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子捷 董若漁 沈佳儀 沈 穎 楊思怡 張愛平
(西南醫(yī)科大學,瀘州 646000)
近年來,大學生參與貸款、炒股、購買基金等金融活動,用花唄、借唄、白條過度超前消費,從而背上沉重債務,甚至導致犯罪的新聞屢見不鮮。螞蟻花唄發(fā)布的《2017 年輕人消費生活報告》顯示,在中國近1.7 億“90 后”群體中,開通花唄的人數(shù)超過4500 萬,即平均每4 個“90 后”就有1 個使用花唄,而在購買手機時,76%的年輕用戶會選擇分期付款。2021 年1 月,騰訊教育-麥可思大學生消費情況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33.5%的大學生表示完全不了解如何區(qū)分“校園貸”的渠道是否正規(guī),36.1%的大學生表示“了解一些區(qū)分方法”。
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的金融素養(yǎng)有待提高和加強,因此在教育提質背景下,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應積極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理財觀、財富觀,對其進行金融理財教育,以不斷提高大學生應對金融風險的綜合素質,加強防范意識,從點到面,全方位、多層次提升大學生的自我財富認知以進一步推動國民金融素養(yǎng)的提升。
本次調查通過線下問卷的方式進行,最終得到有效問卷381 份。此次問卷共設置了基本信息、收入與消費基本情況、相關理財知識和產品的了解情況、原因調查及對策建議、金融知識簡單測試五大模塊。
問卷主要調查對象為大學本科生。在調查對象中,男性占比41.47%,女性占比58.53%;在專業(yè)分布中,醫(yī)學類專業(yè)占比74.02%,非醫(yī)學類專業(yè)占比25.98%;在戶籍分布中,農村戶口占比56.17%,城鎮(zhèn)戶口占比43.83%。
1.收入與消費的基本情況
大學生收入方面,99.74%的學生生活費來源于父母,7.61%的學生月平均生活費在1000 元以下,56.43%的學生月平均生活費在1000~1500 元(含1500 元),占比最高,月平均生活費在1500~2000 元(含2000 元)和2000 元以上的學生分別占比28.35%和7.61%。
大學生消費方面,60.1%的學生月平均消費支出為1000~1500 元,占比最高;月平均消費小于1000 元、1500~2000 元、大于2000 元的學生占比分別為14.17%、19.42%、6.3%。另外,65.09%的大學生沒有記賬習慣,在生活費有結余的情況下,有41.55%的大學生習慣將剩余資金閑置于銀行賬戶。79.27%的學生沒有使用過信貸工具。但值得注意的是,仍然存在部分拖欠還款的大學生。由此可見,部分大學生著眼于即期消費而非財富增值后的遠期消費,在借貸時會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風險,消費觀念有待提高。
2.對金融的態(tài)度和認知
據(jù)問卷調查顯示,僅有0.52%的學生認為自己的金融知識水平非常好,46.72%的學生表示自己的金融知識水平不太好(見圖1);而對于“認為大學生是否有必要進行理財”的問題,98.16%的學生給出了肯定態(tài)度。對于基礎金融知識的判斷和計算,也僅有40.68%的學生能夠正確選出。對于理財認知(見圖2),22.05%的學生認為存在低風險高收益的產品,24.67%的學生認為存銀行是最穩(wěn)妥的理財方法。由此可知,大學生的主觀意識中能夠意識到金融知識的重要性,且有較強的渴望獲得更加充足的金融知識;客觀上,大學生對金融知識掌握程度仍有待提高,存在投資觀念積極、投資理財能力不足的現(xiàn)象。
圖1 金融知識水平評價
圖2 理財認知
3.大學生金融工具的使用情況
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79.53%的大學生沒有購買過任何理財產品,20.47%購買過理財產品的大學生中,88.33%為銀行活期或者銀行定期存款(見圖3)。在沒有購買理財產品的原因中(見圖4),81.1%的學生認為是對理財概念模糊,對相關產品不了解。在使用金融產品時,經常會仔細閱讀金融產品的法規(guī)和風險情況的學生只占29.49%。由此可見,大部分大學生欠缺足夠的金融素養(yǎng),以至于不能做出最優(yōu)的理財選擇。
圖3 大學生理財產品購買情況
圖4 未購買理財產品的原因
在調查“金融知識普及教育對大學生來說是否必要”時的數(shù)據(jù)顯示,有44.36%的同學認為金融知識普及教育對大學生非常重要,45.41%的同學認為金融知識普及教育比較重要(見圖5)。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愿意接受金融教育,具有極大的主觀能動性。但由于受制于經濟因素,想要尋求系統(tǒng)的金融素養(yǎng)學習,還得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學校提供相應資源。但現(xiàn)階段,部分學校特別是醫(yī)科類院校并沒有開設系列課程,沒有對大學生進行金融素養(yǎng)方面的教學指導。
圖5 金融知識普及教育
大多數(shù)中國父母缺乏對孩子的財商教養(yǎng),根據(jù)2018年國內親子財商教育研究報告《親子財商教育:國際比較與中國啟示》,我國國民整體財商水平僅處于及格階段,國內財商教育亟待完善。如果父母不轉變對財商教育的觀念,包括金錢觀、理財觀、消費觀,那么孩子“對錢沒概念”的現(xiàn)象會非常普遍。通過問卷調查顯示(見圖6),有57.22% 的同學與家庭談論理財話題的頻率較低,并且對自身金融知識水平的評價也較低,大多數(shù)的家庭并沒有意識到金融素養(yǎng)的重要性,也未曾教導過孩子相關的知識,導致孩子從小便缺乏用金融思維思考問題的能力。
圖6 家庭理財話題談論頻率
目前,我國高校在校大學生超過4000 萬,年輕一代大學生金融服務需求客觀存在,且增長較快。但大學生存在可支配資金來源較為有限、生活費總金額少且固定的情況。數(shù)據(jù)顯示,99.74%的同學為父母定期給予的生活費,極少數(shù)的為勤工儉學、兼職等渠道獲取。除此之外,僅有7.61%的同學生活費在2000 元以上。同時,有25.46%的大學生每月生活費無結余,有結余的群體中,結余資金比較有限。大學生結余資金較少,沒有收入保障、消費金額相對不高、穩(wěn)定性不強,所以并不是正規(guī)金融機構看好的優(yōu)質客戶。因此,正規(guī)金融機構針對大學生群體開展的金融活動較少,對大學生提供的友善金融服務更少,其金融服務對大學生來說,可及性很低。
大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的場所主要集中在學校內,因此無論是綜合性大學還是專業(yè)性大學都有必要為在校大學生開設基礎金融知識課程,開展金融素養(yǎng)特色教學,將金融基礎知識納入高等教育體系中,使其成為一門公共必修課,保證每位學生在校期間掌握基礎金融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金融風險防范意識。同時,積極開展相應金融知識競賽與防詐騙講座,激發(fā)學生學習金融等知識的興趣與積極性,提高學生對金融產品的警惕性和謹慎性,合理評估收益與風險,并根據(jù)自身實際情況選擇理財產品。此外,學校也可以與正規(guī)金融機構進行學術合作,為大學生提供金融服務的渠道,引入適合大學生投資理財?shù)慕鹑诋a品,引導他們將理論付諸實踐。
家庭教育是助力教育提質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影響孩子金融素養(yǎng)形成的關鍵。因此,在教育提質背景下,家長可以從網上獲取較多優(yōu)質的金融教育資源,多了解、學習金融知識,對孩子進行金融教育普及,提高和孩子交流金融知識的頻率和對金融素養(yǎng)的重視程度,向他們灌輸正確的金錢觀和消費觀,要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及日常生活中的基礎消費情況,培養(yǎng)孩子樹立正確的金融理財觀念,以身作則,這樣才能提高孩子的金融素養(yǎng)。
應鼓勵正規(guī)的金融機構在合理、合規(guī)的情況下,給大學生提供一定的金融服務和適合大學生的金融產品,減少過多的成本和杠桿,減少過度消費。同時,監(jiān)管部門有義務對金融機構與大學生之間的交易行為進行及時有效的審核、監(jiān)督,加大懲罰力度。金融相關部門也可選派金融從業(yè)人員走進大學校園,為學生舉辦各類金融知識講座,發(fā)揮社會教育的作用。讓大學生明白征信的重要性,并就股票、基金、債券、保險等向大學生講述投資理財中各類理財工具的特點、購買組合比例,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價值觀、消費觀和理財觀。從長遠來看,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金融素養(yǎng),更有助于提高未來金融市場的穩(wěn)健性。
國家財政部門可以通過加大對金融教育經費的投入。將金融教育支出納入財政預算,以專項預算的方式從財政支出項目中籌措專項資金用于大學生金融教育,通過該種方式來引領大學生提高金融素養(yǎng)的熱潮。
通過上述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在教育提質背景下,需要實現(xiàn)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合力,建立完善的金融教育體系,共同促進大學生主、客觀金融素養(yǎng)的同步提升,共同倡導更為優(yōu)質的金融服務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