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嫻
初中階段的學生尚處于青春期,不少學生在這個階段會出現(xiàn)叛逆的表現(xiàn)。如何幫助學生順利通過叛逆期已成為家長和教師的當務之急。道德教育是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重要課題。教育質量決定著道德教育的成效是否達到預期目標。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積極研究更合理的教學策略,以提高學生對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興趣,逐步改善道德行為,推動學生自身行為方式的發(fā)展與提升。
一、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的不足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通常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從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阻礙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積極性低,影響了教學質量。對教師來說,由于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廣泛、覆蓋面廣,一些教師以完成教學為主要目標,未能根據(jù)學生的基本情況改進教學模式,降低了他們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阻礙了教學進程。
目前,大多數(shù)教師只關注學生文化知識的掌握,而沒有利用實踐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學生的實踐能力跟不上文化素養(yǎng)。因此,教師應時刻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切實提高他們的道德和法律觀念,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二、創(chuàng)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途徑分析
(一)營造良好氛圍
無論在家中還是在學校,學生學習時最需要的都是良好的學習氛圍。因為學習氛圍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要做到為學生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之間或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和討論。教室里的和諧氛圍可以幫助學生在各個方面發(fā)展,提高他們的協(xié)作能力,促進其全面發(fā)展。初中階段下的道德和法律課堂可以使用辯論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積極的學習氛圍。
例如,在“發(fā)現(xiàn)自己”的課堂教學上,教師必需教給學生課本上的知識內容。這課重要的是讓學生認識自己、正確地理解自己,以及如何與他人互動,在人際關系中如何正確對待他人對自己評估等。教師可以在課程中組織學生針對相關內容探討。當然,學生應該討論和辯論教科書的內容,并強化對本章知識的了解。學生之間的討論營造了更加和諧的氛圍,激發(fā)了學生對學習知識的興趣,使學生積極地理解知識。
(二)豐富課程內容
長期以來,不少初中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的教學中一直以教科書為中心,對道德和法律內容的解釋常常停留在較為膚淺的水平上,對教育的主題沒有深入解釋。這使得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也只停留在“知”這個層面,對學習興趣越來越低。但是,時代在迅速發(fā)展,教學方法也在逐步發(fā)展,為課堂教學帶來了更加豐富多彩的內容和更加便捷的教學設備。因此,身處于新時代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積極使用先進的教育設備,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教育內容,鼓勵課堂教學始終保持新的高效動力,真正實現(xiàn)教學方式與時代發(fā)展的同步。
例如,當學習“認識自己”的內容時,教師可先使用多媒體來介紹一些偉大的哲學家對“自我”的看法。例如:蒙田相信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認識自己;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但丁告訴大家,他走了自己的路,讓其他人說去吧……教師可向有不同意見的學生表達他們對“自我”的認識和觀點,并結合當下人們對“自我”的看法、“如何包裝展示自己”的觀點,引導學生對課程知識進行深度學習。這樣教師所開展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內容是豐富而獨特的,從而實現(xiàn)學生對于課程知識的有效學習。
(三)完善提問教學
提問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激發(fā)學生積極研究問題的有效動力。當然,問題導學這種方式看似簡單,但事實并非如此,教師必須具有出色的教學技巧,才能在課堂上真正獲得該問題的效果。在設計問題時,初中階段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在教育內容中找到切入點,認真研究學生的真實思維和感知水平,并努力使問題更具體。為了使學生對探索問題感興趣,教師可以通過相應的教育設置鼓勵學生在特定情況下認識問題,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能力。
例如,在研究“我與集體共成長”的內容時,教師使用了適當?shù)恼n堂問題來強調教育技能。課堂上,教師首先在普通的生活場景中介紹課程:新學期開始后,小明前往塵土飛揚的教室,悄悄地拿起掃帚并將其打掃干凈。然后教師提出問題:“大家認為小明對班級有何貢獻”“你為班級做出了貢獻嗎?”“怎么看待小明的行為”,引導學生思考“從小明那里得到了什么”“如何與集體一起成長”,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歷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并激發(fā)學生的思考。教師通過層層提問,讓學生能夠對于課程內容進行全面而有效的學習。
(四)運用正反面教學
教材內容是初中政治教學工作的重要基礎,因此,挖掘教材內容之間的關聯(lián)性與邏輯性,并將其靈活運用于教學課堂上,則是每位教師應當重點關注的課題。筆者認為,要實現(xiàn)課堂教學內容的優(yōu)化,則可以采用正反面教學模式,幫助學生看清同一事物的兩面性,從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學習。例如,在為學生講解“網絡生活新空間”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就“網絡是一把雙刃劍”話題組織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在話題討論中,有的學生認為,網絡可以開闊視野、查閱資料幫助學習,還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距離;有的學生認為,網絡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便捷人們的生活,如網上購物、網上訂餐、網上排隊等,既節(jié)省時間,節(jié)約人力資源,又提高了辦事效率;也有的學生指出,沉迷于網絡會影響學業(yè)與身心健康,并且網絡信息煩雜,有些網站充斥著暴力、色情、恐怖信息,詐騙信息也令人防不勝防,因此網絡可能會誘導人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通過正、反面討論教學,學生們在彼此的交流中明白了事物的兩面性,也利于教師引導學生正確分辨網絡生活的優(yōu)勢與劣勢,從而理性參與網絡生活。
(五)看相應的影片
觀看相應的道德與法治影片的形式,能夠給予學生內心更多的震撼。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在學生道德與法治意識萌發(fā)的初期階段,往往這些視頻材料能夠更好地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道德與法治的力量和內涵。因此,教師要善于讓學生通過觀看影片來獲得相應的內心的直觀感受。在談到“國家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時,筆者選用了電影《我不是藥神》反映醫(yī)藥領域發(fā)展中的問題,并借用影片結尾的內容和一段新聞內容,提出“雖存在不足但仍有解決方案,要對國家充滿信心”的觀點。關于“國家”的話題對于學生來說本就是大而遠的內容,所以建議教師可用影視作品或視頻資料帶領學生一起思考。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通過觀看這樣的影片,能夠給予學生直觀的感受。這種直觀的感受恰恰能夠讓學生在道德法治意識培養(yǎng)的過程中更加具有深刻的印象,對于其法治意識的啟蒙也具有特別重要的推動作用。因而在學生道德法治意識培養(yǎng)的初期階段,教師要特別善于運用這種形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意識和法治觀念。
(六)強化知識理解
加強學生對于課程知識內容的理解非常重要。如果教師只講課而不讓學生消化和理解他們所學的知識,學生的學習效率就會很低,尤其是在初中階段的課程教學之中。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需要向學生傳達書本知識,并且除了讓學生理解該知識外,還必須能夠實現(xiàn)對于知識內容的吸收應用,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并加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和思考問題的能力。有很多方法可以增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但最有效的方法是討論教學法,因此教師需要結合討論教學法,讓學生在課程中實現(xiàn)對于課程知識的消化吸收。
例如,在“走進法治天地”的學習中,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我們的社會是法治社會,我們的生活中必須遵守法律法規(guī)。我們周圍有許多法律,法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必須向學生教授為什么有法律、法律的功能、法律的發(fā)展方式及法律的特點等教學重、難點。當然,教師不應盲目地向學生注入知識,使學生感到學習枯燥。教師可以使用討論式教學等多元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彼此討論他們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這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提升自身素養(yǎng)。
(七)用愛與尊重構建課堂
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理解真善美,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和規(guī)范他們的行為。初中生的思想還不成熟,容易在生活與學習上產生一些消極的行為。作為學生思維的引導者,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思維的發(fā)展,以愛、關懷、尊重學生的態(tài)度建設課堂。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和教師之間總是有一道無形的屏障,包括身份、學識、思想等方面的差異。只有打破這道屏障,教師才能拉近自己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學生才會更加信任教師,更容易接受教師在課堂上教授的知識。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了解他們的思想,根據(jù)他們不同的理解能力進行分層教學,讓學生深入學習課堂知識,用心學習思想品德課程。
(八)開展生活引導
人文主義是初中階段中法治教育的特征,在道德與法治教科書的編寫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該教科書不僅著眼于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還著眼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熱點道德問題,以學生的生活經歷作為學習的起點,指導學生更加客觀、公正地觀察和分析社會問題,不斷提高學生識別和分析事件的能力。因此,在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一些具有生動價值的生活實例,并緊密結合教科書和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彰顯人文特色,為教育服務和發(fā)展,以此實現(xiàn)學生自身學習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研究“青春時光”的內容時,教師發(fā)起了關于學生感興趣的主題討論,并指導學生在對話和討論中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青春期下的初中學生身心都在發(fā)生巨大變化。這些變化可能會被他人嘲笑,使學生感到自卑和敏感。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如何正確觀察青春期的身心變化”。同時,青春期的學生叛逆而敏感,教師可引導他們討論諸如“如何應對父母的知道”“如何應對父母的異議”以及“如何與他人分享內在秘密”等話題。教師通過平等的對話,引導學生學會了如何理解和應對青春期的問題,并加深了學生對教科書知識的理解。
綜上所述,對學生進行道德和法治教育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更好地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因此,提高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效率非常重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中學階段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從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采取相對的措施來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以更好地教會學生如何表現(xiàn),鼓勵學生進一步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學生自身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