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田凱
統(tǒng)編教材中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有效地解決語文教學教什么的問題。因此,有些教師認為,有了語文要素作為課堂教學的目標,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就可以放在一邊了,無形之中把二者對立起來,這顯然失之偏頗。在語文教學中落實語文要素,最主要的教學實踐仍然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所以,教師要采取必要的策略,圍繞語文要素精心設計并開展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創(chuàng)設情境是落實語文要素的重要方法與路徑,也是開展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實踐活動。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聚焦語文要素來創(chuàng)設情境,并在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實踐中落實語文要素學習目標。
一是借助文本創(chuàng)設情境豐富積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利用文本語境創(chuàng)設相近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開展聽說讀寫等語言文字運用的訓練,讓課文中抽象的語文知識在具體語境中變得靈動起來,讓隱藏的價值和意義得到體現(xiàn),使學生的語言積累變得豐富起來,讓學生從中習得語言文字運用的知識,形成相應的能力。如教學《朱德的扁擔》一課,學生對 “同志”一詞很難理解。教師可以出示課文中的短語“朱德同志”“毛澤東同志”,讓學生認讀;接著,教師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朱德和毛澤東都是紅軍的領導人,他們?yōu)榱斯餐母锩聵I(yè),互相稱為“同志”;我們以此類推,將在一起學習的人稱為( ),將在一個單位工作的人稱為( ),將平時在一起玩的人稱為( ),學生說出了相應的答案“同學”“同事”“同伴”,教師讓學生再想想,還可以類推出哪些詞語,學生陸續(xù)說出了“同班”“同鄉(xiāng)”“同行”“同路”“同門”“同宗”等。最后,教師讓學生讀讀并積累這些詞語。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不僅理解了“同志”的意思,而且積累了相關的詞語,語文要素的落實與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并行不悖。
二是通過課程創(chuàng)設語境鞏固拓展。為了能夠把學生引入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中,讓語文課堂向生活延伸,為學生打開認識自然和社會的大門,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目標要求,語文教學需要從母語教學的特點出發(fā)創(chuàng)設課程語境,使語文要素落地生根,也使語言文字運用學習在實踐中得到鞏固與拓展。如教學《動物王國開大會》,在學生學習生字詞和課文內容后,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語境復習鞏固與拓展:“同學們學習課文之后,也想學著發(fā)出通知。有個同學發(fā)了下面的通知,請大家看看,這份通知怎么樣?!彪S后教師用課件呈現(xiàn):“今天下午學校開會,請你參加。”學生讀了通知后,紛紛說出自己的看法,教師讓學生先在小組里說自己的想法,按照一定的順序說清楚;然后小組推薦代表在班級匯報展示;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通知中需要按順序(具體時間、具體地點、具體會議內容和具體參加人員)說清楚的內容。教師創(chuàng)設學習發(fā)通知的課程語境,既鞏固了課文主要內容,又為學生后續(xù)學習寫通知的應用文打基礎,增強了學生的應用文表達能力。
對比是語言文字運用學習的重要方法,在語文要素學習目標的落實過程中,也可以使用對比的方法。
一是在細處對比中體會效果。相對于整篇課文來說,字詞句以及標點符號都屬于文章中的細處。學生閱讀文本時,通過對比,能夠在發(fā)現(xiàn)異同點中,把握特點,活躍思維,開闊視野,提高鑒賞能力。如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課后練習2安排的訓練是“讀一讀,注意句子不同的語氣”, 練習題中安排了兩組句子,第一組:“有幾個蟲子怕什么!”“有幾個蟲子不可怕?!钡诙M:“葉子上的蟲子還用治?”“葉子上的蟲子不用治。”從表面看,兩組句子的意思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句末標點符號。編者的意圖是讓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來體會三種句末標點符號的作用,主要是比較感嘆號與句號、問號與句號所表達語氣的不同。由于語氣是以看不見的聲音形式呈現(xiàn)的,因此學生要在聲音的表達中進行比較才能完成對效果的體會:感嘆號比句號更能表達種葫蘆的人一副不在乎的樣子;問號比句號更能表達出種葫蘆的人那種意外的感覺。這種在語氣對比中獲得的體會,還需要學生多加練習才能形成能力建構。
二是在整體對照中聚焦關鍵。整體對照是指用不同的文本作對比,主要是從主題、思想情感及表達方法等層面進行。如教學《花之歌》一課,學生可以用此前學習過的《花的學?!贰段易兂闪艘豢脴洹愤M行對比學習?!痘ㄖ琛匪趩卧恼Z文要素學習目標有“閱讀時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學生閱讀時需要抓住“我是花”的奇特想象對接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學生回顧《花的學校》和《我變成了一棵樹》時,可以抓住“我”對花孩子生活的想象和“我”變成了一棵樹后的想象,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我變成了一棵樹》比《花的學?!吩谙胂蟮谋磉_上更接近《花之歌》。三篇課文中都重視針對表達對象開展多樣化的獨特想象,但《我變成了一棵樹》《花之歌》采用的變形化想象更徹底,因而想象內容也更獨特。在這樣的整體對照中,學生可以實現(xiàn)想象建構能力的提升。
聽說讀寫既是落實語文要素學習目標的抓手,又是語言文字運用學習實踐的載體,其中最能體現(xiàn)實踐成效的是表達,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
一是開展仿說訓練。統(tǒng)編教材中有不少語文要素是關于語言文字學習與積累的,如“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感受課文生動的語言,積累喜歡的語句”“感受課文風趣的語言”等,在這樣的語文要素學習中,就離不開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如教學《大青樹下的小學》,課文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是積累有新鮮感的詞句,包括有新鮮感的說法和用法。課文開始就是一個長句子“早晨,從山坡上,從坪壩里,從……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與以往課文中學習的長句子比,這就是一個有新鮮感的句子,由兩組排比句組成。教師可以采用仿說的方式,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上學經歷和穿衣服的情況,用“從……”+“有的……”句式進行表達,練習仿說,表達生活的豐富多彩。
二是開展仿寫訓練。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聽和讀作為輸入的方式主要用于積累語言材料,更重要的是說和寫,這是在語言的重組、再造、加工、復述等活動中的主動建構。如教學《荷花》,課后有仿照課文第2自然段描寫荷花開放的樣子寫一種植物的小練筆。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用三個“有的”描寫了荷花開放的姿態(tài),教師引導學生嘗試運用作者的表達方法,按照新的順序仿寫一種花開放的多種樣子,這樣的仿寫就有了創(chuàng)新與突破的意味。
總之,在聚焦語文要素學習目標的教學中,教師抓住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實踐,才能讓語文要素的落實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