憐青
2013年10月31日,日本東京,《中華小當家》原型陳建一在接受采訪時擺姿勢拍照
1997年,一部美食動畫在日本熱播,不久后被中國臺灣地區(qū)引進。在冠名商統(tǒng)一企業(yè)集團的要求下,這部作品被改成一個國人后來相當熟知的名字—《中華小當家》。
這部講述中華料理的作品,自此也成為了無數(shù)“80后”“90后”的童年回憶,而這部作品誕生的背后,是一個成功征服日本人味蕾的川菜廚師。
今年3月底,被譽為現(xiàn)實版“中華小當家”的一代川菜名廚陳建一,在日本逝世,日本社交媒體上悼聲一片。
《中華小當家》的漫畫作者小川悅司發(fā)布了一張陳建一的形象素描,并配文稱,之所以會把漫畫主角設(shè)定為一個做川菜的少年,而且在第一話就出現(xiàn)了麻婆豆腐,完全是因為自己被陳建一在烹飪競技節(jié)目中的表現(xiàn)所折服;日本紀錄片導(dǎo)演竹內(nèi)亮也表示:“陳建一老師在日本普及了中華料理的魅力,是很偉大的人?!?/p>
19世紀中期開始,中華料理在日本的影響力逐漸壯大,如今已有成為日本人最愛的異國料理的勢頭。麻婆豆腐、干燒蝦仁、拉面、餃子……這些國人熟悉的菜品經(jīng)陳建一與父親陳建民之手廣泛傳播,在日本有了截然不同的“打開方式”—這些“中華料理”或許與傳統(tǒng)風味相去甚遠,但在一衣帶水的鄰國,結(jié)出了不一樣的佳果。
不少經(jīng)濟寬裕的日本人在吃了陳建民的川菜后,會特意來中國“尋根”。
《中華小當家》第一話中的麻婆豆腐
令陳氏父子名揚天下的菜品,則可以追溯到晚清。
發(fā)明麻婆豆腐的老板娘劉氏不會想到,在這道菜肴誕生約兩百年后,竟會因為一個人的出現(xiàn),使之在距離四川萬里的日本風靡不衰。
1952年,東京,旅客們行色匆匆,四川人陳建民在其中毫不起眼。恰似那個年月里無數(shù)漂泊異國的游子一般,陳建民的前半生不算順遂:出生于四川自貢富順縣的他沒有念多少書,10歲時就已經(jīng)進入宜賓一家餐館幫廚,自此把下廚當成了他的終身事業(yè)。
此后數(shù)十年里,他的工作足跡遍布民國時期的各大城市,重慶、武漢、南京、上海都有他的身影。離開大陸后,他先后到了臺灣和香港,并在朋友的介紹下,來到了日本討生活。
1958年秋,東京都田村町,一家名為“四川飯店”的川菜館開門迎客。但凡吃過飯店內(nèi)麻婆豆腐的日本客人,都會對這道陌生而又似乎有些熟悉的中華料理贊不絕口。為了能更適應(yīng)日本人的飲食習慣,陳建民將麻婆豆腐里的豆瓣醬替換為同樣由豆發(fā)酵而成的日式調(diào)味品八丁味噌,用麻度更低但香氣別致的日式山椒代替花椒—菜品的麻度和辣度有所下降,整體風格少辣偏甜。
除了麻婆豆腐外,陳建民還改良了不少川菜,如回鍋肉里的蒜苗在日本不容易買到,于是他將其替換為更新鮮且風味整體不變的高麗菜,又或為擔擔面加上湯汁,從而降低刺激感。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辣椒消費國與生產(chǎn)國。而與中餐相比,日本料理并不嗜辣,要讓不愛吃辣的日本人愛上麻婆豆腐,陳建民展現(xiàn)出了頂級名廚因地制宜的職業(yè)素養(yǎng)。
經(jīng)陳建民改良后的川菜雖稱不上“正宗”,但卻為川菜在日本的普及打下了良好基礎(chǔ)。不少經(jīng)濟寬裕的日本人在吃了陳建民的川菜后,會特意來中國“尋根”。
2018年2月,陳建一(右)與《料理鐵人》其他參賽者重聚
東京都田村町的四川飯店
飯店菜品貝柱燒賣、什錦燒賣、餃子、八寶菜、麻婆豆腐、糖醋蝦仁
更為難得的是,陳建民從不隱瞞自己的看家本領(lǐng),他在1966年開設(shè)了川菜烹飪培訓(xùn)班,在24年里培養(yǎng)了超1.5萬名廚師—如今日本的川菜廚師,大多傳自他這一脈。
1990年,陳建民逝世,他的傳奇,由兒子陳建一來續(xù)寫。
陳建一從小在四川飯店的廚房里玩耍,深受父親的影響。大學(xué)畢業(yè)后,他回來繼承了四川飯店。但他有更大的野心,不再只守一份家業(yè)。他受邀參與日本知名綜藝《料理鐵人》,用中餐“對抗”日料和西餐廚師,在92場對決中贏下了67場,最長一次的17連勝,更是創(chuàng)下了節(jié)目的最高記錄。近些年來,陳建一還在互聯(lián)網(wǎng)視頻平臺上開設(shè)賬號,專門分享川菜烹飪技巧,步驟相當詳盡。
父親陳建民“料理的本質(zhì)就是熱愛”的座右銘,也成為了《中華小當家》名句“料理是帶給人們幸?!钡撵`感來源,而兒子陳建一更是《中華小當家》主角的原型。
在父子倆的推動下,無數(shù)家庭主婦開始嘗試烹飪川菜,一道道經(jīng)典的川菜走上日本家庭的餐桌。
如今,在日本提起中華料理,麻婆豆腐一定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在日劇《孤獨的美食家》某一集中,男主角五郎走進了東京荒川三河島一家主打麻婆豆腐的中華料理店,店內(nèi)黑板上寫滿了各類麻婆豆腐做法:更接近川味的紅麻婆,口感清爽的白麻婆,蔬菜汁調(diào)色的綠麻婆,還有以黑色為主打色的黑麻婆豆腐。
而在日本的美食節(jié)目中,甚至有過一本正經(jīng)介紹過該國廚師發(fā)明的“草莓麻婆豆腐”—與一般麻婆豆腐相比,草莓麻婆豆腐在出鍋前會加入草莓凍干。一些食客品嘗后表示,草莓與麻婆豆腐看似不搭,但前者的酸甜卻可以中和花椒的麻,兩者非常相配。各類或是“黑暗”或是獨樹一幟的“麻婆豆腐”,無不說明了日本人對于川味的喜愛。
動畫《龍珠》角色“天津飯”的名字來源于日本人最為熟悉的同名中華料理
這種喜愛還存在于一起或許已經(jīng)無法被證實的軼事中。曾有日本媒體撰文稱,陳建民在日本用的是旅游簽證,到期后不得不返回中國。這一消息不脛而走,傳到了曾品嘗過他手藝的外務(wù)省官員耳中。幾經(jīng)商量后,其為陳頒發(fā)了特殊的簽證延期許可,麻婆豆腐也因此得以在日本開枝散葉。
歷史上,如麻婆豆腐般的中華料理,在日本走紅的案例并不罕見,餃子就是其中一例。與中式餃子相比,日文語境下的“餃子”一詞基本是專指煎餃,內(nèi)餡也會加入更多的大蒜以提升香氣。
更有意思的是,煎餃在日本被視為一道菜肴而非主食。多年前熱播的日劇《Spec》中,女主角就是一名狂熱的煎餃愛好者,尤其喜歡吃“煎餃定食”(相當于煎餃蓋飯),而這也是日本中華料理的招牌菜之一。
除了上述兩種在中國有跡可循的菜肴,在日本的中華料理中,也有大量是中國人完全沒聽說過的。經(jīng)典動畫《龍珠》里,有一位叫“天津飯”的角色,而這一名字就來源于日本人最為熟悉的同名中華料理。
所謂“天津飯”又名蟹肉蛋蓋飯,即是將蟹肉、香菇等與雞蛋充分攪拌,煎成蛋餅蓋在米飯上,并澆上芡汁。在中國廚師的視角里,“天津飯”如果非要和天津菜扯上關(guān)系,那只能是其配菜選擇和勾芡手法,略微有些像天津名菜八珍豆腐,且造型和另一道天津名菜鍋塌里脊勉強有幾分相似,僅此而已。
而據(jù)日媒考證,之所以會取這名字,很可能只是因為傳統(tǒng)版蟹肉蛋蓋飯所用的米,必須是天津小站稻。
中華料理在日本傳播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唐時期,筷子及湯勺等餐具、素食、乳制品與點心等開始傳入日本宮廷等社會上層。此后一千多年時間里,諸如飲茶、茶點等中華食俗逐步在日本傳播,民間對于中華料理不再陌生,這也為其此后在日本的大范圍普及打下基礎(chǔ)。
1659年,南明永歷政權(quán)被迫撤入緬甸。眼見故國復(fù)興無望,明朝大儒朱舜水再次東渡日本,將儒學(xué)的種子散播到東瀛的土地上。以其思想命名的“舜水學(xué)”被后世的江戶學(xué)派奉為圭臬,甚至影響了明治維新的進程。
與思想一同被朱舜水帶去日本的,還有各色佳肴,他為水戶藩領(lǐng)主德川光圀烹飪中華料理的故事,在日本被傳為佳話。
德川光圀頗有賢名,日本民間流傳著大量他微服私訪、懲奸除惡的故事。被稱為“水戶黃門”的德川光圀在日本料理界的地位,多少有些類似于乾隆之于中國民間菜的地位,日本人往往會將中華料理在日本傳播的功勞算到他頭上。
按照美國文化學(xué)者喬治·索爾特在《拉面:國民料理與戰(zhàn)后“日本”再造》一書中的說法,1665年,朱舜水發(fā)現(xiàn)德川光圀食用烏冬面時,會以梅干與芝麻作為佐料,因此便向?qū)Ψ酵扑]中式湯面中經(jīng)常使用的5種材料(薤、大蒜、韭菜、青蔥與姜),并為他提供了中式湯面料理。
陳建一的兒子陳建太郎繼承為四川飯店第三代掌門人,圖為紀錄片《廚房里有哲學(xué)家》劇照
這一故事經(jīng)新橫濱拉面博物館認證后廣為流傳。2003年,方便面巨頭日清還專門推出了限定版的五辛速食面,包裝上是德川家紋和光圀與朱舜水的故事。
餃子在日本的傳播同樣與德川光圀關(guān)系密切。《朱舜水談綺》一書記載,朱舜水制作了一份餃子供德川光圀等貴族品嘗,考慮到對方不吃四腳動物,還專門選用了鴨肉為餡料—這也是餃子這種食物第一次出現(xiàn)在日本飲食中。
縱觀整個江戶時代,由于德川幕府長時間實行鎖國令,在日華人僅能居住生活在長崎一隅的“唐館”,出入皆有嚴格要求,基本切斷了料理傳播的可能。
這也是餃子這種食物第一次出現(xiàn)在日本飲食中。
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佩里強迫日本打開了國門。5年后,橫濱開港,中華料理和其他外國料理一起,在日本如春筍般蓬勃發(fā)展。數(shù)十年后,長崎的中華街就已經(jīng)有了不少面向日本人的中華料理。據(jù)日本學(xué)者石毛直道考證,1920年代,東京已有千余家中華料理,其老板與廚師大多為日本人。
二戰(zhàn)以后,中華料理在日本的傳播更為迅速。因為戰(zhàn)亂的破壞,日本人如今最為熱衷的“拉面”在城市中消失,但在美軍占領(lǐng)期間,其又以“中華面”之名,為日本人提供難得的溫飽,甚至連日清創(chuàng)始人、方便面的發(fā)明者安藤百福,也都是華裔。
餃子也是如此。福島、宇都宮、濱松等地均有知名的“餃子街”,而這些地方的中華餃子,大多數(shù)是遣返民帶來。所謂遣返民,是指日本戰(zhàn)敗后,被迫從中國東北或朝鮮撤回的日本人。以福島市為例,當?shù)刂膱A盤餃子就是由曾長期在中國東北生活者帶回。
中華料理在日的流變,恰似中日關(guān)系發(fā)展史的一個細微切片。正如喬治·索爾特所言,將飲食研究作為探究歷史的核心,或許是一種更直接的方法,它讓我們得以通過日常生活體驗,來觀察歷史的轉(zhuǎn)變與延續(xù)。
責任編輯吳陽煜 wyy@nfcmag.com