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純
河南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附屬醫(yī)院·河南省第二人民醫(yī)院麻醉科,河南 鄭州 451191
氣管插管全麻是外科手術中常用的麻醉方式,良好的麻醉方案是保證手術順利進行的基礎,同時氣管插管能夠防止異物進入呼吸道,有利于手術期間患者的呼吸管理[1]。但氣管插管是一種有創(chuàng)操作,會損傷人體口咽部、支氣管,加之麻醉后藥物會長時間存于患者體內,對其中樞神經系統(tǒng)造成一定干擾,導致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異常改變,出現(xiàn)躁動、喉痙攣、咽部不適等并發(fā)癥,嚴重降低患者的麻醉復蘇質量,延長患者的術后康復進程[2]。有研究表明[3],對氣管插管全麻患者實施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能夠提高其麻醉蘇醒治療,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谘C理論的預見性護理以循證理論為基礎,從根源上尋找護理問題,收集最新、最優(yōu)的醫(yī)學證據(jù)為患者做出最佳的醫(yī)療決策,為患者提供前瞻性、預見性的護理服務[4-5]。鑒于此,本研究探討基于循證理論的預見性護理對氣管插管全麻患者的影響,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21年1月—2021年10月河南醫(yī)學高等??茖W校附屬醫(yī)院收治的100例行氣管插管全麻外科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各50例。納入標準:(1)具有手術指征,擇期擬行外科手術治療,均接受氣管插管全麻。(2)年齡≥18歲。(3)具有正常的認知及溝通能力,依從性良好。(4)可配合完成研究。(5)臨床資料齊全。排除標準:(1)伴精神系統(tǒng)疾病。(2)伴凝血功能障礙。(3)伴嚴重器質性病變。(4)伴血液系統(tǒng)疾病。(5)伴感染性疾病。(6)存在手術禁忌癥或麻醉禁忌癥者。研究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18~78歲,平均年齡(50.44±5.87)歲,手術時間1.2~4.5 h,平均手術時間(1.89±0.46)h,ASA分級為I級30例,II級20例。對照組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18~70歲,平均年齡(50.72±5.41)歲,手術時間1.1~4.5 h,平均手術時間(1.90±0.51)h,ASA分級為I級29例,II級32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樣本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符合《赫爾辛基宣言》原則。
1.2.1 對照組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guī)護理模式干預,包括術前病房訪視了解患者基本情況,開展健康宣教,并做好術前準備、術中配合及術后蘇醒護理等工作。
1.2.2 研究組研究組患者予以基于循證理論的預見性護理干預,具體護理內容如下所示。(1)組建團隊:建立預見性護理小組,由科室護士長擔任組長,選擇1名副主任醫(yī)師、2名主管護師、4名護師作為組員,在開展護理前參照《循證醫(yī)學(第3版)》進行專業(yè)培訓,在培訓結束后經考核合格方可參與護理。(2)提出問題:由組員在知網、萬方、維普等數(shù)據(jù)庫按照“氣管插管全麻”“并發(fā)癥”“預見性護理”檢索文獻,分析以往經典案例,采用頭腦風暴法分析氣管插管全麻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的危險因素,并從減少氣管插管全麻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的護理目標出發(fā),提出亟需解決的護理問題。(3)獲取及評價證據(jù):根據(jù)提出的護理問題,在數(shù)據(jù)庫中輸入關鍵詞 ,檢索解決問題的最新證據(jù),由小組將收集的證據(jù)進行整理,評價各種護理方法的可行性,將可行性、科學性不高的護理方法更替,并結合相關文獻及臨床經驗,針對氣管插管全麻患者可能出現(xiàn)的護理問題制定預見性護理方案。(4)實施預見性護理:術前與患者及其家屬詳細溝通交流,做好術前宣講工作,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講解手術及氣管插管全麻的相關知識,提高患者的認知水平,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為后續(xù)手術順利進行奠定基礎;術后患者進入蘇醒期,體內殘留麻醉藥物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興奮或躁動,護理人員應提前加強防護措施,必要時可使用約束帶,以防止墜床的情況發(fā)生;拔管后15 min內易發(fā)生喉痙攣,護理人員需密切觀察患者是否發(fā)出吸氣性喘鳴音并及時處理。(5)評估:在患者出院時對其護理效果進行評估,收集患者的數(shù)據(jù)及相關資料,組織小組成員針對患者護理過程中存在的護理問題進行討論,調整可控的要素,并制定新的預見性護理方案及流程,同時在下次護理過程中實施。
血流動力學:術前安靜環(huán)境下測量靜息期兩組患者右上臂血壓,記錄心率(Heart Rate,HR)、舒張壓(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待患者進入蘇醒室后測量其蘇醒期HR、DBP及SBP值,均測量3次取平均值。
麻醉蘇醒質量:記錄兩組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復時間、拔管時間、蘇醒時間。采用Steward評分標準評估兩組患者的蘇醒質量,包括清醒程度、呼吸通暢程度、肢體活動程度3個方面內容,評分0~6分,評分越高則表示蘇醒質量越高[6]。采用警覺與鎮(zhèn)靜評分法(Observer Assessment of Sedation,OAAS)評估兩組患者的質量,評分1~5分,評分越高則表示蘇醒質量越高[7]。
并發(fā)癥:記錄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喉痙攣、咽部不適、躁動、屏氣等。
采用SPSS 2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靜息期的HR、DBP、SBP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蘇醒期的HR、DBP、SBP均較靜息期明顯升高,但研究組患者蘇醒期的HR、DBP、SBP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s)
指標HR(次/min)時間靜息期蘇醒期t值P值研究組(n=50)32.18±5.77 24.33±3.53 8.206<0.001 33.15±6.09 26.53±3.45 6.688<0.001 12.46±1.43 18.35±2.67-13.751<0.001對照組(n=50)32.33±5.41 28.74±4.25 3.690 0.001 33.26±5.68 29.45±4.64 3.673 0.001 12.39±1.57 15.73±2.49-8.023<0.001-0.134-5.644 0.894<0.001 t值P值DBP(mmHg)靜息期蘇醒期-0.093-3.571 0.926 0.001 t值P值SBP(mmHg)靜息期蘇醒期0.233 5.074 0.816<0.001 t值P值
研究組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復時間、拔管時間、蘇醒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Steward評分、OAAS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麻醉蘇醒質量指標情況(±s)
表2 兩組患者麻醉蘇醒質量指標情況(±s)
組別研究組(n=50)對照組(n=50)t值P值自主呼吸恢復時間(min)12.28±2.17 15.73±3.43-6.010<0.001蘇醒時間(min)13.23±1.51 14.64±2.02-3.953<0.001拔管時間(min)14.05±2.09 15.85±2.25-4.145<0.001 Steward評分(分)4.92±0.66 3.89±0.43 9.246<0.001 OAAS評分(分)4.03±0.37 3.72±0.33 4.421<0.001
研究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例(%)
氣管插管全麻作為有效麻醉方案能夠保障外科手術的順利進行,但術中氣管長時間保留會導致氣道黏膜受壓,引起不同程度的咽喉不適,不僅會影響患者手術過程中的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還可能會誘發(fā)誤吸反流等并發(fā)癥,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給患者的預后造成不良影響[8-9]。因此,如何減少氣管插管全麻引起的并發(fā)癥是現(xiàn)階段臨床護理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既往臨床上對氣管插管全麻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但此護理模式缺乏針對性及目的性,護理措施隨意性較大,無法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導致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蘇醒質量及護理滿意度下降[10-11]。基于循證理論的預見性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方法及理念,是現(xiàn)行分析氣管插管全麻患者存在的護理問題,通過知網、萬方、維普等數(shù)據(jù)庫檢索最優(yōu)循證證據(jù),并與臨床經驗及患者的實際需求結合,選擇適宜的預見性護理措施,從而有效預防氣管插管全麻患者可能發(fā)生的各種并發(fā)癥,改善患者的預后[12-14]。
本研究結果表明,兩組患者蘇醒期的HR、DBP、SBP均較靜息期明顯升高,但研究組患者蘇醒期的HR、DBP、SBP顯著低于同期對照組。說明基于循證理論的預見性護理可提高患者的護理舒適度,減輕患者的生理應激反應,有利于維持患者的蘇醒期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研究組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復時間、拔管時間、蘇醒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Steward評分、OAAS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基于循證理論的預見性護理模式具有前瞻性的優(yōu)點,可以先行評估患者可能發(fā)生不良事件的風險予以相應的護理服務,可更簡便、快速的處理護理問題,從而預防并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提高患者的麻醉蘇醒質量[15]。
綜上所述,基于循證理論的預見性護理可有效維持氣管插管全麻患者的蘇醒期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提高其麻醉蘇醒質量,有利于預防并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