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一
世紀發(fā)現“大藍魚”
在自我介紹之前,先和你介紹一下我的祖先總鰭(qí)魚吧。
我們的祖先總鰭魚在3.6億年前就在地球上出現了,比你們恐龍還要古老,我們矛尾魚就是世界上唯一生存至今的總鰭魚類。
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些魚類勇敢者們嘗試著離水登岸,頑強地向氣候溫暖潮濕、樹木蔥郁茂盛的地方走去。而我們矛尾魚,選擇了更深處的海洋,繁衍生息了下來。
人們一直以為我們在6500萬年前和恐龍一起滅絕了,但其實我們一直生活得好好的,只不過比較低調,沒被他們發(fā)現而已。直到1938年,漁民在非洲東部的海里捕捉到了我的同伴,才發(fā)現我們居然還生存在這個星球上。
人類發(fā)現的第一條矛尾魚標本
1938年,尼琳號上的所有船員被一條不可思議的大家伙驚呆了。它身長大約1.5米,重50多公斤,魚身寬闊,全身透著寶藍色,還有著類似陸地動物肢體的魚鰭。
獨特的肉鰭
跟平??吹降聂~不一樣,普通魚的魚鰭里既沒有肌肉,也沒有骨骼,但是我們矛尾魚的鰭里卻有很厚的肌肉,特別是胸鰭和腹鰭中還分別有一段管狀骨骼,有肌肉就可以運動,這就說明了我們的鰭已經在向可以運動的“手”和“腳”轉化了。
黑暗中生活:3億年不變的基因
與其他現存物種相比,我們不僅在外觀上依然保留著百萬年以前的魚類外形,連基因在3億年間也基本未曾改變。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可能與我們生存環(huán)境的穩(wěn)定性有關。
我們喜歡生活在150~400米的深海海底洞穴中,新陳代謝特別慢,一般一條重量約100千克的魚每天至少要吃幾千克的食物,而同樣重量的我們則只要吃10~20克魚肉就足夠了。
晝伏夜出的“夜貓子”
白天,我們安靜地躺在約200米深的海底洞穴里休息;日落后,便紛紛涌出洞穴,成群結隊地開始尋找食物。我可以靈敏地感受到烏賊和魚類等獵物經過時環(huán)境發(fā)生的微小變化,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向獵物,用布滿上下顎骨的兩排尖銳的牙齒緊緊咬住獵物,然后不經咀(jǔ)嚼(jué),一口氣直接吞下。
漫長的童年
科學家通過研究我們身上的鱗片發(fā)現我們的壽命可長達100年。雄魚在40歲至69歲之間成年,而雌魚直到50多歲才會成年,一條矛尾魚寶寶更是要經歷長達5年的孕期。在一個世紀的漫長歲月中,我們要花上一半甚至更長的時間成年,很難想象,我們這種古老的“活化石”魚,在一生的大多數時間中,都還是未成年的魚寶寶呢。
科摩羅的國寶
自從1938年,人們在非洲東部海域發(fā)現了我的同伴,之后我們在科摩羅群島附近就不斷被發(fā)現。
科摩羅是很小的一個國家,很難引起人們的關注,但矛尾魚在此被發(fā)現,讓世人一下知道了這個國家,我們成了科摩羅的國寶。科摩羅甚至把矛尾魚放在本國貨幣上,其中2005年版1000元科摩羅貨幣在2007年獲得了國際紙幣協(xié)會最佳紙幣獎。
只有非洲有矛尾魚嗎
后來,人們發(fā)現矛尾魚不止一種,棲息地也不僅僅在科摩羅群島。
1997年,人們在印尼發(fā)現了另一種矛尾魚—印尼矛尾魚。與生活在非洲的矛尾魚不同,生活在印度尼西亞的矛尾魚身體是棕灰色的,比西印度洋矛尾魚略大。所以現在已經發(fā)現的一共有兩種矛尾魚,分別生活在非洲和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