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馬爾庫塞揭示技術理性控制下人的生存問題和精神困境,發(fā)達工業(yè)社會中人的異化問題,提出了基于藝術和審美之維的新感性思想,以建立藝術烏托邦尋求人的自由解放。本文通過對馬爾庫塞批判發(fā)達資本主義現存體制和新感性思想進行分析與反思,并闡釋在如今全球化發(fā)展語境下,馬爾庫塞思想對于技術生成現代藝術、審美和現實之間關系的啟示性意義。
【關鍵詞】技術理性;異化;新感性;藝術;審美
【中圖分類號】B8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06-004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6.013
馬爾庫塞的諸多著作中針對個體實存境況做了分析,形成了他的社會批判理論,彰顯了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色彩,并且在對胡塞爾、海德格爾、馬克思以及弗洛伊德等人的理論進行繼承與修正的基礎上,提出了新感性思想。馬爾庫塞的新感性思想是其美學思想中的根本問題,經歷了正—反—合的辯證循環(huán)過程又回到了基于哲學的美學形式之中,新感性注重人的存在和感性層面上的價值以及藝術自足獨立性構建審美生活世界的可能。
一、單向度的人:技術理性控制下人的異化
在西方現代社會,社會控制的現行形式在新的意義上是技術的形式[1],啟蒙運動強調理性的力量已然喪失了作用。在馬爾庫塞看來:“當代工業(yè)社會,由于其組織技術基礎的方式,勢必成為極權主義?!盵2]這樣一種技術合理化的新型極權主義社會所帶來的工業(yè)文明,沖擊了人的理性思維和感性生活方式,內心自由向度的意識形態(tài)作為工業(yè)化物質生產的對立面被壓制或調和,馬爾庫塞批判在技術理性的控制下,呈現的是對人的生命力一種長期占有、消耗和麻醉,甚至是人的尊嚴與自由的完全喪失。處于這種工業(yè)文明之中的本是理性思考和批判否定性思維的意識形態(tài)的喪失,不僅是上層統(tǒng)治者引導經濟追逐利益化的結果,而且是社會現存體制持續(xù)運作下導致的必然規(guī)律。
發(fā)達工業(yè)文明的技術理性宰制使得人成了單維人,社會也自然而然地發(fā)展為單向度的社會,人內心真正意義上的自由需要在被工業(yè)文明發(fā)展進程中扼殺了,由一種虛假需要代替了自由需要。在馬爾庫塞看來:“為了特定的社會利益而從外部強加在個人身上的那些需要,使艱辛、侵略、痛苦和非正義永恒化的需要,是虛假的需要?!盵3]在這個新型極權主義社會之中,國家機構技術組織的操縱者們?yōu)榱遂柟套陨淼匚?,發(fā)展集團利益,使社會制度持續(xù)下去,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控制了人們行為和思想,大規(guī)量生產和分配填滿人的全部身體和心理,當個人拒絕“隨大流”的意識同這種控制進行對抗時,高度一體化的模式直接打壓人內心的反叛意識,將現實的不合理性轉替為現實的合理性。在生產及消費過程中,主體性意識已被壓制勢力統(tǒng)治社會的產物所抑制,這種抑制性的需要是一種既成的事實,也是一種一成不變的發(fā)達工業(yè)社會發(fā)展的事實。
馬爾庫塞對技術控制下生產出的大眾文化做了批判,大眾文化或群氓文化即文化工業(yè)不斷大規(guī)模生產和復制,以至于生產出來的東西都千篇一律,這種文化工業(yè)的所有創(chuàng)造活動被視為技術機械化的復制品。文化工業(yè)生產出的這種大眾文化關心的并不是對現實與審美價值的反映,而是工人長期從事消極勞動下的虛假需要,人們內心維度真正意義上的審美之維在文化工業(yè)生產的過程中被消弭了。馬爾庫塞認為:“這些文化產品向人們灌輸著某種虛假意識,操縱著人們的思想,讓大眾無法看清其欺騙性……這已經成了一種生活方式?!盵4]在這種生活方式下,根本不會發(fā)生任何質變,工業(yè)社會壓制和調和對立面的物質化生產過程在思想意識上的反映,技術理性使人屈從于現實生活,長期工業(yè)進程運行下當個人同強加于他們身上的物質需要相一致并且從中得到滿足時,虛假意識也就成了一種永恒意識,陷入虛假意識形態(tài)中的一種“死循環(huán)”狀態(tài)。因此,文化和藝術上的創(chuàng)造性、否定性、超越性都在文化工業(yè)生產中被解構,生產及消費過程的這種一體化的高度訴求,人的勞動與生存難免偏離人的內心向度,社會和社會中的人都朝著單向度發(fā)展。
二、新感性:作為自由解放的審美救贖
針對工業(yè)社會人的異化問題,尤其是二戰(zhàn)以后的后工業(yè)資本主義的社會經濟環(huán)境,馬爾庫塞提出的新感性為解放人的本然意識和構建審美生活世界提供了某種可能性,即要以一種新的方式去體驗、感受世界,這種新的方式在馬爾庫塞看來就是建立新感性的途徑,通過建立新感性,擺脫壓抑進而滿足人內心對自由需要的向往。在馬爾庫塞看來:“新感性,表現著生命本能對攻擊性和罪惡的超升,它將在社會的范圍內,孕育出充滿生命的需求,以消除不公正和苦難;它將構織生活標準向更高水平進化?!盵5]他提出的新感性并不是傳統(tǒng)的暴力革命來反抗社會剝削和壓迫,而是一場人的心理層面上的解放,在于人行為心理結構和本能結構的改造,通過人的心理意識層面來反叛現實的壓抑,孕育著在“合理性”現實的基礎上建立實質合理性現實的生產及意識形態(tài)。馬爾庫塞強調感性的本體論,解脫單面人被技術理性所壓抑的感性,正是這種形式通過改變人們的虛假意識,并且引導出一種新的意識,這種新的意識就是新感性。因此,新感性所強調的是在人的意識形態(tài)實踐這一領域來反叛資本主義社會工業(yè)化生產下的現存體制和建立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
首先,馬爾庫塞提出的新感性為構建審美生活世界提供了某種可能性。在胡塞爾的生活世界論觀念那里,他的現象學是基于先入之見的自在世界,胡塞爾所講的是將已有日常生活中、宗教中等一切觀念排除在外,以純粹意識看待世界的狀態(tài),在與事物的交互過程中的和諧關系性,注重的是一種無前提的被給予的主體和客體的統(tǒng)一,通過這種先驗的還原論來回到事物本身。胡塞爾的生活世界構建受到主體論與純粹意向性的制約,沒有克服純粹意識的規(guī)定與限制,正因為這樣,這種審美生活世界難以為人們現實的審美生活打下基調,無法從現實基礎上打開審美解放的通路。不同的是,馬爾庫塞的審美生活構建是將思想滲入進現實生活藝術的審美形式中去,馬克思在對現實世界異化勞動中做的批判正是擊中了要點,馬克思的批判點是基于對現實資本主義社會對人的壓抑和摧殘上,因此馬爾庫塞是基于發(fā)達工業(yè)社會的現狀分析,他認為那種對階級革命斗爭和剩余價值理論為武器的批判已然是蒼白無力的,只有存在于具有批判意識的主體對現實的反叛才能具有解放自身的力量,批判意識是通過新感性建立的。
此外,海德格爾存在論所構建的“在世存在”的世界,是個體與他人的共體存在,從根本上說,海德格爾著重存在的本質和人的存在,但海德格爾的“此在”缺乏社會現實的具體性,并沒有指向現實生活世界的審美化?!霸诤5赂駹柨磥?,哲學只能夠反思技術帶來的災難,而馬爾庫塞則超越了對當下的嚴肅沉思,具體地構想了一個能夠救贖技術社會的理想的完美境界?!盵6]可以說,馬爾庫塞解放美學的新感性建立的審美生活世界,是人的本質層面對合理性現實的對抗力量,蘊藏著打破這種高度一體化的技術理性控制現存體制,是基于審美世界的可能性想象對現實社會的批判從而建立的審美生活世界。
再者,馬克思在現實社會層面上對勞動的異化問題做了闡釋,馬爾庫塞認為,還應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愛欲作為依據來建立標準,愛欲在何種程度上表現人的本質,自由需求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實現,在弗洛伊德那里,愛欲是作為人的本能層面之上,力比多就是一種直接性的快感,他認為社會現實的壓抑是由于拒斥人的本能進入自由的意識,而如果實現愛欲本能層面的快樂,改變機制控制下的模式,尤其性的本能最重要,因為本能沖動是不容易受控制的,力比多發(fā)揮力量下機制所建立起來的壓抑就能被消除或者轉化了,弗洛伊德把它概念為升華,而馬爾庫塞將弗洛伊德的人的本能心理論與審美相結合,強調一種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統(tǒng)一,提出一種基于本能層面的非壓抑性升華,認為“愛欲的目標是要維持作為快樂主—客體的整個身體,這就要求不斷完善有機體,加強其接受性,發(fā)展其感受性。”[7]
馬爾庫塞提出的新感性是基于藝術的力量承擔者之上的,早在1937年他所寫的文章《文化的肯定性格》中,就提到了注重藝術的審美形式。在馬爾庫塞看來,人的批判否定意識就集中在藝術的審美形式中,“藝術無論儀式化與否,都包含否定的合理性。在其先進的位置上,藝術是大拒絕,是對現存事物的抗議。”[8]關于藝術和審美是如何造就新感性的,馬爾庫塞認為,藝術的否定性在于它的自足獨立形式,藝術的形式是與其他事物本質特征的根本區(qū)別。形式是指“那種構成作品的獨一無二,經世不衰的東西,那種使一件制品成為一件藝術作品的東西-這種實體就是形式。”[9]那些在內容之外從未表現過的形式使作品從既存體制中分離出來進入到自身現實和形式的王國。馬爾庫塞的藝術否定的自足獨立性是對“正統(tǒng)”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的修正,正統(tǒng)馬克思主義是在揭示藝術作品的實質上,包含了特定階級的邏輯,難免會將自身與特定生產階級和生產方式進行捆綁,哪怕這個現實是一個普遍異化的事實,那么藝術是如何在特定范圍外的方式進行社會批判,馬爾庫塞認為,藝術作為批判現實世界之手,人通過藝術的審美形式來重新改造現實。新感性的建立必然是在現實基礎上的,雖然反判的是既存體制下帶來的壓抑,但人不能徹底脫離社會生活與現實而成為本身,在藝術的審美之中,人類關系不再是以剝削和壓迫為前提,而是擺脫了不自由社會的虛假滿足。還應強調的是,藝術作為自足獨立的形式解放人的思想,實現審美超越,但審美經驗并不能僅僅停留在藝術的范圍之中。并且,藝術盡管被賦予了自由解放的使命,但藝術于審美和活動可能會被現行體制和技術理性所同化,從而喪失原初的解構性力量,這是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三、馬爾庫塞思想的當代啟示
馬爾庫塞對技術理性控制下的工業(yè)文明所做出批判,揭示工業(yè)機械化進程中人的異化和消費異化,這是針對工業(yè)時代的具體語境去分析的。到了20世紀60年代的后工業(yè)時代,并且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我國所呈現的是隨著科學技術發(fā)展所帶來的工業(yè)化建設的巨大成就,但也不可否認的是,技術發(fā)展帶來對社會以及人自身的負面影響。馬爾庫塞的思想對于我國現代化建設和人的全面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啟示性意義:
第一,人的主體性與技術的價值性相統(tǒng)一。要把握時代的技術問題,在發(fā)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同時,也要重視人與技術的協(xié)同作用,技術是作為人的延伸起到作用的。在馬爾庫塞那里,批判技術是人異化轉向為單面人的根源,馬爾庫塞揭示了技術代替人的理性而主導主體性地位的人,技術導致人的異化并且割裂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因此如何把握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技術力量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值得去關注的。首先,技術作為生產力的發(fā)展層面,生成人類生活世界的物質屬性,從而滿足的人的物質需求,而合理性需求是避免人們過分依賴于技術,所謂合理性需求是個體與現實反映的自身邏輯體系,因此,清楚地認識科技帶來的作用,避免人成為科學技術的從屬,而不應該讓科學技術主導人的思想意識,要正確認識科學技術的價值性。其次,在意識形態(tài)層面,人的主體性地位不容忽視,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歸根結底都是要靠人的主導發(fā)揮作用的。技術生產的物質產品滿足了人們的欲望,以可現的現實讓人們逐步地借用于科學技術,因此要把握總體性價值和社會發(fā)展,既要追求科學技術的創(chuàng)新,也要把握人與技術之間的協(xié)同發(fā)展。
第二,藝術的形式法則建立現代審美生活世界。馬爾庫塞的新感性揭示了藝術和審美作為超越現實的否定性力量,是技術與藝術在建構審美生活世界的一個契合點,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要求,立足于現存社會制度的批判,即藝術通過打破人的舊的感性,建立新的感性的過程,使得藝術具有了思想革命內涵,是對舊秩序的打破,也是新秩序的建立。正如沃林所言:“在現象世界之無處不在的墮落中,藝術作品擁有一種獨一無二的拯救力量: 它們把這些現象置于某個自由塑造的、非強制的整體的處境中,借此把它們從其殘缺的日常狀態(tài)中拯救出來。”[10]馬爾庫塞把新感性訴諸人的感性解放,通過解放人的感性方式打破舊秩序,在藝術的形式法則中建立新的世界,展現了藝術獨立自足性基于現實并且對現實的改造。馬爾庫塞提出的新感性思想對于建構審美生活世界與當代藝術、文化之間的關系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人們也不應該局限于藝術的象牙塔內,并且藝術可能會被現實技術所同化的問題,都是應該去值得考慮的,問題的關鍵在于,技術生成產品以及人消費過程中,藝術審美何以成為人們對物化文明的拒斥和批判。
四、結語
綜上所述,馬爾庫塞對西方工業(yè)社會做了批判,賦予感性以本體價值,闡明藝術自律對改變單維人命運和建構審美生活世界的可能。盡管馬爾庫塞的美學思想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理想化問題,是否只是一種宏大的社會構想-審美烏托邦?但不可否認的是新感性的思想以建構感性本體圍繞人的自由解放為核心,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在這個全球化時代,中國社會主義現實語境下一些人受到技術拜物和商品拜物觀念的影響,人們的整體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也發(fā)生了變化,并以此形成了圈層化,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會按照各自的邏輯“長大”,是否會形成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藝術是否商品化?愛欲是否貨幣化?人們的思維是否發(fā)生了異化?因此,當代世界關注藝術、文化與現實之間的關系具有重大意義,正如技術算法導致的圈層文化分野和藝術審美維度的缺失,如何重建審美之思和構建審美生活世界是要考慮的一個話題,馬爾庫塞的新感性思想也許是能作為出發(fā)點去考慮的。
參考文獻:
[1]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9.
[2]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4.
[3]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6.
[4]約翰·斯道雷.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M].常江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79.
[5]赫伯特·馬爾庫塞.審美之維[M].李小兵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9:106.
[6]安德魯·芬博格.海德格爾和馬爾庫塞:歷史的災難與救贖[M].文成偉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85.
[7]赫伯特·馬爾庫塞.愛欲與文明[M].黃勇,薛民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155.
[8]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98.
[9]赫伯特·馬爾庫塞.審美之維[M].李小兵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9:193.
[10]沃林.文化批評的觀念[M].張國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21.
作者簡介:
曹長濱,男,漢族,山東德州人,延安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文藝理論、文藝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