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正式拉開了帷幕,此次改革是一次顛覆傳統(tǒng)教育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教育改革。從教材到教學,從考試到招生,其改革的覆蓋面和滲透率,都堪稱史無前例。就語文學科而言,老教師雖說已有幾十年的人生閱歷和豐富的教學經驗,但如何能盡快適應新課改,仍需重塑教育改革新理念,重建新型的教學架構,重新探索全新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語文新課改 老教師 經驗主義
陳文風,四川省溫江中學教師。
2022年6月2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印發(fā)了《四川省深化普通高等學??荚囌猩C合改革實施方案》,標志著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正式拉開了帷幕。這是一次顛覆傳統(tǒng)教育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教育改革。從教材到教學,從考試到招生,其改革的覆蓋面和滲透率,都堪稱史無前例。就語文學科而言,老教師雖說已有幾十年的人生閱歷和豐富的教學經驗,但如何能盡快適應新課程改革,仍需重塑教育改革新理念,重建新型的教學架構,重新探索全新的教學方式。那么,老教師怎樣才能做到快速適應呢?
一、新的教材體系變化巨大,老教師仍需全面學習與深入研究
普通高中語文教材是教育部以《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為依據,將立德樹人、語文核心素養(yǎng)、文化傳統(tǒng)等融為一爐而編制的一套全新的課程教材。這套教材以人文主題為經,以學習任務為緯,縱橫交織,有機滲透,將語文中的聽、說、讀、寫等各種能力和作為新時代中學生應該具備的家國情懷、文化理解與認同、生命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核心素養(yǎng)有機架構在一起,最大程度地達到潛移默化,實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統(tǒng)一。
“新課標”對老師的要求是越來越高了,它不僅要求每位執(zhí)教者參透新教材,用好新教材,還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開發(fā)新教材,引導學生將語文學習從課堂融入到具體的社會生活實踐,在各種場合,利用好多種渠道多維度廣角式學語文、用語文。比如統(tǒng)編版的“鄉(xiāng)土中國”單元學習,就要求組織好學生通讀整本書,然后深入到具體的鄉(xiāng)村生活中去考察,去調研,最后按研究專題搜集整合好調研資料,并寫一份專題實踐調查報告與他人分享。顯然,這對教了幾十年一直習慣于三尺講臺的老教師而言無疑會帶來較大的沖擊。
另外,從教材體系的整個宏觀設計來看,新課程教學也不再是“逐篇講解”的碎片化學習,而是立足于大單元的整體教學,即整體規(guī)劃、高效整合、全面滲透,以單元任務為架構,承載分化整個高中語文學習的核心素養(yǎng)目標。這對一直習慣于“單篇教學”的老教師而言,也會帶來較強的不適應,也就是說,咱們老教師不能再以“經驗主義”按部就班地去執(zhí)教一篇新、老課文,而是要重新審視這篇文章在單元教學上的教學定位,探討此文在培育學生學科素養(yǎng)中的目標側重點,探討此文在本單元群文教學中與其它文章的教學異同,從而站在整個教材體系的設計角度上去重新審視此文的教學靶點,然后再進行精準的教學構想和設計。
總之,整個高中語文教材體系,從編寫理念到教材內容,再到課堂實踐,相對過去都有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對一直扎根在三尺講臺長期習慣于“單篇教學”的老教師而言,肯定會帶來較大的沖擊,如何能盡快適應新教材,老教師仍需對新教材體系進行全面的學習和深入的研究。既要研究教材體系的整體設計理念,又要研究整個教材體系的有機構成和必然聯系,比如“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者之間的深層聯系”“單篇選文與單元群文之間的異同”,還要研究教材體系所承載的三維目標如何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生成與落實,等等。只有深入地研究與學習,并不斷地反思和總結,才能保證自己與語文課程同步發(fā)展。
二、應主動轉變教學觀念,積極探索新型的課堂架構
新教材從編寫理念、結構體例,到課文選取與編排、內容設計,相對老教材都有明顯的變化與改進,面對這種變化,不能抱著“以不變應萬變”“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想法去應對;相反,應該主動轉變教學觀念,積極探索并適應新型的課堂架構,從而“以變制變”。對老教師來說,尤其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一)要緊扣單元任務,注重在單元任務的整體框架下設計教學活動
“新課程標準”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明確提出了“學習任務群”,在新課改的全新要求下,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需要明確單元所承擔的“任務”是什么,圍繞這個“任務”提供了哪些資源、提示了哪些具體要求,然后以“任務”來帶動整個單元的教學。當然在單元教學中并不是說完成這些“單元任務”就了事,“單元任務”只是一個整體教學目標,在完成目標的時候要縱橫雙向地去整合群文閱讀,既要有整體教學目標的生成落實,也要有文章的個性解讀與思考,不能把課文純粹作為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材料或者討論問題的“支架”。更不能以群文閱讀量大,教學任務重等為由在教學中出現“一知半解”“走馬觀花”“淺嘗輒止”的課堂現象。
要掌控好單元整體構想和設計就需要參透教材編寫的架構實質,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在結構上采用了“縱橫交錯式”?!皺M向結構”是以“專題內容”為結構要素,如“青春”“勞動”“愛國”“誠信”等,每個專題內容下分布不同體裁的單篇文本,如統(tǒng)編版高一第一冊第一單元就是以“青春”為專題內容的教學單元,圍繞這一專題內容教材選取了一首詞《沁園春·長沙》,四首詩《站在地球邊上放號》《峨日朵雪峰之側》《致云雀》《紅燭》,兩篇小說《百合花》《哦,香雪》。“橫向結構”主要對接的是全面培育學生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縱向結構”則是以“核心素養(yǎng)”為結構要素,如“積累與整合”“感受與鑒賞”“思考與領悟”“應用與拓展”“發(fā)現與創(chuàng)新”,并根據單元選文的特點進一步將其細化為具體的知識和能力訓練點,如“鑒賞《沁園春·長沙》一詩中詩人的形象”“理解《紅燭》一詩中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情感與態(tài)度”“探究小說《百合花》的主旨及其現實意義”等等?!翱v向結構”主要對接的是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聽說讀寫的各種能力。
參透教材結構體系的本質特點后,老教師進行單元教學時,就不能再按照過去的經驗和習慣按部就班地進行單篇教學,更無需力求各種目標都做到“篇篇俱到”,而是要站在教材體系的整體設計上全盤考慮單元的總體目標,并根據單元選文的文本特點將這一目標進行有效分化和整合,這樣既能保持整體協(xié)調又能突出各有側重,從而提升單元教學的整體教學效率。
比如在組織統(tǒng)編版必修一的“散文單元”教學時,根據《故都的秋》的文本特點,可創(chuàng)設情境與活動側重于落實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體特點;而《荷塘月色》則可選取“月下荷塘”和“塘上月光”這兩段,創(chuàng)設情境與活動,重點落實“情景交融”的寫法與鑒賞;而《赤壁賦》則可從“自然與生命”的角度引導學生去感受自然,并體味自然與人生的哲學聯系。還可以以小專題的形式進行單元整合,讓學生參與梳理與探究,進一步深化對散文的閱讀、鑒賞與寫作,如以“散文中的景、情、理”為梳理探究點,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本單元的散文進行梳理與探究,最后以此為“能力訓練點”,讓學生結合自己對自然萬物的觀察與理解寫一個作文片斷并進行小組展評與交流,等等。
總之,執(zhí)教者要盡量在教材整體設計的框架下進行單元整體設計,在單元整體設計的前提下再分化和整合單篇內容的教學目標,這樣上下協(xié)調,橫向滲透,才能更加高效地落實好“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多維教學目標。
(二)不能憑經驗主義“一講到底”,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多元化學習方式
在過去的語文教學實踐中,不少老教師都坦承自己總是不敢大膽放手,總感覺“讓學生自己學一定學不好”,于是在教學中“總是忍不住多講”,有時甚至“一講到底”,顯然,這種做法與當前新課改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多元化學習方式是格格不入的。當然,這并不是說“不能講”,而是要隨時思考“由誰來講”“講什么”“怎樣講”,就算自己要講也要把握好講的時機,做到“少講、精講”“不講則已,一講即通”。除“講”以外,更要探討新形勢下教學模式的多元化,尤其要深入研究將教學任務和實踐活動緊密整合,深度挖掘具有個性的實踐活動,創(chuàng)設科學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多樣的課堂情境中去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從而促進學生深度地學習與發(fā)展,不斷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要利用好“自主、合作、探究”的多元化學習形式,就必須注重“教學角色轉換”。過去,教師可能主要是“教授者”,而當前除了是“教授者”以外,更多的是教學的設計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過程的參與者和體驗者等。只有充分意識到“角色轉換”的必要性,才能在教學實踐中真正意義上落實“自主、合作、探究”的多元化學習形式,而不是將其簡單地演繹成一套掩人耳目的“花拳繡腿”。
“自主、合作、探究”不是一套孤立的學習步驟,而是一套完備的科學的學習體系。“自主”是前提,“合作”是過程,“探究”是目標。三者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輔相成,融為一體。以“自主”為例,教師在組織“自主學習”教學環(huán)節(jié)時就應當充分意識到所謂“自主學習”并非只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自學”,“自主”中有“自學”,也有“合作”,也有“探究”。比如在“課文預習”環(huán)節(jié)中,并非是讓學生“單打獨斗”式地去簡單自學,而是可以啟發(fā)學生自己探究預習什么,如何預習,如何評價,然后和大家分享;還可以將學生分組,以小組為單位共同探究預習什么,如何預習,如何評價,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享。教師則可直接參與其中,和大家一道探究和分享,同時進行宏觀調控,從而保證預習設計的高效生成及落實。另外,除了探究“自主主體”多元化以外,還應探索“自主形式”“自主媒介”的多元化,如勾畫圈注旁批、列表梳理總結、網絡資源查考、圖書資料搜集等等。由此可見,“自主、合作、探究”的多元化學習體系呈現出復雜性、發(fā)散性等特點,值得每位老師去進行深度探討、研究和開發(fā),僅憑主觀主義和經驗主義肯定是不夠的。
三、應與時俱進,及時掌握新型的教學技術
面對新課程改革,教師要積極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與學方式的轉變。要改變因循守舊的語文教學習慣,也要打破唯技術至上的觀念,把握好技術與語文的關系,合理利用信息技術。要創(chuàng)設運用語言文字的真實情境,形成有意義的互動學習環(huán)境,幫助學生有效投入語文實踐;要借助信息技術優(yōu)化整合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經歷多樣化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在更廣闊的語言環(huán)境中主動學習,實現知識的遷移與運用。要積極探索基于網絡的教學改革,利用具有交互功能的網絡學習空間,創(chuàng)設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混合式”學習生態(tài),為課堂教學和普通課外學習服務。在信息化環(huán)境下,需要進一步探索教學流程、資源支持、教學支持、學習評估等影響學生學習的各種要素所發(fā)生的新變化,積極探索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語文教學模式。[1]
新課程改革既是新時代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新時代教育與大數據時代碰撞的必然產物,隨著教學體制的改革,教材標準的改變,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意義上的備課、上課、批改作業(yè)、課后輔導等基本教學環(huán)節(jié)雖然在流程上與過去相比仍然沒有多大變化,但其中所采用的現代教學手段卻已經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比如“備課環(huán)節(jié)”,現在稍微年青的老師都在利用互聯網技術、APP軟件等布置學情調查,以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然后根據大數據統(tǒng)計報告,再進行針對性備課。他們在備課中不僅要備教材、備學案,還要根據教學任務備活動,而備活動這個環(huán)節(jié)就要利用到各種信息化技術,如PPT的設計、音畫片斷的剪輯重組、課堂活動智能調控程序設計、學生活動建模與三維分析、配樂朗誦混剪與錄制等等。再比如“作業(yè)環(huán)節(jié)”,現在也流行在獨立完成的基礎上,進行在線多維交流與共享,比如利用網絡共享平臺,互查互講互評作業(yè),并利用數據APP統(tǒng)計分析作業(yè)中出現的典型問題,最后還可以利用網絡組卷軟件針對這些典型問題智能重組相關訓練習題,從而進行多維輾壓訓練,達到鞏固強化的目的。通過這些途徑,不僅可以讓作業(yè)批改變得更快捷、更細化,作業(yè)評講更具有針對性、系統(tǒng)性,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學生從課前到課后都真正意義上做“學習的主人”,而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所教授的一切。
可以說,這些緊貼時代的現代教學技術在日常教學中的應用已經越來越廣泛,但對于大部分老教師而言這確實又是一個短板,老教師應該如何及時加以彌補呢。首先,應該有“不服老”的決心和意志,相信自己只要認真學習和研究,就一定能做到與時俱進;其次,要充分利用好國家新課程改革提供的各級平臺,認真參加各種專業(yè)的“國培、省培、市培、縣培”等,這些平臺最具針對性和專業(yè)性,可讓自己少走彎路;然后,要結合自己的客觀實際,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輔助手段,比如,年青老師有的喜歡用PHOT0SHOP來進行課件繪圖,而有的老教師簡筆畫功夫了得,則可以直接選擇電腦自帶的簡易繪圖軟件然后融入自己的簡筆畫設計即可;最后學校也應主動為老教師搭建相應的幫扶平臺,讓老教師盡快掌握新型的教學輔助手段,比如讓專業(yè)的計算機老師或有經驗的其他老師對老教師進行“一對一幫扶”,或直接開展“老教師網絡培訓班”,根據他們的短板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活動,從而促使老教師盡快掌握新型的教學手段。
總之,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已經全面啟動,隨著教材體系的改變、新課程標準的確立、教學體制和招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整個高中的教學體系也將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作為工具性學科的語文學科,在此次課程改革中身先士卒,率先示范,自然是責無旁貸,但這對每位語文教師而言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尤其是對于老教師。雖說老教師已經擁有幾十年的人生閱歷,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是面對當前的大科技大教育時代,自身仍有急需彌補的短板。為了更快更好地適應國家新課程改革,我們仍需進一步轉變教學觀念,積極探索新型的課堂架構,及時掌握新型的教學技術,主動研究新教材、新教法、新高考。始終保持與時俱進,以更好地響應國家的號召,為新形勢下的教育改革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