實踐”、重“結果”輕“過程”、重“單一”輕“整合”、重“知識”輕“能力”、重“統(tǒng)一要求”輕“個性發(fā)展”的弊病,忽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語文教學同生活實踐的分裂,以及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特別是創(chuàng)新素養(yǎng)的缺失。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倡導“以生活為基礎,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構建語文學習任務群”和“創(chuàng)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的課程理念。[2]基于語文的課程性質(zhì)和課程理念,“活動·探究”應該成為語文學科的重要學習方式[3]。
一、“活動·探究”的含義與價值
何謂“活動·探究”?“活動”即學生的學習活動,“探究”強調(diào)知識的獲取方式不是被動接受,而是學生主動參與、探尋、發(fā)現(xiàn)、整理、創(chuàng)造,知識的學習是動態(tài)的、開放的、多元的、符合學習邏輯的獲取過程,是學生自己去獲取,而不是以僵化的、成品的、知識邏輯的形式由教師傳輸。“活動·探究”關注學生的學習經(jīng)歷,其核心是“探究”,“活動”是“探究”的載體,“活動·探究”的方式突出學生的實踐,強調(diào)知識是在實踐中、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習得的。
“活動·探究”的教學方式消除了以往教師中心、知識中心等教學方式的弊端,打破了語文教學在內(nèi)容、時空、手段等方面的封閉狀態(tài),喚醒了學生對知識、對生活、對語文的探索興趣,讓學生真正立于課堂中央,掌控學習的自主權;突出學生的實踐,讓每一個生命個體在學習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聰明才智,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形成并發(fā)展語文學科關鍵能力。
二、“活動·探究”單元與游記單元
八、九年級的統(tǒng)編教材中都專門設置了“活動·探究”單元,分別是: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新聞)、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演講)、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詩歌)、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戲?。?。每個“活動·探究”單元均設置三個任務,總體思路是:閱讀—實踐—創(chuàng)作。這種新的組元方式體現(xiàn)了教材編者加強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培育的思想。[4]
學習新聞單元,學生通過采訪經(jīng)歷文本的形成過程;學習演講、戲劇單元,學生通過講、演,體驗文本的應用與二度創(chuàng)作;學習詩歌單元,學生以多種誦讀方式體會詩歌的藝術魅力。知識在學生的“活動”過程中呈現(xiàn),并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轉化為能力。
這種“閱讀—實踐—創(chuàng)作”的任務設計思路同樣也適用于游記單元的教學。游記這類建立在人與自然審美關系基礎上的文本,其本身具有很強的“生活性”“實用性”“綜合性”“文化性”。此外,游記的三要素“所至、所見、所感”也與“活動·探究”的主旨相匹配。以“活動·探究”的方式教學游記單元,更易于讓學生接受并形成關鍵能力。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是游記單元,包括四篇課文《壺口瀑布》《在長江源頭各拉丹東》《登勃朗峰》《一滴水經(jīng)過麗江》和寫作訓練《學寫游記》。其中,《學寫游記》的教學目標包括“根據(jù)游蹤和自身體驗,合理安排游記寫作的順序”,“能夠多角度觀察生活,抓住景物或者游覽場所的特點來寫”,這證明以“活動·探究”的方式教學游記單元是具有可行性的。如果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貼合生活實際的真實情境,整合資源、方法和內(nèi)容,則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自主閱讀、勇于探索的良好學習習慣。
“活動·探究”單元打破了教材由“閱讀”到“寫作”的單元編排結構,以任務群的形式,將單元教學內(nèi)容分層分步組織實施:每個單元設“活動任務單”,“活動任務單”由單元大任務及其子任務構成,子任務間存在內(nèi)在邏輯關聯(lián),以任務鏈的形式驅(qū)動整個學習過程,前一個任務的完成是完成后一個任務的基礎。此外,真實的任務情境,使探究活動有了現(xiàn)場感;每個子任務的說明,為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提供了指導與示例,為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提供了支撐。這樣,學生主動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大大提高,促使他們在活動探究中學習知識和技能,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顯然,“活動·探究”強調(diào)的不是讓學生先掌握知識再去運用,而是以知識的運用為目標,讓學生通過探究去獲取知識,即在“用知識”的過程中“學知識”。
三、以“活動·探究”的方式教學游記單元
《教師教學用書》將游記單元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了解游記的特點,把握游記的基本要素,熟悉游記的寫法與多樣的風格;感知文章所寫的景物的特點,體會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對景、人、事的感悟與思考;揣摩品味課文的語言,欣賞、積累精妙的語句,領會游記多樣化的語言風格。[5]
筆者借鑒教材中四個“活動·探究”單元的設計思路,對游記單元教學進行大膽探索,創(chuàng)新性地按“活動·探究”單元的方式對游記單元展開教學,以閱讀為基礎,以活動為載體,以能力提升為旨歸,整體統(tǒng)籌單元內(nèi)容、目標、主題、情境、任務、評價等,用一系列的學習任務引領學生進行真實的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形成關鍵能力。
筆者將單元教學目標確定為“抓住景物特點,運用多樣化的語言風格記錄出游”,單元任務設計為“出游吧!我為xxx(某一景點)作記”。此創(chuàng)新設計依據(jù)新課標中“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第四學段“緊扣‘實用性特點,圍繞主題開展閱讀與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表達和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發(fā)現(xiàn)和感受”的教學提示[6],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創(chuàng)作游記,自覺閱讀優(yōu)秀游記作品,積累言語運用經(jīng)驗,將單元教學目標落實到真正的寫作實踐中去。
實踐證明,該任務以真實的出游生活為學習情境,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主動探究、鑒賞優(yōu)秀游記作品的積極性。在任務驅(qū)動下,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或小組合作,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自覺閱讀優(yōu)秀游記作品,學習游記知識,探尋游記寫作技巧,認真記錄出游歷程,在實踐活動中掌握、運用游記的相關知識,積累形成游記寫作經(jīng)驗,夯實了單元核心知識,習得了學段關鍵能力。具體如下:
【單元活動任務單】
旅游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高質(zhì)量的旅游其實也是一種“閱讀”,可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實現(xiàn)身體和靈魂同時在路上的雙贏。本單元所選的課文都是游記,可以說,每一位作者都是該游覽地的歌者與行者,我們將跟隨他們欣賞山水風光,吟詠人文勝跡,感受作者情思。我們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養(yǎng)成寫游記的好習慣。為寫好游記,班級計劃近期組織一次“出游吧!我為xxx(某一景點)作記”的研學旅行,并于結束后,組織游記評選,擇優(yōu)發(fā)表在學校公眾號上。
“單元活動任務單”是單元學習的綱領,便于學生明確單元核心任務和最終學習結果。以“活動·探究”的方式開展教學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單元活動任務單”是否緊扣單元目標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生活情境。這里,“出游”“為景點代言”等,都是學生樂于參與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自然興趣盎然。
【任務一】游前攻略。閱讀教材提供的四篇游記并展開拓展閱讀,比較作者的游蹤、寫景角度和方法的不同,感受不同的游記特色,探尋優(yōu)秀游記的標準是什么,找到你喜歡的作記風格。
“游前攻略”旨在引導學生以游覽者的角度開展自主閱讀。學生通過對比閱讀,很快就梳理出四篇游記的不同:梁衡的《壺口瀑布》描寫了壺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節(jié)的奇景;馬麗華的《在長江源頭各拉丹東》帶領我們到達海拔六千米以上的雪域高原,領略各拉丹東的奇麗壯美;馬克·吐溫的《登勃朗峰》,敘寫了與友人登上阿爾卑斯山主峰勃朗峰的經(jīng)過,不僅寫了奇景,還記敘了下山途中的奇人奇事;阿來的《一滴水經(jīng)過麗江》,視角獨特,構思新穎,不是以人的游蹤為線索,而是化身為一滴水,寫水的行蹤,由小水滴帶著讀者游歷美麗的麗江。
“探尋優(yōu)秀游記的標準是什么”,這實際上是為后面的寫作嵌入一個目標導向,引導學生參與擬定游記的評價量表,將閱讀所得轉化為寫作的具體要求,實現(xiàn)讀與寫的緊密融合。
為尋求自己喜歡的游記風格,很多學生將閱讀視野拓展到文言篇目《小石潭記》《岳陽樓記》《滿井游記》《醉翁亭記》,還有的學生甚至從《三峽》《與朱元思書》《記承天寺夜游》中尋找靈感。
【任務二】出游實踐。在旅游實踐中落實游記的三要素——所至、所見、所感。
游記教學離不開學生切身的旅游實踐。旅游實踐實現(xiàn)了從課內(nèi)延展到課外,讓學生由膚淺地了解景點特點、掌握游記散文知識過渡到真正意義上的抒寫所至、所見、所感,驅(qū)動學生以真實問題和現(xiàn)實情境為載體,積極主動學習,在真實的活動中實現(xiàn)語文知識的遷移運用,提升學科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
所至,強調(diào)真正到達;所見,強調(diào)親眼見到;所感,強調(diào)切身感受。唯有切實的經(jīng)歷體驗,才能生發(fā)出心靈感觸。不親臨孔廟,親眼看見廟內(nèi)盤旋生長的參天柏樹、濃黑似墨的碑刻、大成殿外絡繹不絕的人群、杏壇門前纖塵不染的長凳,就不會被門前的三座牌坊驚艷,就體會不到金聲玉振、萬古長青的氣勢??v使讀再多的文章,沒有實地探究,也絕對寫不出高質(zhì)量的游記。
【任務三】游記寫作。在把握游記特點,有切實旅游經(jīng)歷的基礎上,撰寫游記。
學生暢快游覽歸來,要及時記錄整理看到的風景、聽到的故事、獲得的感受,將一路的收獲和喜悅分享給他人,這就要撰寫游記——在“真”游中作“記”。
學生完成了前面兩個學習任務后,真正開始游記寫作仍需要技法上的指導。建議用兩個課時學寫游記,教學時應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第一,突出訓練重點。游記寫作的重點是“游蹤”和“游感”。做到二者齊備并不難,但要做到二者具有內(nèi)在的邏輯關系則不容易。學生初次寫游記易出現(xiàn)游蹤和游感不匹配的問題,原因在于沒有厘清游蹤和游感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因此,建議將補寫游蹤和游感的片段訓練作為重點講評內(nèi)容。
第二,展示實踐樣例。講評課上,要從學生習作入手,展示三至四篇各有特點的文章。選擇例文時,不能都選成功之作,也需要選些“問題文”,以形成對比,使得學生的印象更深刻。教師最好也提供樣例,抓住寫作難點,重錘敲打。
第三,確定評價標準。評選優(yōu)秀游記的標準是什么?引導學生回顧“任務一”,根據(jù)已探尋出來的“優(yōu)秀游記的標準”規(guī)范寫作,并完成自我評估和修改完善。
第四,堅持以生為本。無論是課堂寫作還是習作評析,都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力求少講。即使是展示“下水”樣例,也應以學生的賞讀為主。如游覽孔府、孔廟、孔林后,引導學生對教師的“下水文”作批注,師生分組,聯(lián)手修改升格習作。
如此,以“活動·探究”的方式教學游記單元,學生經(jīng)過閱讀游記、旅游體驗、游記寫作三個學習歷程,在真實的實踐活動場域展開深度學習,不僅完成了游記的閱讀和寫作,提升了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理解能力等關鍵能力,而且培養(yǎng)了跨學科意識,學會關注生活、抒寫生活,進一步提升了語文核心素養(yǎng)和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2][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2~3,25.
[3]陸志平,戴曉娥,江躍.“活動·探究”單元的價值和實施[J].語文建設,2021(3上).
[4]賈秋萍.語文實踐:“活動·探究”單元教學實施的旨歸[J].語文建設,2021(3上).
[5]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語文·八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244.
【本文系山東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創(chuàng)新素養(yǎng)專項一般課題“基于學生創(chuàng)新素養(yǎng)培育的初中語文實踐活動開展研究”(編號:2022CYB05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